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军民融合 > 产业分析 >

航空航天制造业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2-22 点击:

  军民融合产业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产业,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是提高我国国防军工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最佳方式,探讨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的程度,对有效提高其创新协同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的研究有:郭尚芬从创新机制的角度提出,大型科研项目合作是军民融合式创新协同的有效形式;张静晓从政产学研的角度,基于西安军民融合创新协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安军民融合创新协同的路径;杨少鲜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基于C-X理论,提出了一种动态的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模式;双海军从创新主体要素的角度,指出了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主体的构成要素,并分析了各主体要素的作用。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对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的定性分析,实证分析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程度的还较少。
  
  本文在分类并量化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系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基于200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航空航天制造产业为例,实证分析其创新协同度,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1 4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现状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是军民融合企业、4高校和研究院所、4关联企业等经济行为主体共同参与,4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关系建立起广泛的纵向和横向联系,4资金、4技术、4人才等多个创新要素系统整合,4创新资源在系统内无障碍流动,4从而实现更高价值创造的过程。
  
  在新形势下,4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是推进和提高我国国防军工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4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范式。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系统是在“4军民结合创新体系”4基础上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发展,4它更加强调国防创新系统和民用创新系统的有机结合。近年来,4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41 4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参与形成联盟实体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创新协同是产业内外企业、研发机构、4政府、4高校等多元行为主体的交互过程。产业内部企业是创新协同的最主要参与者,4是创新成果的直接供给者,4通过自身4R&D投入、4科技人员投入、4技术改造等途径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产业外部关联企业通过提供技术服务、4资金、4产品需求信息等方式参与创新协同。由于军民融合产业的特殊性,4在其创新协同过程中,4政府、4科研结构和高校的参与程度较高。政府是创新协同的外部调控者,4一方面为创新企业提供财政资金支持,4另一方面使用政策调控等手段影响创新活动,4为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需求和供给提供保障。
  
  研发机构和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4将知识转化为技术,从而参与创新协同(4见图14)4。以陕西为例,4近3年来陕西省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协同,4建立了一批“4政产学研”4联盟实体,4如石油、4数字旅游、4电力电子等6个产业联盟以及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4筹备建立兵器工业园和航海科技园,4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图1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参与主体1.42 4以技术为核心要素的多种资源要素相互作用从资源要素来看,4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创新协同涉及横向、4纵向的复杂联结,4需要进行大量资金、4人才、知识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流动与协调配置。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过程涉及创新要素投入、4创新要素支撑、4创新要素转化434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创新协同要素投入主要包括4R&D4、4科技人员、4技术等要素的投入,4要素的投入是启动和维持创新协同的资源基础。军民融合产业作为高精尖产业的典型代表,4R&D4、4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比如,4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产业的科研投入持续增加,4R&D4强度不断提升,42404142年科研经费支出达到424140.4245亿元,R&D强度达到246.4347%4,4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达到了444.4844%4,4增长率为4642.46%4,4发明专利数量也逐年增加,42404142年的增长率达到了348.46%[454]4。同时,4多个优秀民营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军品科研生产,4如陕西宝鸡专用汽车公司生产的装甲防暴车,4以及西安天伟有限公司为便携式地空导弹武器提供的作战指挥系统和雷达。
  
  1.43 4产业园区是创新协同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区是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的重要载体。为促进技术、4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4实现创新协同,4充分发挥军工企业、4高技术民企的技术优势,4我国很多军工大省都很注重建立具有军民融合性质的产业园区,4并且已初具规模。国家级产业园区的主要代表有四川绵阳科技城、4陕西阎良航空产业园区。省市级园区主要分布在四川、4贵州、4湖南、4陕西、4江西、4湖北、4重庆等省市。42404048年下半年以来,4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呈现如火如荼之势,4如湖北襄樊航空航天工业园、4珠海航空产业园、4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园等。航天科工三院联合北京市房山区政府签署中国航天科工长阳城项目框架协议,4标志着航天科工三院军民融合产业与房山区经济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融合。
  
  总之,4在政产学研创新协同的新范式下,4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已经逐步开展,4资金、4技术等要素开始突破原有的封闭系统,4在军民两大系统中流动,4在政府的支持下,4国家级、4省市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了步伐,4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4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面临的障碍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取得了一定成绩,4但由于体制机制不顺、4信息不对称、4行业准入困难等问题,4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的实现还面临诸多障碍。
  
