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威海临港开发区:五年砥砺起新城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1-10 点击:

  2013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1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
 
  五度春华秋实,五载风雨兼程。在这片热土上,“产城互动、三生共融”核心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标准争先,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提升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临港制造、临港创造、临港建造全面发力。
 
  年轻的临港铸就起腾飞的双翼,经济社会发展战绩骄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10%,全区工业总产值GDP占比始终保持7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总量较升级之初净增40%以上,工业用电量5年翻一番,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
 
  全新的现代经济体系
 
  五年来,临港不忘工业初心,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规划打造碳纤维产业园、威高生物科技产业园、威达智能装备产业园、中建材“三新”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五大千亩产业园,启动三年工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新医药、新信息四强产业,加速现代产业体系向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迈进。
 
  2015年4月,全区产业一号工程——碳纤维产业园启动建设,拉开了碳纤维产业加速发展的大幕,当年获批“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2016年组建山东省首个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园列入威海市五大高端产业园区,获批设立碳纤维产业发展促进中心。2017年9月,拓展纤维在深圳股权市场创业板块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首个登陆A股市场的碳纤维企业。2018年,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全面启用;中澳先进制造业联合中心正式运行,计划3年培养100名博士;联合央企中航制动、中科院化学所打造的“两中心一基地”平台启动建设。目前,签约入驻科研平台和产业项目30余个。威海首个丹麦项目——株丕特巴赫威海研发生产基地成功入驻,标志着碳纤维产业链国际延伸加速、价值链实现了高端提升。
 
  在碳纤维产业引领下,临港聚集起金威科技、浩然特塑、多晶钨钼等60多家新材料企业及关联的100多家中下游企业,占全区企业总量的20%,其中规上企业20多家,年产值增长25%以上。3家院士工作站、6家隐形冠军企业全部集中在新材料领域。规划建设的中建材产业园,代表威海市在央企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大会上签约。中玻科技实施国际研发中心、镀膜玻璃智能化改造等4个高端项目。
 
  从原材料的投放到成品出炉只需10秒,2条生产线只需一人管理,同样的智能生产线在威达共有23条。“机器换人”的同时,威达集团通过并购济南“一机”、苏州德迈科等企业,加快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走出一条产业国际化、智慧化、高端化的“冠军之路”。连续两年上榜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应用项目,成为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连续5年实现纳税过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三角集团,打造全国首个绿色生态智能化轮胎车间,成为全国轮胎制造业领军企业、世界轮胎前15强。高赛金属、高登房车、华福轿车、君乐轮胎等企业共同支撑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20%的年增长速度。
 
  新医药产业,以威高集团为龙头,重点打造威高生物科技产业园,培育7家企业和1个研发中心;同步打造新型建材、高端门窗、商住开发、特色康养等板块,已成为引领全区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年内纳税超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园,与中国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在“香港山东周”上正式签约,规划启动3个产业项目;威信光纤一举成为北方最大的光纤生产企业。
 
  服务业短板加速突破。重点打造了行政商务、滨河商住、温泉运动康养、电商物流四大服务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突破发展。2018年,服务业占比接近20%。威海国际物流园乘着区域发展东风,依托成熟的集疏运体系,发挥园区的服务功能,形成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2016年正式开通全国首条中韩海运EMS速递邮路进出口业务;2017年,全国第二家开展海运快件业务,海运快件业务量全国第一。顺丰集团启动建设山东区首个智能化、大数据、云仓储物流产业园,与国际物流园形成优势叠加,加速产业国际化、智慧化、全链条发展。“中国钓具之都·博览城”联合阿里巴巴启动“中国制造·威海渔具”项目,助推威海渔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颐高之信国际电商产业园启用全国首家韩日商品一级批发市场,入驻企业40余家。威海创新经济产业园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承载地、产城融合的示范区,推动汽博城、五金城、家居建材城等传统商贸市场上档升级。
 
  全新的改革开放创新高地
 
  五年来,临港区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创新这三大关键,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高效、更可持续发展。
 
