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3 点击:次
2015年,潍坊高新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科学发展引擎”的主体功能定位,以“三次创业”为统领,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型提升,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全域城市化三大任务,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取得新成效。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0.2亿元、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128.5亿元、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1亿元、增长15%。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构建“3+1+N”创新服务体系。引进北大、清华、中科院共建北大潍坊燕园科技园、清华启迪潍坊孵化基地、中科创新园,打造潍坊蓝色智谷,已引进企业75家,聚集产业基金5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0项,成为首批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的23家高新区之一,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潍坊)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在美国硅谷设立创源孵化器,在蓝色智谷建设中美高科产业园。建成山东省3D打印暨先进制造综合服务平台,与潍柴动力、歌尔声学、天瑞重工等63家企业在缺陷分析、新品试制、模具修复等领域开展合作。联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山东大学等7家科研机构和潍柴动力、福田模具等30余家企业成立潍坊3D打印暨先进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工信部电子五所、中电集团十三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构建创意设计、研发、检测、验证、质量控制“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二是加快建设专业特色园区。规划建设光电园、生物园、软件园、汽车及装备制造园、蓝色智谷、文化创意园、人力资源产业园等10大特色园区,创建了9个国家级、17个省级特色产业化基地,对光电园、软件园、生物园实行企业化运营,在专业园区内建设若干相对独立的“园中园”,促进园区发展实现多元化投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三是构建区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成“技术+资本+产业+平台”创新要素,建成生物医药、光电测试、IBM智慧软件等9个公共技术平台、245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设有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院士工作站、1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在建设中科曙光大数据(潍坊)中心、北斗卫星导航位置综合运营服务平台。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9家企业成功入围全国总决赛,建成凤岐创新创业基地、MYWORK、云思六度等众创空间。
(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聚集。
一是创新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目前,已形成以高新区为核心园区,滨海先进制造产业园、坊子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寿光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高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诸城高新技术产业园、青州高新技术信息产业园“一区六园”协作抱团、联动发展的格局。
二是坚持集群发展。全力做大做强汽车及装备制造、声光电子、生物医药、软件信息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培育3D打印、测绘地理信息、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海洋科技等新兴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已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力机械产业基地,形成了“汽车电子—关键零部件—动力总成—整车制造”完整产业链条;半导体发光产业集群是全国首批十大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建有全省第一个公益性生物医药中试公共平台,“基础研发—小试中试—加速产业化”产业支撑体系完备;软件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其中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获批全省唯一产业集群培育示范;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有山东呼叫中心产业基地,坐席达到6000个,顺丰速运、淘宝客服、阳光保险等多家企业入驻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获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已聚集超图软件、正元地理信息等行业知名企业31家。
三是壮大企业群体。全力支持大企业技术创新、并购重组、上市融资,加快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中小型企业,形成以潍柴动力、歌尔集团、福田汽车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华滋自动化、天瑞科技、新力超导等200余家中小企业链式聚集的企业群体,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7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1家。2015年,潍柴动力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第70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2位;歌尔声学获批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入选中国电子元件企业百强第4位;盛瑞传动承担国家强基工程,8AT获批国家重大技改项目,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三)国际合作成效明显。
一是加快建设海外研发平台。积极对接美国、以色列、欧洲、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高端资源,重点搭建了海外孵化器加速器、海外高校及科研院所、海外基金合作、驻外使领馆及商协会4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二是加快推进企业国际化。今年以来,潍柴在香港投资5132万美元,歌尔在美国、丹麦、越南投资1.2亿美元,新嘉置业等公司在印度、新西兰等国家新设6处境外分支机构,企业国际化基础持续提速。
四是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新海软件“比邻”、奕佳电子“中外通全球购”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其中“比邻”签约国外商户150余家,跨境营业额达60余万元。
五是强化政策资源争取。全力帮助原油加工企业争取进口资质,已协助中化弘润石化公司实现原油进口7.4亿美元,进口额位居潍坊市企业首位。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外贸政策,对98家重点外贸企业逐一走访,争取各级外经贸发展专项扶持资金1400万元。
(四)科技金融业态日益完善。
一是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设立1亿元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3000万元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与鲁信创投联合设立2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获科技部5000万元引导基金支持,正与清华控股、以色列孵化器等合作,发起设立4支创投基金,全力扶持初创阶段企业发展。
二是丰富各类金融业态。投资18亿元,建成26万平方米的科技金融园区,聚集各类金融机构147家。建成综合性金融超市,开办天津股权交易所潍坊股权交易中心,健全完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上市挂牌”融资服务体系,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2家。引导金融机构延伸服务,获批设立潍坊银行歌尔社区支行和银枫社区支行2家社区支行。
三是创新优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模式创新,推动潍坊银行为拟上市挂牌企业发放5500万元信用贷款、发放全市首笔新三板股权质押贷款;联合潍坊银行、安诚保险开发履约保证保险产品,为24家企业融资4500万元;在全国高新区率先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已发放资金1657万元,惠及企业235家,拉动社会研发投入5000万元以上。
(五)人才强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出台《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制度》等文件,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的奖励扶持;对省级以上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创新创业扶持;鼓励科技创业,对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最高给予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二是拓宽招引渠道。以打造潍坊蓝色智谷为契机,借助北大、清华、中科院以及美国硅谷等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团队;与国内重点高校开展双向挂职合作,运用高校优质资源培养锻炼干部队伍。目前,已派出5名党员干部到北京大学、科技部等高校和国家部委进行挂职锻炼。
三是搭建服务载体。成立了省级海智计划工作基地,为海外归国人才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建成全省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培育引进猎头公司、技术中介等人才市场主体,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四是优化生态环境。建成专家公寓、博士俱乐部、智慧沙龙和职工之家,正在推进城区实现WiFi全覆盖,为各类人才打造宜居宜业、舒适温馨的创新创业环境。截至目前,全区已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6人、省“泰山学者”33人、市“双创人才”48人,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二、2016年工作思路、“十三五”发展总体构想
“十三五”时期,潍坊高新区将认真按照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计划和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全市“科技创新高地、科学发展引擎”,以实施创新驱动为主战略,以培育引领全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为主线,全面实施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六大战略重点,着力打造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三极,更好发挥国家高新区对区域改革创新发展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到2020年跨入国家高新区前20强,迈入全国一流高新区行列,在全球高新技术若干细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一是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着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产业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在国家高新区行列形成明显的竞争力。
二是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力争“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计划15项,引进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0个以上;到2020年,全区研发总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240个,建成国内知名的创新服务中心。
三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立足区位特征和功能定位,坚持产城一体、生态优先、全域统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塑造形象,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完美融合,全力打造中心城区的“核心板块”和潍坊东部的“未来之城”。力争到2020年前,建成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化社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
四是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及时跟进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