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2-28 点击:

  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直各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20〕9号)和《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21〕83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构建起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引领,以蔬菜、果品、生猪、肉羊、奶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增幅高于一产增幅,农产品加工率超过60%,以两个“三品一标”为支撑的“甘味”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十四五”全区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速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1.2%左右。
 
  三、重点任务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持续优化农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建一批高质量的农业品牌,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农业绿色发展处于全省先进水平,成为全市都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行区。
 
  (一)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以水川四龙蔬菜林果种植、王岘强湾葵花种植、武川生态养殖和银西邦农物流节点为重点,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打造“两带五基地”(“两带”,即沿黄高效农业经济带、沿金沟河休闲农业观光带;“五基地”,即白银富硒葵花基地,水川蔬菜、山药产业种植加工基地,四龙蔬菜林果种植加工基地,武川畜牧生态养殖加工基地,银西农产品仓储物流加工和银东现代综合物流基地),加快构建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闭环模式,构建生态养殖加工、果蔬粮油种植加工、地方地理标志产品、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工信局、区商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2.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建设。持续巩固全产业链节点上已建成的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甘味”品牌等成效,深入推进蔬菜、生猪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抓好原料基地建设,以武川乡崖渠村朱家觉沟、大岔生猪养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强湾乡聂家窑村农牧业循环经济万只肉羊建设项目,水川镇桦皮川村新品种蔬菜试验基地建设项目等为抓手,加快推进水川镇万亩蔬菜基地、四龙镇千亩苹果基地、武川乡万头生猪基地、强湾乡千只肉羊基地等4个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种养殖基地建设。推动白银区银安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肉制品精细分割生产线建设,推进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满负荷运行,大力支持水川镇白银盛禾农科教有限公司和甘肃景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蔬菜分拣包装、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牵头单位: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林草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3.深入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坚持品质至上、节水高效、特色规模、兴业富民、政策引导、品牌引领原则,以蔬菜、奶牛等列入省级计划的特色产业为主导,以白银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平台,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通过整乡整区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引进发展加工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蔬菜)、“甘味”品牌营销战略等重大措施,建设产业强区、加工强区和产业强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区一业”“连乡成片”“沿河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产业规模扩张、产值倍增、集群发展。到2023年,全区列入省级蔬菜产业种植规模由现在的2.2万亩增加到2.38万亩;全区列入省级养殖产业养殖规模由现在的86.32万头(只)增加到100万头(只)。(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林草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4.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以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引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白银市白银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创建工作,重点建设以绿色标准化蔬菜种植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农业科技信息化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和智能化为发展路径,现代要素集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到2025年底,全区蔬菜种植规模稳定在2.5万亩,产量稳定在12.3万吨,产值达到6.21亿元。(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工信局、区商务局、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管委会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5.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巩固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成效,加大与新引进的白银良盛养殖有限公司(正大集团)、白银市乡源润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新疆润丰集团)合作力度,拓展与中创博利、新疆润丰、甘肃良辉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户真正镶嵌在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模式和途径,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机制,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模式,为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现代家庭农场提供坚实基础,用新型经营主体和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吸引力。(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林草局、区市场监管局、区金融办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6.培育发展产业化联合体。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建立以甘肃中进邦农农贸有限公司、白银盛禾农科教有限公司、白银桦新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产业联合体5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示范合作社20家;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专业化、服务化合作社各1家。(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7.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围绕葵花等富硒产业发展,建设富硒产品研发转化中心,聚力发展富“硒”农产品的研发、推广、展示,线上线下融合。以发展富硒葵花为重心,因地制宜引进、研发、推广、打造特色精品高附加值富硒农特产品,提升新型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林草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旅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8.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在水川镇打造蔬菜、山药产业加工基地,在四龙镇打造林果产业加工基地,在武川乡打造畜牧产业加工基地,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提升农产品品质,把就业岗位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优化产能布局,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银西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优势产区,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打造“第一车间”“原料车间”和“粮食车间”,优化加工产能。提升加工深度,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十四五期间,每个产业至少培育1-2家与地域匹配、与市场对接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管委会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9.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围绕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大力支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对畜禽养殖设施装备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生产,力争每年完成3000亩以上。培育发展优质饲草收储专业化服务组织,示范推广优质饲草料的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收割、标准化加工和商品化销售模式,加快推动现代饲草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家禽企业健康发展,支持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业,落实好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加强政策培训和指导服务。实施奶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广应用奶牛养殖物联、智能技术和设备。推进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引导优势屠宰产能向武川等养殖集中区域转移。(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林草局、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10.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争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好管好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武川、强湾万亩高标准农田。以粮改饲为抓手,以牛、羊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强湾乡聂家窑村农牧业和四龙、武川牛产业循环经济,不断提升绿色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水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11.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立足“独一份”“特中优”“珍稀缺”的定位,坚持抓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甘味”品牌培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争取“黄崖土鸡蛋”“城郊红提葡萄”“易霖山药”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力度,力争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年增幅8%以上,实现产品从品牌优势到市场优势的转化。(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12.完善营销网络体系。深入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进一步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进资源与企业、产品与市场对接,推广农商互联,完善零售网络,做活商贸物流,支持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发展网上商店、连锁门店。加快完善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加强与邮政、电商企业等合作,推动传统零售网点、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建设改造,鼓励农村商贸流通企业和零售网点实现连锁化经营,支持邮政、快递、物流等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推动农村流通降本增效。(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金融办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13.做大做强区域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以区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促进城乡要素、资源、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加快水川镇产业强镇建设,以水川镇大坪花卉培育基地为平台,以水川镇白银盛禾农科教有限公司、白银古韵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强湾乡甘肃心永进科贸有限公司等为带动主体,引领带动水川镇、王岘镇、强湾乡、武川乡等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养生农业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现代农业科教示范园管理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二)加强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
 
