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产业经济专家栏 >

“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李文辉院长在“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2-28 点击:

  2016年12月3日,“2016(第四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在上海陆家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
  
  论坛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辉先生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与现状、面临的挑战,到大数据应用下与产业园区如何融合,提出以大数据应用为重点推进园区发展的智能化、以泛在互联为基础推进园区发展的社会化协同,并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智慧园区建设的目标、思路、框架与内容做出了分析与论证。现根据演讲内容整理如下:


  “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李文辉院长在“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辉

 
  非常感谢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任院长的邀请,参加这么一个论坛。我首先觉得这个论坛讨论的这些话题,包括将产业园区的软环境作为一个主题来研究非常好,确实是结合了当前园区发展的历程来召开这么一个论坛,非常及时,也非常好。我觉得软环境,实际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也参加了国家很多高新区的评审,今年上半年有十家,下半年有十六家。园区的软环境,一方面要求产城融合,产业和城市到底怎么样融合?这里面涉及到园区发展的环境,比如说生产服务性,你怎么吸引人才?怎么打造园区的实力,怎么把年轻人吸引过来,并留得住,这也是一个软环境的打造。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新区里面,确确实实地方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比方说北海,这个高新区,当年我们2013年去调研考察的时候,北海市的市政府制定了一个文件,985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在园区工作五年,就给你一套房子,这对他们园区发展,吸引人才还是有一点诱惑力的。所以这个软环境不仅仅是吸引人才,还要怎么留住人才。比方说电影院,公园,幼儿园,小学,中学,因为年轻人要成家,都要有比较好的环境,小孩能够上学。这些软环境的讨论,任院长搞的这个主题非常好,表示感谢。同时提一点小小的建议,今天来了很多园区,我觉得你们这个论坛可以做得更好,你们已经办了三年了,已经有点基础了,下一步建议你们要开放,要跟国外的园区对接。比如说同济大学有这么一个很好的品牌,把德国的一些园区,甚至国外的一些园区邀请过来,比如说硅谷。你们下一步把这个论坛做成一个长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对整个国家园区的发展,确确实实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1.产业园区发展简史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国家正式批准兴建大连、秦皇岛等沿海港口城市的15个经济开发区,标志着中国开发区的正式诞生。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联合创办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区,拉开了创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序幕。此后,在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浪潮的驱动下,各类产业园开始出现。产业园区是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而设置的专门机构,是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9.7万亿元,实现增加值5.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0% 以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2.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分析
  
  通过对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分析,我们可以做一下分类。
  
  首先是产业园区1.0阶段。这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步探索阶段(1981一1988年)。这个阶段产业园区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到1984年,国家正式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正式启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1988年,又先后批准将上海市的闵行、虹桥和漕河径开发区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对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探索出了一条具备中国特色的新模式和新思路。高速发展阶段(2000-现在)。从我国试行推广产业园区的到现在,30多年来获得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9月,我国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14家,2013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9.7万元,实现增加值5.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16%,出口创汇占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16.9%,上交税额1.1万亿元,出口总额3700亿美元。国家在对东部地区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项研究表明,开发区经济总量占所在城市GDP比例的平均值为13%,区内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例平均达23%,其开放水平占据当地高点,对城市化率的贡献也非常明显,开发区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我国园区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国家级产业园区477家,包括215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15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147家其他各类国家级产业园区;省级产业园区1167家,市级产业园区数不胜数,平均每个城市拥有4.8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可见我国产业园区存在比较严重的供给过剩情况;此外,招商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产业园区整体空置率高达43.2%。即使在商务发达的上海,商务园区的空置率也超过10%,部分园区空置率超过20%。
  
