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

推进产业升级 加快振兴发展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5-04 点击: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三年来,中央和省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赣南广大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叠加效应加速显现,竞争优势日益凸显;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战略地位明显提升;政策效应加速释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奋力朝着“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发展目标迈进,要始终坚持内外兼修,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为振兴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核心动力,努力在新起点上书写新荣光。

  强化工业引领。产业是振兴发展的基础,产业升级是发展升级的核心,工业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关键。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关键要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尤其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强化工业引领,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发展质量,真正使工业成为支撑赣州经济大厦的稳固基石。一是要加快推进优势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和机电应用产业,稀土发光材料及其应用产业,稀土储氢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硬质合金、硬面材料及数控刀具、切削刀具和工程工具产业,打造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和新材料基地。二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大力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完善配套产业,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和效益;培育壮大移动通信终端、数字家庭、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北斗导航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三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能耗、环保和安全等硬约束,通过“关停并转”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有色、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

  强化项目带动。一是要继续深入挖掘《若干意见》和《规划》的政策内涵,增进振兴发展政策效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新战略,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把政策落实到产业项目建设上。在稀土和钨新材料及其应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氟盐化工、绿色食品、现代轻纺、新型建材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政策项目化、集成化,进一步强化项目开发、对接和管理,争取国家部委安排或推介更多项目在赣州实施,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战略的支撑内容,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二是要主动跟进国家最新政策和投资导向,进一步扩大产业项目投资,突出向项目投资要增长、向实体经济要效益。重点加强稀土、钨等优势矿产业,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领域投资,做大产业项目投资总量,优化产业项目投资结构,以产业项目投资积聚振兴发展后劲。

  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必须强化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作为新引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升级新动力。一是要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要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点抓好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与稀土采冶及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发挥赣州(龙南)国家发光材料及稀土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赣州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的带动支撑作用,积极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向产业聚集。二是要夯实产业升级服务平台。要促进平台实体化,为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服务。龙南和瑞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载体建设,健全运行机制、降低营商成本;综合保税区要着力打造港区一体的自由贸易创新试验区、内陆“大通关”的示范区和中部地区金融改革开放“桥头堡”;加快建设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推动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必须强化人才支撑,为各类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一是要大力实施人才聚集战略。充分发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全国首个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工作站的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聚集人才;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机制,强化人才集聚政策保障;大力引进具有较强技术先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项目和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团队以及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带动资金和项目引进,推动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向高技术环节延伸。二是要大力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坚持外地引进与本土培养有机结合,加快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研究机构,提升研发能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大专院校多渠道开展在岗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学历培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造就堪当振兴发展重任的高质量人才队伍。三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共享战略。充分利用毗邻珠三角、长三角各类人才充沛和赣州科研院校、科研机构较多的优势,尽快建立人才共享资源库;通过科研合作、项目引进、技术顾问、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路径,形成人才共享机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有力的人才支撑。










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

推进产业升级 加快振兴发展

2018-05-04 来源:未知 点击: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三年来,中央和省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赣南广大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叠加效应加速显现,竞争优势日益凸显;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战略地位明显提升;政策效应加速释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奋力朝着“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发展目标迈进,要始终坚持内外兼修,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为振兴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核心动力,努力在新起点上书写新荣光。

  强化工业引领。产业是振兴发展的基础,产业升级是发展升级的核心,工业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关键。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关键要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尤其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强化工业引领,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发展质量,真正使工业成为支撑赣州经济大厦的稳固基石。一是要加快推进优势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和机电应用产业,稀土发光材料及其应用产业,稀土储氢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硬质合金、硬面材料及数控刀具、切削刀具和工程工具产业,打造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和新材料基地。二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大力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完善配套产业,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和效益;培育壮大移动通信终端、数字家庭、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北斗导航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三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能耗、环保和安全等硬约束,通过“关停并转”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有色、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

  强化项目带动。一是要继续深入挖掘《若干意见》和《规划》的政策内涵,增进振兴发展政策效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新战略,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把政策落实到产业项目建设上。在稀土和钨新材料及其应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氟盐化工、绿色食品、现代轻纺、新型建材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政策项目化、集成化,进一步强化项目开发、对接和管理,争取国家部委安排或推介更多项目在赣州实施,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战略的支撑内容,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二是要主动跟进国家最新政策和投资导向,进一步扩大产业项目投资,突出向项目投资要增长、向实体经济要效益。重点加强稀土、钨等优势矿产业,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领域投资,做大产业项目投资总量,优化产业项目投资结构,以产业项目投资积聚振兴发展后劲。

  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必须强化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作为新引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升级新动力。一是要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要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点抓好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与稀土采冶及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发挥赣州(龙南)国家发光材料及稀土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赣州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的带动支撑作用,积极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向产业聚集。二是要夯实产业升级服务平台。要促进平台实体化,为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服务。龙南和瑞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载体建设,健全运行机制、降低营商成本;综合保税区要着力打造港区一体的自由贸易创新试验区、内陆“大通关”的示范区和中部地区金融改革开放“桥头堡”;加快建设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推动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必须强化人才支撑,为各类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一是要大力实施人才聚集战略。充分发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全国首个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工作站的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聚集人才;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机制,强化人才集聚政策保障;大力引进具有较强技术先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项目和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团队以及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带动资金和项目引进,推动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向高技术环节延伸。二是要大力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坚持外地引进与本土培养有机结合,加快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研究机构,提升研发能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大专院校多渠道开展在岗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学历培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造就堪当振兴发展重任的高质量人才队伍。三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共享战略。充分利用毗邻珠三角、长三角各类人才充沛和赣州科研院校、科研机构较多的优势,尽快建立人才共享资源库;通过科研合作、项目引进、技术顾问、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路径,形成人才共享机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