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独山经开区:接轨沿海促发展 培育工业新动能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9-30 点击:

  秋风凉爽,正是收获的季节,而位于独山县城北面的经开区,产业园遍地开花,标准厂房整齐划一,机器轰鸣不绝于耳,工人往来忙碌不已……一座百业正兴的产业新区正在崛起。
 
  筑巢引凤 架起新型产业大格局
 
  2010年,为提升独山产业发展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产业集约发展,开创新型工业化产业新模式,独山积极规划筹建经开区,经过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2012年1月,麻万镇获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自此,独山经开区应运而生。
 
  2013年2月,为解决人员专班组建难的问题,经开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创新“区镇合一”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了“区镇合一、以区为主、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合署办公模式。
 
  园区自成立以来,围绕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保税物流聚集区等目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行“园中园”模式,科技园、电子产业园、香港产业园、拉林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相继形成,建环境、引资来、抢服务,独山经开区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壮大的沃土,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
 
  五年来,经开区以大格局规划产业发展模式,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通过培育现代商贸物流、纺织服装、生产性服务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晶科光电、标准电机、金利达、创建玻璃、ITO靶材、力顺机械、丰达轴承等一批新兴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创客大厦、商务中心、剑桥皇家、山水豪庭、独山国际汽车建材城等基础配套正在加快建设、竞相投用,“六大”产业格局基本成型。
 
  锐意改革 内陆开放型经济结硕果
 
  走进创建节能玻璃(贵州)有限公司的厂房,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落户独山经开区,我们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作为港企,经开区所建设的香港产业园是我们理想的发展之地,此外,独山经开区对企业的服务也十分周到,从电力供应、资金、场地、厂房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的招聘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帮助,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让我们安心、放心在这里发展。”创建节能玻璃(贵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昶说道。
 
  2016年,创建节能玻璃有限公司落户在了独山经开区香港产业园,经过2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130余名职工,年生产值达两亿元的企业。在香港产业园区内,该公司只是经开区大家庭的其中一员,标准电机、创建玻璃、西格玛纳米材料、建溢机器人、德智科技、精密轴枝等37家港资企业陆续落户产业园并相继投产,在经开区香港产业园这个安全舒适的温床里,不断成长、壮大。
 
  香港产业园是独山经开区抢抓“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契机,为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所建设的产业园,核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总投资500亿元以上。
 
  通过加大外资招引力度,充分发挥园区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香港建溢集团在资金、资源、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合作,目前已成为贵州港资企业最多最大的聚集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近年来,独山经开区经过实践和探索,面对“珠三角、两广”等区域的产业转移,积极采取国际合作、区域合作、协会商会引领合作、PPP、融资代建、股份合作、借资扶持中小企业、补助搬迁企业、成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多样化模式,助推产业转移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其中园区转移合作投产企业17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7亿元,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凸显。
 
  创新服务 园企和谐共建典范基地
 
  2018年2月,一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荣誉花落独山经开区,让这个原本就熠熠生辉的园区再添一彩,而获得荣誉的秘诀,是经开区一直以来对企业的全力服务和对营商环境的大力建设。
 
  如今,随着独山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落户、入驻独山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为给企业提供最便捷快速的优质服务,经开区积极开展营商环境转型“五一”提升,按照“三集中三到位”、“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要求,经开区积极设立部门窗口办公区域,通过采取“简、并、转、调”方式,优化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流程,突出“互联网+商务服务”,实施网上办事办结,开展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全面推进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推进“多证合一”。
 
  此外,为让企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壮大,经开区在财政支持、人才保障、公共服务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加大保障措施力度,围绕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资金扶持,加大对重点发展领域、具有较好发展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大力引导技术人才、研发机构、社会资金、技术成果等社会资源迅速集聚,建设高效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完善行业创新资源,成为企业茁壮成长的坚强后盾。
 
  自经开区成立以来,先后获批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省级南部保税商贸物流集聚区、省级综合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等称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7.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89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8.1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02亿美元,其中2017年进出口总额1.76亿美元,占黔南州进出口总额的58.3%。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独山经开区:接轨沿海促发展 培育工业新动能