  据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统计,目前,在海外建设的园区已达到118家,涉及近50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大都属于企业自建自用和企业自建他用这两种园区类型,与国外合建的园区极少;在开发规模管理方式和运营效益等方面也还处于初级阶段。截至2016年3月,全国电子商务园区数量达1122家,同比增长约120%,显示全国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热潮仍在持续。根据报告,全国电子商务园区从2009年开始萌芽,至去年同期达到510家,今年进一步增长至1122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到2002年末只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时出现井喷态势,达到1457个,并在2014年时达到2570个园区的顶峰。2015年,园区数量稍有回落,全国正常运作的园区在2506左右。其中由国家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
  
  4.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我国自上世纪80年试行产业园区的模式到现在来看,一方面,确实有效的推动了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掩盖了其中近乎不合理、非理性扩张所带来的矛盾。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原先推动产业园区发展的因素已发生变化,传统产业园区遭遇发展瓶颈。不可否认,当前,产业园区已成为各地政府承载聚集式发展产业的重要载体,并以在应对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国内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面临的各项问题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在应用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适应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发挥产业园区对经济的探索、引领和促进作用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和挑战。基于目前的国内经济环境和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来看,我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需要从原来的粗放高速、重“量”轻“质”的发展模式,向“质”“量”并行、提质增效的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
  
  5.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园区智能化
  
  智慧园区的建设要在产业园区的现有建设基础之上,深化其“智慧、智能”的一面。在各类产业园区,按照科学的发展理念,围绕大数据处理的技术平台和智能化应用建设这一核心,结合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园区管理和运营的智能化。在此基础上,全面整合园区内外的资源,实现人、物、园区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能源、环保、园区基础功能的信息化与自动化,经济商务活动等多种需求的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支撑和响应,形成精细专业、高效运营、产业协同的园区产业生态,使园区运营管理服务高效便捷,经济生产高质高效。围绕智能化这一核心,充分利用目前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传统信息管理功能的协同工作与升级优化。比如用过新一代云计算平台,实现现有政府办公、企业运营、园区服务等应用的协同工作。并在新一代技术平台上实现现有应用的升级换代,打破信息孤岛,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业务全面社会化协同,从而使得产业园区的日常业务运营效率提升。
  
  2、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园区发展新阶段
  
  1.产业园区2.0

  
  如果我们把我国产业园区从起步到高速发展作为产业园区1.0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以深入的体制机制优化、良好的产业生态经营,高效的社会化协同等方面的软实力为核心的专业化、协同化、生态化的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新阶段则可以称之为产业园区2.0阶段。在产业园区2.0阶段,园区规划建设与运营从过去的粗放经营、规模发展的模式转变为科学规划、精细运营、协同高质的社会化协同产业生态,从而推动园区功能的优化,产业潜力的发挥,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参与,使产业生态良性协同,从而推动园区经济效率提升,并以此形成产业园区发展的新动力、新阶段。
  
  2.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
  
  1) 以大数据应用为重点推进园区发展的智能化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 “互联网+”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智能化的核心在于数据,社会化协同的基础在于泛在互联,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社会化的产业协同。因此,在产业园区的智能化、社会化协同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核心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产业园区持续发展需要的国家、政府、经济、产业领域的大数据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政府数据、社会数据、产业数据的关联分析、融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园区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政策引导,经营治理,社会协同,专业服务的科学性、精细化和有效性。深化大数据在产业园区智能化应用层面的创新驱动能力,探索与传统产业精细化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大数据的产业支撑体系和应用生态体系。依托数据的统一共享和交换,加快推进跨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统筹布局建设园区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
  
