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衡阳高新区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纪实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0-24 点击:

  从衡阳市的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队”的高新区,衡阳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就从五年前的这次身份转变开始。
  
  衡阳市委、市政府对其寄予厚望。衡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农明确要求:衡阳高新区要打造成为全市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产业转型的承载地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指出:衡阳高新区要集聚全市最多的创新要素、最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最多的高端人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但压力显然不小——全国面积最小的高新区、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特色不明显。衡阳高新区过去的五年,就是顶住压力,不断补齐短板、不断实现自我跨越的五年。
  
  改变的决心有多大,带来的惊喜就有多强烈。这五年,高新区根据衡阳市委、市政府部署,积极实施“产城融合”战略,按照“实现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建好三大区域,打造四大平台”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全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仅2015年至2017年,衡阳高新区招商引资总额达300亿元,项目开工150余个,发展成效初步展现。
  
  “五年时间,高新区宜居指数的上升有目共睹,最关键的是,还有这么多优质项目进驻,有这么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这让我们相信‘产城融合’不是一句空话,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底气和信心。”衡阳高新区管委会一位老员工如是感慨。
  
  “大高新”奠定发展基础
  
  从一片山头水塘中开辟出的衡阳高新区,经过多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期”后,一度进入安稳期——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商贸人气旺盛、居民生活舒坦,是衡阳市最宜居区域。
  
  五年前获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衡阳高新区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
  
  “国家级高新区”的确是一份荣誉,但于衡阳高新区而言,对应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底气缺乏。唯有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才能真正匹配这份荣誉。
  
  转型是不得不选择的路径,转型的艰辛也自是不言而喻。但衡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欧杏表示:“我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转型期必然会有困难和阵痛,但再难也要坚持和挺住。”坚持之下,最困扰衡阳高新区的发展空间问题得以解决。从1992年成立,衡阳高新区的规划面积始终保持最初的15.09平方公里,是全国区域面积最小的“国家级”高新区,且发展工业的区域在芙蓉路以南,面积不过4.5公里。如此“弹丸之地”,施展空间可想而知。
  
  2015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正式调整高新区核心片区范围,扩大原15.09平方公里的核心片区面积至43.35平方公里;同时整合白沙洲工业园区、衡山科学城、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输变电科技产业园,形成高新区名下核心区之外的“一区一城两园”,至此,高新区总面积达到137.35平方公里,“大高新”已然成型。其中核心区新增的陆家新区和雨母新区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使高新区创新驱动、产业引领有了新依托。
  
  发展空间扩大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2017年前三季度,衡阳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3亿元。现在,高新区正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100亿元以上,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园区前3名、全国高新区排名前50强。
  
  “双创”激发活力
  
  五年来,高新区将创新创业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培育新业态、扩大就业增长点、推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2337创新创业工程”,即2大创业园、3大众创空间、3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7大科技园是高新区推动双创工作的关键工程。其中衡阳市留创园一期于2016年年初开园,吸引年轻海归助力发展;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被评为衡阳市唯一一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兴网信科技园的所有场地已被创新创业企业入驻;总面积6500平方米的“启迪之星”(衡阳)是衡阳市首个由专业团队运营的孵化器,背靠清华启迪科服,联动全国启迪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清华科技园”。启迪之星的吸聚效应出乎高新区意料,刚启用不久就进驻了65家企业,更有一大批企业在排队进驻。
  
  来自工商部门的一组数据反映了衡阳高新区的受欢迎程度。从2014年到2016年期间,高新区市场主体增长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2016年底较2014年增长121.5%,较2015年增长31.75%。截至今年10月,高新区内共有市场主体11145家。今年已新设企业773户,同比增长35.08%。
  
  华为(衡阳)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对于衡阳高新区的意义也不容小觑。2016年7月18日,华为(衡阳)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落户衡阳高新区并揭牌。该实验室研究的课题“视频算法”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领先的技术。其既是“2337双创工程”的重要一环,也代表着衡阳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
  
  近几年来,高新区大力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科技创新投入占GDP的比值年均达4%以上,2016年,高新区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同比增长176%;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90%以上。目前高新区已聚集了产学研合作平台、科研平台、培训平台、创业平台、科研平台近100个,其中,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级孵化器1个。这些平台的发展,有力提升了高新区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合作水平。
  
  “创新”作为高新区突出的发展重点之一,不仅包括平台创新、技术创新,还包括业态创新、机制创新等各领域全面创新。据悉,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已进入全面加快阶段,将有望推行园区企业化管理,这将进一步激发衡阳高新区发展活力。
  
