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开发区多引擎发力 驱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8-27 点击:次
今年1-7月,占海安经济半壁江山的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29个,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达50亿元;全区工业开票销售341.89亿元,同比增幅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15%;各项重点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表示,海安紧紧围绕建设“产业高地、幸福之城”,全力支持开发区创新发展、差异化发展,厚植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刷新发展高度,努力推动海安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项目为王,主攻“高大上”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为导向,确立“一主一新”错位发展战略,即围绕现代纺织业和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主攻高端项目招引,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档升级,构筑园区核心竞争优势。2017年,“一主一新”应税销售额占全区工业应税销售额43.2%,同比增长7.8%。其中,现代纺织产业对全区GDP的贡献占比达26.56%,显现旺盛活力和发展潜力。
“立足大发展,主攻大项目,始终是开发区发展的‘头版头条’,也是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开发区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先手棋。”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荣贵说,开发区发扬“争第一、创唯一,第二就是末位”的拼搏精神,着眼10亿元、50亿元,乃至百亿元大项目,提升招引项目能级。
站在常安纺织园一栋厂房楼顶远眺,到处都是火热的工地。园区负责人张小飞告诉记者,纺织园建园之初就锁定绿色、生态、高端,打造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千亿级现代生态纺织产业基地。今年初新开工的润腾纺织高档绒类面料项目,仅设备投入就高达2亿元,建成后年销售额有望实现11亿元。开园5年来,已有15家企业落户,10亿元算起步,最大投资额达50亿元。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是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崛起极具爆发力的产业,凸显集成创新优势,先后吸引了苏州世纪福、苏州河海、南京克洛斯、上海顶欣、晟驰电子等一批高质量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项目落户。江苏弘琪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专注于芯片等半导体自动化装备研发,研制并量产的高端半导体晶圆级芯片封装装备——WMB型晶圆级微球植球机,扭转了国内半导体封测企业对国外晶圆级微球植球机的长期依赖,填补国内空白,入选国家工信部“献礼十九大”20个重大装备成果之一。根据规划,未来这里将建成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形成百亿级的产业规模。
科技驱动,力推“智能化”
走进乐达纺织的生产车间,100多台经编机飞速运转,偌大车间不到10个工人。“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智能化是唯一出路。”公司总经理王柏江坦言,每年用于技改及设备投入达3000多万元。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染色车间采用“机器换人”,一举解决了人工染织容易出现的计量误差、调料不均匀、搬运途中染料污染等问题,同时用工节省四分之三,生产效率提高20%。该车间今年入选首批江苏“面料织造智能生产车间”。
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有力增强了产业创新发展能力。近年来,上海交大、苏州大学等创办的5家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北京机电研究所、常州大学等创建的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与当地上百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了产业换挡提速、提质增效;全区建立市级以上技术中心8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工作中心18家、企业研究院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4家,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为项目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设立了机器人、软件业、招才引智、科研成果转化等专项奖励和扶持基金,仅机器人产业发展奖励基金就达1亿元,每年用于人才招引的奖励1000万元以上。每年有10多场产学研对接活动,仅去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70个,新引进成果转化项目16个;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2人。2017年,全区完成技改设备投入同比4.4%,专利申请总量2000件,新增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居苏中苏北前列。5月27日,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标准委全国2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
目前,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材料、现代纺织、高档家具、软件及服务外包、现代商贸物流、现代都市农业等八大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省级特色产业园5个,集聚了1100多家企业,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0多个、上市企业项目20多个。
集约发展,以亩均产出论英雄
南通益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一个28人的小厂创造了年销售1800万元的业绩,而车间加办公面积加起来仅2200平方米。在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园,有小微企业87家,去年实现产值2.6亿元,而人员加起来不足400人。这是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集约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凡入驻科创园的项目或企业,在签订厂房租赁合同时均须签订目标责任书,3年内,若企业平均每年每平方米开票销售达到1万元,厂房租金则由园区承担。去年,这里诞生了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家民营科技型企业。
“签订投资协议时,就将约定的优惠与土地开发利用时间和产出指标挂钩,倒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任永峰说,企业不开发或无力开发的,将由园区招引其他项目落户,杜绝圈而不建、圈而不用的现象。有一个机床项目,占地100亩,而项目只用了50亩,还有50亩短期内用不了,于是开发区就要求其释放出来,去年招引了一个台资项目落户这里,光设备投资就近亿元。
不同的产业类型规划用地集约率有不同标准。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增加土地容积率。亚太轻合金二期厂房8.7万平方米包含了办公用房,减少非生产性用地;投资10亿元的海盟纺织占地80余亩,办公和厂房连成一片。“以往要双倍土地,现在投资者减少了单体分割。”开发区重大项目办主任孙宝军介绍,2017年落户50多个项目,总投资120多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有6个,用地总规模3000亩左右,每亩投资强度达400万元,比3年前翻了一番。在2017年全国380家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排名中,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全国第58位,江苏省第20位,南通市第二。
软件业方兴未艾。去年落户的东华软件技术研发人员只有40余人,但当年开票销售却高达4000多万元,纳税107万元,今年销售目标将达1亿元。“工业企业产出是按亩算的,而软件企业则是按平方米算的。”海安软件园负责人杨军自豪地说,落户园区软件企业已达到135家,软件技术人才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