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规划与研究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发展,新业态健康成长,重点区域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明显提高,获得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增多,境外授权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
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形成较完善的生物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市场监管等管理体系,建立鼓励创新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行业公共服务、生物安全保障和产业统计等服务体系。
社会效益加快显现。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生物产业对改善人口健康、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
但中国生物产业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应当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中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
生物产业同其他高技术产业一样,将成为今后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但相对产业快速发展的潜力和需求,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经成为许多生物高技术企业面临的瓶颈。生物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介入。众多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产业。
与传统制药产业不同,生物技术产业在一个月内即感受到金融海啸带来的严寒隆冬。整个生物技术行业亦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资本市场崩溃。经过这次金融海啸洗礼之后,多数生物技术公司的市值将回归自然,投资者也会更谨慎,这对产业或许是件好事。这个行业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在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它将永远保持其创造力,它会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变得更强大。
国务院下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等目标。
《规划》还提出,未来三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较2010年翻一番,生物医药产业将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
除了生物医药和生物医疗设备,《规划》对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未来发展也明确了支持措施。
在支持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方面,《规划》表示将推动生物基产品、特别是非粮生物醇、有机酸、生物烯烃等的规模化发展应用。未来将建立生物基产品的认证制度,制定生物基产品消费的市场鼓励政策和农业原料对工业领域的配给制度,此外,绿色工艺产品也将获补贴,预计到2015年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将达7500亿元。
生物农业方面,预计到2015年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特别是将通过支持企业与优势科教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种业发展合作关系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在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方面,到2015年生物能源年利用总量将超五千万吨标准煤,相关产业产值将达1500亿元,特别是未来将建立有利于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的市场准入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未来三年,生物环保产业产值年增速将在15%以上,到2015年年产值将达1500亿元,其中用于水土修复的各类特种酶制剂和微生物菌剂产品将是支持重点。
生物产业基地:
近年来,发改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目前已经批准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为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源集中投向重点地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各地方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资源。按照“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分类指导、稳妥推进”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选择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市场化水平高、开放性强的地区,分批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已认定了石家庄、深圳、长沙、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昆明、青岛、成都、重庆等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西安、天津、泰州、通化、德州、郑州、南宁、哈尔滨、杭州、南昌等10个生物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在国家引导、地方推动下,极大地引导和推动了生物产业的集聚化发展,逐步在全国培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促进生物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快生物产业向集聚化、特色化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07年,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145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国生物产业的近一半。为促进生物产业聚集发展,各地方通过健全机构、调动资源,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为大力发展一批生物产业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基地的建设对于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环境、大规模聚集国内外生物产业资源、优化生物产业结构与布局、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增长极、辐射和带动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生物产业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分、结构、功能与 作用机理开展研究并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

生物产业是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压力小、带动效益强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推动作用,不仅可以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服务产业)、生物农业(资源产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以及生物制造等。我国的生物医药产品占生物产业市场的70%以上,是生物产 业中的主导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可从增产和减污两方面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是缓解石化能源紧张、实施循环经济的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批准设立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省市有21个,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有9家基地,长三角地区有6家基地,分别占东部沿海基 地总数的53%和35%。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分布明显,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 格局。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国生物产业年产值从6000亿元升至16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21.6%。2010年我国明确将包含生物医药在内的生物产业列入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关注领域。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预计到2020 年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将突破5万亿元,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生物医药产业规划专家团队认为,近年来生物技术产业在全球的发展,绝不亚于几年前IT业的发展。西方生物技术产业正在面临起飞阶段,从1998年至2012年,呈一定规模的 相关企业由5000家迅速发展到100000余家,其中有一半集中在北美。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医疗、粮食、环境、能源等方方面面的领域,有人估算,生物技术 产业的市场容量大约是信息产业市场的十倍。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如果说21世纪的头十年是IT产业时代的话,下一个10年肯定是生物技术产业时代。
◆ 服务领域
• 生物产业行业分析 | • 生物产业园产业规划、园区规划 |
• 生物产业各类产品市场调研 | • 生物医药、生物能源企业战略研究 |
• 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企业战略研究 | • 生物产业多元化集团进入的投资策略 |
•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行业集群分析 | • 生物产业政府课题研究 |
• 生物产业细分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 | • 生物产业细分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 04月07日2014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扶持政策解读
- 01月07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06月18日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管理的暂行规定
- 04月04日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
- 03月05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 01月20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