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构筑城市地下生命线 塑造城市建设新典范
聚焦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6-09 点击:次
工作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
——摘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
编者按 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201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做好试点工程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的比例,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使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
坚持品质引领,加快建设绿色宜居新型城市。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城市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特别强调,注重功能完善,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城市既要好看,更要好用,对外有形象,对内有品质。要从长春实际出发,深入实施“双核带动”战略,一方面加快建设新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城市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抓好旧城改造提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解决“城市病”问题,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路网提升工程、住房改善工程、要素保障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公交都市”“海绵城市”创建工作,努力为城市“强筋壮骨”。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规划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加快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要坚持“五季长春”理念,统筹规划实施“地下长春”工程,加快建设寒地地下空间利用示范城市。
如果说地面上的发展是城市的衣服,应穿着得体,那么地面下的建设则是城市的脉络,更应该保持健康。长春新区自创建之初,就坚持国际化视野,聘请国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长春新区空港经济开发区,作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先行先试区,从去年底开始,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便全面启动。作为长春新区的核心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便于接入性、使用安全性、可持续性及便于维护性均体现空港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的先进性。完备的城市基础建设和空港的地缘优势对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十分有利,管廊建成后,路面上将非常简洁、干净,能大大提升新区的城市形象,展现新区“低碳、生态、智慧”的城市建设理念。
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地下管网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责任心,也是城市持续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城市市政管线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生命线”;是城市物流、能源流、信息流的输送载体;是维持城市正常生活和促进城市发展的必须条件。长春新区空港经济开发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就好比是人体中的一条超级动脉通道,它的建设不仅超前,也将给城市从内到外的活力。不仅有效避免了城市“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现象,也规整了地面管线、美化了城市环境、节省了地面空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
先做好城市的“里子”,再让城市真正有了“面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彰显的正是“城市良心”,反映的是新区和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决策者们立足长远,坚持国际化视野,建设“青山绿水,梦想之城”的决心。“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城市也是如此。不求高大尚,但求精致和品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透过眼前正在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决策者们用“良心”和匠心打造的城市,未来一定写着一个大大的“赞”字!
作为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不仅肩负着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东北新一轮振兴、加快哈长城市群建设、落实长吉图战略等重大使命,更承担着加快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推动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历史责任。
在建区之初,长春新区已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列入规划,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性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被长春新区摆在重要位置。统筹长春新区市政管线需求,优化官网系统,提升供应保障,打造长春新区重大生命线输送通道。规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区域,适宜入廊管线应纳入地下综合管廊,既有管线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有序迁移至地下综合管廊。以地下综合管廊研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集成市政基础设施信息数据,建设高效、便捷、可靠、动态的数字化市政体系管理平台,实现市政设施的智能化运行和管理,打造东北地区智慧市政示范区。
坚持百年大计,立足建设百年工程,长春新区打造城市地下生命线,在所属开发区——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我省首个区域性全覆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
打造绿水青山梦想之城的地下风景线
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是长春新区四个开发区之一,作为长春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带动国家级新区快速崛起与成长的责任与使命,将重点发展国际事务合作和航空物流产业,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东北亚区域开放与合作的核心区,中国北方生态智慧城市示范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距离长春市约30公里,距离吉林市约70公里。连接长春市与空港的市域快线已启动建设,建成后将与长春地铁2号线无缝联接;全省最大的民用机场龙嘉国际机场坐落在区域内;五洲大街、金港大街、港城大街纵贯南北,长吉高速、港南大路、丹霞山路、长石公路、长吉北线横穿东西。区域内,随着一批道路桥梁工程的实施,正在着力构筑“八纵五横”交通网。