  2) 以互联为基础推进园区发展的社会化协同
  
  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国家制定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产业园区的发展,以此为契机,来推动园区产业向社会化协同的升级转型。社会化协同将使园区内产业实现同产业上下游,乃至于社会化融合化发展。从而使产业园区逐步走出过去那种工业园区只搞工业、就工业论工业的误区。开始转向纵向的向产业链深化以及横向的与强化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研发、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从而建立纵横交错,全面社会化协同的立体化的完善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以促进现代工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园区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主要包含下面两个方面。第一,鼓励企业“进区入园“,促进产业合理集聚。使得以高新区、开发区等为主体的各类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如开发区、高新区等。在统一的产业大数据分析的和社会化的互联网化的基础上,引导和促进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着力引导产业园区的良性生态化发展。第二,产业园区的发展,要在纵向的产业链式发展和横向的社会化协同发展两个方面着力打造立体化的良性产业生态。国家领导在考察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后指出,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走对了,目前,产业园区的发展要紧扣绿色、创新的时代主题。以深入到位的产业领域融合、绿色环保的产业发展、创新协同的资源整合为指导思想,来进行产业生态的经营建设,着力引导产业园区的良性生态化发展。建设园区产业生态,从纵向来说,主要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加强产业链的互联网化和大数据应用的支撑能力。从横向来说,主要通过工业产业领域与现代社会化的商业和服务业的协同,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社会资源协同参与,实现产业的社会化生态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产业潜力的深度挖掘。
  
  3、经济新常态下的智慧园区建设
  
  1.智慧园区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要上承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的建设目标,为园区战略构想的落地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综合支撑环境。智慧园区建设以产业服务为导向,以技术支撑为基础,以高效、协同、智能的产业生态打造为核心指导思想,实现支撑平台化,应用集约化,管理数据化,业务协同化,信息标准化、资源集中化、全局可视化。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等新技术实现管理、服务升级,打造“智慧园区”,支撑园区产业的优化、升级。目前,新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园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现在的“智慧园区”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运营管理和支撑服务的升级,实现社会化的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打造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支撑园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要充分支持自己的产业特色,发挥产业优势,深度挖掘企业需求,为产业创新提供支撑和创造条件。另外,智慧园区要结合目前国家产业园区建设的科技、绿色、创新的时代主题,以深度到位的产业领域支持、务实落地的应用建设、绿色生态的管控平台、创新共享的资源整合为抓手,使得“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至名归。
  
  智慧园区建设要遵循以下核心思路:“统一规划、统筹建设”:采用统一规划、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统筹建设的总方针;“门户窗口、资源整合”:建设涵盖政府管控引导、招商引资,园区企业业务支撑、业务对接,外部产业链高效整合、协同发展的统一信息交流对接窗口,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优化,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绿色智慧的产业生态;“统一平台、技术支撑”: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基础技术支撑平台,为政府管控引导、园区管理服务、企业业务信息等各类应用需求提供基础支撑平台,可实现企业按需使用,减少其重复建设,优化资源效率,实现服务共赢;“统一标准、规范落地”:在产业链设计、业务模型、技术平台、应用协同、大数据处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集成规范,使得参与建设的各类相关厂商能够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协同推进,使得“智慧园区”建设这一系统性的工程务实有效的落地,真正支撑起产业园区的业务,切实服务企业;“高效运行、安全合规”:基于整个园区全局考虑,建立统一的安全框架,使得园区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系统完备,确保所有应用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依照合规要求建立运维体系、信息安全体系;“随需扩充、持续发展”:在大平台上基础上,可快速灵活的拓展应用,以大平台、轻应用,厚云薄端的思路,实现前端应用的随需扩充,保证园区各项信息系统和应用的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协同引导”:结合产业生态和产业特色,建设绿色环保的产业格局,引导产业特色发展,避免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为产业环境保驾护航,使得产业特色可持续发展;“创新引领、资源整合”:结合产业资源和人才需求,建设基于总理“共享经济”战略思维构想,结合融合、生态、跨界化反、众包、孵化等创新思维落地技术手段,打造 “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全社会的产业所需资源,汇聚各方人才智慧,实现产业园区特色产业的全国性资源聚集和经济交易中心的目标落地。
  
