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

贾文山、黄任:望站在全球高度谋划东北的振兴战略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04 点击:

  19世纪中叶以来,东北亚一直是中、俄、美、日等大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和战略博弈与竞争的焦点。东北地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中国、亚洲和世界都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古、近代历史上(1636-1912),东北满族人以武力征服了汉族,建立了清王朝,统治中华全国版图长达近三个世纪。在中国饱受世界列强欺辱的现代史上,东北沦为欧亚强权如沙俄和日本必争之地。那时的那些强权企图把东北变为它们最终征服全中国的垫脚石。日本占领东北后,东北曾经沦陷为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日)。
  
  历史上的东北曾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之地,东北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一度在全国遥遥领先。东北地区在1930年代就已建成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东北亚当时最为先进的工业基地。1942年东北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3.8%。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及1960、1970年代,东北不仅享有中国粮仓和重工业基地的美名,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的工业化典范,对内地建设做了大量支援,对我国工业体系和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
  
  19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东北地区既有的计划经济结构和模式被解构,一个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合理搭配、有机结合的成熟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培植与建立起来。过去的计划经济优势风光不再,当下的市场经济活力又未充分显现,这就导致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明显滞后。现在的东北应该力争把培植、建立市场经济机制的时间和机会捡回来,加大市场经济的因素和比重,鼓励和保护民营、私有企业创业,鼓励创新,积极引进外资和高新科技,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深化开放程度,加强人才引进和培。总之,东北地区为了实现振兴目标,既需要引进足够的资本和高质量的科技,又需要吸引高级人才和培植能够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振兴东北应当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层次,东北三省应该积极吸引国内成功企业和资本,尤其是成功民营企业的驻入。同时, 东北三省还应该强力推动经济和市场一体化, 做到优势互补, 共同富强. 具体措施应该包括东北连通东北三省的高铁建设和东北连通国内几大经济区的高铁建设和网路, 尤其物联网的建设.东北一体化战略应该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进行, 和京津冀建立互动互补战略机制。东北也应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建立合作机制。在这方面,东北可以学习借鉴西北大开发、大开放战略的一些做法,和东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资本的对接,承接一部分先进产业转移。同样重要的是振兴东北特别需要加强“软实力” 建设。对此,我们的论证如下:
  
  一是振兴东北应当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但是,由于实施外向型经济的客观条件不如中国东部和东南,由于一些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增速回落,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的增速低于全国经济的增速。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口流出和人才流失。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东北大多时候是人口净流入,可以说曾经是一个魅力地区。但是,东三省近些年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出和人才流失。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一些国有企业、科研院校的高端人才,甚至部分企业家选择离开东北。在普遍的“安土重迁”传统意识影响前提下,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出、人才流失现象不能仅仅归结于经济因素,如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不足等等;更重要、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东北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事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前景对于部分民众缺乏足够吸引力。
  
  二是东北魅力衰减的背后是“软实力”不足。“软实力”最早是个国际政治术语。学者认为,“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借鉴这一概念的部分合理性,当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资源竞争时,我们可以把该地区特有的理念、制度、文化及其传播形象概括为“软实力”。正是这种“软实力”,对于地区内部以及区域以外的人口和人才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居民们热爱、眷恋这片土地,愿意在此繁衍生息。值得深思的是,一段时期以来,东北地区的党政干部自身具备足够的“软实力”意识了么?在理念创新、制度改革、文化建设以及传播形象打造等方面努力到位、达到效果了么?如果理念上不能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辟道路;如果制度上不能突破权力本位、计划思维,有效确立和积极依靠市场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文化上不能探索、建立现代文明价值,而是停留、徘徊在陈旧、落后的过去;任何地方的青壮人口和人才只会失去耐心, 另择高地。以传播形象的打造为例:曾几何时,当东北三省的电视屏幕充斥“二人转”通俗文艺节目,高雅艺术和严肃话题几近绝迹时,全国观众的心里已经悄然失去了东北曾经最为先进的历史踪影和现代印迹.
  