  紧抓信息技术革命重大机遇,积极发展网络数字经济。依托中创博利带动及“云创空间”“天下帮扶”“邦农购”等云平台优势,争取白银区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白银区智慧农业改革试验区等项目,按照云上行、云整合、云创造步骤,实施数字经济云产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3+1”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全要素数字化进程。
 
  1.入驻线上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培育更多农业企业、品牌企业进驻平台、发挥作用。确保到2022年,全区所有农产品、农业经营主体、美丽乡村、文旅精品及特色工业产品全部入驻云平台,引领全市“甘味”农产品上云销售。(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2.加快平台应用。利用传统媒体和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大力宣传使用本地云平台,营造全民宣传、全民入驻、全民使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区、乡两级领导干部带头宣传推介、带头服务使用、带头在云平台消费,切实推动政协帮扶、网红帮扶、工商企业帮扶、明星帮扶等直播带货销售。(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3.加强品牌认证。根据云平台上架产品要求,加快产品认证和品牌培育,以水川长面、黄崖土鸡蛋、农家香醋等为示范,带动我区各种名优产品、认证产品尽快成为云平台热销产品和爆款品牌。电商企业与地方农产品产销组织互惠合作,培育知名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打造网红品牌。(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4.打造云客小镇。以白银区五柳村为核心,利用独特的黄河资源和地域优势自验,改造提升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广场、五行馆、膳房建设、人工智能餐厅、会议中心及书院等为一体的云小镇龙山民宿综合体验中心;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与特色小镇进行融合应用,建设一个以生态为基础,以生活为中心、融生产与生活的数字化云小镇。(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水川镇)
 
  5.优化园区功能。优化银西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把发展重点集中到农产品加工上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园区入驻、农产品精深加工向园区融合,推进园区功能升级、结构优化,构建布局科学、功能合理、优势互补的农产品绿色加工基地。(责任单位:中小企业基地、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管委会、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经合局等)
 
  (三)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做精乡村特色产业。加强特色产品展览展示,提升特色产品知名度,发掘一批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加强宣传推介。举办“一村一品”交流活动,开展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主体身份化、营销电商化“四化”试点,创响水川长面、黄崖土鸡蛋、农家香醋等5-8个“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带动小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区商务局、区文旅局、区林草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2.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业。按照区域资源优势,加强黄河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和工业移民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深度挖掘剪金山、莲花山齐家文化遗址、水川北武当等历史遗存文化内涵和六德书院等文教资源,积极挖掘红砂岘、沙坡岗、鹁鸽堂、吴家窑和独山子等红军战斗遗址,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以水川、四龙、强湾等乡镇为重点,以云客小镇、梦中水乡等建设等为抓手,打造一批资源独特、环境优良、设施完备、业态丰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成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康养基地、特色小镇等,形成沿黄、沿路等独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和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片带。(牵头单位:区文旅局、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林草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3.做细乡村新型服务业。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引导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服务等现代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工信局、区民政局、区商务局、区文旅局、区卫健局、区金融办、区供销联社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4.做实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大力推广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降低人力成本与用工强度,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的有机融合。积极争取白银区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白银区智慧农业改革试验区等项目,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蔬菜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信任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业态。(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商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推动绿色品牌农业发展
 
