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有多美?西海岸发布三年建设发展行动计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6-06 点击:次
青岛西海岸新区近日制定发布了新区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根据计划,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叫响建设军民幸福、干部自豪、令人向往的美丽新区“行动口号”,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小镇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精美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等“六大行动”,打造“活力新区”、“实力新区”、“魅力新区”。
计划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坚定不移抓好发展、改革、稳定、党建“四条主线”为指导思想,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宜居幸福的美丽新区。
计划提出,西海岸新区将坚持理念为魂、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高点站位、先行先试四项“基本原则”。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在要求、绿色为必要条件、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本质要求,走出一条符合中央和省市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干出新区速度、调出新区质量、创出新区标准、推出新区品牌,打造区域发展增长极,提升辐射带动力,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计划将秉承国家和省市赋予新区的发展定位——“一个主题、两大战略、三大任务”。“一个主题”,即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两大战略”,即承接海洋强国战略、军民融合战略;“三大任务”,即在全国担当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在全省担当对外开放桥头堡、在全市担当创新发展排头兵。以承接新战略,践行新理念,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区为发展思路,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
计划提出了三年发展目标:到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服务业比重达到55%;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各项约束性指标。
计划提出,新区将形成一核双港、十区联动;生态基底、轴带贯通;组团发展、产城相融的发展布局。重点实施“六大战略”,即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文化引领、人才支撑、生态优先、转型发展战略。聚焦“六个重在”、彰显“六个之美”,即重在增强经济活力,彰显活力之美;重在发展功能园区,彰显融合之美;重在夯实基层基础,彰显协调之美;重在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品质之美;重在实施文化引领,彰显人文之美;重在促进社会和谐,彰显和谐之美。
计划强调,新区将实施“六大行动”,叫响“行动口号”:建设军民幸福、干部自豪、令人向往的美丽新区。
“六大行动”打造“活力新区、实力新区、魅力新区”
新区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了六大重点行动:新旧动能转换行动、产业小镇建设行动、体制机制创新行动、精美城市建设行动、社会治理创新行动、民生福祉改善行动。
打造动能转换引领区
新区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深入开展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打造动能转换引领区。
新区将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创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属地服务“三位一体”的行业共治模式,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六大支柱产业,推动航运物流向高端物流业态转型,船舶海工向特种船舶、深远海装备转型,家电电子向电子核心产业转型,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机械装备向智能装备制造转型,滚动实施100个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形成家电电子、机械装备、石油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汽车制造、船舶海工、航运物流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新区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采取引进、嫁接、裂变等模式,重点培育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度假、国际会展等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一批领先全国的产业项目,打造生态型、智能型、服务型、融合型的新兴产业集群。
新区将依托陆海统筹、军民融合、城乡一体的独特条件,着力发展港口贸易、海洋生物、军民融合、影视文化、跨境电商、高新农业等特色产业。延伸完善提升12个特色小镇品质。推进品牌兴区,加大“瑯琊榜”系列品牌推广力度,打响“品牌西海岸·品味新瑯琊”区域名片,创建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推进质量立区,实施明星企业培育工程,培育100家明星企业。
新区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双向开放。高标准建成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持续扩大黄岛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塑造“南有博鳌、北有黄岛”品牌;高水平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欧盟音乐节、电影金凤凰奖颁奖典礼、中国电影交易博览会等高端节会,打造世界级的啤酒之城、音乐之岛、影视之都。促进前湾港与董家口港联动发展、向枢纽港转型,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外贸优化升级,扩大影视、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领域开放,提升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
新区将实行“引进一个院所、配上一套班子、全力服务推进”,加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1个高校项目落地,引进建设10个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科研院所。加快国家级引智示范区、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引进紧缺人才、领军人才、顶尖人才,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加强企业家队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全区人才总量达到60万人,构建结构优化、层次丰富、支撑有力的人才保障体系。
