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政策及新闻
- 光伏产业政策
-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政策
- 自贸区政策
- 区域经济政策
- 一带一路政策
- 县域经济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创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规划政策
- 国家高新区政策
- 火炬计划项目政策
-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
- 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
- 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
杨建国:新常态下产业升级的“潍坊经验”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1-22 点击:次
11月15日电 “产业升级”再成焦点,刚刚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发展新趋势, 各地该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呢?
11月15日“融媒体山东行”活动走进潍坊,参观过程中,潍坊市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带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规模效应明显,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而且具有潍坊当地特色。在与当地企业代表、政府官员交流中得知,其实潍坊市“产业转型”战略提出并不久远,之所以转型升级效果如此之好,我认为关键就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有政策,更要用好政策。虽然经济新常态下,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典型代表的潍坊在结构升级过程中,面临着以劳动力、土地等为代表的生产要素成本刚性上涨,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困境,但同时,“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跨区域产业流动,以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等政策的出台,也为潍坊产业升级带来了多种优势叠加的政策机遇。
具体来看,“一带一路”蓝图中特别提到,“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再比如今年6月1日正式签署的中韩自贸协定中,也提到:在两国设立中韩产业园,以发挥经济合作示范效应。
前不久,《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正式获批,《纲要》在第六章优化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部分,提出“支持潍坊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作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该政策将会打破区域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最终达到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结果。
但有政策,不代表就先人一步,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如果不能紧抓机遇,政策优势发挥不出来,恐怕就会被边缘化,优势反而变成劣势。面对中韩自贸协定带来的新的机遇,潍坊市用好了政策:一方面建设了中韩潍坊产业园,另一方面也通过举办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等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跨国产业合作新平台,为企业合作发展带来新的商机和动力。
第二,有载体,更要用好载体。虽然产业升级是时之所需、势之必然,但产业升级不能“平地起高楼”,需要有积累,有基础,更重要的要有载体:产业园。
这方面,潍坊的做法和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经验类似:按照“一主多副”的原则,每个产业都确定了一个核心园区、若干个特色园区,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度和承载力。同时创新园区建设模式,鼓励龙头企业牵头领办、建设产业园区。以昌乐比德文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潍柴滨海产业园为代表,智能智造正在成形成熟,产业升级水到渠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产业园区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散到聚、从引进到输出、从制造到创造的过程。与河南产业集聚区正在经历由创业期到创新期的转变类似,潍坊市产业园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转型升级的过程。以11个开发区为代表,潍坊通过集中力量,调配资源,对开发区进行再开发,通过“倒逼机制”推动潍坊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第三,有创新,更要做实创新。从两会至今,双创正在成为转型升级新的驱动力,甚至可以说,从最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已走上全面创新之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但创新创新不能靠冲劲,靠蛮力,而是需要靠制度,靠智慧。这方面 ,潍坊做的格外的好,以工业用地为例,长期以来,潍坊市工业用地采用的是单一出让模式,即一次性将50年土地使用权出让给用地单位。由于土地出让后使用权转移,政府在出让期内对土地缺乏掌控能力,一旦形成低效闲置土地,处置难度大、成本高,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率。针对这些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潍坊市创新试点“先租后让”、“长期租赁”、“弹性年期出让”三种方式并存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提高了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也破解了土地低效利用和浪费难题。
除此之外,针对融资渠道不畅问题,潍坊市的做法同样值得学习。面对“62号文”出台后带来的招商困境,潍坊通过更多地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