空港经济开发区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一河”、“两湖”、“四山”、“十水系”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一河”即第二松花江支流饮马河、“两湖”即石头口门水库和正在规划治理的龙泽湖、“四山”即长白山余脉大黑山中的庙香山、仙名山、杏花山和鸡冠山,“十水系”即饮马河十条支流形成的水系。
按照城市规划,空港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打造“两区五城”。“两区”即“东北亚区域开放与合作核心区、中国北方生态智慧城市示范区”;“五城”即合作共赢的国际城、运动活力的健康城、创新包容的知识城、高效宜人的智慧城、自给共生的生态城。空间布局是 “西产业、东生活、中田园”。西部临空产业发展翼包括机场区、航空物流园区及高端装备制造园区;东部国际合作发展翼包括国际合作与高端服务核心区、城市综合配套及冰雪运动服务基地、知识产业及相关配套区、绿色养生及休闲旅游度假区、休闲体验基地;中部漫活田园翼主要为创新都市田园区。产业发展思路是以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为依托,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实施“航空物流先导、临空制造配套、现代服务支撑”的发展策略,构建形成“6+2”的开放型临空现代产业体系。“6”即六个高端服务产业:航空物流、数据信息、商务金融、文创教育、会议展览、体育健康;“2”即两个高端制造产业:智能控制与感知技术装备制造、冰雪体育运动高端装备制造。
为支撑产业发展,空港经济开发区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目前,正在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坚持地上地下同步建设,以国际化视野,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统筹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打牢坚实基础。
空港经济开发区高标准、全覆盖规划
到2030年地下综合管廊建设447公里
如果说表面的光鲜亮丽映射出城市的风貌,埋于地下的基础设施的水平则反映一个城市的“良心”。地下综合管廊,是21世纪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地说,就是将现在直埋在地下的各种市政管线统一安放到一个共同的“房子”里,维修和管护转入地下,管线得到更安全的保护。
自从1833年的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管线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后,迄今已经有近182年的发展历程。经过百年探索、研究、改良和实践,其技术水平已完全成熟,并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已成为了国外发达城市市政建设管理的现代化象征和城市公共管理的一部分。1994年,我国第一条较具规模的地下综合管廊在上海浦东新区投入运营。20年来,上海、广东等国内发展较快地区先后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目前,国内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已经非常成熟。
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在我国全面开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筑牢城市“里子”的方式开启中国的“地下管线革命”,吉林省被国家确定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省份。
长春新区建设需要发展新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区域长远的发展提供支撑,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必不可少。长春新区空港经济开发区,作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先行先试区,整个区域都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空港经济开发区管廊规划按照高标准、全覆盖的原则,分为三个层级,即干线地下综合管廊、支线地下综合管廊和缆线地下综合管廊。断面形式以矩形为主,分为单舱、双舱和三舱三种断面形式。规划至2030年,建设管廊447公里,其中地下综合管廊92公里、缆廊355公里,计划总投资83亿元。计划入廊管线包括给水、热力、电力和通信。
空港经济开发区住建委建设工程处处长助理徐京彩介绍:“2017年计划启动管廊建设29项,长105公里,其中三舱管廊14公里,二舱39公里,单舱管廊14公里,缆廊38公里。”综合管廊采用现浇法施工,缆廊采用预制拼装法施工,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管廊浇筑已累计完成1163.92米,缆廊预制完成2382米。丹霞山路、金港大街、港南大路、建兰街等管廊工程都按计划有序建设。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作为空港经济开发区管廊规划设计单位,在深圳、福建、珠海等地都建设了地下综合管廊,具有非常成熟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经验。地下综合管廊技术经过了上百年的历史发展与完善,地下综合管廊在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的范例,目前技术上已经成熟,运行也十分可靠,这些均为空港经济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春设计分院院长涂俊介绍说:“以往的道路管线都是单独铺设,随着使用年限增加,管线出现老化和破损的情况,对管线进行维修就需要破拆马路,即增加成本也为市民生活带来不便。而地下综合管廊则是与国际化接轨,在地下建综合廊道,集约地把管线集中在管廊中,把管线纳入廊道,既便于检修,又可节省空间,更便于对管线的科学管理,目前我们对管廊技术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空港经济开发区具有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绝佳时机。空港经济区主要为新开发区域,拟建工程范围基本没有需要保护或迁改的建筑物、管线等,工程具备良好的实施性,同时已建成道路两侧或一次均预留有绿化带,可利用绿化带结合超高压电力线路入地进行地下综合管廊布置。空港经济区在规划阶段就在市政建设中引入“地下综合管廊”这样一个市政综合配套设施,将有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顺利、高效、高标准地建设。目前国内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成熟、实施性强,由于管廊工程位于道路下方,与道路同步建设时,在地基处理、基坑围护等方面可以结合道路工程开展,能够有效地节省投资。
空港经济开发区作为长春新区的核心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便于接入性、使用安全性、可持续性及便于维护性均体现空港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的先进性。在对空港经济开发区用地布局和市政管线专项规划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地下综合管廊确定为干线地下综合管廊、支线地下综合管廊和缆线地下综合管廊三个层级。
——干线地下综合管廊一般设置于机动车或道路中央下方,承担稳定、大流量的运输,主要连接原站与支线地下综合管廊,一般不直接服务沿线地区,主要管线为高压电力电缆、信息主干电缆、给水主干管道等。
——支线地下综合管廊主要用于将各种管线从干线地下综合管廊分配、输送至各直接用户,一般设置在道路两旁,容纳直接服务于沿线地区的各种管线,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内部空间较小的特点。
——缆线管廊采用浅埋廊道方式建设,设有可开启盖板但其内部空间不能满足人员正常通行要求,用于容纳电力电缆和通信线缆的管廊,其结构尺寸小,且埋深小,其投资和施工难度也相应较小。
管廊断面以矩形为主,或者管廊上顶为拱形、下方为矩形,按照市政管线类型分为单舱、双舱和三舱三种断面形式。据涂俊介绍,管廊断面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管线空间需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调整和组合,空港经济开发区金港大街管廊建设高度能够达到5米。地下综合管廊埋深在地下2.5米,在冻土层下,荷载都是经过计算的,绿化带和道路荷载不同,另外,地下综合管廊在抗震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
