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产业经济专家栏 >

刘志彪: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内涵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7-28 点击:

  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背景、内容和机制等有了新变化、新要求和新内涵。一方面,赶超战略下产业经济运行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和逐步化解;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产业经济体系和结构,强化新的产业发展动力,更加注重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更加注重遵循现代产业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律。
  
  第一,从经济增长新常态看,在从贫困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储蓄率先升后降,以及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方式难以维系,旧常态中服从于赶超目标的需要、追求超高速的增长,必要转向提质增效、以增加人民财富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的中高速增长。同时,产业转向中高端发展,也要求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适当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更多地强调结构调整、产业素质提升和产业转型发展。
  
  第二,从产业升级新常态看,较低的发展水平对应的是较低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的产业结构,这符合过去我们的比较优势;但现在要素成本的上升,客观上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又要求我们从跟随战略转向一定程度的领先和先发战略,推动发展水平的提升。在途径和机制上,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通过主动推进经济分化,更替旧的产业结构,让那些体现新技术、新方向和新动能的现代性产业逐步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无论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还是让供给有效地适应需求,都依赖于产业转向中高端的发展格局的建立。
  
  第三,从发展动力新常态看,过去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出口拉动,但从世界历史经验来看,当一国的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出口活动就会出现拐点,增速要降下来。2014中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2.3%。这意味着今后进一步依靠出口维持产业高增长的可能性在降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产业增长的动力,更多放在技术进步、创新驱动、生产率提升和扩大内需上来。说得直白一点,堂堂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有别人艳羡不已的国内市场需求,根本没有必要指望把自己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建立在别人的市场基础上。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语境下,是要全面地构建比较稳固的现代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级化的装备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总体要求是使技术进步在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地得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不难看出,建立这样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恰恰就是为了解决产业在结构方面的平衡协调性以及现代性问题。
  
  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核心是要让市场在结构调整中起决定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正是产业结构政策和竞争政策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可以通过调整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配置来实现,从而达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目标。
  
  因此,如果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工作的主线的话,那么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也是实现这一主线要求的具体行动和方案。
  
  中央权威人士已经说过,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中所出现问题和矛盾,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和素质性的。这一判断奠定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同时也为解决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我们要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积极地推进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全面建设协调发展的三大产业新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让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充分发展服务业上,也不是要让目前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单枪匹马地、一枝独秀地超前发展,而是要三大产业部门之间的全力协调、协同和协力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的产业体系建设,不应该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主要发展服务业,尤其是试图主要发展科技、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做法,而是要吸取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始终坚持制造业强国的基础地位,始终高度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发展问题。
  
  第二,重点推进工业结构转向中高端。其标志一是重工业化,二是高加工度化,三是技术知识密集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全面转向中高端,并不是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全部要站在世界最前沿,或者高科技产业都能占据世界主要的份额(这既没有必要,更无可能),而是指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努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价值水平。显然,这不可能仅仅靠学习、模仿和引进来实现,而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制度创新。考虑到目前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趋势,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这一革命性的新动能因素,必须抓住机遇不松手,否则,现代化的新崛起将与中国无关。
  
  第三,战略性地攀升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经济全球化使国际产业间分工演变为产品内分工,中国被跨国企业纳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进行国际代工,即使从事的高科技产业,中国制造的部分也处于密集利用廉价要素的低端环节。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环境给我国提供了战略性地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重大机遇:一是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把中国的丰富产能向劳动和资源环境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二是可以利用自己庞大的内需向国内外采购,或者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向国外发包加工环节,由此建立由我控制的国内或全球价值链;三是可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外国企业,或者是进入营销、网络、品牌和服务环节,或者是进入研发、设计环节,实现从产品加工向中高端转变,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第四,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不可能完全抛开原有产业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对传统产业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为起点。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这里边的关键在于能否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再传统的产业,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都可以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就能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跨越。移动互联网进入哪个产业领域,哪个产业领域就能得到彻底的改造,并使产业水平并得到根本的提升,出现“智能化+”的升级效应。
  