  “三大区域”作承载
  
  随着发展空间的拓展,以及以“创新”“产业”为两大重点发展思路的确定,使高新区得以全面调整发展布局,并最终确定以三大区域作为高新区产业承载地,着力通过这三大区域构建新技术、新业态,形成产业的高效集聚。
  
  其中陆家新区位于高新区西南部,规划总面积9.81平方公里。衡阳高新区拟规划投资300亿元以上,建设科技园区、总部经济、双创基地、国际社区和金融中心等产业项目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做实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将其建成衡阳地区的现代产业核心区、高端人才集聚区和新型城市发展的样板区,为高新区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目前,已有国际会展中心、中兴网信、总部基地、双创中心、金融中心、虚拟大学城、宏华CBD等一大批优质项目陆续落地并开工建设。
  
  随着陆家新区建设的推进,横贯新区的衡州大道被赋予重任。衡州大道被称为衡阳“东西向第一路”,自2013年底全线通车以来,辐射带动效应有目共睹。但这些年来,沿线商业、产业形态并未形成成熟模式,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
  
  最终,衡阳高新区联合上海乾界置业,将7.2公里道路两厢按照“创新平台+主题产业+创业孵化+社群服务+居家生活”的服务新模式,打造7个主题创业社区。此系第二大区域——衡州大道产业轴。
  
  高新区另一着重打造的区域则是南部工业区更新改造区。该片区原作为工业集聚区打造,但有部分产业效能低下,导致大片土地闲置。高新区于今年8月正式发布《关于促进工业(科技)地产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以现有产业为依托,以闲置工业用地为载体,以科研楼、总部楼、办公楼、展示中心、高端制造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培训中心和配套服务的综合楼为主要开发对象。
  
  随着这三大区域建设的推进,高新区一大批项目有了落地空间。
  
  今年2月份,衡阳市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衡阳高新区陆家新区举行,全市30个项目中,高新区占到9个。今年衡州经济论坛期间,高新区再次成为全市焦点。在这场盛会中,高新区13个开工项目总投资达99亿元,开工数量和总投资额均居全市首位;签约项目6个,其中不乏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
  
  “四大平台”齐发力
  
  9月5日至6日,国内2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证券公司等受高新南粤基金邀请,齐聚衡阳,带来一场关于“直接融资”的“及时雨”。
  
  这么多国内投资“大咖”、券商一齐现身,在衡阳金融发展史上尚不多见。这得益于衡阳高新区投融资平台的打造。
  
  结合现有优势,衡阳高新区竭力打造“创新创业”“市场交易和开拓”“公共服务”“投融资”四大平台,极大提升了高新区在整个湘南地区乃至全省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创业平台“以2337工程”为带动,释放的效应有目共睹,目前各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今明两年可基本建成创新创业示范区和现代产业核心区。
  
  市场交易和开拓平台,主要包括国际会展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和一批供应链公司。其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经运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正在报批,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其拥有的“快件中心”和“跨境直购”两块运营牌照是目前全省除长沙外唯一一个拥有这两块牌照的地区。
  
  公共服务平台上,衡阳高新区集中了全市90%以上的政府职能部门,政务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一批中介服务中心聚集,明年中介服务大楼也将投入使用。
  
  投融资平台的打造则于衡阳高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2015年8月,衡阳高新区管委会出资组建衡阳高新投。经过近2年发展,高新投资产过百亿,集团化改造初步完成,先后成立6家子公司。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高新投资产规模300亿元,融资规模300亿元。
  
  其中衡阳高新投旗下的高新南粤基金是全市首家政府投资基金,衡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对其发展作出指示:“鼓励高新南粤基金合法合规快速做大做强,争取发挥好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新南粤基金要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植优补短的重要力量、重要抓手和支撑点,尤其要在股权投资上积极作为。”“高新南粤基金要大胆尝试、大胆突破,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机制,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自去年12月底组建以来,衡阳高新南粤基金积极加快社会资本引进,陆续与20多家机构达成业务合作意向,与11家社会资本签约;在走访调研全市百家企业的基础上,对11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确定4家企业为产业基金第一批重点拟投项目。
  
  9月份的衡阳高新南粤基金与社会资本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基金拟投项目启动大会,也可视作衡阳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全新磨合。而这,也是衡阳高新区投融资平台为全市股权融资带来的积极意义。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衡阳高新区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纪实

