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全力推动千亿元园区建设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8-03 点击:次
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千亿元园区目标建设,认真按照盟委、行署“八大格局、六大支撑”决策部署,全力推进“七网”同建,主动谋划“七业”同兴,注重科技创新和投资拉动,经济社会持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1-6月份,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03亿元,同比增长8.8%;工业增加值57.2亿元,同比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60.51亿元,同比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亿元,同比增长9.7%;城镇和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35元和8845元,分别增长8.6%和9%;预计园区营业收入201.3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58.3亿元,同比增长39.9%。
一、上半年推进千亿元园区工作开展情况
阿拉善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千亿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和《推进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千亿元分工方案》,有序推进千亿元园区建设各项工作。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积极适应发展新形势,围绕提质增效和生态绿色发展的要求,制定招商引资规划和“负面清单”,千方百计引进、培植符合新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和企业科技进步。严格实行签约项目领导干部包干全程跟踪服务制度,持续实施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链条招商、园区配套招商、地区优势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签约率、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1-6月份,完成招商引资22.4亿元,同比增长11.76%,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8.79%,占全盟实际到位资金的52.92%。
(二)优化产业结构。编制完成了《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多规合一规划》、《生态工业园规划》、《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等系列指导性文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取得规划环评的工业园区,初步实现了产业间、企业间和企业与园区间的大循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冶金及其它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8.6%、31.7%、8.5%、19.6%、1.62%调整为44.3%、30.3%、11%、13.8%和0.6%。
(三)推进项目建设。2017年,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8大类67个,总投资29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8个,总投资229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114亿元,目前已开复工29个,开复工率76%,完成投资30.57亿元;列入自治区重点项目4个,现已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17.4亿元;列入盟级重点项目34个,现已开复工29个,开复工率85.3%,完成投资28.7亿元。年产340亿只一次性手套、30万吨医药中间体、氨基酸、农用化学品等重点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6亿元,先后完成了集中供热、供气、市政道路、供水排污管网、园区绿化、亮化等160多项城镇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7%、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对辖区内建成的道路进行硬化、美化、亮化、绿化,主次干道硬化率达100%,人行道铺设率达到95%以上,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计划年内完成蒙宁边界贸易合作区铁路专用线内蒙境内铁路线建设;陆港项目已通过呼和浩特海关验收,颁发了海关监管场所注册登记证书,正与庆华集团协调陆港运营事宜,争取年内通关运营。
(五)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园建设,制定了《科技种子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建设完成了4座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工程,并与内蒙古善为化学有限公司、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石墨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签订了入孵合作协议。强化与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的交流合作,构建“石墨资源、检测中心、产业基金、科技研发、技术孵化、工业园区”六大支撑要素,加快建成集产品研究开发、深加工生产、产品质量检测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中国石墨产业创新基地。已与深圳市迪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就石墨产业(烯)科技馆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园区共入驻各类企业612户,其中工业企业13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上市公司1户,外商独资企业2户,中外合资企业3户,引进消化吸收世界领先技术123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30项,主要工业产品60余种;拥有专利90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55项,外观设计5项;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研究开发中心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众创空间试点2个、盟级研究开发中心18个,园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正在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开发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人才强区”工程实施意见》、《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考评责任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考评责任制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广“人才+项目+企业+基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开发区人才高地。设立了200万元专项资金搭建培训平台和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对刚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取得研究成果在当地转化的,给予100万元—1000万元住房和生活补贴。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以及获得自治区“草原英才”、“阿拉善英才”的团队和个人分别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不断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到开发区创业兴业。
(七)加大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制定出台了开发区《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意见》和《鼓励金融业和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设定了财政补助、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用地保障等支持政策;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通过银企政无缝对接洽谈会、证券融资推介会、金融超市和“一对一”专题对接等举措,促成金融机构与园区企业签约贷款共计118.74亿元,实际到位103.74亿元;与农村商业银行、包商银行、邮储银行等3家银行完成了“助保金贷款”合作签约;在全盟率先推进“统贷平台”、转续贷(过桥贷款)业务及“助保金”贷款业务,截至目前,共为企业融资18.6亿元;帮助11家企业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1家公司在全国股权转让中心成功挂牌,1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7.26亿元,同时,在全盟率先成立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办事处;促成中盐与蒙能集团签订多边交易长期协议,帮助15家驻区企业加入多边交易市场,共节约电力成本5.48亿元。