  作者为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志彪


主页 > 产业经济专家栏 >

刘志彪: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内涵

2016-07-28 来源:未知 点击:

  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背景、内容和机制等有了新变化、新要求和新内涵。一方面,赶超战略下产业经济运行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和逐步化解;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产业经济体系和结构,强化新的产业发展动力,更加注重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更加注重遵循现代产业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律。
  
  第一,从经济增长新常态看,在从贫困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储蓄率先升后降,以及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方式难以维系,旧常态中服从于赶超目标的需要、追求超高速的增长,必要转向提质增效、以增加人民财富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的中高速增长。同时,产业转向中高端发展,也要求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适当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更多地强调结构调整、产业素质提升和产业转型发展。
  
  第二,从产业升级新常态看,较低的发展水平对应的是较低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的产业结构,这符合过去我们的比较优势;但现在要素成本的上升,客观上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又要求我们从跟随战略转向一定程度的领先和先发战略,推动发展水平的提升。在途径和机制上,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通过主动推进经济分化,更替旧的产业结构,让那些体现新技术、新方向和新动能的现代性产业逐步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无论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还是让供给有效地适应需求,都依赖于产业转向中高端的发展格局的建立。
  
  第三,从发展动力新常态看,过去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出口拉动,但从世界历史经验来看,当一国的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出口活动就会出现拐点,增速要降下来。2014中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2.3%。这意味着今后进一步依靠出口维持产业高增长的可能性在降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产业增长的动力,更多放在技术进步、创新驱动、生产率提升和扩大内需上来。说得直白一点,堂堂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有别人艳羡不已的国内市场需求,根本没有必要指望把自己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建立在别人的市场基础上。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语境下,是要全面地构建比较稳固的现代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级化的装备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总体要求是使技术进步在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地得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不难看出,建立这样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恰恰就是为了解决产业在结构方面的平衡协调性以及现代性问题。
  
  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核心是要让市场在结构调整中起决定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正是产业结构政策和竞争政策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可以通过调整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配置来实现,从而达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目标。
  
  因此,如果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工作的主线的话,那么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也是实现这一主线要求的具体行动和方案。
  
  中央权威人士已经说过,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中所出现问题和矛盾,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和素质性的。这一判断奠定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同时也为解决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我们要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积极地推进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全面建设协调发展的三大产业新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让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充分发展服务业上,也不是要让目前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单枪匹马地、一枝独秀地超前发展,而是要三大产业部门之间的全力协调、协同和协力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的产业体系建设,不应该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主要发展服务业,尤其是试图主要发展科技、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做法,而是要吸取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始终坚持制造业强国的基础地位,始终高度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发展问题。
  
  第二,重点推进工业结构转向中高端。其标志一是重工业化,二是高加工度化,三是技术知识密集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全面转向中高端,并不是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全部要站在世界最前沿,或者高科技产业都能占据世界主要的份额(这既没有必要,更无可能),而是指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努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价值水平。显然,这不可能仅仅靠学习、模仿和引进来实现,而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制度创新。考虑到目前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趋势,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这一革命性的新动能因素,必须抓住机遇不松手,否则,现代化的新崛起将与中国无关。
  
  第三,战略性地攀升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经济全球化使国际产业间分工演变为产品内分工,中国被跨国企业纳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进行国际代工,即使从事的高科技产业,中国制造的部分也处于密集利用廉价要素的低端环节。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环境给我国提供了战略性地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重大机遇:一是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把中国的丰富产能向劳动和资源环境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二是可以利用自己庞大的内需向国内外采购,或者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向国外发包加工环节,由此建立由我控制的国内或全球价值链;三是可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外国企业,或者是进入营销、网络、品牌和服务环节,或者是进入研发、设计环节,实现从产品加工向中高端转变,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第四,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不可能完全抛开原有产业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对传统产业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为起点。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这里边的关键在于能否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再传统的产业,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都可以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就能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跨越。移动互联网进入哪个产业领域,哪个产业领域就能得到彻底的改造,并使产业水平并得到根本的提升,出现“智能化+”的升级效应。
  
  作者为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