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一、2015年工作开展情况
积极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平台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了新的提升。2015年,全区预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490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财政总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10.5%;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64亿元,同比增长6.8%;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0.8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8.7%;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877.5亿元,同比增长13.3%。
(一)全面启动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区在2015年初启动了创建工作,组织专门班子起草了创建示范区的《基本构想》和《请示》文件。期间,不断完善修改申报材料。9月,省政府正式启动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建申报工作,现在创建申报材料由省政府上报了国务院。
(二)扎实推进新材料科技城重点工作。
一是推动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镇海新城北区已新组建贵驷街道并委托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管理,高新区实际管辖面积扩大了18平方公里。二是完成三大规划的编制。核心区总体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都已获市政府批准。中长期发展规划对科技城的创新体系建设、产业体系建设、平台建设、空间布局等进行全面部署,提出打造“一个基地、四大体系、八大平台”的总体思路;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科技城发展目标、功能布局和开发时序,并对核心区提出了“一轴两带双中心”空间结构布局;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宁波未来应大力发展和优先培育高端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10个细分领域”。三是加快推进“一区(城)多园”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已挂牌成立7家专业园,其扶持政策、考评和基金管理办法都相继出台,设立了1亿元的分园发展扶持基金,“一区多园”的格局初步形成,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总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38万平方米的宁波智慧园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同时,扎实推进软件园、文创园、检测认证产业园等专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为区域经济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大力集聚创新型机构和人才。积极引进有显示度的大机构,引进了总投资1.3亿元的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和总投资8000万元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积极落实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政策,实施“高新创业精英”计划,科技城已集聚各类人才近6万名,拥有海外留学人才1000余名,申报入选或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0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68名,为宁波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三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培育,全区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11家,培育形成了400家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全面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3家,近年来发明专利申请数年均增幅50%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0%上。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15年预计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6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60余项,有力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大力发展创新型孵化器。
一是对孵化器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推动国有孵化器实现企业化运作,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创新型孵化器。制订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确定“一核两极多点”的众创空间发展布局,设立52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创新型孵化器的发展。二是加快建设“宁波众创空间”。启动建设了总面积5万平方米的“宁波众创空间”,设立了2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成立了宁波首家创业创新学院,是国内继北京、杭州、深圳之后的第四个创业创新学院。三是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郁。连续几年举办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等“三创大赛”,2015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宁波)创客创业大赛、第五届黑马大赛新材料行业赛、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暨天使中国(宁波)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创业在宁波”的品牌进一步确立。
(五)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着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全市约2/3的检测认证机构,拥有瑞士SGS、法国BV、中一检测等行业领先机构;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开发人员约占全市1/3,集中在电子商务、行业应用软件、智慧城市、影视动漫、金融后台等领域。二是继续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全面实施大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区总产值或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207家。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5年,全区预计完成协议引资150亿元,完成认缴注册资本金100亿元。
(六)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
不断完善科技型企业政策扶持体系,积极构建天使投资、VC、PE、第三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股权融资平台,科技银行、科创金缘保等债权融资平台,助推一批产业前景好、成长速度快的科技型企业进入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科创金融服务产业园建设,全区共有各类金融及金融中介服务机构250余家,其中2015年新增股权投资机构72家,基金规模达63亿元。加快企业上市培育力度,2015年,激智科技、美诺华药业、镇海石化、思进机械等4家企业上报IPO材料,有1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二、“十三五”和2016年工作安排
(一)“十三五”工作思路。
1、总体思路。以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为主线,以跨界融合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着力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平台化的产业服务生态,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力争将高新区(科技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科技创新中心。
2、重点工作。
(1)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重点建设“宁波众创空间”,搭建“新材料众创空间”、互联网+众创空间,依托闲置办公楼宇、散点布局建设众创空间,形成“一核两极多点”的众创网络;整合本地现有孵化器、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资源,组建宁波网络虚拟孵化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建立高成长企业培育档案库,开辟高成长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助推企业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技术大公司。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倍增计划,鼓励已建企业研发机构升级,筹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研究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等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全区自主研发能力。
(2)构建高端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三大优势主导领域,加快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新材料中试基地等平台建设,集聚全球新材料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科技金融、创业孵化服务四大优势领域。同时,积极培育3D打印、垂直电商、智能硬件等新业态,率先实现提质升位、高端发展,辐射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3)建设新型产业科技社区。进一步优化核心区总体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智能园区、宜居园区、生态园区。“十三五”时期,南区高新片以集聚产业、完善配套、产城融合为发展核心,北区贵驷片以基础建设、项目引进、拉开框架为发展重点,统筹加快建设研发园(北区启动区)、科技金融园、大学创新园、智慧园、文创园、创新国际社区八大产业集聚园,形成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二)2016年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严格按照“十三五”相关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和路径要求,以创新资源的加快集聚为龙头,以重大项目的谋划、引进、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原创性新兴产业生成和创新创业环境营造等工作,全面提升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的现代化、专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发展水平,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为宁波进入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工作举措。
(1)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形成以项目为核心支撑的大发展格局。聚焦大项目招商,重点引进大开发商、大运营商、大平台公司、大企业总部和战略投资者,力争谈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加强新业态的培育,大力引进智能制造、互联网+等领域的高科技、高成长企业,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2)加快大载体大平台建设,构筑研发孵化产业化一体发展的大舞台。全面启动贵驷区块的开发建设,将贵驷区块打造成新材料科技城的重要支撑极。加快建设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新材料产业开放协同创新平台等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宁波众创空间、互联网+众创空间、新材料国际创业社区、专业孵化器等一批创业孵化平台,科技型企业加速器、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等一批新兴产业平台,大力引进集聚高端研发机构、高成长性项目和高水平创业人才团队,形成完整的研发-孵化-产业化链条,促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3)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加大对企业的创新扶持力度,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快建设“天使之城”,打造金融资本高度活跃、科技与金融高度融合的集聚区。积极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提升产学研合作成效,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分园转化辐射。
(4)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创业和居住环境。加强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统筹谋划,尽快形成核心区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公共事业发展,为区内群众和广大创新创业人士营造更加优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