(八)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开展“行政事业+企业”管理运行模式,加快构建“三公司+两平台+两基金”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为千亿元园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将市政交通局、林业局、招商局、金融办四个职能部门转企改制,整建制转为企业化管理,实行“几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并将政府承担的道路、管网、绿化、市政设施等公共服务职能进行企业化运营,组建成立了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产业发展三个公司,逐步构建起政府支持引导企业、企业反哺推动园区的新型政企格局。
二是将涉及发改、经信、安监等8个部门12个前期手续实行并联审批,建立综合审批服务平台,审批时限由过去的182天减为39天,在服务窗口启用了“行政审批专用章”,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之一。在现有执法机构的基础上,计划将住建、国土、水务等部门所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人员进行整合,建立行政执法服务平台,形成跨部门统一综合执法平台,集中以综合行政执法局名义对外开展执法活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统一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等32个方面774项行政处罚权,有效解决了以往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难题。
三是通过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已成立规模为20亿元的阿拉善新型化工产业投资基金,筹集了6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主要投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首批7600万元资金已投放到位。
(九)强化绿色循环发展。制定出台了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3-2017)》等制度,确保生态环保工作取得实效;制定了《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累计投入1.3亿元完成治理项目68个;制定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计划》,明确了年度任务和部门职责,保证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已完成,生化出水稳定达标,再生水产水率稳定达到80%以上;投资2288万元,有效治理地质环境5.3653平方公里;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累计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和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保护工程75.5万亩,草原植被平均覆盖率达20%,森林覆盖率达7.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5.5%;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化解活动,实现了隐患排查、问题整改、生态治理的动态化管理,常态化落实。制定印发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及分工,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企业和单位开展为期3年的综合整治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按照国家、自治区和盟委、行署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系列决策部署,强化认识、精准发力,全力做好千亿元园区建设各项工作。
一是坚持在项目建设上再发力。对已开工项目,通过完善重点工作调度、包联企业和加大考核等措施,确保蛋氨酸、蓄热式电石等新建项目开工就动工、动工不停工;对今年拟开工但尚未开工的项目,实行台账和清单式管理,挂图作战、专人盯办,集中精力解决好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核准、环评等问题,力争确定实施的67个项目全部开复工;对拟建项目,紧盯不放、强力推进,力争每年有4个左右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二是坚持在园区建设上做文章。通过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构建“三化四特一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飞地经济产业园方面,加强与盟内外地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与东部知名化工园区合作,引进一批化工产业项目,建设产业转移园中园,将开发区打造成为中国西部现代化工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国际物流产业园方面,建立健全陆港关检机构和运营模式,引进第三方运营机构,打造进出口贸易新“窗口”和高效便捷通道;打通宁夏惠农陆路口岸、银川保税区等周边物流通道,构建更加开放发展的大口岸格局。石墨产业园方面,充分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以及石墨矿产资源,积极培育发展石墨及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加快引进一批高科技企业和项目,力争早日建成国家级石墨产品监督检验中心,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石墨产业创新基地。科技产业园方面,充分依托科技孵化园,打造辐射蒙宁陕甘青新的技术输出与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攻关,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开放研究平台和实验室,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成果转化体系。医药化工产业园方面,依托精细化工产业,巩固扩大氨基甘油、肌酸、双甘膦等项目优势,培育发展蛋氨酸、四氯邻二甲苯医药农药中间体等项目,谋划引进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升级项目,推动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坚持在七网建设上下功夫。市政网方面,谋划实施好市政道路、污水管网、城镇燃气,以及巴音敖包工业园蒸汽管线等项目,力争早日建成。公路网方面,重点对接敖伦布拉格至乌斯太公路、C226线提质升级工程,确保年内完成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和规划设计工作;提前谋划旧乌巴路改造一级公路、乌石平交道口升级立交桥、乌石高速青年桥互通安全改造工程。铁路网方面,抓好宁蒙边界贸易合作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年内完成场平、轨道铺设等任务,并同步完成与宁夏铁路线的接轨工作,确保2018年建成投用。能源网方面,扎实推进八里庙10千伏一线工程,确保年内全部完工;积极对接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金石镁业2×350兆瓦自备电厂等项目。水利网方面,扎实推进园区绿化供水管网,以及工业供水未覆盖区域的管网改造工程;尽快完成庆华煤化水权转让节水改造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年内开工建设;谋划黄河入河排污口、园区集雨管网、黄河引水二期等项目建设。信息通信网方面,加快推进智慧开发区建设,着力构建“互联网+园区管理”新模式,年内,完成智慧社区、智慧城管等平台建设,以及平安开发区二期工程等。
四是坚持在招商引资上出实招。坚持以招商引资带动行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继续实施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链条招商、园区配套招商、地区优势招商,注重发挥“中国石墨产业创新共建基地”、科技孵化园和国际陆港的品牌优势,力争年内在石墨资源深加工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再引进一批“增链、补链、强链”的配套项目。全年确保完成签约10个,落地建设5个,引进到位资金105亿元以上。
五是坚持在改革发展上见实效。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结合“三公司”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力争上半年绿化养护、招投标代理、会计服务等业务实现新突破。加快行政执法局组建工作,健全完善法律文书、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信息公示等内容,力争年内开展综合执法活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工业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加快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大厅全服务、一套清单确边界、一个系统提效率、一套制度促规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