  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以“一次办好”为目标,先后成立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行政审批服务局,“破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新的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总量实现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达17.8%。投融资体制更加顺畅。在成功争取最优财政政策的同时,发行全市首只城投债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争取各类地方政府债券37.54亿元,全力支撑临港大开发、大发展。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圆满完成农村土地确权,规模化流转土地5万余亩,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完成96个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特别是中心区,拆迁村同步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每人增加财产性收入1830元。
 
  这五年,临港始终厚植开放动力,从一个承载市内企业“退二进三”的工业园区,转变成了一座具有“国际范儿”的产业新城,逐步形成“深耕日韩、突破欧美、突出对德”的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临港,正朝着引领开放的第一梯队、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加速迈进。
 
  2017年9月,威海首个德资项目马夸特电动开关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1.6亿欧元。在全球以精益求精、异常严谨闻名的百年德国企业,能够在全国30个城市中最终选择临港,正是对全区营商环境大提升的最好注解。2018年,威海首个丹麦项目巴赫复材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全面投产,威海首个意大利项目成功签约,欧洲大型螺丝钻制造商德国威汉与威力工具合作项目投入试生产。在这些优质项目的带动下,临港成功获批中欧中小企业合作区这一“金字招牌”。
 
  落户仅4年的美资开泰体育用品项目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冬季户外运动装备制造基地;日本豪雅,持续增资扩产,致力打造全球最大的光学玻璃生产基地;日本国光电工,启动二期建设。韩国优精特产能翻倍,专业领域世界排名第三;韩国永柏微电机,总部、研发中心迁至临港,成为威海第一家技术出口外资企业。
 
  临港始终强化创新驱动,从单一的土地、资源要素驱动,加速向“政产学研金用服”协同创新体系迈进。先后出台促进科技创新、企业研发补助等政策,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研发平台培育计划,全力打造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集群。五年来,全区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家,近三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率;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这两项区域创新的核心指标,近两年保持100%增长;企业研发平台接近200家,数量较升级之初增长一倍;培育省级“隐形冠军”企业6家,总量占全市1/4;全市仅有的2家全省首批瞪羚示范企业——浩然特塑和天参密码,全部集中在临港。
 
  如今的临港,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连续5年举办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大会,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约200项,其中外资产学研合作占30%。在全市率先设立专家公寓,牵头成立了威海人才协会产业博士联谊会,现已入会博士60余名。
 
  李武松,年轻的博士联谊会成员。他的到来,使亚洲首个树枝状大分子产业化企业——晨源分子得以创建,2017年晨源分子成功举办首次落户亚洲的第十届国际树枝状大分子峰会,并启动建设全球首个树枝状大分子应用创新中心,成为全区“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吸引一批人才”的产才融合发展范例。
 
  五年间,全区引进高端专家学者47位,成功引进全市唯一、全省仅3个的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
 
  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五年来,临港率先成立科技金融办公室,全力打造公共型双创平台,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6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家,入孵企业200余家,使临港成功入选山东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率先设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奖励专项资金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3家。威达集团增发14.6亿元,三角、拓展主板上市,海明威等4家企业“新三板”挂牌,樱聚缘等15家企业区域股权市场挂牌,实现主板、中小板、新三板同步发力的良好态势。
 
  全新的精致城市构架
 
  五年来,从一片荒芜、一片农村到一座新城,临港通过产城互动、东西齐动和乡镇联动,用临港建造把城市梦、美丽乡村梦照进现实、走进生活。
 
  东部,以草庙子为主阵地,系统打造“一河两岸”核心区、行政商务区、运动康养区三大板块,主动融合全市一体化、同城化、国际化。
 
  “一河两岸”核心区,全面引领了生态涵养、生产转型、生活转变的全新方向。林泉河,临港人心中的母亲河,似天宫的五彩玉带飘落人间,镶嵌在临港大地上。如今的林泉河,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花香、四季常青,不仅是全区的生态景观轴和绿色产业发展带,更成为全省城市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五年来,沿林泉河,临港拿出最好的地块、最优的配套、最高的质量,拆迁并居中心区24个村,建成了悦泉花园、林泉花园、上河小镇、嘉和花园、祥和花园等居住社区,启动建设天亿学府、泉和新城,让1.6万群众圆了城市梦、过上城市生活。
 
