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合肥经开区:"高精尖"项目积聚 锻造腾飞之翼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9-26 点击:

  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4月,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2010年7月,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2013年9月,新桥国际机场坐落的肥西县高刘镇整建制委托给合肥经开区管理,次年6月,省政府批复设立了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目前管辖面积268.97平方公里(含与肥西县合作建立的新港工业园1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3.12平方公里。
  
  继2010年成为全省首个千亿元产值开发区后,合肥经开区2013年成为全省首个两千亿元产值、首个综合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开发区。2015年综合财政收入151.9亿元,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及工业总产值三项指标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前十。合肥出口加工区也位列全国第六。
  
  “十二五”时期,合肥经开区GDP、规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分别为16.5%、20.3%、12.1%、30.2%。形成了家电、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新材料、生物医药、建筑产业化八大产业。产业门类丰富,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产值993.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22倍。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爆发式增长,在联宝电子龙头带领下,异军突起,实现产值661.2亿元,成为支柱产业。产业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94.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2.4%。
  
  这里是中国家电第一区、安徽工业第一区,联合利华、联想、海尔等百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选在这里落地生根;
  
  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快速消费品等优势产业已成集群,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绿色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公共安全、新材料七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过去五年,合肥经开区矢志工业发展不停步;如今,随着空港经济示范区腾飞,合肥经开区将目光投向临空经济,全力建设国际化空港新城,以开放、合作、共赢的胸襟驱动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制造新一轮强大发展动能。
  
  传统产业高端化 优势产业品质化
  
  “传统产业是培育新经济的优势,也是我们不断壮大新经济的‘重头戏’。做到稳存量、扩增量、优结构。”近年来,适应经济新常态,合肥经开区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输入发展新动能,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新引擎。
  
  “稳存量,就是传统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品质化。”在“稳存量”上,合肥经开区一是做强海尔、晶弘等特色家电企业,提高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引导企业加快发展压缩机、控制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设立高水平家电研发中心,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二是推进联合利华、统一、康师傅等快速消费品企业项目增资扩产,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快速消费品生产基地。三是提升装备制造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推动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等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打造全国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四是依托江汽、安凯等,继续加大整车生产力度,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五是做大“隐形冠军”,让龙迅、万朗、威尔燃油、中辰机械等细分领域领先企业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业界的冠军。六是深入推进企业“机器换人”,提升质量和效益。此项行动,企业已经取得实效。例如,联宝电子年产2000万台笔记本,用人规模从2万人减少到6000人。佳通轮胎实现生产工序效率提高50%,操作人员减少50%。
  
  “高精尖”项目积聚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在“稳存量”的同时,合肥经开区还积极把握产业升级趋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第一家电子零部件企业,到引进联宝,串联起一条完整强大的“产业链”,合肥经开区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短短几年间从无到有,并实现爆发式增长。“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61.2亿元,成为支柱产业。产业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94.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2.4%。
  
  这条行之有效的产业集聚路径,助力合肥经开区在“十二五”期间有效改造了该区的产业版图:以12吋晶圆、联宝电子、通富微电子等为龙头,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振兴高端装备制造,以合力智能叉车、合肥锻压、哈工大机器人等为龙头,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引领建筑产业革命,以中建国际、安徽海龙、远大住工等为龙头,打造建筑产业化产业集群;以江汽新能源汽车、华霆动力锂电池等为龙头,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生命科技园、尼普洛医疗等为龙头,构建大健康产业集群;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为龙头,打造公共安全产业集群。
  
  “十二五”期间,合肥经开区工业产值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以合肥出口加工区为代表的对外开放平台连接国际,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横空出世,规上工业产值连续突破1000亿、2000亿……
  
  “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有效改造产业版图,这是合肥经开区近年来矢志探索的转型之路。”该区经济运行之所以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势头,正得益于持续推进产业调整,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区的产业格局和竞争力得到新的提升。
  
  十三五期间,经开区设置“2323”发展目标,这包括了智能终端、智能家电两个“千亿产业”,快速消费品、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三个“百亿产业”,新能源汽车、绿色节能建筑两个“百亿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公共安全三个“百亿产业”。
  
  五大平台 为发展注入活力动力
  
  除了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合肥经开区还在此基础上,积极规划建设一系列创新创业平台和基地:与清华、联想、东湖高新等名校、名企、名机构合作,共同打造五大创新平台(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想研发中心、清华启迪科技城、东湖高新合肥创新中心、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以及四大园中园(合肥创新创业园、智能装备科技园、创客家园、人力资源产业园)。
  
  以南艳湖高科技基地来说,曾经绿色生态的湖区,更加以高科技元素的聚集而逐渐闯出了自己的名头。高科技基地的构架中,不仅有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还有联想研发中心,未来还将落地中德中小企业产业园、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镇。多年的谋划,一朝开启,将带来新的天地,迅速成为合肥南部新的创新引擎。
  