  2.41 4管理体制阻碍要素资源合理流动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的实现需要克服管理体制机制的阻碍。在政策的支持下,4军民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部分地方民用企业在4I4T4通讯、4电气元件、4高科技材料等领域为军工产业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4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协调顺畅,4民进军的进展颇为缓慢,4较多的还是单一的军进民,4且产品种类和规模都较小[494]4。以陕西为例,4陕西省的国防科研院所分别隶属于41414个企业集团,4资源和要素分散配置,4存在技术分工程度低、4重复建设等问题,4这种按行业分割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不利于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进人国防科技生产领域;4另一方面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存在一定障碍,4军工院所与地方企业、4高校、4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融合困难,4导致技术、4资本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军民两大系统中合理流动,4从而阻碍了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的实现。
  
  2.42 4行业准入缺乏具体法律依据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目前,4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4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军民融合、4创新协同。然而,4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明确,4尤其是民进军的实施方案缺乏法律上的具体规定,4行业准入制度不健全,4导致民进军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4军民协同无法顺利实现。据调查,4我国很多地方的民进军企业大都是从原有军工单位分离出来的民品企业或者由原有军工单位人员创办的企业,4地方性民企虽然拥有技术、4资金等要素,4但是由于准入制度障碍,4进入军品研发生产领域仍然很困难[41404]4。
  
  2.43 4缺乏配套的社会公共服务,4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协同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障碍是缺乏配套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4缺乏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4导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4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4军工企业无法掌握民企的技术能力等信息,4对民企也缺乏了解和信任,4另一方面,4民企无法获悉军工产品技术、4资金需求信息,4导致军民之间在技术转让和项目合作等方面的信息十分不对称,4不仅影响技术创新协同的实现,4而且影响高新技术在军民领域内的合理流动。比如,4武汉盘古减振抗震缓冲技术有限公司的电磁流变流体智能主动防震减振技术可应用于车辆的防震减振,4但由于信息不对称,4长期未被国防军工所了解,4直到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的相关科技人员上网偶然发现了此项技术,4才被军工采用。
  
  3 4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创新协同度实证分析根据系统协同理论,4协同度是从量化方面反映不同系统或同一系统内部不同子系统协调演化状况的重要指标,4其值介于(4-14,4+4l4)4之间,4数值越高表示协同程度越高,4协同度越高表示系统运行越有效。将协同度值域划分成若干连续区间,4不同区间代表不同的协同状态,4协同度与协同等级的对应关系如表414所示。
  
  表1系统协同等级划分标准协同度4-1~040~0.43494 40.4440~0.46494 40.4740~1协同等级4非协同4低度协同4中度协同4高度协同本文以航空航天制造产业为例,4实证分析其创新协同度,4为改善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状况提供实证支持。
  
  3.41 4样本选择依据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产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对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4是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4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军民融合行业,4在军民融合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之,4航空航天制造产业是军民融合产业的典型代表。
  
  3.42 4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选择3.42.41 4模型适用性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是用来测度某复合系统中多个子系统之间、4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协同一致程度的模型,4能够很好地反映系统整体的创新协同度。可通过设定含有序参量的协调度模型实现子系统间协同度的测度,4从而得出系统整体的协同度[474]4。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4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系统是典型的复合系统,4它是由创新主体子系统与创新要素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4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复合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是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系统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4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系统具备应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条件。

  3.2.2 模型描述设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系统为s,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子系统用sj(j=1,2)表示,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在发展过程中的序参量为xj=(xj1,xj2…xjm),m≥l,βji≤xji≤αji。假设xj1,xj2…xjl(j=1,2)的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就越高,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度就越低;假设xjl+1…xjm(j=1,2)的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就越高。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子系统的序参量xji的有序度δj(xji)为:δj(xji)=(xji-βji)/(αji-βji)
  
  (αji-kji)/(αji-βji)
  
  i∈[1,l]i∈[l+1,m{](1)
  
  其中,βji和αji分别是第j个系统在第i个指标上的下限值和上限值。δj(xji)越大,对系统有序度的作用和功效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通过功效系数函数的几何平均数可确定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子系统的有序度函数,即:δj(xj)=m∏mi=1δj(xji槡)
  
  j=1,2(2)
  
  δj(xi)越大,子系统的有序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给定初始时刻t0,子系统的有序度为δ0j(xj),当系统演变至时刻t1时,子系统的有序度为δ0j(xj)。
  
  s=c∏2j=1[δ1j(xj)-δ0j(xj槡)](3)
  
  其中,c=min[δ1j(xj)-δ0j(xj)]min[δ1j(xj)-δ0j(xj)]将序参量的有序度和子系统的有序度带入式(3)
  