  行政商务区,统筹提升政务、科技、金融、人才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打造承载跨境电商、服务贸易、中韩自贸的创新经济产业园、颐高之信国际电商产业园、韩品联盟等综合载体,引进2所国际学校,启动建设万豪国际商务酒店,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
 
  运动康养区,威高健康城、未来城、温泉酒店、威登小镇二期加快建设步伐,全面拉开建设大框架。
 
  五年间,始终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地上形象全面升级,地下管网同步配套,先后新建改造威青路及草庙子全立交、江苏路、台州路等道路50条、约350公里,农村“四好公路”改造率超过50%,全面打通对接主城、联动周边的“七纵六横”路网体系,城乡道路实现路路通、路路明、路路美;启动南郊热电厂、铺设蔄山、汪疃高温水循环管道,建设汪疃、黄岚两处供热站,集中供热镇域实现全覆盖,开通K6、118、110、206等17条公交线路,实现大公交市、区、镇、村全域贯通、全面覆盖。
 
  五年间,更加注重精细管理,建立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接续开展违章建筑、铁路沿线、“露出城市天际线”等整治行动,城市精细管理有力提升。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顺利推进,全域开展河道、水库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山体修复等系统工程,取缔和治理105家“散乱污”企业,推动金威、金通等老旧企业搬迁;完成中心区污水管网综合改造,工业污染防控力度不断加大,PM2.5浓度和综合指数两项指标全省排名第一。
 
  中西部,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产业振兴为支撑,统筹实施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启动“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延伸、产业融合发展、社会事业均衡、文明行动深化”系列工程,展现出全域发力、整体提升的新气象、新活力。
 
  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71%,汪疃村、祝家英村等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成;全面实施农村七改工程,危房改造顺利实施,改厕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受到省级表彰;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超73%;污水管网,从区到镇加速完善。
 
  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的同时,全区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科技型、规模化、新六产等新型农业主体加速聚集,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汪疃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的综合试点,连续3年拿下3个第一: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万亩高标准农田试点,全市唯一的田园综合体省级试点项目。
 
  在樱聚缘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全区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品牌越擦越亮。全市首个植物园挂牌建设,全市首个农耕文化尚农园启动建设,文峰集团、欣旺农业、神山葡萄、威鹰玫瑰、上善堂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速成长,其中千亩以上特色园区8家。“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超80%,“山马于西瓜”成为全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商品。如今,460多家新型农业串珠成链,构成了一道城郊休闲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全新的民生保障体系
 
  这五年,临港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财政支出占比达到75%以上,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障财政补助一次性向全市最高标准看齐,每年统筹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调查连续多年保持领先。
 
  教育是民生之本。临港区以最大的关注让教育优先得到充分彰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优质均衡的教育环境下共享阳光、共同成长。五年来,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教育事业一年一台阶,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从学前到义务、从专业评价到社会测评的全方位、根本性提升。先后投入6亿多元,完成对蔄山、汪疃、黄岚中小学校的全面改造,一年一处新校园,全区大班额、超大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建后的学校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教学设备全面更新,小学创客教育覆盖率、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比例、普惠性幼儿园比例、公办园校车配备率实现100%。作为全市一流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临港区实验学校的落成是临港区营商环境大提升、城市功能再完善的重大举措,也是重点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发展工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五年间,构建起“校企地”三方合作新模式,每年有近300名学生成为熟练工人;在全市率先启动区镇两级培训基地,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实践培训,5400多名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组织“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活动,每年为企业招工2000余人,在全省率先打造化工企业工会联合会和现代农业产业联合工会,组织开展“威海工匠”“临港工匠”评选等系列活动,让产业工人广受尊重、更有力量。
 
