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引擎”发力 高新区加速推进国家自创区建设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6-06 点击:次
民族企业创新 国际创新资源集聚
进入5月,大连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磅频出,引人瞩目。5月3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连军民融合创新中心揭牌;5月7日,大连高新区与同济大学合作共建的众创空间”同济大学创业谷北方基地”开谷,双方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5月16日,IBM中国区最大的创新工作室宣告落成。这意味着大连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三大引擎:创新创业孵化、民族企业创新、国际创新资源集聚的共同发力。国家自创区建设也将由此步入发展快车道。
“大连同创谷”:平台建设国内一流
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大连同创谷,是全市目前由社会投资建设的、规模最大的众创空间,立足于东北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和同济大学学科优势,打造集创业孵化、企业成长扶持、产业全程服务的全产业链平台。大连同创谷将与上海同创谷、成都同创谷形成全国三大中心,共同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创新驱动带来新活力。
大连同创谷的落地,代表着大连与上海作为对口城市的合作进入了崭新阶段,也是高新区大力推动“双创”工作的重要成果。近年来,高新区借助拥有深厚的双创工作基础,率先出台“众创十二条”、“科技创新十条”等史上最优政策;2017年又制定鼓励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科创工程”,与实施多年的“海创工程”成为吸引尖端人才的“双引擎”;同大连理工大学、海事大学、医科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几所高校达成科技创新合作协议,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联手打造中国能源领域协同创新第一高地。2016年,高新区中小企业注册增长44.7%,2017年一季度又新增双创机构面积1.4万平方米。目前,高新区建有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共54家,在孵企业、创业团队近2000家,双创载体总面积83万平方米,居全省前列。
军民融合产业强势隆起
入驻高新区的军民融合创新中心主要承接航天科技集团军转民项目落户,首期项目已有航天新长征大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爱锐科技有限公司分公司以及船舶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新材料应用研发中心等10余家企业入驻,重点开展智慧产业、工业大数据系统、软件测评等项目研发和市场开拓,预计“十三五”末产业收入规模达到10亿元。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的建成是高新区促进民族企业创新发展的成功范例。
在高新区大力扶持、吸纳和培养下,也涌现出一大批民族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华信“大连云”、华为“软件云”等正式运行;三垒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双激光双振镜大型金属3D打印机成功上线;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高新区建设集机器人研发中心和机器人产业孵化器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博奥生物落户并申报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融科储能拥有全钒液流电池专利170余项,是全球唯一具备全钒液流电池从材料、装备到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企业;大连芯冠科技的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产业化项目一期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首批国际领先的6英寸600伏功率器件用硅基氮化镓外延片诞生于大连高新区,填补国内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领域空白。民族企业的不断创新,也让高新区在智能信息、高端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洁净能源和功能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异军突起。
目前,高新区建有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共54家,在孵企业、创业团队近2000家,双创载体总面积83万平方米,居全省前列。
入驻高新区的军民融合创新中心主要承接航天科技集团军转民项目落户,预计“十三五”末产业收入规模达到10亿元。
目前,高新区汇聚110余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全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200家,相关从业人员近20万。
国际企业在连发展进入2.0时代
最新在高新区落成的IBM中国区最大的创新工作室,是IBM在大连的创新升级发展。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大连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IBM在高新区的全球交付中心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此次工作室的设立,是IBM应对数字化转型和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之举,也是高新区集聚国际创新资源重要举措。以IBM为代表的落户高新区世界500强及国际行业领军企业,也纷纷改变过去传统的商业流程及软件外包服务,全面向行业解决方案设计与交付、行业咨询、创新型研发等高端业务升级。这意味着国际企业在连发展正集群式开启2.0时代。
成立于2003年的埃森哲信息技术(大连)有限公司,依靠全球规模最大、服务种类最多样化的IT及咨询交付网络资源,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进行转型升级,此举全面提升服务效率30-40%,在如此“减员”增效的背景下,公司因新业务规模不断增加,员工数量还在不断增长,目前已达到8200余人。全球排名前四的世界级检验检测机构——欧陆集团(Eurofins)在高新区投资设立亚太区食品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填补国际领军企业在我市开展高级食品及药品检测领域空白。
简柏特、金雅拓、安永等多家企业也致力于创新研发、转型升级,依靠母公司或集团资源和全球网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逐步整合全球创新要素至大连中心。目前,高新区汇聚110余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全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200家,相关从业人员近20万。高新区不断聚集的国际创新资源,对推动高新区及大连市的科技创新乃至东北振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未来3~5年,再造一个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近日,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国家自创区建设,高新区又专门研究制订加快国家自创区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立足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形成国际化、规模化和高端化的优势基础上,全面实施“IT+”战略,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创新中心前沿引领为引擎,重点打造以半导体、新一代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的五大产业,即:以人工智能、机器仿生、智能物联、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智能信息产业;以海洋目标感知、高技术船舶、智慧港口、船舶导航等为主导的海洋海事产业;以储能技术、燃料电池、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催化材料等为主导的洁净能源和功能材料产业;以精准检测、精准诊断、转化医学、远程医疗及以此构成的生命科学大数据平台为构架的生命科学产业;以3R(VR、AR、MR)、网络内容、数字媒体为主导的数字文创产业。力争3-5年时间,再造一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连高新区精心打造的创新创业孵化、民族企业创新、国际创新资源集聚三大引擎已经全力发动,将全面开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崭新篇章,为建设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开放创新先导区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