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温州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

  2015年,温州高新区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强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了高新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温州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一、2015年工作总结
  

  温州高新区1-11月,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17.47亿元,工业增加值73.89亿元,出口创汇总额9.31亿元,实交税金总额16.65亿元,净利润12.4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9.94亿元。
  
  (一)浙南科技城建设加快推进。浙南科技城管委会获批,与高新区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规划中的浙南科技城西起茅竹岭、东至滨海大道、北临瓯江、南至瓯海大道,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整体布局为“一心一轴、两核七片”,重点发展激光与光电、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主导科创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新兴科创产业,配套发展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创新金融服务业三大现代服务业,形成“353”的产业发展定位。
  
  (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招商任务内资7.5亿元,市外房地产5亿元,外资1000万美元, 1-12月份引进内资6亿元(包括俊尔新材料公司引进的央企项目),市外房地产共完成6.2796亿元。全力推进激光与光电加速器招商工作,拟入驻企业12家,租用面积47638平方米。建成温州(国际)激光与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2.6万平方米,引进34个高端激光与光电项目,引进温州激光与光电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武汉国家激光加工中心温州分中心等一批光电平台。同时引进浙江宝创汽车部件开发有限公司、梦想小镇项目、温州兴龙航空投资有限公司、温州聚能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内资项目和温州希翼石材开发有限公司等外资项目。
  
  (三)文化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截至目前,文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企业发展到600多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文化产业增幅14.6%,占龙湾区(高新区)GDP的比重近5%。“三上”文化企业达到43家,蓝江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72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启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篷勃发展。
  
  (四)科技创新掀起新热潮。实施百家企业“机器换人”计划,截止目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市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19家。修改完善激光与光电产业调研材料、《温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器入驻及管理办法》(讨论稿)、《温州高新区管委会关于企业(项目)入园和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平台合作办法》(初稿)。制定《科技孵化企业考核评分细则》,对56家超期孵化企业拟定了具体的整治方案。完成智慧园区建设方案及造价咨询,进入招标阶段。创业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托管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为入驻企业专利管理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温州激光技术应用示范推广中心挂牌成立,源大创业园、蓝江软件园创成省级孵化器,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创成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研究院创成省级重点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科技园进场开工。
  
  推进“众创空间”发展,“薪火工坊”、We+社区被评为我市首批众创空间,温州首家青年创业社区-“和堂悦舍”落户,规模近5000平方米。以每月一次的创新平台推介对接会为载体,定期向企业推介科研院所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温州生材所研发的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正式上市,北航研究院自主研发设计的扁笔全自动生产一体体机拍出了110万元的高价,研究院还与区内企业共建研发服务中心4个。
  
  (五)产城一体化有序推进。做好《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温州市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聚园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期工作,拟进行委托编制。编制完成原高新区科技园范围内农业范单元等五个规划单元控规修编的中间成果,并已由市规划局对社会公示。温州市核心片区蒲州单元E-03地块,政府收储及挂牌出让前期工作涉及的相关问题已经倒排时间节点,制定了出让计划表,明确要求,落实责任。首个企业自主更新的万谷科技—金色小镇养老园区商务综合体落成,同时继续抓好同兴工艺品、鸿联建材、富得宝、煌盛等企业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前期对接工作。以白鹿堡为中心,启动总用地面积633亩的“时尚商圈”一期工程。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建成智慧城市体验中心,把温州红连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智慧园区的样板进行打造。1101工程、F地块大型地下停车场及主题公园、人才大厦、文昌路综合管廊、奥玛尔国际购物中心、温州国际机电城等项目基本建成,机场航空总部大楼、青山总部大楼、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等项目实现主体结顶,市域铁路S1线、瓯江南口大桥南接线、330国道等工程稳步推进,瓯海大道东延及枢纽集散系统、温州大道东延、环山北路等工程加快建设,空港商贸物流园启动建设。深入打造智慧城市示范区,建成综合运行与协调指挥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创新要素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筹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设计方案,加强网上技术成果交易,实现交易额8612万元。积极举办科技交流活转换服务中心、科技投融资服务中心,完成省级科技大市场布局。加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推进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完成知识产权服务园设计布局方案。强化专利工作,2015年,高新区本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5.35亿元,研发人员数达到2987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75件。在专利示范企业培育方面,爱好笔业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康泉电器获省专利示范企业称号。深入实施人才战略,贯彻好市政府“人才新政十条”,出台人才新政实施细则,成立高新区招才局和人才服务中心,做好2015年度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申报工作,6名人才申报国千,18名人才申报省千,其中5名人才进入省千答辩环节,现已有2名人才通过答辩。现高新区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国千人才7人,省千人才11人,市“580”海外精英人才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型人才10人。赴海外招才引智,与8个企业团队签署合作意向书。强化科技金融战略,组织40家企业参加温州中小微企业对接上海股权交易中心上市融资说明会,大力推进股改上市工作,完成企业股份制改造15家,“新三板”挂牌2家,新增“新三板”挂牌签约企业4家,累计实现“新三板”签约企业11家。设立温州市首只新三板专项基金。
  