  2.智慧园区建设的业务架构
  
  产业园区日常运行涉及园区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园区企业三位一体,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智慧园区”的建设作为产业目标的支撑也必须为让这个基本基础,最终构件一个科学高效,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链。因此智慧园区的基础业务架构就是: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链为主线,实现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园区企业三个方面的协同管理支持,实现服务和业务运营支撑的高度自动、高效、智能的一体化协同信息平台体系。主要涵盖:面向地方政府管理的管理指引、政务办公、服务支持、安全合规等管理引导需求;面向园区管理单位的物业、日常管理服务、资产、能源管理等基础支撑服务支撑能力和日常管理综合管理需求;面向入驻园区企业的包括财务、税务、人资等政府办公智能衔接应用;包括物流、金融、商业综合、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类的应用需求。在基础业务架构基础上,还要结合今年国家高新园区的“科技、绿色、创新” 的时代主题,建设具有鲜明“科技、绿色、创新”特色的专业信息支撑平台,为园区产业经济的“升级、提质”保驾护航。主要包括“创新驱动孵化与服务平台”,资源整合与业务对接平台,进行绿色环保管控引导的“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等。
  
  3.智慧园区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建设城域光纤宽带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公用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前三者属于市政建设范畴,配合各运营商的安排进行建设。至少要求园区光线宽带网络采用环形容错结构设计,并能够实现园区光纤网络全覆盖。而无线局域wifi网络则需专门建设,考虑到成本及效用,不做全园区覆盖要求,实现园区主公共场所、写字楼的无限覆盖,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安全互联,无线终端安全、快速接入。无线wifi不能覆盖的地方,则使用移动通信网络;还包括园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数据中心机房,用于集中部署服务器、存储设施等硬件基础设施。
  
  2)核心平台建设
  
  核心大数据平台主要包括分布式的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整合目前流行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大数据的统一整合、存储、分析、共享。同时支撑大规模在线交易处理和大规模在线分析处理。这部分是智能化业务支撑的核心能力。其中,面向分析的分析预测与数据挖掘技术是智能化的核心支撑引擎。
  
  数据治理体系方面,设计全局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架构,建设数据标准、元数据、主数据、数据质量与数据安全管理领域,支持全面数据化、智能化。建设统一的数据标准管理系统,使得智慧园区的建设标准规范能够系统管理;建设统一的元数据管理系统,保证标准规范能够切实落地;建设统一管理主数据管理系统,识别主数据、制定主数据编码标准、制定主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建设统一数据质量管理系统,识别各种质量问题,实时识别、监控数据质量问题,并管理处理措施和改进落实;建设统一数据安全管理系统,支持数据的安全管理需求。
  
  一体化PaaS平台,要实现产业园区的社会化协同(包括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间),建设分布式可扩展的一体化的基础软件云平台(PaaS)是最好的选择。构建基础软件云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提供PaaS服务;并构建面向服务的应用架构,为产业园区智能化SaaS应用提供基础架构支撑。通过IaaS平台实现基础硬件和网络的集中共享、按需分配、灵活调整、动态扩展的基础上,通过PaaS平台实现基础软件、应用容器、服务框架等分布式中间件。在平台之上,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企业数治理、分析、应用。这适合新建设的情况,对于已有的传统技术架构的应用,可以集成共存,后续逐步升级迁移。最终,形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打通的融合技术支撑架构。
  
  基于一体化PaaS平台,实现应用开发和部署的敏捷开发、部署。
  
  3)智能应用建设

  
  智能应用建设可从下面两个层面入手:第一,现有应用的升级优化以及基础应用的全新开发,主要实现社会化协同,支撑产业园区运营的提质增效;第二,重点应用的智能化,精细化。在上面的基础上,无论是集成共存还是在一个一体化平台上,都要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实现核心应用的智能化。从而促进产业优化。实现精细化和智能化。比如基于智能化社会协同的产能预测与控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经营和营销的智能化分析与决策等。


  “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李文辉院长在“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基础应用升级优化,这部分主要指面向政府的公共管理、面向园区主管单位等日常运营管理和以及面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智能化应用主要指根产业发展主题业务相关的支撑应用;创新与协同应用建设。比如建立“创新引领服务平台”,实现全国乃至国外优势产业资源汇聚,聚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为产业发展服务;绿色环保应用主要涵盖能源、环保领域。
  
  谢谢。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李文辉)