新区将充分发挥十大功能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主力军、主战场、主阵地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转型区、打造国家级智能化园区;前湾保税港区着力建设国际化的物流中心、自贸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董家口经济区着力建设第四代港口、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德生态园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古镇口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建成东方影都、建设中国数都;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黄金海岸、啤酒新城;海洋高新区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园、中央活力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培育农业庄园等现代农业新业态,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区;交通商务区建设融综合交通、高端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形成带动新区西部发展的新引擎。
高标准启动产业小镇建设
新区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多元功能复合共生为发展特点,提供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口居住新载体,增添城市建设发展新动能,打造大功能区建设发展新节点。精心编制产业小镇规划和设计方案,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核心产业集群与配套产业、配套商业。
产业小镇用地控制在3平方公里以内,产业类建筑面积不低于项目总建筑面积的60%,建设用地投资强度670万元/亩。理念为导,践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产城融合、低碳环保新理念,充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产业为根,结合实际做好产业的选择和布局,重点发展科技、文化、体育、金融、健康、旅游等无污染新型高端高新产业。生态为本,推行“绿强度”指标体系,运用分布式能源、被动屋等新技术,绿色出行比例不小于70%,绿色建筑达到二星级标准以上,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文化为魂,根据不同产业类别融入主题鲜明的文化元素,实现环境美、文化美、人文美的有机统一,提升产业小镇品位格调。基础为要,按照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建设便捷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标准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突出重点项目建设。三年内,基本建成东方文化小镇、音乐小镇、文化艺术小镇、科普文旅小镇、创意设计小镇、养生小镇、健康小镇、电竞小镇、地铁小镇、财富小镇、金融基金小镇、国际合作小镇、国际冰上运动小镇、国防军事文化体验小镇等重点产业小镇。
强化政策支持。对产业小镇建设在规划、土地、科技、金融、产业、政务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加速集聚。规划政策方面,适应产业发展综合性、多样性的要求,推行“一地多用”模式。产业政策方面,对产业小镇鼓励发展的高端高新产业,按照新区产业及人才政策予以奖励扶持;鼓励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和国际领先高端产业项目并给予扶持。
担当全国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
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发展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出一批示范性、牵引性、突破性改革举措,担当全国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
推进投资服务便利化。围绕从市场准入、项目施工、建成投产、发展壮大直至企业破产的全生命周期,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开展“多证合一”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探索实施“证照分离”,推行“四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推进规划建设许可便利化,全面推行规划“公告许可制”、施工“弹性许可”等改革,推行区域化整体环评等评估评审。推进贸易便利化,在国家级开放园区率先复制自贸试验区经验。推进企业破产便利化,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
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深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争创国家5A级景区,建设世界级滨海度假目的地。推进国企分类分级改革,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政策,培育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筹建新区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设立城市发展基金,推行PPP等投融资模式。深化国家级土地管理改革综合试点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
推进营商环境国际化。建立符合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聘请第三方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创新,形成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
建设品质、绿色、智慧、人文之城
新区将践行产城融合理念,坚持国际一流水准,建设大气洋气、时尚魅力新城区,建设品质、绿色、智慧、人文之城。
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打造城市设计新标杆、城市建设新典范、城市管理新样板。坚持精心规划,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发挥新区研究院在规划建设、城市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探索新区发展规律、方向、途径等重大战略问题。优化空间发展结构,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构建“主城区-城市组团-特色镇街”新型城镇化格局。以灵山湾群为依托打造西部湾城,加快建设灵山湾影视城、古镇口海军城、董家口新港城等城市组团。坚持精品建设,对标先进城市建设标准,优化商务楼宇服务设施配套,引进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实施城市标识国际化改造,推进城市功能国际化,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坚持精细管理,深化城管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重心下移,实现管理长效化、规范化,让城市更加整洁有序。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巩固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成效,绿化覆盖率达到50%。深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近岸受损海域修复率95%以上。倡导低碳绿色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被动屋技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打造城市绿道系统。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37吨标准煤以内、水耗控制在110吨以内,工业用水复用率达到95%。
深入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强智慧管理与服务,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智慧综合交通、智慧电网、智慧泛能网、智慧社区等重点领域开展智慧应用建设,提高城市智能运行能力和政府精准治理能力。以青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平台,以慧与大数据中心为龙头,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项目为骨干,以政策为导向,以社会治理为切入点,以重点行业为突破口,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制高点,带动智慧产业发展,促进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