  二、2016年工作
  
  (一)以科技城建设为重心,加快项目开发建设步伐。根据“一年启动、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成型、八年争取建成”的总体要求,倒排时间,加快进度,完成《温州浙南科技城发展总体纲要》及《温州浙南科技城产业与投融资专项研究》最终成果的审定和报批工作。落实科技城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抓好中科院温州生物与材料研究所、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温州园区)项目落地相关工作。继续开展北起步区入企(户)丈量和调查工作,启动法院处置厂房征收洽谈。继续做好联谊村政策处理和龙华村征地报征手续,继续做好 6家企业的评估处置工作。尽快完成科技城产业基金融资意向书,拟与央企签订PPP建设框架协议书。加强与省、市发改委对接,力争项目收益债列入省发改委首批发债对象。
  
  (二)以产业转型为突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继续实施产业招商,通过“小兵团作战、大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招大引强,重点做好激光与光电创业园(加速器)以及产业园的招商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培育,把激光与光电产业作为高新区第一品牌加以推进,加快激光与光电加速器二期、激光与光电联合研究院建设,提升激光与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产业培育链,完成激光与光电展示馆建设,带动产业整体发展。把网络经济作为高新区“1号新产业”,整合电子商务集聚区、电子商务大厦、红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集聚平台,打造集电子商务、名品直销、创意文化、创业实践、商务休闲和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和时尚创意产业示范区。启动3100亩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航空产业。全力促进产业提升,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大企业、品牌企业,继续大力推进“四换三名”和“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全力推进百家企业“机器换人”计划,确保10个行业100家企业有“机器换人”项目。建立与完善产业准入和产权转让机制,确保产业准入科学合理,促进产权合法转让。着力建设白鹿堡世界时尚消费博览园、温州国际名品直销大数据时尚消费智造园等项目,打造“五化融合”的典型时尚产业平台。
  
  (三)以创新驱动为主力,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高新技术企业攀登计划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科技孵化器。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新增区级或以上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15个以上。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民营资本和科技项目有效嫁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施“创业高新”行动,建成 “梦想小镇”,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薪火工坊”、“创客吧”等众创空间做大做强,鼓励社会力量新建一批众创空间。
  
  (四)以城市更新为手段,推进产城高度融合。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的城市更新模式,抓好重大城市更新项目。全力完成核心片区黄屿单元E17、E19地块土地政策处理,完成文昌路综合管廊、人才大厦、机场T2航站楼、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温州国际机电城等工程,加快市域铁路S1线、奥体中心建设,推进小微企业园、空港商贸物流园建设,启动文化创意大厦和文丰路、兴区路、兴益路等道路建设,完善高新区配套设施。抓好智慧园区建设,不断推广智慧园区理念和新产品、新技术,温州红连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创业服务中心要全面建成智慧园区,并发挥示范作用。
  
  (五)以要素保障为支撑,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构建“1+6+N”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体系。以知识产权学院和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温州)基地为支撑,推进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增长。着力促进知识产权投融资、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专利保险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打造高新区知识产权金融特色城。加快人才特区建设,继续实施“精英引领计划”和“猎头计划”,构建高端人才信息库,大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市“580”计划、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站博士后等人才,研发人员数达到2900人/年。加快科技金融结合,探索设立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构建省级科技大市场和科技服务中心,促进网上技术市场交易,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集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统计、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管理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统计监测预警平台。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温州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2016-01-14 来源:未知 点击:

  2015年,温州高新区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强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了高新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温州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一、2015年工作总结
  

  温州高新区1-11月,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17.47亿元,工业增加值73.89亿元,出口创汇总额9.31亿元,实交税金总额16.65亿元,净利润12.4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9.94亿元。
  
  (一)浙南科技城建设加快推进。浙南科技城管委会获批,与高新区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规划中的浙南科技城西起茅竹岭、东至滨海大道、北临瓯江、南至瓯海大道,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整体布局为“一心一轴、两核七片”,重点发展激光与光电、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主导科创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新兴科创产业,配套发展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创新金融服务业三大现代服务业,形成“353”的产业发展定位。
  
  (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招商任务内资7.5亿元,市外房地产5亿元,外资1000万美元, 1-12月份引进内资6亿元(包括俊尔新材料公司引进的央企项目),市外房地产共完成6.2796亿元。全力推进激光与光电加速器招商工作,拟入驻企业12家,租用面积47638平方米。建成温州(国际)激光与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2.6万平方米,引进34个高端激光与光电项目,引进温州激光与光电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武汉国家激光加工中心温州分中心等一批光电平台。同时引进浙江宝创汽车部件开发有限公司、梦想小镇项目、温州兴龙航空投资有限公司、温州聚能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内资项目和温州希翼石材开发有限公司等外资项目。
  
  (三)文化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截至目前,文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企业发展到600多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文化产业增幅14.6%,占龙湾区(高新区)GDP的比重近5%。“三上”文化企业达到43家,蓝江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72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启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篷勃发展。
  
  (四)科技创新掀起新热潮。实施百家企业“机器换人”计划,截止目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市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19家。修改完善激光与光电产业调研材料、《温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器入驻及管理办法》(讨论稿)、《温州高新区管委会关于企业(项目)入园和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平台合作办法》(初稿)。制定《科技孵化企业考核评分细则》,对56家超期孵化企业拟定了具体的整治方案。完成智慧园区建设方案及造价咨询,进入招标阶段。创业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托管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为入驻企业专利管理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温州激光技术应用示范推广中心挂牌成立,源大创业园、蓝江软件园创成省级孵化器,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创成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研究院创成省级重点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科技园进场开工。
  
  推进“众创空间”发展,“薪火工坊”、We+社区被评为我市首批众创空间,温州首家青年创业社区-“和堂悦舍”落户,规模近5000平方米。以每月一次的创新平台推介对接会为载体,定期向企业推介科研院所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温州生材所研发的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正式上市,北航研究院自主研发设计的扁笔全自动生产一体体机拍出了110万元的高价,研究院还与区内企业共建研发服务中心4个。
  
  (五)产城一体化有序推进。做好《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温州市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聚园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期工作,拟进行委托编制。编制完成原高新区科技园范围内农业范单元等五个规划单元控规修编的中间成果,并已由市规划局对社会公示。温州市核心片区蒲州单元E-03地块,政府收储及挂牌出让前期工作涉及的相关问题已经倒排时间节点,制定了出让计划表,明确要求,落实责任。首个企业自主更新的万谷科技—金色小镇养老园区商务综合体落成,同时继续抓好同兴工艺品、鸿联建材、富得宝、煌盛等企业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前期对接工作。以白鹿堡为中心,启动总用地面积633亩的“时尚商圈”一期工程。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建成智慧城市体验中心,把温州红连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智慧园区的样板进行打造。1101工程、F地块大型地下停车场及主题公园、人才大厦、文昌路综合管廊、奥玛尔国际购物中心、温州国际机电城等项目基本建成,机场航空总部大楼、青山总部大楼、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等项目实现主体结顶,市域铁路S1线、瓯江南口大桥南接线、330国道等工程稳步推进,瓯海大道东延及枢纽集散系统、温州大道东延、环山北路等工程加快建设,空港商贸物流园启动建设。深入打造智慧城市示范区,建成综合运行与协调指挥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创新要素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筹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设计方案,加强网上技术成果交易,实现交易额8612万元。积极举办科技交流活转换服务中心、科技投融资服务中心,完成省级科技大市场布局。加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推进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完成知识产权服务园设计布局方案。强化专利工作,2015年,高新区本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5.35亿元,研发人员数达到2987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75件。在专利示范企业培育方面,爱好笔业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康泉电器获省专利示范企业称号。深入实施人才战略,贯彻好市政府“人才新政十条”,出台人才新政实施细则,成立高新区招才局和人才服务中心,做好2015年度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申报工作,6名人才申报国千,18名人才申报省千,其中5名人才进入省千答辩环节,现已有2名人才通过答辩。现高新区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国千人才7人,省千人才11人,市“580”海外精英人才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型人才10人。赴海外招才引智,与8个企业团队签署合作意向书。强化科技金融战略,组织40家企业参加温州中小微企业对接上海股权交易中心上市融资说明会,大力推进股改上市工作,完成企业股份制改造15家,“新三板”挂牌2家,新增“新三板”挂牌签约企业4家,累计实现“新三板”签约企业11家。设立温州市首只新三板专项基金。
  