  幸福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项目、资金、力量全面向贫困人口集中,大力推行城市化融入和产业化带动扶贫开发模式,启动各类扶贫产业项目23个,全区10个省定贫困村3008人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开展医联体建设,与市三甲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实现远程诊断、远程医疗;升级改造乡镇卫生院,配备全自动诊疗设备,改善就医条件,构建起“15分钟医疗服务圈”。启动建设北京医院威海分院,这是北京医院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家分院,到2020年,全市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医疗资源。
 
  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形成。区社会福利中心将三处镇办敬老院的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集中管理,成为全市唯一一处区域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典范,形成社会福利中心托底,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互为补充的特色养老服务体系。观澜国际,成为全市首批4A级社会化养老机构。
 
  文化惠民纵深推进。结合国家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建成13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城市书房、草庙子乡村记忆馆相继建成,启动建设市民文化中心。每年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过百场,草庙子大活报、打铁豆腐和汪疃花饽饽制作等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培育省市级文明单位100家,涌现出各级道德模范37名、“中国好人”7名、“山东好人”12名,全面引领社会新风尚。
 
  特色体育异军突起。2015年建成启用的全民健身中心,已成为群众体育、对外交流和品牌赛事基地,全省唯一的棒垒球训练基地在此落户,先后承接全国棒垒球冠军赛、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等国家、省市级精品赛事20多项,参赛的中外运动员5000多人。
 
  社会治理全面推进。统筹推进廉洁临港、法制临港、平安临港、食安临港建设,高标启用区综治中心,实现“雪亮工程”全覆盖,构建起“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区域治安整治等工作,全力打好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控攻坚战。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风华正茂,五年厚积薄发。
 
  站在追梦临港的新起点,踏上新一轮升级跨越的新征程,每一个临港“追梦人”,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怀大志、满怀信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威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威海市委、市政府“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产城互动、三生共融”道路,加快建设产业化的集群高地、国际化的开放新城,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争做排头,谱写新的高质、高效、高速发展的华彩乐章。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威海临港开发区:五年砥砺起新城

2019-01-10 来源:未知 点击:

  2013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1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
 
  五度春华秋实,五载风雨兼程。在这片热土上,“产城互动、三生共融”核心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标准争先,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提升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临港制造、临港创造、临港建造全面发力。
 
  年轻的临港铸就起腾飞的双翼,经济社会发展战绩骄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10%,全区工业总产值GDP占比始终保持7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总量较升级之初净增40%以上,工业用电量5年翻一番,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
 
  全新的现代经济体系
 
  五年来,临港不忘工业初心,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规划打造碳纤维产业园、威高生物科技产业园、威达智能装备产业园、中建材“三新”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五大千亩产业园,启动三年工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新医药、新信息四强产业,加速现代产业体系向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迈进。
 
  2015年4月,全区产业一号工程——碳纤维产业园启动建设,拉开了碳纤维产业加速发展的大幕,当年获批“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2016年组建山东省首个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园列入威海市五大高端产业园区,获批设立碳纤维产业发展促进中心。2017年9月,拓展纤维在深圳股权市场创业板块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首个登陆A股市场的碳纤维企业。2018年,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全面启用;中澳先进制造业联合中心正式运行,计划3年培养100名博士;联合央企中航制动、中科院化学所打造的“两中心一基地”平台启动建设。目前,签约入驻科研平台和产业项目30余个。威海首个丹麦项目——株丕特巴赫威海研发生产基地成功入驻,标志着碳纤维产业链国际延伸加速、价值链实现了高端提升。
 
  在碳纤维产业引领下,临港聚集起金威科技、浩然特塑、多晶钨钼等60多家新材料企业及关联的100多家中下游企业,占全区企业总量的20%,其中规上企业20多家,年产值增长25%以上。3家院士工作站、6家隐形冠军企业全部集中在新材料领域。规划建设的中建材产业园,代表威海市在央企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大会上签约。中玻科技实施国际研发中心、镀膜玻璃智能化改造等4个高端项目。
 
