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国家高新区产业升级及发展现状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3 点击:次
一、2015年淄博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情况
2015年,淄博高新区在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和淄博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牢固树立“创新为魂”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主导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积极参与创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力推动了全员创新、全民创业。目前,全区形成了1个综合孵化器、5个国家级专业孵化器、3个海外孵化器为载体,3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0个专业园区为依托,5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97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4家院士工作站为支撑的创新创业体系。前三季度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社会融资总量四项考核指标列淄博市第一。预计全年完成GDP760亿元,增长5.0%;营业总收入2377亿元,增长2.0%;工业总产值2265亿元,增长2.0%,工业利税331亿元,增长4.1%。
(一)全力推进孵化载体建设,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一个综合孵化器、五个专业孵化器和三个海外孵化器的科技孵化体系,理顺了各研究院及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新入驻孵化企业114家,毕业企业18家。目前在孵企业及机构502家,累计毕业企业109家。健全完善五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和运行管理模式,为600余家企业提供5000余次检测服务。新开工建设了总投资37.38亿元的医药创新园二期、MEMS产业孵化器、仪器仪表产业加速器和齐鲁安全科技四个专业孵化器,引进了中国创业梦工场?淄博、淄博众创空间C.D咖啡等五家众创空间,成立了淄博高新区火炬众创空间联盟,入驻项目63个。
(二)聚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出台了《关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工业强区二十条”),设立了总规模达9.3亿元的13个专项资金,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园区提升、产业提升以及产业链铸链工程,整合要素资源做大做强“3个30强”企业,围绕高新区牵头的12条创新链和42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进专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了高分子材料、功能陶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安全科技、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齐鲁电商谷、综合物流港、保税物流园等10个专业园区;集中策划实施了齐鲁综合物流港等12个在建的投资过10亿元以上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396亿元的51个市重大项目建设。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银泰城二期、远成集团齐鲁综合物流港、南澳州国际商贸中心、茂业城市客厅等项目开工建设,30个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全部开工,恒丰银行落户高新区,区内银行达到14家,新增天鸿书业、深川科技等挂牌上市企业11家,重组上市2家,上市融资超过18亿元,社会融资年底预计达58亿元;产业特色进一步凸显,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医药健康、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5+1”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和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集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18个,电子商务服务企业36家,工业设计企业14家。
(三)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科技合作水平进一步深化
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共建的7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成为淄博高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今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了淄博先进材料联合研究中心,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四个新材料领域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了淄博先进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国际科技合作,与世界一流的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建设了淄博等离子技术研究院,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合作建设了淄博技术转移中心。截至目前研究院已转化各类项目28个。积极组织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开展企业技术难题及人才需求征集;充分发挥三个海外孵化器的功能,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储备海外项目10余个,帮助莱茵科技、合能环境、中聚磁电等企业在海外成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截止目前,共组织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15次,参与企业12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共达成合作意向68项,已有20余项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四)强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才工作实现新加强
围绕人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出台了“人才新政十二条”,形成了对“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留学归国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全覆盖”的人才政策体系。对入驻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继续给予“三个一百”的政策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工程化扶持资金、500万元贷款的全额贴息补助。对今年新引进了7名高层次人才给予了“三个一百”政策支持,有1人入选“泰山学者”,3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7人通过市“英才计划”资格评审。截止目前,高新区共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2人,院士23人,“泰山学者”11人,“长江学者”3人,海外创新创业人才126人,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500余人。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培养,推报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近300人次通过各级职称专业技术评审。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有270名职工晋升高级工,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五)着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总数达24家;通过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23家。积极做好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2家企业升级为示范中心。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37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60项、市级162项。组织科技成果鉴定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国内领先水平4项、国内先进1项,2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19个项目获市科学技术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今年4月,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规划(2015-2017),高新区先进陶瓷产业知识产权优势集聚区通过阶段性验收;继续推动企业专利贯标工作,组织申报6家企业;与省知识产权局合作建设了鲁中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开展企业家培训,组织开展了3期百名企业家海外培训和1期国内培训,眼界境界得到明显提升。
(六)致力优化发展环境,环境优势更加明显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出台了《淄博高新区关于鼓励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规定》,覆盖科技创新创业各个环节,建立了立体化、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今年火炬工作会议用于科技扶持奖励的资金达到5265.67万元,“十二五”期间,直接用于科技扶持的资金达8.22亿元。二是优化科技金融环境。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成立了淄博高新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淄博国基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设立了注册资本3亿元的股权引导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出资成立了5000万元的新材料产业担保基金和7000万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加强银政企合作,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优化社会环境。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比赛、全国新材料行业决赛和新材料论坛。四是优化服务环境。实行了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三证合一”、“联审代办”和“并联审批”。建立了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可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企业注册登记、人事代理及工作生活等一站式服务。
二、2016年重点工作
2016年,淄博高新区将继续深化产业为首、创新为魂、项目为纲、民生为本、环境为根“五大发展理念”,深化实施产业提升、园区提升、城乡环境改造提升、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作风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实现重大项目、生态环境质量和民生实事建设三大突破,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特色创新园区,打造中国新材料城。
(一)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增强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5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个。围绕“5+1”产业集群,完善区域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医药创新园二期、MEMS产业孵化器等四个专业孵化器,建好新能源节能环保和山东新材料创新大平台,放大现有平台作用,不断提升平台协同效应。用好“人才新政12条”,积极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抢抓创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在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积极支持众创空间发展,完善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二)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主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依托建设“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山东新材料创新大平台”,科学谋划建设新材料城方案,突出抓好国家级新型功能陶瓷材料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核心区建设,集中精力打造中国新材料城,打响新材料品牌。加快完善生物医药、中药制剂、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产业链,全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发挥区内产业优势,引进新能源新环保重大项目,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高新区第二张名片。突出抓好微机电、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制造三大领域,打造鲁中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用好淄博瀚海慕尼黑科技园,重点发展船机、路机、电机、发动机等以电机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全国电机产业聚集区。高水平发展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着眼“5+1”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园区布局,持续提升“3个30强”企业群体,加快推进10个专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节能电机、陶瓷、聚氨酯、微机电、仪器仪表等产业化基地。加大金融资本创新力度,进一步壮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引进一批金融单位和引导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创投等投资机构,策划基金大厦,打造全市金融资源聚集区和金融创新引领区。支持帮扶区内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科技创新板、新三板、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等方式进行融资,力争年内15家企业挂牌上市。
(三)突出抓好改革开放,增强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加快完善五大创新园实体化运行机制,市场化运作各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各创新平台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用好三个海外孵化器,组建“协调创新中心”, 在强化“引进来”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拓宽市场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