  在合肥经开区,各类众创空间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创客家园、智能装备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园、大学生科技园、人力资源产业园五大“园中园”,培育形成明珠广场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大学城科技孵化两大集聚区。不论是有创意好点子的大学生,还是手握高精尖技术的高新企业,都能在五大平台中找到最合适的土壤生根。
  
  此外,合肥经开区还与合肥学院合作建设中德教育示范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与安徽大学合作建立三创学院。这些平台与合作,成为孕育铺天盖地中小科技型企业,催生新经济的摇篮。
  
  “两翼”开放格局欲谋求产业国际化
  
  不断修“内功”,让合肥经开区在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较好势头。
  
  对于合肥经开区来说,发展不局限于提升“内核动力”,还期待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今年市政府1号文件,提出八大开放平台战略,在这其中,合肥航空港、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进境指定口岸、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些明显带有国际合作功能的特殊区域,成为合肥市国际化的先锋。而对合肥经开区来说,这些都是今明两年开放平台建设发展的重点。
  
  作为“制造强省主阵地、创新高地新支撑”的合肥经开区,依托合肥出口加工区和空港经济示范区“两翼”开放格局,致力于产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开放国际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集聚发展动力,制造新一轮强大发展动能。
  
  “并不是简单将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招商引资进来就行,而是要让先进技术、国际元素嫁接本国土壤,真正在经开区这片土地上扎根,在合作过程中完善更深度融入全球市场的必要环节。这种物理空间的组合,是实现国际开放合作的硬件基础。”合肥经开区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说。从产业上说,国际化的布局,是在经开区多年传统产业精细发展的基础上,主动融入世界,谋求新经济新发展的结果。几大开放平台的协作、互通、助力,可以让经开区实现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中转、全球合作示范区域这样层级的创新局面,反过来带动区内产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蝶变”。
  
  对于区内开放平台的设计,合肥经开区也早有筹划。未来,聚焦合肥航空港、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指定口岸四大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吸引高端制造、金融、贸易、服务等各类资本流入,拓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保税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方式。此外,借助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加快建设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推进线下“保税展示交易”及线上“跨境电子商务”两大平台联动发展,打造安徽省进口商品批零集散地及区域分拨中心。举力建设空港经济示范区。以合肥都市圈发展主要增长点、安徽对外开放新平台、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三大定位,发展航空关联、先进制造、集成电路、国际物流及跨境贸易等空港经济,让经开区真正实现面向全球的开放。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合肥经开区:"高精尖"项目积聚 锻造腾飞之翼

2016-09-26 来源:未知 点击:

  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4月,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2010年7月,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2013年9月,新桥国际机场坐落的肥西县高刘镇整建制委托给合肥经开区管理,次年6月,省政府批复设立了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目前管辖面积268.97平方公里(含与肥西县合作建立的新港工业园1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3.12平方公里。
  
  继2010年成为全省首个千亿元产值开发区后,合肥经开区2013年成为全省首个两千亿元产值、首个综合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开发区。2015年综合财政收入151.9亿元,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及工业总产值三项指标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前十。合肥出口加工区也位列全国第六。
  
  “十二五”时期,合肥经开区GDP、规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分别为16.5%、20.3%、12.1%、30.2%。形成了家电、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新材料、生物医药、建筑产业化八大产业。产业门类丰富,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产值993.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22倍。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爆发式增长,在联宝电子龙头带领下,异军突起,实现产值661.2亿元,成为支柱产业。产业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94.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2.4%。
  
  这里是中国家电第一区、安徽工业第一区,联合利华、联想、海尔等百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选在这里落地生根;
  
  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快速消费品等优势产业已成集群,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绿色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公共安全、新材料七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过去五年,合肥经开区矢志工业发展不停步;如今,随着空港经济示范区腾飞,合肥经开区将目光投向临空经济,全力建设国际化空港新城,以开放、合作、共赢的胸襟驱动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制造新一轮强大发展动能。
  
  传统产业高端化 优势产业品质化
  
  “传统产业是培育新经济的优势,也是我们不断壮大新经济的‘重头戏’。做到稳存量、扩增量、优结构。”近年来,适应经济新常态,合肥经开区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输入发展新动能,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新引擎。
  
  “稳存量,就是传统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品质化。”在“稳存量”上,合肥经开区一是做强海尔、晶弘等特色家电企业,提高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引导企业加快发展压缩机、控制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设立高水平家电研发中心,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二是推进联合利华、统一、康师傅等快速消费品企业项目增资扩产,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快速消费品生产基地。三是提升装备制造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推动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等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打造全国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四是依托江汽、安凯等,继续加大整车生产力度,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五是做大“隐形冠军”,让龙迅、万朗、威尔燃油、中辰机械等细分领域领先企业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业界的冠军。六是深入推进企业“机器换人”,提升质量和效益。此项行动,企业已经取得实效。例如,联宝电子年产2000万台笔记本,用人规模从2万人减少到6000人。佳通轮胎实现生产工序效率提高50%,操作人员减少50%。
  
