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潼南工业园创建国家高新区案例
项目背景
重庆潼南工业园区于2007年7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复设立,是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和国土资源部公告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25.36平方公里。园区按“一园三区”规划打造,着力培育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四大产业和以轻纺造纸、现代灯饰、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消费品产业的 “4+1”产业集群,其中南区依托渝遂高速路潼南互通口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北区依托渝遂快速铁路潼南火车站规划面积8.36平方公里;东区依托渝遂高速路田家互通口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累计完成投资165亿元,引进企业179家,道路及水、电、气、讯综合管网配套完善,以民丰化工、维尔美纸业、潼翔电子、京凯达手机、华祥特钢、大佛机车、汇达柠檬、炫吉中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雏形已基本形成。现中航科技、生民钢构、民丰化工、汇达柠檬等124家企业已建成投产;东安钾肥、金佛果电子、中防德邦等29家企业正在加紧建设;骐福能源、远达催化剂、金考拉等26家企业正进行场平、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预计到2016年,整个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实现工业销售值700亿元,力争达到800亿元;到2020年,完成各项功能配套,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实现工业销售值1500亿元,力争达到1800亿元。建成全市重要的智能通信终端产品、现代灯饰、家居、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充分考虑地理区位、发展条件、承担功能和产业基础,围绕潼南区“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的战略定位,将潼南高新区建设成为“成渝及西南地区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示范区”。具体包括成渝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示范区、集约利用土地和生态建设的示范区、内陆开放发展引领区。
成渝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区:围绕全面支撑引领区域和产业发展为目标,围绕柠檬、玫瑰等果蔬产业链、电镀环保产业链和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产业链,不断创新与成都、重庆两市校企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健全产学研合作制度体系,努力提高成都和重庆高校创新和转化能力。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校企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孵化中心,继续开展“农学博士潼南行”、“科技专家企业行”、“科技创新专题讲座”等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活动,推动潼南高新区与成渝经济区的协同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改革科研评价,提高高校创新、服务和转化能力。
国家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深化ERP、PDM、CAPP等信息化系统集成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潼南工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链条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和生态建设的示范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植被良好、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优势,探索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综合利用低碳、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等理念,发展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以大型厂房公建为重点,深化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与绿色运营,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建设绿色开发区。
内陆开放发展引领区:依托渝遂快速铁路贯通西南与华东、华南物资进出“大通道”和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加大与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的交流,构建园区联盟,积极承接沿海向内陆转移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等。通过“一带一路”,加大与孟加拉、印度、缅甸、哈萨克斯坦、德国、法国等国家经济联系和商贸往来,鼓励开发区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充分发挥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项目效果
2016年09月01日潼南区启动潼南工业园创建市级高新区工作。
2016年11月30日潼南区启动重庆潼南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工作,在李文辉院长的带领下,科技部高新司原司长、高新区升级调研专家评审组组长赵玉海及我院课题组一行十人对潼南高新区进行调研,并召开重庆潼南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启动大会。会上潼南区区长王志杰重申了高新区创建对潼南的重大意义并表示将举全区之力积极配合高新区创建工作的推进。
我们能为您做什么?
怎么联系到我们?
电话
4001180807
010-52665291 010-5266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