  1.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以蔬菜、园艺、畜禽等产品为重点,制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农村新业态等方面的地方和行业标准,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认证国际通行农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2.加强全产业链监管。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加快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强化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加大对区域内主要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的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环节违法行为。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白银分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3.创建质量安全示范区。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单位主体责任为着力点,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核心,以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为抓手,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及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乡创建工作。(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白银分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4.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指示精神,围绕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创建工程,围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盐碱渍化土地治理、沙化绿色人工草地、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耕地污染治理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黄河风情休闲观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标准化规模化农业、黄河上游丝路明珠建设等“十大工程”,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整县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等项目,持续推进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尾菜、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我区建成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示范区。(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白银分局、区发改局、区委宣传部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五)科技赋能培育农业新动能
 
  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建设,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强化新品种引进、研发、选育、推广。建立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强化与省内外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深入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最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水平。(牵头单位:区委农办、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科技局、区人社局、区林草局、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搭建要素聚乡、产业下乡、人才返乡和能人留乡平台,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克一批农业领域关键技术。以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载体,积极研发推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集成配套技术,支持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林草局、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责任单位:各乡镇)
 
  3.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兴办实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退役军人局、团区委、区妇联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甘肃省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牵头单位:区委农办负责;责任单位:各乡镇,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专项债券用于乡村产业。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牵头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税务局、区金融办、区乡村振兴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三)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乡村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广一批适用性广、经济性好的设施装备。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乡村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信局、区经合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完善人才保障。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优化科技特派员扶持激励政策。培育乡村工匠,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区退役军人局、团区委、区妇联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五)构建风险体系。针对农业经济下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涉农重点领域构建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使农业产业承受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增强。围绕重点产业培育,构建中央、省级、市县补贴品种互为补充的风险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办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六)营造良好氛围。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热情。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政府
 
  2022年2月16日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2022-02-2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直各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20〕9号)和《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21〕83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构建起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引领,以蔬菜、果品、生猪、肉羊、奶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增幅高于一产增幅,农产品加工率超过60%,以两个“三品一标”为支撑的“甘味”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十四五”全区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速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1.2%左右。
 
  三、重点任务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持续优化农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建一批高质量的农业品牌,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农业绿色发展处于全省先进水平,成为全市都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行区。
 