主页 > 产业经济专家栏 >

“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李文辉院长在“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2016-12-28 来源:未知 点击:

  2016年12月3日,“2016(第四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在上海陆家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
  
  论坛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辉先生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与现状、面临的挑战,到大数据应用下与产业园区如何融合,提出以大数据应用为重点推进园区发展的智能化、以泛在互联为基础推进园区发展的社会化协同,并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智慧园区建设的目标、思路、框架与内容做出了分析与论证。现根据演讲内容整理如下:


  “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李文辉院长在“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辉

 
  非常感谢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任院长的邀请,参加这么一个论坛。我首先觉得这个论坛讨论的这些话题,包括将产业园区的软环境作为一个主题来研究非常好,确实是结合了当前园区发展的历程来召开这么一个论坛,非常及时,也非常好。我觉得软环境,实际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也参加了国家很多高新区的评审,今年上半年有十家,下半年有十六家。园区的软环境,一方面要求产城融合,产业和城市到底怎么样融合?这里面涉及到园区发展的环境,比如说生产服务性,你怎么吸引人才?怎么打造园区的实力,怎么把年轻人吸引过来,并留得住,这也是一个软环境的打造。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新区里面,确确实实地方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比方说北海,这个高新区,当年我们2013年去调研考察的时候,北海市的市政府制定了一个文件,985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在园区工作五年,就给你一套房子,这对他们园区发展,吸引人才还是有一点诱惑力的。所以这个软环境不仅仅是吸引人才,还要怎么留住人才。比方说电影院,公园,幼儿园,小学,中学,因为年轻人要成家,都要有比较好的环境,小孩能够上学。这些软环境的讨论,任院长搞的这个主题非常好,表示感谢。同时提一点小小的建议,今天来了很多园区,我觉得你们这个论坛可以做得更好,你们已经办了三年了,已经有点基础了,下一步建议你们要开放,要跟国外的园区对接。比如说同济大学有这么一个很好的品牌,把德国的一些园区,甚至国外的一些园区邀请过来,比如说硅谷。你们下一步把这个论坛做成一个长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对整个国家园区的发展,确确实实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1.产业园区发展简史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国家正式批准兴建大连、秦皇岛等沿海港口城市的15个经济开发区,标志着中国开发区的正式诞生。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联合创办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区,拉开了创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序幕。此后,在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浪潮的驱动下,各类产业园开始出现。产业园区是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而设置的专门机构,是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9.7万亿元,实现增加值5.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0% 以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2.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分析
  
  通过对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分析,我们可以做一下分类。
  
  首先是产业园区1.0阶段。这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步探索阶段(1981一1988年)。这个阶段产业园区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到1984年,国家正式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正式启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1988年,又先后批准将上海市的闵行、虹桥和漕河径开发区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对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探索出了一条具备中国特色的新模式和新思路。高速发展阶段(2000-现在)。从我国试行推广产业园区的到现在,30多年来获得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9月,我国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14家,2013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9.7万元,实现增加值5.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16%,出口创汇占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16.9%,上交税额1.1万亿元,出口总额3700亿美元。国家在对东部地区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项研究表明,开发区经济总量占所在城市GDP比例的平均值为13%,区内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例平均达23%,其开放水平占据当地高点,对城市化率的贡献也非常明显,开发区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我国园区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国家级产业园区477家,包括215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15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147家其他各类国家级产业园区;省级产业园区1167家,市级产业园区数不胜数,平均每个城市拥有4.8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可见我国产业园区存在比较严重的供给过剩情况;此外,招商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产业园区整体空置率高达43.2%。即使在商务发达的上海,商务园区的空置率也超过10%,部分园区空置率超过20%。
  