2017-10-24 来源:未知 点击:

  从衡阳市的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队”的高新区,衡阳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就从五年前的这次身份转变开始。
  
  衡阳市委、市政府对其寄予厚望。衡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农明确要求:衡阳高新区要打造成为全市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产业转型的承载地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指出:衡阳高新区要集聚全市最多的创新要素、最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最多的高端人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但压力显然不小——全国面积最小的高新区、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特色不明显。衡阳高新区过去的五年,就是顶住压力,不断补齐短板、不断实现自我跨越的五年。
  
  改变的决心有多大,带来的惊喜就有多强烈。这五年,高新区根据衡阳市委、市政府部署,积极实施“产城融合”战略,按照“实现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建好三大区域,打造四大平台”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全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仅2015年至2017年,衡阳高新区招商引资总额达300亿元,项目开工150余个,发展成效初步展现。
  
  “五年时间,高新区宜居指数的上升有目共睹,最关键的是,还有这么多优质项目进驻,有这么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这让我们相信‘产城融合’不是一句空话,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底气和信心。”衡阳高新区管委会一位老员工如是感慨。
  
  “大高新”奠定发展基础
  
  从一片山头水塘中开辟出的衡阳高新区,经过多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期”后,一度进入安稳期——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商贸人气旺盛、居民生活舒坦,是衡阳市最宜居区域。
  
  五年前获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衡阳高新区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
  
  “国家级高新区”的确是一份荣誉,但于衡阳高新区而言,对应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底气缺乏。唯有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才能真正匹配这份荣誉。
  
  转型是不得不选择的路径,转型的艰辛也自是不言而喻。但衡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欧杏表示:“我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转型期必然会有困难和阵痛,但再难也要坚持和挺住。”坚持之下,最困扰衡阳高新区的发展空间问题得以解决。从1992年成立,衡阳高新区的规划面积始终保持最初的15.09平方公里,是全国区域面积最小的“国家级”高新区,且发展工业的区域在芙蓉路以南,面积不过4.5公里。如此“弹丸之地”,施展空间可想而知。
  
  2015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正式调整高新区核心片区范围,扩大原15.09平方公里的核心片区面积至43.35平方公里;同时整合白沙洲工业园区、衡山科学城、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输变电科技产业园,形成高新区名下核心区之外的“一区一城两园”,至此,高新区总面积达到137.35平方公里,“大高新”已然成型。其中核心区新增的陆家新区和雨母新区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使高新区创新驱动、产业引领有了新依托。
  
  发展空间扩大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2017年前三季度,衡阳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3亿元。现在,高新区正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100亿元以上,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园区前3名、全国高新区排名前50强。
  
  “双创”激发活力
  
  五年来,高新区将创新创业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培育新业态、扩大就业增长点、推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2337创新创业工程”,即2大创业园、3大众创空间、3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7大科技园是高新区推动双创工作的关键工程。其中衡阳市留创园一期于2016年年初开园,吸引年轻海归助力发展;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被评为衡阳市唯一一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兴网信科技园的所有场地已被创新创业企业入驻;总面积6500平方米的“启迪之星”(衡阳)是衡阳市首个由专业团队运营的孵化器,背靠清华启迪科服,联动全国启迪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清华科技园”。启迪之星的吸聚效应出乎高新区意料,刚启用不久就进驻了65家企业,更有一大批企业在排队进驻。
  
  来自工商部门的一组数据反映了衡阳高新区的受欢迎程度。从2014年到2016年期间,高新区市场主体增长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2016年底较2014年增长121.5%,较2015年增长31.75%。截至今年10月,高新区内共有市场主体11145家。今年已新设企业773户,同比增长35.08%。
  
  华为(衡阳)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对于衡阳高新区的意义也不容小觑。2016年7月18日,华为(衡阳)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落户衡阳高新区并揭牌。该实验室研究的课题“视频算法”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领先的技术。其既是“2337双创工程”的重要一环,也代表着衡阳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
  
  近几年来,高新区大力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科技创新投入占GDP的比值年均达4%以上,2016年,高新区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同比增长176%;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90%以上。目前高新区已聚集了产学研合作平台、科研平台、培训平台、创业平台、科研平台近100个,其中,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级孵化器1个。这些平台的发展,有力提升了高新区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合作水平。
  
  “创新”作为高新区突出的发展重点之一,不仅包括平台创新、技术创新,还包括业态创新、机制创新等各领域全面创新。据悉,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已进入全面加快阶段,将有望推行园区企业化管理,这将进一步激发衡阳高新区发展活力。
  