  “高精尖”项目积聚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在“稳存量”的同时,合肥经开区还积极把握产业升级趋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第一家电子零部件企业,到引进联宝,串联起一条完整强大的“产业链”,合肥经开区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短短几年间从无到有,并实现爆发式增长。“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61.2亿元,成为支柱产业。产业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94.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2.4%。
  
  这条行之有效的产业集聚路径,助力合肥经开区在“十二五”期间有效改造了该区的产业版图:以12吋晶圆、联宝电子、通富微电子等为龙头,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振兴高端装备制造,以合力智能叉车、合肥锻压、哈工大机器人等为龙头,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引领建筑产业革命,以中建国际、安徽海龙、远大住工等为龙头,打造建筑产业化产业集群;以江汽新能源汽车、华霆动力锂电池等为龙头,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生命科技园、尼普洛医疗等为龙头,构建大健康产业集群;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为龙头,打造公共安全产业集群。
  
  “十二五”期间,合肥经开区工业产值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以合肥出口加工区为代表的对外开放平台连接国际,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横空出世,规上工业产值连续突破1000亿、2000亿……
  
  “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有效改造产业版图,这是合肥经开区近年来矢志探索的转型之路。”该区经济运行之所以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势头,正得益于持续推进产业调整,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区的产业格局和竞争力得到新的提升。
  
  十三五期间,经开区设置“2323”发展目标,这包括了智能终端、智能家电两个“千亿产业”,快速消费品、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三个“百亿产业”,新能源汽车、绿色节能建筑两个“百亿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公共安全三个“百亿产业”。
  
  五大平台 为发展注入活力动力
  
  除了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合肥经开区还在此基础上,积极规划建设一系列创新创业平台和基地:与清华、联想、东湖高新等名校、名企、名机构合作,共同打造五大创新平台(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想研发中心、清华启迪科技城、东湖高新合肥创新中心、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以及四大园中园(合肥创新创业园、智能装备科技园、创客家园、人力资源产业园)。
  
  以南艳湖高科技基地来说,曾经绿色生态的湖区,更加以高科技元素的聚集而逐渐闯出了自己的名头。高科技基地的构架中,不仅有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还有联想研发中心,未来还将落地中德中小企业产业园、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镇。多年的谋划,一朝开启,将带来新的天地,迅速成为合肥南部新的创新引擎。
  
  在合肥经开区,各类众创空间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创客家园、智能装备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园、大学生科技园、人力资源产业园五大“园中园”,培育形成明珠广场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大学城科技孵化两大集聚区。不论是有创意好点子的大学生,还是手握高精尖技术的高新企业,都能在五大平台中找到最合适的土壤生根。
  
  此外,合肥经开区还与合肥学院合作建设中德教育示范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与安徽大学合作建立三创学院。这些平台与合作,成为孕育铺天盖地中小科技型企业,催生新经济的摇篮。
  
  “两翼”开放格局欲谋求产业国际化
  
  不断修“内功”,让合肥经开区在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较好势头。
  
  对于合肥经开区来说,发展不局限于提升“内核动力”,还期待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今年市政府1号文件,提出八大开放平台战略,在这其中,合肥航空港、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进境指定口岸、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些明显带有国际合作功能的特殊区域,成为合肥市国际化的先锋。而对合肥经开区来说,这些都是今明两年开放平台建设发展的重点。
  
  作为“制造强省主阵地、创新高地新支撑”的合肥经开区,依托合肥出口加工区和空港经济示范区“两翼”开放格局,致力于产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开放国际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集聚发展动力,制造新一轮强大发展动能。
  
  “并不是简单将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招商引资进来就行,而是要让先进技术、国际元素嫁接本国土壤,真正在经开区这片土地上扎根,在合作过程中完善更深度融入全球市场的必要环节。这种物理空间的组合,是实现国际开放合作的硬件基础。”合肥经开区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说。从产业上说,国际化的布局,是在经开区多年传统产业精细发展的基础上,主动融入世界,谋求新经济新发展的结果。几大开放平台的协作、互通、助力,可以让经开区实现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中转、全球合作示范区域这样层级的创新局面,反过来带动区内产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蝶变”。
  
  对于区内开放平台的设计,合肥经开区也早有筹划。未来,聚焦合肥航空港、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指定口岸四大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吸引高端制造、金融、贸易、服务等各类资本流入,拓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保税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方式。此外,借助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加快建设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推进线下“保税展示交易”及线上“跨境电子商务”两大平台联动发展,打造安徽省进口商品批零集散地及区域分拨中心。举力建设空港经济示范区。以合肥都市圈发展主要增长点、安徽对外开放新平台、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三大定位,发展航空关联、先进制造、集成电路、国际物流及跨境贸易等空港经济,让经开区真正实现面向全球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