  三是振兴东北必须重视和加强“软实力”建设。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时就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意见》再次强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为振兴东北提出四点要求时,明确把完善体制机制放在首位。习近平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制度是“软实力”的核心。上述两份战略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振兴东北四点要求,已经把问题的关键指向了“软实力”建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甚至具体策略上为如何打造“软实力”指明了方向。“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理念创新、制度改革、文化建设及其传播形象打造。具体而言,就是探索、树立新思想、新观念,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辟道路、注入活力;就是制定、出台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具有探索性、先进性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推进地方、基层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建立具有鲜明时代和地方特色、富有现代文明价值内涵的文化体系,打造东北地区与民众在国内, 国际美好的、普获赞誉的具有开放视野和开拓精神的公共形象。
  
  东北在国际区域发展战略上可采取先“一路”后“一带”的做法
  
  在区域层面,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地区的腹地,既沿边,又沿海,可以走在“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前沿。鉴于东北的发展现状,建议东北在国际区域发展战略上采取先“一路”后“一带”的做法。对于沿海亚洲经济发达国家,东北可以从现在开始尽快加大在符合国家宏观战略目标前提下的可控性、安全性开放。可以在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吉林辽宁省域,建立港澳台、新加坡、韩国、日本工业园区。过去日企在中国的投资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未来五到十年可集中在东北。为了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东北地区可以学习模仿与儒家文化具有亲和性的市场经济模式,重点引进、集聚亚洲工业现代化“四小龙”的精气神。几年后,一个初步振兴的东北可以用其经济硬实力和其未来几年打造的新型发展模式的软实力主导和推动与其沿边国家蒙古和哦罗斯经济和战略合作与交流.
  
  东北应该重新扛起中国重工业、制造业基地的大旗
  
  面向全球,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尤其应该和位居世界现代制造业顶尖水平的德国一流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东北应当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德国工业4.0战略的紧密对接和深度合作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战略结点和实施平台作用,更新和扩大产业结构, 重新扛起中国重工业、制造业基地的大旗。
  
  以上三大举措不仅能够大量引进资本和技术,引进先进的理念、制度和文化,,关键还可以引进国际竞争机制,使东北本地企业、中国外地进驻东北企业和国外企业构成三重竞争态势,倒逼本地和本国企业改革和创新,倒逼改进管理制度和治理模式。
  
  振兴东北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顺利完成,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从地缘政治来看,中国的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蒙古等国,振兴东北对于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软实力”是整个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勇敢、勤劳、智慧, 善良和开放的东北人民有能力打造先进的“软实力”。
  
  东北地区既沿海又沿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长期移民区域,本身具有全中国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独特的开放和包容资源及传统。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东北,可以通过以上几个举措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继承发扬这一传统, 力争在未来三到五年里,达到东北振兴目标, 培植出一个独特的新型发展模式, 使东北地区跃升为一颗璀灿的东北亚之星,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中焕发出灿烂光芒。


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

贾文山、黄任:望站在全球高度谋划东北的振兴战略

2016-01-04 来源:未知 点击:

  19世纪中叶以来,东北亚一直是中、俄、美、日等大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和战略博弈与竞争的焦点。东北地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中国、亚洲和世界都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古、近代历史上(1636-1912),东北满族人以武力征服了汉族,建立了清王朝,统治中华全国版图长达近三个世纪。在中国饱受世界列强欺辱的现代史上,东北沦为欧亚强权如沙俄和日本必争之地。那时的那些强权企图把东北变为它们最终征服全中国的垫脚石。日本占领东北后,东北曾经沦陷为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日)。
  
  历史上的东北曾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之地,东北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一度在全国遥遥领先。东北地区在1930年代就已建成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东北亚当时最为先进的工业基地。1942年东北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3.8%。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及1960、1970年代,东北不仅享有中国粮仓和重工业基地的美名,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的工业化典范,对内地建设做了大量支援,对我国工业体系和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
  
  19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东北地区既有的计划经济结构和模式被解构,一个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合理搭配、有机结合的成熟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培植与建立起来。过去的计划经济优势风光不再,当下的市场经济活力又未充分显现,这就导致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明显滞后。现在的东北应该力争把培植、建立市场经济机制的时间和机会捡回来,加大市场经济的因素和比重,鼓励和保护民营、私有企业创业,鼓励创新,积极引进外资和高新科技,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深化开放程度,加强人才引进和培。总之,东北地区为了实现振兴目标,既需要引进足够的资本和高质量的科技,又需要吸引高级人才和培植能够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振兴东北应当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层次,东北三省应该积极吸引国内成功企业和资本,尤其是成功民营企业的驻入。同时, 东北三省还应该强力推动经济和市场一体化, 做到优势互补, 共同富强. 具体措施应该包括东北连通东北三省的高铁建设和东北连通国内几大经济区的高铁建设和网路, 尤其物联网的建设.东北一体化战略应该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进行, 和京津冀建立互动互补战略机制。东北也应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建立合作机制。在这方面,东北可以学习借鉴西北大开发、大开放战略的一些做法,和东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资本的对接,承接一部分先进产业转移。同样重要的是振兴东北特别需要加强“软实力” 建设。对此,我们的论证如下:
  