  (一)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以水川四龙蔬菜林果种植、王岘强湾葵花种植、武川生态养殖和银西邦农物流节点为重点,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打造“两带五基地”(“两带”,即沿黄高效农业经济带、沿金沟河休闲农业观光带;“五基地”,即白银富硒葵花基地,水川蔬菜、山药产业种植加工基地,四龙蔬菜林果种植加工基地,武川畜牧生态养殖加工基地,银西农产品仓储物流加工和银东现代综合物流基地),加快构建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闭环模式,构建生态养殖加工、果蔬粮油种植加工、地方地理标志产品、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工信局、区商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2.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建设。持续巩固全产业链节点上已建成的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甘味”品牌等成效,深入推进蔬菜、生猪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抓好原料基地建设,以武川乡崖渠村朱家觉沟、大岔生猪养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强湾乡聂家窑村农牧业循环经济万只肉羊建设项目,水川镇桦皮川村新品种蔬菜试验基地建设项目等为抓手,加快推进水川镇万亩蔬菜基地、四龙镇千亩苹果基地、武川乡万头生猪基地、强湾乡千只肉羊基地等4个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种养殖基地建设。推动白银区银安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肉制品精细分割生产线建设,推进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满负荷运行,大力支持水川镇白银盛禾农科教有限公司和甘肃景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蔬菜分拣包装、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牵头单位: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林草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3.深入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坚持品质至上、节水高效、特色规模、兴业富民、政策引导、品牌引领原则,以蔬菜、奶牛等列入省级计划的特色产业为主导,以白银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平台,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通过整乡整区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引进发展加工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蔬菜)、“甘味”品牌营销战略等重大措施,建设产业强区、加工强区和产业强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区一业”“连乡成片”“沿河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产业规模扩张、产值倍增、集群发展。到2023年,全区列入省级蔬菜产业种植规模由现在的2.2万亩增加到2.38万亩;全区列入省级养殖产业养殖规模由现在的86.32万头(只)增加到100万头(只)。(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林草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4.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以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引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白银市白银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创建工作,重点建设以绿色标准化蔬菜种植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农业科技信息化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和智能化为发展路径,现代要素集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到2025年底,全区蔬菜种植规模稳定在2.5万亩,产量稳定在12.3万吨,产值达到6.21亿元。(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工信局、区商务局、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管委会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5.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巩固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成效,加大与新引进的白银良盛养殖有限公司(正大集团)、白银市乡源润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新疆润丰集团)合作力度,拓展与中创博利、新疆润丰、甘肃良辉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户真正镶嵌在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模式和途径,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机制,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模式,为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现代家庭农场提供坚实基础,用新型经营主体和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吸引力。(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林草局、区市场监管局、区金融办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6.培育发展产业化联合体。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建立以甘肃中进邦农农贸有限公司、白银盛禾农科教有限公司、白银桦新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产业联合体5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示范合作社20家;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专业化、服务化合作社各1家。(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7.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围绕葵花等富硒产业发展,建设富硒产品研发转化中心,聚力发展富“硒”农产品的研发、推广、展示,线上线下融合。以发展富硒葵花为重心,因地制宜引进、研发、推广、打造特色精品高附加值富硒农特产品,提升新型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林草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旅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8.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在水川镇打造蔬菜、山药产业加工基地,在四龙镇打造林果产业加工基地,在武川乡打造畜牧产业加工基地,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提升农产品品质,把就业岗位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优化产能布局,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银西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优势产区,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打造“第一车间”“原料车间”和“粮食车间”,优化加工产能。提升加工深度,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十四五期间,每个产业至少培育1-2家与地域匹配、与市场对接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管委会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9.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围绕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大力支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对畜禽养殖设施装备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生产,力争每年完成3000亩以上。培育发展优质饲草收储专业化服务组织,示范推广优质饲草料的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收割、标准化加工和商品化销售模式,加快推动现代饲草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家禽企业健康发展,支持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业,落实好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加强政策培训和指导服务。实施奶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广应用奶牛养殖物联、智能技术和设备。推进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引导优势屠宰产能向武川等养殖集中区域转移。(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林草局、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10.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争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好管好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武川、强湾万亩高标准农田。以粮改饲为抓手,以牛、羊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强湾乡聂家窑村农牧业和四龙、武川牛产业循环经济,不断提升绿色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水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11.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立足“独一份”“特中优”“珍稀缺”的定位,坚持抓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甘味”品牌培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争取“黄崖土鸡蛋”“城郊红提葡萄”“易霖山药”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力度,力争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年增幅8%以上,实现产品从品牌优势到市场优势的转化。(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12.完善营销网络体系。深入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进一步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进资源与企业、产品与市场对接,推广农商互联,完善零售网络,做活商贸物流,支持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发展网上商店、连锁门店。加快完善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加强与邮政、电商企业等合作,推动传统零售网点、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建设改造,鼓励农村商贸流通企业和零售网点实现连锁化经营,支持邮政、快递、物流等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推动农村流通降本增效。(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金融办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13.做大做强区域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以区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促进城乡要素、资源、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加快水川镇产业强镇建设,以水川镇大坪花卉培育基地为平台,以水川镇白银盛禾农科教有限公司、白银古韵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强湾乡甘肃心永进科贸有限公司等为带动主体,引领带动水川镇、王岘镇、强湾乡、武川乡等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养生农业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现代农业科教示范园管理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二)加强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
 
  紧抓信息技术革命重大机遇,积极发展网络数字经济。依托中创博利带动及“云创空间”“天下帮扶”“邦农购”等云平台优势,争取白银区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白银区智慧农业改革试验区等项目,按照云上行、云整合、云创造步骤,实施数字经济云产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3+1”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全要素数字化进程。
 