2018-09-30 来源:未知 点击:

  秋风凉爽,正是收获的季节,而位于独山县城北面的经开区,产业园遍地开花,标准厂房整齐划一,机器轰鸣不绝于耳,工人往来忙碌不已……一座百业正兴的产业新区正在崛起。
 
  筑巢引凤 架起新型产业大格局
 
  2010年,为提升独山产业发展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产业集约发展,开创新型工业化产业新模式,独山积极规划筹建经开区,经过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2012年1月,麻万镇获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自此,独山经开区应运而生。
 
  2013年2月,为解决人员专班组建难的问题,经开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创新“区镇合一”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了“区镇合一、以区为主、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合署办公模式。
 
  园区自成立以来,围绕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保税物流聚集区等目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行“园中园”模式,科技园、电子产业园、香港产业园、拉林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相继形成,建环境、引资来、抢服务,独山经开区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壮大的沃土,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
 
  五年来,经开区以大格局规划产业发展模式,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通过培育现代商贸物流、纺织服装、生产性服务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晶科光电、标准电机、金利达、创建玻璃、ITO靶材、力顺机械、丰达轴承等一批新兴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创客大厦、商务中心、剑桥皇家、山水豪庭、独山国际汽车建材城等基础配套正在加快建设、竞相投用,“六大”产业格局基本成型。
 
  锐意改革 内陆开放型经济结硕果
 
  走进创建节能玻璃(贵州)有限公司的厂房,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落户独山经开区,我们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作为港企,经开区所建设的香港产业园是我们理想的发展之地,此外,独山经开区对企业的服务也十分周到,从电力供应、资金、场地、厂房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的招聘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帮助,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让我们安心、放心在这里发展。”创建节能玻璃(贵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昶说道。
 
  2016年,创建节能玻璃有限公司落户在了独山经开区香港产业园,经过2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130余名职工,年生产值达两亿元的企业。在香港产业园区内,该公司只是经开区大家庭的其中一员,标准电机、创建玻璃、西格玛纳米材料、建溢机器人、德智科技、精密轴枝等37家港资企业陆续落户产业园并相继投产,在经开区香港产业园这个安全舒适的温床里,不断成长、壮大。
 
  香港产业园是独山经开区抢抓“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契机,为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所建设的产业园,核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总投资500亿元以上。
 
  通过加大外资招引力度,充分发挥园区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香港建溢集团在资金、资源、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合作,目前已成为贵州港资企业最多最大的聚集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近年来,独山经开区经过实践和探索,面对“珠三角、两广”等区域的产业转移,积极采取国际合作、区域合作、协会商会引领合作、PPP、融资代建、股份合作、借资扶持中小企业、补助搬迁企业、成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多样化模式,助推产业转移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其中园区转移合作投产企业17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7亿元,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凸显。
 
  创新服务 园企和谐共建典范基地
 
  2018年2月,一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荣誉花落独山经开区,让这个原本就熠熠生辉的园区再添一彩,而获得荣誉的秘诀,是经开区一直以来对企业的全力服务和对营商环境的大力建设。
 
  如今,随着独山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落户、入驻独山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为给企业提供最便捷快速的优质服务,经开区积极开展营商环境转型“五一”提升,按照“三集中三到位”、“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要求,经开区积极设立部门窗口办公区域,通过采取“简、并、转、调”方式,优化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流程,突出“互联网+商务服务”,实施网上办事办结,开展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全面推进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推进“多证合一”。
 
  此外,为让企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壮大,经开区在财政支持、人才保障、公共服务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加大保障措施力度,围绕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资金扶持,加大对重点发展领域、具有较好发展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大力引导技术人才、研发机构、社会资金、技术成果等社会资源迅速集聚,建设高效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完善行业创新资源,成为企业茁壮成长的坚强后盾。
 
  自经开区成立以来,先后获批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省级南部保税商贸物流集聚区、省级综合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等称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7.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89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8.1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02亿美元,其中2017年进出口总额1.76亿美元,占黔南州进出口总额的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