  据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统计,目前,在海外建设的园区已达到118家,涉及近50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大都属于企业自建自用和企业自建他用这两种园区类型,与国外合建的园区极少;在开发规模管理方式和运营效益等方面也还处于初级阶段。截至2016年3月,全国电子商务园区数量达1122家,同比增长约120%,显示全国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热潮仍在持续。根据报告,全国电子商务园区从2009年开始萌芽,至去年同期达到510家,今年进一步增长至1122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到2002年末只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时出现井喷态势,达到1457个,并在2014年时达到2570个园区的顶峰。2015年,园区数量稍有回落,全国正常运作的园区在2506左右。其中由国家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
  
  4.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我国自上世纪80年试行产业园区的模式到现在来看,一方面,确实有效的推动了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掩盖了其中近乎不合理、非理性扩张所带来的矛盾。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原先推动产业园区发展的因素已发生变化,传统产业园区遭遇发展瓶颈。不可否认,当前,产业园区已成为各地政府承载聚集式发展产业的重要载体,并以在应对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国内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面临的各项问题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在应用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适应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发挥产业园区对经济的探索、引领和促进作用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和挑战。基于目前的国内经济环境和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来看,我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需要从原来的粗放高速、重“量”轻“质”的发展模式,向“质”“量”并行、提质增效的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
  
  5.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园区智能化
  
  智慧园区的建设要在产业园区的现有建设基础之上,深化其“智慧、智能”的一面。在各类产业园区,按照科学的发展理念,围绕大数据处理的技术平台和智能化应用建设这一核心,结合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园区管理和运营的智能化。在此基础上,全面整合园区内外的资源,实现人、物、园区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能源、环保、园区基础功能的信息化与自动化,经济商务活动等多种需求的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支撑和响应,形成精细专业、高效运营、产业协同的园区产业生态,使园区运营管理服务高效便捷,经济生产高质高效。围绕智能化这一核心,充分利用目前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传统信息管理功能的协同工作与升级优化。比如用过新一代云计算平台,实现现有政府办公、企业运营、园区服务等应用的协同工作。并在新一代技术平台上实现现有应用的升级换代,打破信息孤岛,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业务全面社会化协同,从而使得产业园区的日常业务运营效率提升。
  
  2、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园区发展新阶段
  
  1.产业园区2.0

  
  如果我们把我国产业园区从起步到高速发展作为产业园区1.0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以深入的体制机制优化、良好的产业生态经营,高效的社会化协同等方面的软实力为核心的专业化、协同化、生态化的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新阶段则可以称之为产业园区2.0阶段。在产业园区2.0阶段,园区规划建设与运营从过去的粗放经营、规模发展的模式转变为科学规划、精细运营、协同高质的社会化协同产业生态,从而推动园区功能的优化,产业潜力的发挥,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参与,使产业生态良性协同,从而推动园区经济效率提升,并以此形成产业园区发展的新动力、新阶段。
  
  2.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
  
  1) 以大数据应用为重点推进园区发展的智能化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 “互联网+”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智能化的核心在于数据,社会化协同的基础在于泛在互联,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社会化的产业协同。因此,在产业园区的智能化、社会化协同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核心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产业园区持续发展需要的国家、政府、经济、产业领域的大数据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政府数据、社会数据、产业数据的关联分析、融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园区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政策引导,经营治理,社会协同,专业服务的科学性、精细化和有效性。深化大数据在产业园区智能化应用层面的创新驱动能力,探索与传统产业精细化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大数据的产业支撑体系和应用生态体系。依托数据的统一共享和交换,加快推进跨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统筹布局建设园区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
  
