-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 创新型产业集群
- 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 国家高新区
- 创新型城市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 国家农高区
- 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 国家生态工业园
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重点建设内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申报)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3-07 点击:次
(一)产业体系现代化
产业体系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结构骨架,其建设重点在于实现“三链”现代化,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应立足地方农业产业的优势与特色,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贯通供应链,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提升价值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化)
(二)生产体系现代化
生产体系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支撑,其建设重点在于推进“四化”,即推进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手段,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推进设施化,切实改善田间生产条件,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农产品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推进机械化,研发推广实用高效农机,因地制宜推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化,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数字化,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大数据、物联网应用,提升农业精准化水平。(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
(三)经营体系现代化
经营体系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运行保障,其重点在于培育四类经营主体,即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用以指导地方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发展工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对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破解“未来谁来种地”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园区化)
(四)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
十四五建议稿中提出,“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农业绿色发展导向,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科技引领,立足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针对地方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着力创新和示范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和模式,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新时期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重点工程。
坚持标准引领,健全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立足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形成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发展两个“三品一标”,即在产品上,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书;在生产方式上,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依托国家和省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监管对象信息数据库,引导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并积极推进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建设。
(五)强化示范引领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核心作用在于示范引领地方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方面,示范区通过聚集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先进农业生产要素,打造成为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兴旺的引领区,以自身发展实际示范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先进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另一方面,示范区需要加强自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示范区示范引领能力。提升示范区的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开展冷链物流、示范培训、质量检测、电商信息等现代农业服务,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使示范区的先进成果和模式得到有效推广,促进人才、资金、信息、产品等在城乡间流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强示范区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产业融合,让农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