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与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
中国高新院
来源:未知 日期:2020-02-18 点击:次
高新区是承载我国经济和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载体,更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特别是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方阵,对探索国家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道路至关重要,但如何做到创新驱动,是一件挑战性巨大的重任。这需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先发优势。而大力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正是实现解决高新区创新动力不足的关键战略选择,可有效化解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是看清了世界经济和产业竞争的战略高点和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的大趋势和规律所在。作为产业组织变革创新的重要力量,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已经成为打造集群竞争力、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并在先进工业国家中成为成功的战略实践。如,欧盟2008年启动欧洲集群备忘录;德国联邦政府2006年启动“尖端集群竞争计划”打造了15个世界级卓越产业集群,并逐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战略代表的技术革命、工业4.0代表的工业革命和集群战略代表的组织革命“三位一体”的国家战略体系;法国政府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竞争力集群计划”;日本政府在2001年以来陆续推出了产业集群计划(2001年)、知识集群计划(2002年)和城市区计划(2002年)等三个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计划;美国政府于2010年提出“能源区域创新集群计划”、“工作加速器合作集群计划”和“区域创新集群计划” 三个区域创新集群计划,支持56个创新集群建设,2014年再次推出“产业集群描绘计划”,以共享信息加强创新。鉴此,中国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目标,启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当属战略必然之举。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与面临的挑战
紧迫性: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高新区正迎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2018年,全国169个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4.6万亿元,占全国GDP%。入园企业数量达到12万个,高新技术企业6.28万个,占比52.3%。但全国高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区域共享和行业共享创新平台缺失并缺乏连接,各地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参差不齐,产业合理化和高端化水平徘徊不前,产业价值链在全球的地位还不能得到根本性提升。另外,高新区战略与政策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也不能很好地支撑未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需要,这些重要问题说明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挑战,而是复杂的系统性挑战,需要把控好风险和发展的平衡关系,实现自主可控模式下跟跑、并跑和领跑分赛道齐头并进、区别对待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模式,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路径选择。
挑战:
1、原始创新能力低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够。中兴事件等给我们敲响的最大警钟就是要实现核心技术与主导产业的自主可控。
2、治理能力和治理模式有限,不适应新时代变革的需要。高新区的智慧产城体系基本缺失,无论是产业预警、风险预警,还是环境治理,都亟需在网络化时代建立智慧化治理体系,以预防系统性风险,确保产业运行健康。
3、组织变革滞后,与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网络化组织治理模式不协调。世界级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化的组织,可通过创新合作与知识外溢形成竞争新优势。没有管理组织的根本性变革,是难以适应并驾驭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政府层面需要从政策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行动计划,并确保组织保障机制的高效性和持续性,创新型网络组织在配置创新资源和思想知识中具有明显的联动作用。
4、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缓慢且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原创创新的条件建设和现实需要。原始创新一直是我国高新区和高科技发展的短板,一个高科技园区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个知识共享中心,由此形成包括创新文化、风险投资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互动交流体系,以推动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的综合创新。
5、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完善,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孵化体系有助于创新创业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这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集聚创新资源,以提高群体创新能力,需要改变高新区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用“四新”经济引资引技。
6、现代服务业体系不健全,不能有效支持制造业向高端化升级。制造业服务化是发展方向,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驱动下,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有效支撑是难以为继的,需要在产业链上完善制造与服务的产业协同机制,构建共生共赢创新合作体。
7、产城融合依然两层皮,必然进一步影响了产城人的进一步融合和互相促进。目前全国高新区真正实现完全的产城融合者并不多见,但在云、网、端等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推动下,有了进一步融合的条件,需要彻底变革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新理念,加速科研、生产、商务功能的有机组合,构建宜居宜业生态发展模式,融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为一体,解决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以人为中心的创新动力。
8、营商环境与政策落实不到位,制约了优秀企业与产业链的协同协作。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服务政策更是吸引和强化企业创新的动力,简化政务服务,解决人才招聘、知识产权、诚信体系、投资贸易便利化等都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搭建和提档升级,让企业在产业链协作和生产经营上无后顾之忧,从而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形成良性循环。
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赋能作用
1、积极发挥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的自我创新赋能作用。世界级产业集群代表国家竞争优势,是拥有世界级品牌企业的集聚地,可以从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协作配套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强,能敏捷地把控并适应全球市场变化,解决面临的挑战,可以通过自身的网络化特征来自我赋能实现创新升级。
2、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集群网络化治理和产业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在算力、算法和数据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开始从感知向认知方向突破,这给产业集群网络化治理带来新机遇,通过更多地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为各行各业赋能,实行传统产业向智能智慧产业的升级,让传统行业焕发活力,提高行业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并加快产品研发和上市周期。
3、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赋能集群的范围经济性。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的最大优势,可以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动员举国之力和资源研发突破,发挥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的集聚优势,把培养世界级产业集群化解为重大项目来谋划治理,充分发挥高科技和数字化的作用,放大产业集群的范围经济效应,达成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和谐互动。
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1、从国家战略层面,要研究解决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优化和差异化竞争能力塑造,避免重复部署和资源配置的错位与浪费。其次要通过组织变革集结优势资源创新研究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和组织治理模式,以适应全球化趋势和竞争挑战,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第三,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互联网平台搭建,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牢固可靠的基础保障。此外,要加强优质劳动力和高端人才培养,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对接的学习机制、培训教育平台和学习创新能力提升体系。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非短期行为,一般要10年以上的培育期,政府政策的持续性至关重要。
2、从行业战略层面,首先要加强高新区高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搭建紧缺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协作供应链平台,推动共享制造模式创新,挖掘园区资源潜力。其次要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完善产业链,建立与高端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为产业集群的整体协作构建体系化保障。此外,加强行业职业教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培训平台,为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大军和储备人才。
3、从企业战略层面,首先要发挥头部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完善头部企业、独角兽和初创企业分类管理的激励制度,促进其对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并存协作、优势互补的共生共建共享共创共治的良好生态,从对抗式相互竞争走向主动占领海外市场的联合竞争。其次,要构建高新区企业间生态化循环发展机制,形成产业园区上中下游相互衔接的循环发展体系,并积极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促进园区资源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再次,强化企业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完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此外,要加强校企院企联合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输送,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邦举 单鑫 陈明 王太俊,推动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9年7月
2. 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11月
3. 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5年7月
4. 工信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10月
5. 何虎生,内涵、优势、意义:论新型举国体制的三个维度,《人民论坛》周刊,2019年11月中
6. 赵作权 田园,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关键问题。《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年8月刊
7. 刘单玉 何燕,新时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与路径选择——基于典型案例分析,高新智库,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