  2) 以互联为基础推进园区发展的社会化协同
  
  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国家制定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产业园区的发展,以此为契机,来推动园区产业向社会化协同的升级转型。社会化协同将使园区内产业实现同产业上下游,乃至于社会化融合化发展。从而使产业园区逐步走出过去那种工业园区只搞工业、就工业论工业的误区。开始转向纵向的向产业链深化以及横向的与强化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研发、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从而建立纵横交错,全面社会化协同的立体化的完善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以促进现代工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园区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主要包含下面两个方面。第一,鼓励企业“进区入园“,促进产业合理集聚。使得以高新区、开发区等为主体的各类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如开发区、高新区等。在统一的产业大数据分析的和社会化的互联网化的基础上,引导和促进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着力引导产业园区的良性生态化发展。第二,产业园区的发展,要在纵向的产业链式发展和横向的社会化协同发展两个方面着力打造立体化的良性产业生态。国家领导在考察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后指出,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走对了,目前,产业园区的发展要紧扣绿色、创新的时代主题。以深入到位的产业领域融合、绿色环保的产业发展、创新协同的资源整合为指导思想,来进行产业生态的经营建设,着力引导产业园区的良性生态化发展。建设园区产业生态,从纵向来说,主要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加强产业链的互联网化和大数据应用的支撑能力。从横向来说,主要通过工业产业领域与现代社会化的商业和服务业的协同,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社会资源协同参与,实现产业的社会化生态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产业潜力的深度挖掘。
  
  3、经济新常态下的智慧园区建设
  
  1.智慧园区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要上承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的建设目标,为园区战略构想的落地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综合支撑环境。智慧园区建设以产业服务为导向,以技术支撑为基础,以高效、协同、智能的产业生态打造为核心指导思想,实现支撑平台化,应用集约化,管理数据化,业务协同化,信息标准化、资源集中化、全局可视化。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等新技术实现管理、服务升级,打造“智慧园区”,支撑园区产业的优化、升级。目前,新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园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现在的“智慧园区”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运营管理和支撑服务的升级,实现社会化的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打造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支撑园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要充分支持自己的产业特色,发挥产业优势,深度挖掘企业需求,为产业创新提供支撑和创造条件。另外,智慧园区要结合目前国家产业园区建设的科技、绿色、创新的时代主题,以深度到位的产业领域支持、务实落地的应用建设、绿色生态的管控平台、创新共享的资源整合为抓手,使得“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至名归。
  
  智慧园区建设要遵循以下核心思路:“统一规划、统筹建设”:采用统一规划、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统筹建设的总方针;“门户窗口、资源整合”:建设涵盖政府管控引导、招商引资,园区企业业务支撑、业务对接,外部产业链高效整合、协同发展的统一信息交流对接窗口,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优化,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绿色智慧的产业生态;“统一平台、技术支撑”: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基础技术支撑平台,为政府管控引导、园区管理服务、企业业务信息等各类应用需求提供基础支撑平台,可实现企业按需使用,减少其重复建设,优化资源效率,实现服务共赢;“统一标准、规范落地”:在产业链设计、业务模型、技术平台、应用协同、大数据处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集成规范,使得参与建设的各类相关厂商能够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协同推进,使得“智慧园区”建设这一系统性的工程务实有效的落地,真正支撑起产业园区的业务,切实服务企业;“高效运行、安全合规”:基于整个园区全局考虑,建立统一的安全框架,使得园区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系统完备,确保所有应用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依照合规要求建立运维体系、信息安全体系;“随需扩充、持续发展”:在大平台上基础上,可快速灵活的拓展应用,以大平台、轻应用,厚云薄端的思路,实现前端应用的随需扩充,保证园区各项信息系统和应用的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协同引导”:结合产业生态和产业特色,建设绿色环保的产业格局,引导产业特色发展,避免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为产业环境保驾护航,使得产业特色可持续发展;“创新引领、资源整合”:结合产业资源和人才需求,建设基于总理“共享经济”战略思维构想,结合融合、生态、跨界化反、众包、孵化等创新思维落地技术手段,打造 “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全社会的产业所需资源,汇聚各方人才智慧,实现产业园区特色产业的全国性资源聚集和经济交易中心的目标落地。
  