  一是振兴东北应当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但是,由于实施外向型经济的客观条件不如中国东部和东南,由于一些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增速回落,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的增速低于全国经济的增速。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口流出和人才流失。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东北大多时候是人口净流入,可以说曾经是一个魅力地区。但是,东三省近些年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出和人才流失。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一些国有企业、科研院校的高端人才,甚至部分企业家选择离开东北。在普遍的“安土重迁”传统意识影响前提下,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出、人才流失现象不能仅仅归结于经济因素,如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不足等等;更重要、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东北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事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前景对于部分民众缺乏足够吸引力。
  
  二是东北魅力衰减的背后是“软实力”不足。“软实力”最早是个国际政治术语。学者认为,“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借鉴这一概念的部分合理性,当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资源竞争时,我们可以把该地区特有的理念、制度、文化及其传播形象概括为“软实力”。正是这种“软实力”,对于地区内部以及区域以外的人口和人才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居民们热爱、眷恋这片土地,愿意在此繁衍生息。值得深思的是,一段时期以来,东北地区的党政干部自身具备足够的“软实力”意识了么?在理念创新、制度改革、文化建设以及传播形象打造等方面努力到位、达到效果了么?如果理念上不能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辟道路;如果制度上不能突破权力本位、计划思维,有效确立和积极依靠市场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文化上不能探索、建立现代文明价值,而是停留、徘徊在陈旧、落后的过去;任何地方的青壮人口和人才只会失去耐心, 另择高地。以传播形象的打造为例:曾几何时,当东北三省的电视屏幕充斥“二人转”通俗文艺节目,高雅艺术和严肃话题几近绝迹时,全国观众的心里已经悄然失去了东北曾经最为先进的历史踪影和现代印迹.
  
  三是振兴东北必须重视和加强“软实力”建设。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时就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意见》再次强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为振兴东北提出四点要求时,明确把完善体制机制放在首位。习近平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制度是“软实力”的核心。上述两份战略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振兴东北四点要求,已经把问题的关键指向了“软实力”建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甚至具体策略上为如何打造“软实力”指明了方向。“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理念创新、制度改革、文化建设及其传播形象打造。具体而言,就是探索、树立新思想、新观念,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辟道路、注入活力;就是制定、出台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具有探索性、先进性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推进地方、基层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建立具有鲜明时代和地方特色、富有现代文明价值内涵的文化体系,打造东北地区与民众在国内, 国际美好的、普获赞誉的具有开放视野和开拓精神的公共形象。
  
  东北在国际区域发展战略上可采取先“一路”后“一带”的做法
  
  在区域层面,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地区的腹地,既沿边,又沿海,可以走在“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前沿。鉴于东北的发展现状,建议东北在国际区域发展战略上采取先“一路”后“一带”的做法。对于沿海亚洲经济发达国家,东北可以从现在开始尽快加大在符合国家宏观战略目标前提下的可控性、安全性开放。可以在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吉林辽宁省域,建立港澳台、新加坡、韩国、日本工业园区。过去日企在中国的投资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未来五到十年可集中在东北。为了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东北地区可以学习模仿与儒家文化具有亲和性的市场经济模式,重点引进、集聚亚洲工业现代化“四小龙”的精气神。几年后,一个初步振兴的东北可以用其经济硬实力和其未来几年打造的新型发展模式的软实力主导和推动与其沿边国家蒙古和哦罗斯经济和战略合作与交流.
  
  东北应该重新扛起中国重工业、制造业基地的大旗
  
  面向全球,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尤其应该和位居世界现代制造业顶尖水平的德国一流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东北应当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德国工业4.0战略的紧密对接和深度合作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战略结点和实施平台作用,更新和扩大产业结构, 重新扛起中国重工业、制造业基地的大旗。
  
  以上三大举措不仅能够大量引进资本和技术,引进先进的理念、制度和文化,,关键还可以引进国际竞争机制,使东北本地企业、中国外地进驻东北企业和国外企业构成三重竞争态势,倒逼本地和本国企业改革和创新,倒逼改进管理制度和治理模式。
  
  振兴东北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顺利完成,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从地缘政治来看,中国的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蒙古等国,振兴东北对于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软实力”是整个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勇敢、勤劳、智慧, 善良和开放的东北人民有能力打造先进的“软实力”。
  
  东北地区既沿海又沿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长期移民区域,本身具有全中国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独特的开放和包容资源及传统。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东北,可以通过以上几个举措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继承发扬这一传统, 力争在未来三到五年里,达到东北振兴目标, 培植出一个独特的新型发展模式, 使东北地区跃升为一颗璀灿的东北亚之星,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中焕发出灿烂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