  二、2016年工作
  
  (一)以科技城建设为重心,加快项目开发建设步伐。根据“一年启动、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成型、八年争取建成”的总体要求,倒排时间,加快进度,完成《温州浙南科技城发展总体纲要》及《温州浙南科技城产业与投融资专项研究》最终成果的审定和报批工作。落实科技城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抓好中科院温州生物与材料研究所、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温州园区)项目落地相关工作。继续开展北起步区入企(户)丈量和调查工作,启动法院处置厂房征收洽谈。继续做好联谊村政策处理和龙华村征地报征手续,继续做好 6家企业的评估处置工作。尽快完成科技城产业基金融资意向书,拟与央企签订PPP建设框架协议书。加强与省、市发改委对接,力争项目收益债列入省发改委首批发债对象。
  
  (二)以产业转型为突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继续实施产业招商,通过“小兵团作战、大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招大引强,重点做好激光与光电创业园(加速器)以及产业园的招商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培育,把激光与光电产业作为高新区第一品牌加以推进,加快激光与光电加速器二期、激光与光电联合研究院建设,提升激光与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产业培育链,完成激光与光电展示馆建设,带动产业整体发展。把网络经济作为高新区“1号新产业”,整合电子商务集聚区、电子商务大厦、红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集聚平台,打造集电子商务、名品直销、创意文化、创业实践、商务休闲和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和时尚创意产业示范区。启动3100亩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航空产业。全力促进产业提升,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大企业、品牌企业,继续大力推进“四换三名”和“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全力推进百家企业“机器换人”计划,确保10个行业100家企业有“机器换人”项目。建立与完善产业准入和产权转让机制,确保产业准入科学合理,促进产权合法转让。着力建设白鹿堡世界时尚消费博览园、温州国际名品直销大数据时尚消费智造园等项目,打造“五化融合”的典型时尚产业平台。
  
  (三)以创新驱动为主力,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高新技术企业攀登计划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科技孵化器。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新增区级或以上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15个以上。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民营资本和科技项目有效嫁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施“创业高新”行动,建成 “梦想小镇”,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薪火工坊”、“创客吧”等众创空间做大做强,鼓励社会力量新建一批众创空间。
  
  (四)以城市更新为手段,推进产城高度融合。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的城市更新模式,抓好重大城市更新项目。全力完成核心片区黄屿单元E17、E19地块土地政策处理,完成文昌路综合管廊、人才大厦、机场T2航站楼、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温州国际机电城等工程,加快市域铁路S1线、奥体中心建设,推进小微企业园、空港商贸物流园建设,启动文化创意大厦和文丰路、兴区路、兴益路等道路建设,完善高新区配套设施。抓好智慧园区建设,不断推广智慧园区理念和新产品、新技术,温州红连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创业服务中心要全面建成智慧园区,并发挥示范作用。
  
  (五)以要素保障为支撑,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构建“1+6+N”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体系。以知识产权学院和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温州)基地为支撑,推进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增长。着力促进知识产权投融资、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专利保险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打造高新区知识产权金融特色城。加快人才特区建设,继续实施“精英引领计划”和“猎头计划”,构建高端人才信息库,大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市“580”计划、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站博士后等人才,研发人员数达到2900人/年。加快科技金融结合,探索设立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构建省级科技大市场和科技服务中心,促进网上技术市场交易,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集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统计、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管理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统计监测预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