  从原材料的投放到成品出炉只需10秒,2条生产线只需一人管理,同样的智能生产线在威达共有23条。“机器换人”的同时,威达集团通过并购济南“一机”、苏州德迈科等企业,加快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走出一条产业国际化、智慧化、高端化的“冠军之路”。连续两年上榜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应用项目,成为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连续5年实现纳税过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三角集团,打造全国首个绿色生态智能化轮胎车间,成为全国轮胎制造业领军企业、世界轮胎前15强。高赛金属、高登房车、华福轿车、君乐轮胎等企业共同支撑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20%的年增长速度。
 
  新医药产业,以威高集团为龙头,重点打造威高生物科技产业园,培育7家企业和1个研发中心;同步打造新型建材、高端门窗、商住开发、特色康养等板块,已成为引领全区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年内纳税超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园,与中国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在“香港山东周”上正式签约,规划启动3个产业项目;威信光纤一举成为北方最大的光纤生产企业。
 
  服务业短板加速突破。重点打造了行政商务、滨河商住、温泉运动康养、电商物流四大服务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突破发展。2018年,服务业占比接近20%。威海国际物流园乘着区域发展东风,依托成熟的集疏运体系,发挥园区的服务功能,形成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2016年正式开通全国首条中韩海运EMS速递邮路进出口业务;2017年,全国第二家开展海运快件业务,海运快件业务量全国第一。顺丰集团启动建设山东区首个智能化、大数据、云仓储物流产业园,与国际物流园形成优势叠加,加速产业国际化、智慧化、全链条发展。“中国钓具之都·博览城”联合阿里巴巴启动“中国制造·威海渔具”项目,助推威海渔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颐高之信国际电商产业园启用全国首家韩日商品一级批发市场,入驻企业40余家。威海创新经济产业园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承载地、产城融合的示范区,推动汽博城、五金城、家居建材城等传统商贸市场上档升级。
 
  全新的改革开放创新高地
 
  五年来,临港区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创新这三大关键,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高效、更可持续发展。
 
  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以“一次办好”为目标,先后成立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行政审批服务局,“破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新的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总量实现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达17.8%。投融资体制更加顺畅。在成功争取最优财政政策的同时,发行全市首只城投债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争取各类地方政府债券37.54亿元,全力支撑临港大开发、大发展。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圆满完成农村土地确权,规模化流转土地5万余亩,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完成96个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特别是中心区,拆迁村同步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每人增加财产性收入1830元。
 
  这五年,临港始终厚植开放动力,从一个承载市内企业“退二进三”的工业园区,转变成了一座具有“国际范儿”的产业新城,逐步形成“深耕日韩、突破欧美、突出对德”的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临港,正朝着引领开放的第一梯队、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加速迈进。
 
  2017年9月,威海首个德资项目马夸特电动开关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1.6亿欧元。在全球以精益求精、异常严谨闻名的百年德国企业,能够在全国30个城市中最终选择临港,正是对全区营商环境大提升的最好注解。2018年,威海首个丹麦项目巴赫复材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全面投产,威海首个意大利项目成功签约,欧洲大型螺丝钻制造商德国威汉与威力工具合作项目投入试生产。在这些优质项目的带动下,临港成功获批中欧中小企业合作区这一“金字招牌”。
 
  落户仅4年的美资开泰体育用品项目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冬季户外运动装备制造基地;日本豪雅,持续增资扩产,致力打造全球最大的光学玻璃生产基地;日本国光电工,启动二期建设。韩国优精特产能翻倍,专业领域世界排名第三;韩国永柏微电机,总部、研发中心迁至临港,成为威海第一家技术出口外资企业。
 
  临港始终强化创新驱动,从单一的土地、资源要素驱动,加速向“政产学研金用服”协同创新体系迈进。先后出台促进科技创新、企业研发补助等政策,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研发平台培育计划,全力打造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集群。五年来,全区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家,近三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率;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这两项区域创新的核心指标,近两年保持100%增长;企业研发平台接近200家,数量较升级之初增长一倍;培育省级“隐形冠军”企业6家,总量占全市1/4;全市仅有的2家全省首批瞪羚示范企业——浩然特塑和天参密码,全部集中在临港。
 
