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破解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瓶颈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5-26 点击:

  国家级经开区设立于1984年,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着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国家级高新区创建于1991年,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前者着眼于“开发开放”,后者聚焦在“改革创新”,国家级开发区凭借体制机制、创新要素、政策优惠等方面的优势,不断辐射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扬帆远航。
  
  “十二五”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回顾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1~2015年,国家级高新区(不包括苏州工业园)数量从88家增至145家,国家级经开区则从131家增至219家。数量扩张的同时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总量也快速攀升,园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8.2万亿元增至2014年的15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从17.6%增至23.5%。预计2015年国家级开发区经济规模将突破17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4。
  
  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仍主要聚集在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密集分布。但在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不断增加。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分别为182家、106家、76家,占比分别为50.0%、29.1%、20.9%,初步形成了“五三二”格局。
  
  创新环境逐步改善。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新形势下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5大任务之一。另外,2014年以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速扩围,先后设立了深圳、苏南、长株潭、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珠三角等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高新区实现创新驱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机制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一带一路、自贸区等战略推动下,中外合作产业园、境外产业园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际市场开拓和科研合作显著增强。
  
  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供给侧改革在“十三五”时期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是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重点。在创新驱动引领下,以“三高一新”(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为国家级开发区新崛起、再创业注入强劲动力和无限活力。
  
  智慧园区建设逐步推进。智慧化是园区升级发展的加速引擎。2014年1月,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上海浦东软件园、成都天府软件园等10家软件园区被工信部确定为首批智慧园区试点。2015年12月,工信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建设智慧园区。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三五”期间智慧园区将迎来全新的建设热潮。
  
  开发模式日趋多样化。2010年以前,开发区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配套服务等工作。随着混合所有制、金融体制改革、公私合营模式(PPP)的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社会资本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将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企业出钱,政府出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投融资模式有望全面实施,相关的PPP项目将呈“井喷”之势。
  
  产城融合探索步伐加快。近年来,国家级开发区在完善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也加快了住房、医院、学校、休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探索步伐将加快。
  
  “十三五”国家级开发区的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在“双创”、“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仍然是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重点。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园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积极探索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优质便企服务平台。破解园区建设资金瓶颈,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外资等参与园区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激活园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4级创新载体,为企业发展提供从种子到大树的全生命周期支持。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释放园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抓住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机遇,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依托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中外合作园区、境外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载体支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升开发区竞争力和承载力,引进一批国际优质和高端项目,促进全球高级要素向园区集聚;鼓励和引导园内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彰显园区经济发展的无限魅力。坚持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融”的理念,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争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加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提升绿化水平,尽快满足园区生活需求,把国家级开发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破解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瓶颈

2016-05-26 来源:未知 点击:

  国家级经开区设立于1984年,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着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国家级高新区创建于1991年,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前者着眼于“开发开放”,后者聚焦在“改革创新”,国家级开发区凭借体制机制、创新要素、政策优惠等方面的优势,不断辐射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扬帆远航。
  
  “十二五”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回顾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1~2015年,国家级高新区(不包括苏州工业园)数量从88家增至145家,国家级经开区则从131家增至219家。数量扩张的同时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总量也快速攀升,园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8.2万亿元增至2014年的15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从17.6%增至23.5%。预计2015年国家级开发区经济规模将突破17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4。
  
  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仍主要聚集在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密集分布。但在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不断增加。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分别为182家、106家、76家,占比分别为50.0%、29.1%、20.9%,初步形成了“五三二”格局。
  
  创新环境逐步改善。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新形势下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5大任务之一。另外,2014年以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速扩围,先后设立了深圳、苏南、长株潭、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珠三角等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高新区实现创新驱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机制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一带一路、自贸区等战略推动下,中外合作产业园、境外产业园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际市场开拓和科研合作显著增强。
  
  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供给侧改革在“十三五”时期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是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重点。在创新驱动引领下,以“三高一新”(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为国家级开发区新崛起、再创业注入强劲动力和无限活力。
  
  智慧园区建设逐步推进。智慧化是园区升级发展的加速引擎。2014年1月,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上海浦东软件园、成都天府软件园等10家软件园区被工信部确定为首批智慧园区试点。2015年12月,工信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建设智慧园区。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三五”期间智慧园区将迎来全新的建设热潮。
  
  开发模式日趋多样化。2010年以前,开发区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配套服务等工作。随着混合所有制、金融体制改革、公私合营模式(PPP)的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社会资本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将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企业出钱,政府出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投融资模式有望全面实施,相关的PPP项目将呈“井喷”之势。
  
  产城融合探索步伐加快。近年来,国家级开发区在完善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也加快了住房、医院、学校、休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探索步伐将加快。
  
  “十三五”国家级开发区的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在“双创”、“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仍然是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重点。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园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积极探索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优质便企服务平台。破解园区建设资金瓶颈,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外资等参与园区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激活园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4级创新载体,为企业发展提供从种子到大树的全生命周期支持。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释放园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抓住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机遇,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依托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中外合作园区、境外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载体支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升开发区竞争力和承载力,引进一批国际优质和高端项目,促进全球高级要素向园区集聚;鼓励和引导园内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彰显园区经济发展的无限魅力。坚持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融”的理念,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争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加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提升绿化水平,尽快满足园区生活需求,把国家级开发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