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一、衢州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情况
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60亿元,同比增长0.5%,工业总产值356亿元,同比持平,出口总额3.5亿美元,净利润22.5亿元,同比增长2%,上缴税收总额17.6亿元,同比持平。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占比28%)、实现净利润10亿元(占比43%)、上缴税额6亿元(占比35%)。
二、2015年工作总结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精准服务企业营造更优发展环境。一方面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国”字号品牌园区相继创建成功。国家级高新区于2013年12月20日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省内第5个国家级高新区,并于2015年4月顺利召开衢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挂牌活动暨建设推进会。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基地于2013年9月10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被列为同期全国20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之一,并获得国家发改委2亿元的扶持资金。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于2013年11月24日正式开园,成为北京中关村在外的4个产业园之一,《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获得省发改委、省科技厅批复,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设立的中关村区域协同发展基金完成签约。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于2014年1月1日成功列入36家第五批示范基地名单。2015年10月,被认定为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国家新材料重大专项产业基地的申报工作正在抓紧对接和准备当中。科技创新平台相继建成。园区现拥有科技部批准的四家对外合作园区中唯一一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中俄科技合作园,被列为省重大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之一的衢州氟硅技术研究院,以及省级氟硅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投资3500万的慧谷工业设计园已建成投用,吸引了43家知名工业设计机构入驻。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器,投资3.3亿元的大学科技园科创中心大预计年内完成主体建设、装修,明年正式投入运营;上海张江过渡性孵化器一期已正式投用,成功孵化了7家生物医药企业;高新片区创新孵化器及公共中试基地正在抓紧规划建设当中。创新型人才和科研机构相继落户。目前,全区实有“千人计划”人才28人(国千人才10人,省千人才18人),在全省各类园区中名列前茅。其中,自主培育入选国千人才3名,占全市100%,入选省千人才11人,占全市64.7%;柔性引进两院院士5名,培引海归博士、“千人计划”人才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0余人,被评为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同时园区与中科院长春应化研究所、上海有机所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大院名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15年园区与中科院过程所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对接合作设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目前园区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省级技术中心8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8家。不断优化完善创新发展环境。园区共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国家级专利优势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6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4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批数、高新项目和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专利授权量连续两年创历年新高,2015年预计申请国家专利1200件,授权600件,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有望突破200件,其中巨化股份有限公司“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物制备方法”发明专利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目前,园区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知识产权创建园区。营造优势明显的政策环境,设立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营造体系完整的科技服务环境,重点发展科技金融,引进创投基金、风投基金和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另一方面推进精准服务企业。加快构建以“一个企业服务网格化组织协调中心、一个企业服务智慧平台、九项为企服务机制”为重点的 “119”企业服务体系。构建一张服务企业网格。科学整合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等市级经济主管部门企业服务资源,建立以“一个领导小组”为网格协调中枢,“一个企业服务中心”为大网格,高新片区、白沙片区、东港片区、物流片区等“四个片区企业服务分中心”为中网格,企业服务“店小二”为小网格的精准服务网格。“店小二”智慧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形成了“互联网+店小二”的企业服务模式。落实一整套服务企业机制。构建落实 “一站式”快捷畅通审批服务机制、政策兑现服务机制、要素协调保障服务机制、专业化引导服务机制、“一对一”常态沟通服务机制、与市级部门联动服务机制、企业发展问题收集及环境评价机制、问题交办督办和限时办结服务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9项机制,确保重大投资项目从洽谈、签约、落地、建设、投产整个流程畅顺高效。扎实推进“五个一批”企业服务,2015年已引导支持区内9家企业完成行业整合或战略重组,14家企业完成破产盘活,6家企业签约“新三板”、其中1家(中泰环保)已正式挂牌“新三板”,累计15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同时,深化园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构建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落实模拟审批和全程代办,全面推行“三证合一”审批工作,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三、2016年具体工作举措
1、抓项目工作,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制定园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表,探索提出园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管理办法,认真履行项目受理、审批及调整等职能。二是做好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园)工作。吸收、借鉴省内第一批特色小镇(产业园)好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早出成效,成为全省的样板。加强同韩国产业项目对接,加大区域合作力度,集聚集优一批韩国高新尖项目,打造全省最具特色的异国产业园。按照省里特色小镇产业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往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绿色食品、环保装备等产业靠拢,谋划一批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积极探索,将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整体项目,申请直接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争取小镇内符合规划和产业导向项目不再审批。三是做好项目谋划和项目推进工作。开展项目谋划竞赛,编排园区项目谋划表,选出优秀项目,进入市重大谋划项目库。加强对招商项目、待建项目和在建项目梳理、分析、服务,确保项目库“建、批、储”三位一体滚动开发。严格落实年度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全力确保重大项目尽早开工投产,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四是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明确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深入研究重大问题,结合我区实际和发展需求,研究产业培育、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产城融合等工作。
2、抓结构调整,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继续做好“五个一批”工作。继续以“五个一批”活动为抓手,推动园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业态培育。二是加快主导产业培育。围绕“1+2”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发展配套企业,努力提高氟硅钴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智慧、绿色食品与生物健康产业属地配套率。三是推进“两化融合”、“机器换人”。做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遴选20家登高计划企业,组织3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联络人培训活动。加大对“机器换人”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税收、投资和贷款方面进行优惠,对机器人用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以鼓励购买,对部分工种要求强制采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推进“机器换人”与“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协同与对接,实现供需两端双向引导。设立“机器换人”专项资金。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给予资金支持,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有偿使用、委托投资等多种操作方式,扶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对试点企业“机器换人”项目优先给予贷款。
3、抓创新要素,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一是完善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家开发区、国家高新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国家级品牌园区建设和管理,不断增强园区影响力;积极创建国家新材料重大专项产业基地;顺利完成技术创新综合试点验收工作;进一步完善慧谷工业设计园、“千人计划”创业园、衢州张江孵化器等创业创新平台,规划建设公共中试基地,提升原有孵化器,新建专业孵化器。二是构建自主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衢州中心和园区新产品研发试制评审工作,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对接与交流,促进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衢州学院、衢州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三方共建研究院落户慧谷,杭氧气体建立特气研究院等,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企业研发中心5家以上。三是强化区域政策优势。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借鉴中关村、杭州、宁波等园区的先进经验,修改制定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形成推动园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新优势。四是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体系。深入推进省级知识产权创建园区工作,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年计划新增专利示范企业5家以上;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力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同比增长38%以上。
4、抓招才引智,推动人才强区战略。一是深抓“扩容”,提高人才集聚力。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实施“百企引千才,千企育万专”行动。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力争在年内帮助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引进高层次、紧缺类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以上,并通过“师带徒”等有效方式,培养新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10000名以上。二是深抓“扩质”,提高人才项目有效率。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创业园项目评审、引进以及创业启动奖励资金兑现流程,优化落地项目,实现全区人才数量增加的同时,人才质量以及人才项目质量整体有所提升。三是深抓“扩渠”,提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充实人才服务和支持渠道,通过有效引导、宣传、扶持举措,营造更加充满活力、创新进取、和谐向上的人才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