  如今的临港,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连续5年举办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大会,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约200项,其中外资产学研合作占30%。在全市率先设立专家公寓,牵头成立了威海人才协会产业博士联谊会,现已入会博士60余名。
 
  李武松,年轻的博士联谊会成员。他的到来,使亚洲首个树枝状大分子产业化企业——晨源分子得以创建,2017年晨源分子成功举办首次落户亚洲的第十届国际树枝状大分子峰会,并启动建设全球首个树枝状大分子应用创新中心,成为全区“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吸引一批人才”的产才融合发展范例。
 
  五年间,全区引进高端专家学者47位,成功引进全市唯一、全省仅3个的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
 
  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五年来,临港率先成立科技金融办公室,全力打造公共型双创平台,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6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家,入孵企业200余家,使临港成功入选山东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率先设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奖励专项资金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3家。威达集团增发14.6亿元,三角、拓展主板上市,海明威等4家企业“新三板”挂牌,樱聚缘等15家企业区域股权市场挂牌,实现主板、中小板、新三板同步发力的良好态势。
 
  全新的精致城市构架
 
  五年来,从一片荒芜、一片农村到一座新城,临港通过产城互动、东西齐动和乡镇联动,用临港建造把城市梦、美丽乡村梦照进现实、走进生活。
 
  东部,以草庙子为主阵地,系统打造“一河两岸”核心区、行政商务区、运动康养区三大板块,主动融合全市一体化、同城化、国际化。
 
  “一河两岸”核心区,全面引领了生态涵养、生产转型、生活转变的全新方向。林泉河,临港人心中的母亲河,似天宫的五彩玉带飘落人间,镶嵌在临港大地上。如今的林泉河,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花香、四季常青,不仅是全区的生态景观轴和绿色产业发展带,更成为全省城市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五年来,沿林泉河,临港拿出最好的地块、最优的配套、最高的质量,拆迁并居中心区24个村,建成了悦泉花园、林泉花园、上河小镇、嘉和花园、祥和花园等居住社区,启动建设天亿学府、泉和新城,让1.6万群众圆了城市梦、过上城市生活。
 
  行政商务区,统筹提升政务、科技、金融、人才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打造承载跨境电商、服务贸易、中韩自贸的创新经济产业园、颐高之信国际电商产业园、韩品联盟等综合载体,引进2所国际学校,启动建设万豪国际商务酒店,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
 
  运动康养区,威高健康城、未来城、温泉酒店、威登小镇二期加快建设步伐,全面拉开建设大框架。
 
  五年间,始终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地上形象全面升级,地下管网同步配套,先后新建改造威青路及草庙子全立交、江苏路、台州路等道路50条、约350公里,农村“四好公路”改造率超过50%,全面打通对接主城、联动周边的“七纵六横”路网体系,城乡道路实现路路通、路路明、路路美;启动南郊热电厂、铺设蔄山、汪疃高温水循环管道,建设汪疃、黄岚两处供热站,集中供热镇域实现全覆盖,开通K6、118、110、206等17条公交线路,实现大公交市、区、镇、村全域贯通、全面覆盖。
 
  五年间,更加注重精细管理,建立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接续开展违章建筑、铁路沿线、“露出城市天际线”等整治行动,城市精细管理有力提升。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顺利推进,全域开展河道、水库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山体修复等系统工程,取缔和治理105家“散乱污”企业,推动金威、金通等老旧企业搬迁;完成中心区污水管网综合改造,工业污染防控力度不断加大,PM2.5浓度和综合指数两项指标全省排名第一。
 
  中西部,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产业振兴为支撑,统筹实施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启动“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延伸、产业融合发展、社会事业均衡、文明行动深化”系列工程,展现出全域发力、整体提升的新气象、新活力。
 
