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抓平台促发展,新科技城统筹推进。
制定《绍兴科技城发展战略规划》,完善“生命健康产业园”、“创新高教园”、“智慧科创园”、“现代物流园”等功能区域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获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园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完善配套、服务招商,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优秀项目搭建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创大厦二期、三期、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共计26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总投资14.63亿元,其中科创大厦二期主体工程完成;占地140亩,总投资12亿的皋埠吼山科创园作为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已申报省重点项目。
(二)抓产业促转型,产业布局成效明显。
一是健康装备和生物医用新材料产业呈现迅猛发展势头。努力将健康装备和生物医用新材料产业在绍兴高新区做特、做实、做优。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16排CT通过国家食药总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吸引国开投等风投机构超2亿元以上A轮风险投;铭众研究院已取得多项专利及研究成果,其“心云”移动健康服务网络系统已在高新区全面试点应用,正与平安保险等开展战略合作洽谈;振德医疗、优特格尔等主要企业产销均实现较快增长;康知生物、达美生物、蓝森生物等在毒品检测、体外诊断等领域独具优势。二是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加快集聚。绍弘环境的“城市生活绿岛”项目一期于8月取得土地,该项目采用垃圾低温无氧裂解专利核心技术,可将有机垃圾低温无氧裂解转化为油、气、水和炭,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目前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全面开工建设;奇彩环境的高COD、高盐分、高酸碱“三高”废水处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000万元,现已实质性启动上市准备,奇彩环境科技(总部)产业园项目已启动土地出让程序。三是电子信息及文化创意产业稳健发展。光大芯业、红果微电子、瑞远航天光电等企业产值均保持10%以上增幅。龙山电子、宏邦电子正在筹划新三板上市工作。继续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原创动漫的“绍兴板块”不断壮大,其中,绍兴特立宙的《少年师爷》大型原创国产电影即将上映;行者动漫的《智慧森林》系列作品、兔兔动漫《兔兔》系列作品即将在央视等国内外电视台播放。南湾视讯已完成多部国外电影2D转3D视频转制,该公司现已与欧美多家知名电影投资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年营业收入将超过4000万元。
(三)抓创新促驱动,创新创业水平提升。
一是创新创业成效显着。成功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园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产业化基地”两块国家级牌子;科技大市场为1600余家企业提供了科技服务,专利申报 4587件 ,授权 3175件,市级高企申报 25家,国家高企 15家,研发中心等36家,共组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题讲座、金融与科技讲座、专利维权讲座、高新区网上技术交易交流会等科技活动15次,参与企业超过250家,参与人数超过500人次,促成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和技术交易830万元。浙江奇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浙江赛区三等奖,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二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目前已经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4家;省重点研究院2家,企业研究院3家; 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5家;各级专利示范企业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其中国家级2家;科技服务机构近20家。三是人才工作有效突破。全面落实《关于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启动资金申领和拨付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做好国家、省千人计划及“330海外英才计划”项目团队的甄选和引进工作,截止目前,共引进22个“330”项目,包括5个国家“千人计划”项目和7个省“千人计划”项目,实时掌握和了解海外人才项目的运行和发展状况,每半年开展一次高层次人才和项目的绩效评估。在做好人才保障服务的同时,积极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高新区建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项目联系制度,努力做大330项目产业规模。精心筹建“精英俱乐部”, 吸纳会员142位,为创新发展的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研院所、创新载体和科技中介等提供开放式的交流平台。四是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将“机器换人”作为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抓手,今年全区开展“机器换人”项目23个,产业类别涉及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也涉及纺织、印刷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其中9个项目已列入市级第一批“机器换人”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计划,计划总投资8025万元。同时,积极整顿印染行业,10家印染企业关、退、升工作进展顺利,除“独树印染”按计划于年底前原地整合提升外,其余印染企业转型工作基本完成。
(四)抓项目促发展,发展潜力有效发挥。
一是全力开展重大项目招商。截止目前,管委会组织外出招商80余批次,接待意向投资商252批次,已签约落户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198.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3个,总投资114.4亿元;三产项目18个,总投资84.4亿元。总投资30亿元浙江绍弘环境“城市生活绿岛”项目、总投资15亿元浙江奇彩环境科技(总部)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明峰医疗系统CT/PET-CT产业化项目、总投资50亿元城市冷链物流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强鹰多功能护理床产业化项目、总投资7亿元的侨华免税店项目等签约落户。二是积极推进签约项目落地建设。绍弘环境“城市生活绿岛”项目现已全面开工建设;港中旅免税购物中心项目已于 10月土地出让,目前基本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将于明年初开工建设;成正科技项目土地已出让,将于年底前开工建设;明峰医疗、奇彩环境等项目正全力加快拿地前期工作。三是社会投资项目建设。一方面,优化投资服务,完善投资服务例会制度,定期对社会投资项目进展情况及问题分析汇总并提出对策措施。截止今年10月份,社会投资项目共完成投资40.62亿元,同比增长50.8%。另一方面,通过委领导联系企业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积极推进绍弘环境、明峰医疗等新落户企业加快建设,全力争取完成全年12.5亿元的工业投资任务。
二、“十三五”及2016年工作思路
目前高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未来我区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通过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总体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加快推进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坚持科学规划,谋求长远发展。
按照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立足产业发展基础,高起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细化工作任务,加强工作考核,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水平,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产业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高新区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强。高新区企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不断加强。到2020年,规上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到1000家以上。同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创新主体不断涌现。到2020年,吸引“330海外英才计划”项目及研发团队累计达50个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增加到70家以上,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增加到20家,引驻20家科技中介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低于5%,累计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达到100项,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数不低于500项。
(二)坚持统筹建设,力求整体效率。
按绍兴高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引领区,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保护和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的未来发展新定位,拟建设绍兴科技城,主要以皋埠镇为中心,包括东湖、陶堰、富盛等三镇部分区域,面积共约54平方公里。计划用10年时间、总投资150亿。三年建成以吼山科技园为中心的核心区块,做到五年出形象,十年基本建成,科技城项目初具规模。
坚持以创新作为推动基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强化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密集区域人才、技术等产业创新资源,着力突破一批重大技术瓶颈,创制一批重大产品,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强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积极扩大内需市场,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把自主创新产品推向全球,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化发展。
(三)坚持龙头产业,打造集群效益。
充分利用绍兴高新区行业资源条件,布局创新链、产品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整体优化创新体系和发展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大力培育细分行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体系。
立足于绍兴高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区位环境优势,巩固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突破与提升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核心领域,着力突破一批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四)坚持人才导向,营造良好环境。
牢固树立“人才强区”理念,优化人才发展机制。一是创新引才体制,出台鼓励与支持研发、孵化、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技术转让、中介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土地集约经营和吸引人才的政策;二是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着力加强机关党政管理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才、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区域性人才聚集效应。三是增加对高技术产业化的投入。在确保园区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并逐步增长的基础上,设立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每年专门安排200万元,专项资助国内外科技人员带高科技成果、项目来园区实施产业化,同时,继续对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实施每年500万元的财政贴息。要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的专项资金支持,落实好地方配套,同时发挥好资金的引导作用,落实好资金的监管工作,坚持公共资金创造环境的原则,把资金投向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我市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向产业化的前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