  1.入驻线上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培育更多农业企业、品牌企业进驻平台、发挥作用。确保到2022年,全区所有农产品、农业经营主体、美丽乡村、文旅精品及特色工业产品全部入驻云平台,引领全市“甘味”农产品上云销售。(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2.加快平台应用。利用传统媒体和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大力宣传使用本地云平台,营造全民宣传、全民入驻、全民使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区、乡两级领导干部带头宣传推介、带头服务使用、带头在云平台消费,切实推动政协帮扶、网红帮扶、工商企业帮扶、明星帮扶等直播带货销售。(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3.加强品牌认证。根据云平台上架产品要求,加快产品认证和品牌培育,以水川长面、黄崖土鸡蛋、农家香醋等为示范,带动我区各种名优产品、认证产品尽快成为云平台热销产品和爆款品牌。电商企业与地方农产品产销组织互惠合作,培育知名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打造网红品牌。(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4.打造云客小镇。以白银区五柳村为核心,利用独特的黄河资源和地域优势自验,改造提升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广场、五行馆、膳房建设、人工智能餐厅、会议中心及书院等为一体的云小镇龙山民宿综合体验中心;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与特色小镇进行融合应用,建设一个以生态为基础,以生活为中心、融生产与生活的数字化云小镇。(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水川镇)
 
  5.优化园区功能。优化银西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把发展重点集中到农产品加工上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园区入驻、农产品精深加工向园区融合,推进园区功能升级、结构优化,构建布局科学、功能合理、优势互补的农产品绿色加工基地。(责任单位:中小企业基地、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管委会、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经合局等)
 
  (三)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做精乡村特色产业。加强特色产品展览展示,提升特色产品知名度,发掘一批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加强宣传推介。举办“一村一品”交流活动,开展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主体身份化、营销电商化“四化”试点,创响水川长面、黄崖土鸡蛋、农家香醋等5-8个“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带动小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区商务局、区文旅局、区林草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2.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业。按照区域资源优势,加强黄河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和工业移民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深度挖掘剪金山、莲花山齐家文化遗址、水川北武当等历史遗存文化内涵和六德书院等文教资源,积极挖掘红砂岘、沙坡岗、鹁鸽堂、吴家窑和独山子等红军战斗遗址,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以水川、四龙、强湾等乡镇为重点,以云客小镇、梦中水乡等建设等为抓手,打造一批资源独特、环境优良、设施完备、业态丰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成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康养基地、特色小镇等,形成沿黄、沿路等独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和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片带。(牵头单位:区文旅局、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林草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3.做细乡村新型服务业。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引导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服务等现代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工信局、区民政局、区商务局、区文旅局、区卫健局、区金融办、区供销联社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4.做实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大力推广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降低人力成本与用工强度,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的有机融合。积极争取白银区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白银区智慧农业改革试验区等项目,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蔬菜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信任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业态。(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商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推动绿色品牌农业发展
 
  1.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以蔬菜、园艺、畜禽等产品为重点,制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农村新业态等方面的地方和行业标准,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认证国际通行农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2.加强全产业链监管。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加快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强化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加大对区域内主要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的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环节违法行为。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白银分局、区市场监管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3.创建质量安全示范区。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单位主体责任为着力点,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核心,以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为抓手,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及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乡创建工作。(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白银分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4.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指示精神,围绕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创建工程,围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盐碱渍化土地治理、沙化绿色人工草地、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耕地污染治理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黄河风情休闲观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标准化规模化农业、黄河上游丝路明珠建设等“十大工程”,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整县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等项目,持续推进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尾菜、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我区建成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示范区。(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白银分局、区发改局、区委宣传部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五)科技赋能培育农业新动能
 
  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建设,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强化新品种引进、研发、选育、推广。建立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强化与省内外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深入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最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水平。(牵头单位:区委农办、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科技局、区人社局、区林草局、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搭建要素聚乡、产业下乡、人才返乡和能人留乡平台,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克一批农业领域关键技术。以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载体,积极研发推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集成配套技术,支持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林草局、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责任单位:各乡镇)
 
  3.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兴办实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退役军人局、团区委、区妇联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甘肃省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牵头单位:区委农办负责;责任单位:各乡镇,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专项债券用于乡村产业。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牵头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税务局、区金融办、区乡村振兴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三)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乡村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广一批适用性广、经济性好的设施装备。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乡村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信局、区经合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完善人才保障。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优化科技特派员扶持激励政策。培育乡村工匠,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区退役军人局、团区委、区妇联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五)构建风险体系。针对农业经济下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涉农重点领域构建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使农业产业承受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增强。围绕重点产业培育,构建中央、省级、市县补贴品种互为补充的风险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办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六)营造良好氛围。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热情。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等;责任单位:各乡镇)
 
  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政府
 
  2022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