  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71%,汪疃村、祝家英村等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成;全面实施农村七改工程,危房改造顺利实施,改厕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受到省级表彰;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超73%;污水管网,从区到镇加速完善。
 
  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的同时,全区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科技型、规模化、新六产等新型农业主体加速聚集,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汪疃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的综合试点,连续3年拿下3个第一: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万亩高标准农田试点,全市唯一的田园综合体省级试点项目。
 
  在樱聚缘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全区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品牌越擦越亮。全市首个植物园挂牌建设,全市首个农耕文化尚农园启动建设,文峰集团、欣旺农业、神山葡萄、威鹰玫瑰、上善堂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速成长,其中千亩以上特色园区8家。“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超80%,“山马于西瓜”成为全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商品。如今,460多家新型农业串珠成链,构成了一道城郊休闲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全新的民生保障体系
 
  这五年,临港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财政支出占比达到75%以上,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障财政补助一次性向全市最高标准看齐,每年统筹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调查连续多年保持领先。
 
  教育是民生之本。临港区以最大的关注让教育优先得到充分彰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优质均衡的教育环境下共享阳光、共同成长。五年来,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教育事业一年一台阶,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从学前到义务、从专业评价到社会测评的全方位、根本性提升。先后投入6亿多元,完成对蔄山、汪疃、黄岚中小学校的全面改造,一年一处新校园,全区大班额、超大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建后的学校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教学设备全面更新,小学创客教育覆盖率、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比例、普惠性幼儿园比例、公办园校车配备率实现100%。作为全市一流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临港区实验学校的落成是临港区营商环境大提升、城市功能再完善的重大举措,也是重点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发展工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五年间,构建起“校企地”三方合作新模式,每年有近300名学生成为熟练工人;在全市率先启动区镇两级培训基地,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实践培训,5400多名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组织“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活动,每年为企业招工2000余人,在全省率先打造化工企业工会联合会和现代农业产业联合工会,组织开展“威海工匠”“临港工匠”评选等系列活动,让产业工人广受尊重、更有力量。
 
  幸福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项目、资金、力量全面向贫困人口集中,大力推行城市化融入和产业化带动扶贫开发模式,启动各类扶贫产业项目23个,全区10个省定贫困村3008人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开展医联体建设,与市三甲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实现远程诊断、远程医疗;升级改造乡镇卫生院,配备全自动诊疗设备,改善就医条件,构建起“15分钟医疗服务圈”。启动建设北京医院威海分院,这是北京医院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家分院,到2020年,全市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医疗资源。
 
  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形成。区社会福利中心将三处镇办敬老院的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集中管理,成为全市唯一一处区域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典范,形成社会福利中心托底,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互为补充的特色养老服务体系。观澜国际,成为全市首批4A级社会化养老机构。
 
  文化惠民纵深推进。结合国家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建成13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城市书房、草庙子乡村记忆馆相继建成,启动建设市民文化中心。每年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过百场,草庙子大活报、打铁豆腐和汪疃花饽饽制作等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培育省市级文明单位100家,涌现出各级道德模范37名、“中国好人”7名、“山东好人”12名,全面引领社会新风尚。
 
  特色体育异军突起。2015年建成启用的全民健身中心,已成为群众体育、对外交流和品牌赛事基地,全省唯一的棒垒球训练基地在此落户,先后承接全国棒垒球冠军赛、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等国家、省市级精品赛事20多项,参赛的中外运动员5000多人。
 
  社会治理全面推进。统筹推进廉洁临港、法制临港、平安临港、食安临港建设,高标启用区综治中心,实现“雪亮工程”全覆盖,构建起“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区域治安整治等工作,全力打好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控攻坚战。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风华正茂,五年厚积薄发。
 
  站在追梦临港的新起点,踏上新一轮升级跨越的新征程,每一个临港“追梦人”,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怀大志、满怀信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威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威海市委、市政府“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产城互动、三生共融”道路,加快建设产业化的集群高地、国际化的开放新城,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争做排头,谱写新的高质、高效、高速发展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