  “三大区域”作承载
  
  随着发展空间的拓展,以及以“创新”“产业”为两大重点发展思路的确定,使高新区得以全面调整发展布局,并最终确定以三大区域作为高新区产业承载地,着力通过这三大区域构建新技术、新业态,形成产业的高效集聚。
  
  其中陆家新区位于高新区西南部,规划总面积9.81平方公里。衡阳高新区拟规划投资300亿元以上,建设科技园区、总部经济、双创基地、国际社区和金融中心等产业项目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做实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将其建成衡阳地区的现代产业核心区、高端人才集聚区和新型城市发展的样板区,为高新区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目前,已有国际会展中心、中兴网信、总部基地、双创中心、金融中心、虚拟大学城、宏华CBD等一大批优质项目陆续落地并开工建设。
  
  随着陆家新区建设的推进,横贯新区的衡州大道被赋予重任。衡州大道被称为衡阳“东西向第一路”,自2013年底全线通车以来,辐射带动效应有目共睹。但这些年来,沿线商业、产业形态并未形成成熟模式,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
  
  最终,衡阳高新区联合上海乾界置业,将7.2公里道路两厢按照“创新平台+主题产业+创业孵化+社群服务+居家生活”的服务新模式,打造7个主题创业社区。此系第二大区域——衡州大道产业轴。
  
  高新区另一着重打造的区域则是南部工业区更新改造区。该片区原作为工业集聚区打造,但有部分产业效能低下,导致大片土地闲置。高新区于今年8月正式发布《关于促进工业(科技)地产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以现有产业为依托,以闲置工业用地为载体,以科研楼、总部楼、办公楼、展示中心、高端制造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培训中心和配套服务的综合楼为主要开发对象。
  
  随着这三大区域建设的推进,高新区一大批项目有了落地空间。
  
  今年2月份,衡阳市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衡阳高新区陆家新区举行,全市30个项目中,高新区占到9个。今年衡州经济论坛期间,高新区再次成为全市焦点。在这场盛会中,高新区13个开工项目总投资达99亿元,开工数量和总投资额均居全市首位;签约项目6个,其中不乏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
  
  “四大平台”齐发力
  
  9月5日至6日,国内2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证券公司等受高新南粤基金邀请,齐聚衡阳,带来一场关于“直接融资”的“及时雨”。
  
  这么多国内投资“大咖”、券商一齐现身,在衡阳金融发展史上尚不多见。这得益于衡阳高新区投融资平台的打造。
  
  结合现有优势,衡阳高新区竭力打造“创新创业”“市场交易和开拓”“公共服务”“投融资”四大平台,极大提升了高新区在整个湘南地区乃至全省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创业平台“以2337工程”为带动,释放的效应有目共睹,目前各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今明两年可基本建成创新创业示范区和现代产业核心区。
  
  市场交易和开拓平台,主要包括国际会展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和一批供应链公司。其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经运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正在报批,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其拥有的“快件中心”和“跨境直购”两块运营牌照是目前全省除长沙外唯一一个拥有这两块牌照的地区。
  
  公共服务平台上,衡阳高新区集中了全市90%以上的政府职能部门,政务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一批中介服务中心聚集,明年中介服务大楼也将投入使用。
  
  投融资平台的打造则于衡阳高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2015年8月,衡阳高新区管委会出资组建衡阳高新投。经过近2年发展,高新投资产过百亿,集团化改造初步完成,先后成立6家子公司。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高新投资产规模300亿元,融资规模300亿元。
  
  其中衡阳高新投旗下的高新南粤基金是全市首家政府投资基金,衡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对其发展作出指示:“鼓励高新南粤基金合法合规快速做大做强,争取发挥好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新南粤基金要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植优补短的重要力量、重要抓手和支撑点,尤其要在股权投资上积极作为。”“高新南粤基金要大胆尝试、大胆突破,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机制,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自去年12月底组建以来,衡阳高新南粤基金积极加快社会资本引进,陆续与20多家机构达成业务合作意向,与11家社会资本签约;在走访调研全市百家企业的基础上,对11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确定4家企业为产业基金第一批重点拟投项目。
  
  9月份的衡阳高新南粤基金与社会资本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基金拟投项目启动大会,也可视作衡阳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全新磨合。而这,也是衡阳高新区投融资平台为全市股权融资带来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