  即可计算系统的整体协同度,从而得出系统整体协同运行的有效程度。
  
  3.3 指标体系构建本文根据协同系统理论,将产业创新协同系统分为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两大子系统。创新主体子系统反映产业创新协同各参与主体间相互支持、有机配合的程度,创新要素子系统反映产业创新协同过程中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通过无障碍流动而达成的相互协调程度。
  
  本文结合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过程的特点,考虑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客观性,搜集并借鉴已有关于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系统的文献资料,通过归纳总结,同时考虑量化的难易程度,提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变量来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系统指标体系。其中,创新主体子系统的序参量指标包括政府科研支持度、技术引进经费比重、研究开发机构数,分别代表创新协同过程中政府、产业外部主体、产业内部主体的参与情况;创新要素子系统的序参量指标包括R&D投入强度、人均专利申请数、新产品产值率等,分别代表创新协同过程中的创新要素投入、创新要素支撑、 创新要素转化能力, 具体如表2所示。
  
  3.4 实证分析3.4.1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以航空航天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典型代表,依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得出航空航天制造产业2000-2012年的数据,根据表2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各序参量的实际数据,见表3。

航空航天制造业

 
  3.4.2 子系统有序度测算本文用1995—2012年各指标的最小值下浮10%作为序参量的下限值,用1995—2012年各指标的最大值上浮10%作为序参量的上限值。将表2与上下限值的数据代入式(1),得到各子系统序参量的有序度,如表4、表5所示。
航空航天制造业
  航空航天制造业

  将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数据代入式(2)得出子系统的有序度,如表6所示。
 
  航空航天制造业
  为了便于观察子系统有序度的变动趋势,本文根据表6得出子系统有序度的趋势图,如图2所示。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子系统有序度均波动上升,但二者的波动趋势并不协调。根据系统协同理论,如果各子系统的有序度提高幅度不一致,则说明子系统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协同,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协同程度。
 
  航空航天制造业
 
  3.4.3 创新协同度将序参量的有序度和子系统的有序度带入式(3),计算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创新系统的整体协同度,结果如表7所示。根据表7得出系统整体协同度的趋势图,4 结论与分析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系统创新协同度整体水平较低,属于低度协同级别。根据图3可以看出,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创新协同度介于-0.05~0.25之间,创新协同的整体水平较低,属于低度协同级别。2002、2007、2009、2012年度的协同度为正值,处于低度协同状态,其余年份的协同度均为负值,意味着整个系统几乎处于不协调状态,其中2010、2011年度的协同程度最低。分析各子系统的协同状态,发现创新主体系统与创新要素系统并未有效结合起来。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波动较为剧烈,平均值为0.112 6,这意味着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创新协同度会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所以,改善总系统的整体协同度还比较困难。这与我国以航空航天制造产业为代表的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的现状也是比较吻合的。由于体制机制不顺、信息不对称等障碍的存在,虽然政府、民企等多主体参与的创新协同已经逐步开展,但是创新协同的领域还不广、参与主体还很有限、技术等要素在军民两大系统中还很难合理、自由地流动。(2)各子系统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由图2可以看出,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子系统有序度均波动上升,但二者的波动趋势并不协调。从实证结果可知,2001、2003、2005、2012年复合系统中两个子系统有序度变化的方向不一致,至少有一个子系统向无序方向发展,且很多年份一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提高幅度较大,而另一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提高幅度较小甚至下降,两个子系统的波动趋势十分不协调,导致整个系统不能处于较好的协同状态,甚至根本不协调。
  航空航天制造业
 
  (3)技术引进经费比重和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是影响创新协同系统的关键因素。结合序参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技术引进经费比重、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对系统有序度的影响较大,特别是2010和2011年,这两个序参量的下降导致子系统有序度不协调和系统整体不协调,这说明技术引进和科研经费投入是影响创新协同系统的关键因素。由于这两个序参量反映了产业与产业外部高校、企业之间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等方面的合作程度,所以,二者的波动会对系统整体协同度的波动产生重大影响。
  
  5 思考与建议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有了一定的发展,作为创新协同载体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存在体制机制不顺、行业准入困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还处于低度协同状态。军民融合创新协同是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要积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对于影响军民融合创新协同的关键因素,如技术转让、信息沟通等因素,政府和企业应该给予特别关注。要发挥政府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从体制机制、法律规范、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升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度。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①建设科学的军民融合创新协同运行机制,促进主体协同,减少影响军民融合创新协同的制度壁垒;②构建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协同,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军民双方供需无法对接的问题;③建立通用标准,促进技术协同,进而促进军民两大系统技术转移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