空港经济开发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设计单位是国内地下综合管廊规范的参编单位,参与建设二十二冶集团,中铁建十七局等施工单位也都具有一定的管廊建设经验,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常务副经理张龙表示,“目前,我们正在进行24小时施工建设,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也在不断优化管廊建设技术,可以合理控制管线的运行,防止预埋件发生错误。”
完备的城市基础建设和空港的地缘优势对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十分有利,管廊建成后,路面上将非常简洁、干净,能大大提升新区的城市形象,展现新区“低碳、生态、智慧”的城市建设理念。
除了绿化的树木和照明的路灯,道路上方密如织网的各类线路就都不见了。地下管廊投入运营后,不仅地下的各种管线维护管理方便,地上的各类线网成功入地,也将有效“净化”城市空间。
在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符合国家要求,将通过新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区域长远的发展提供支撑。
智能化管理运营
彰显智慧城市特色
整个管廊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隧道,各种管线贯穿其中,人可以在管廊内行走。所谓人在管廊中行走,并不是说普通人可以随时进入管廊,而是专业检查人员定时对管廊进行检修和查看,或是根据智能管理中心的报警系统指示到达相应位置排除问题。空港经济开发区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同时启动智慧中心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不只是传统的地下构筑物,而是智慧的管廊,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由监控中心采集数据,任何一条管线出了问题,通过检测手段将问题和数据及时上传并发送指令,便于专业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地下综合管廊的智能监控,包括传感器的铺设,监控中心进行日常巡视,未来还将会采用巡检机器人,把所有的问题反馈到监控中心,可以智能关闭防火门,或者打开逃生口。
涂俊介绍,我们把BIM技术运用到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当中,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的三维的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 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地下综合管廊运用BIM技术建造信息模型,把管网的模型建立出来,融合设计内容后移交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将施工相关数据也放置在模型中,在模型中每个构件的信息都能看到,最后移交给业主,使用者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到管廊的三维模型。
空港经济开发区地下综合管廊每间隔400米就设计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内还将设置投料口和逃生口,用于向管廊内投放管线和做紧急情况逃生使用。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彻底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的同时,地下综合管廊还将为美化城市景观增添新的途径。据徐京彩介绍,空港经济开发区将对管廊投料口进行单独研究设计,结合绿化带景观进行隐藏式设计,按照每条道路的风格以城市小品的形式呈现,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也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
做好“里子” 城市才会有“面子”
远远望去,那长长的地下综合管廊就如一条山间的“隧道”,一眼望不到尽头;慢慢走近,却发现这长长的地下综合管廊更像一个硕大的“舱”,里面不仅有“大房子”,还有若干个“小房间”。整个地下综合管廊比“小巨人”还高,比两车并行还要宽……
随着现场施工人员沿着廊道往里面行走,记者突然联想到美国大片《越狱》中场景。电影中,男主角藏身的避难场所就是监狱地下四通八达的地下综合管廊。从越狱到追捕,再到开车逃亡,人们在观赏这部影片惊心动魄的场景同时,也着实认知了一把什么叫作 “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是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地下综合管廊号称“马路拉链终结者”,就像在城市地下为管线盖一个“房子”,电力、通讯、供热等各种工程管线贯穿其中,甚至还有自己的“房间”。一路行走在离地面接近3米的长春新区空港经济开发区地下综合管廊内,想着“美国大片”的场景,听着施工设计人员谈论它未来作用、意义和价值,记者心里不禁对这里的决策者们由衷地生发出一种钦佩之情。
城市地下工程其实是一个“良心工程”,“不显山不露水”,但却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城市的“主动脉”、“生命线”。特别是当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时,一个科学化、现代化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就会派上大用场。
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的“里子”,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尤需城市决策者矫正重“面子”轻“里子”的畸形政绩观。无论是从当前的经济利益还是长远的社会效益来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意义都显而易见,不仅可以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而且可以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满足民生之需,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并不是钢筋水泥的缔结,而是历史温情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新区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补丁问题,说到底,都是要让管理服务跟上市民需求的步伐,是立足长远,站在国际化视野建好城市的具体实践。“里子”做好了,城市才会真正有“面子”,市民的身心才有了真正的安顿之所。
爱之深,才责之切。“地下埋着几百万,没事挖开看一看”……这些过去流传民间的顺口溜侧面反映出群众对一些城市“马路拉链”现象的不满。城市地下管网乃城市之动脉、民生之基础。长春新区作为刚刚获批一年多的国家级新区,没有走“先建设再拍脑门”的老路,从建设之初就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合理安排了地下管线和其它设施建设时序,率先建设了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既表现出了决策者的真知远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决策者打造“百年城市”,为子孙后代留遗产的为民情怀。通过新型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城市未来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区域长远发展提供了支撑。
天地形胜,城以盛民,而文明兴焉。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史海钩沉,城市的内涵需要去伪存真,城市的顶层设计需要再出发。在长长的廊道中行走,记者看到的是:新区人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勾勒美好的发展蓝图,正在为吉林省下一步全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打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