  2.智慧园区建设的业务架构
  
  产业园区日常运行涉及园区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园区企业三位一体,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智慧园区”的建设作为产业目标的支撑也必须为让这个基本基础,最终构件一个科学高效,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链。因此智慧园区的基础业务架构就是: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链为主线,实现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园区企业三个方面的协同管理支持,实现服务和业务运营支撑的高度自动、高效、智能的一体化协同信息平台体系。主要涵盖:面向地方政府管理的管理指引、政务办公、服务支持、安全合规等管理引导需求;面向园区管理单位的物业、日常管理服务、资产、能源管理等基础支撑服务支撑能力和日常管理综合管理需求;面向入驻园区企业的包括财务、税务、人资等政府办公智能衔接应用;包括物流、金融、商业综合、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类的应用需求。在基础业务架构基础上,还要结合今年国家高新园区的“科技、绿色、创新” 的时代主题,建设具有鲜明“科技、绿色、创新”特色的专业信息支撑平台,为园区产业经济的“升级、提质”保驾护航。主要包括“创新驱动孵化与服务平台”,资源整合与业务对接平台,进行绿色环保管控引导的“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等。
  
  3.智慧园区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建设城域光纤宽带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公用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前三者属于市政建设范畴,配合各运营商的安排进行建设。至少要求园区光线宽带网络采用环形容错结构设计,并能够实现园区光纤网络全覆盖。而无线局域wifi网络则需专门建设,考虑到成本及效用,不做全园区覆盖要求,实现园区主公共场所、写字楼的无限覆盖,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安全互联,无线终端安全、快速接入。无线wifi不能覆盖的地方,则使用移动通信网络;还包括园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数据中心机房,用于集中部署服务器、存储设施等硬件基础设施。
  
  2)核心平台建设
  
  核心大数据平台主要包括分布式的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整合目前流行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大数据的统一整合、存储、分析、共享。同时支撑大规模在线交易处理和大规模在线分析处理。这部分是智能化业务支撑的核心能力。其中,面向分析的分析预测与数据挖掘技术是智能化的核心支撑引擎。
  
  数据治理体系方面,设计全局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架构,建设数据标准、元数据、主数据、数据质量与数据安全管理领域,支持全面数据化、智能化。建设统一的数据标准管理系统,使得智慧园区的建设标准规范能够系统管理;建设统一的元数据管理系统,保证标准规范能够切实落地;建设统一管理主数据管理系统,识别主数据、制定主数据编码标准、制定主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建设统一数据质量管理系统,识别各种质量问题,实时识别、监控数据质量问题,并管理处理措施和改进落实;建设统一数据安全管理系统,支持数据的安全管理需求。
  
  一体化PaaS平台,要实现产业园区的社会化协同(包括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间),建设分布式可扩展的一体化的基础软件云平台(PaaS)是最好的选择。构建基础软件云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提供PaaS服务;并构建面向服务的应用架构,为产业园区智能化SaaS应用提供基础架构支撑。通过IaaS平台实现基础硬件和网络的集中共享、按需分配、灵活调整、动态扩展的基础上,通过PaaS平台实现基础软件、应用容器、服务框架等分布式中间件。在平台之上,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企业数治理、分析、应用。这适合新建设的情况,对于已有的传统技术架构的应用,可以集成共存,后续逐步升级迁移。最终,形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打通的融合技术支撑架构。
  
  基于一体化PaaS平台,实现应用开发和部署的敏捷开发、部署。
  
  3)智能应用建设

  
  智能应用建设可从下面两个层面入手:第一,现有应用的升级优化以及基础应用的全新开发,主要实现社会化协同,支撑产业园区运营的提质增效;第二,重点应用的智能化,精细化。在上面的基础上,无论是集成共存还是在一个一体化平台上,都要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实现核心应用的智能化。从而促进产业优化。实现精细化和智能化。比如基于智能化社会协同的产能预测与控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经营和营销的智能化分析与决策等。


  “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李文辉院长在“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基础应用升级优化,这部分主要指面向政府的公共管理、面向园区主管单位等日常运营管理和以及面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智能化应用主要指根产业发展主题业务相关的支撑应用;创新与协同应用建设。比如建立“创新引领服务平台”,实现全国乃至国外优势产业资源汇聚,聚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为产业发展服务;绿色环保应用主要涵盖能源、环保领域。
  
  谢谢。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李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