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瞄准“十三五” 襄阳高新区产业转型再出发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6-12 点击:

  “虽然仅占襄阳市1%的土地、3%的人口,这里却创造了占襄阳市24.9%的GDP、43%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4%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聚集了襄阳市68%的高新技术企业、84%的高学历人才。”作为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高端人才的集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和产城融合的样板区,近年来,襄阳高新区抓住机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车独大”到“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完美蝶变。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同样也是襄阳高新区振翅腾飞的重要一年。这一年,襄阳高新区将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勇挑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重担;
  
  这一年,襄阳高新区将着手研究制定园区工业4.0升级改造规划和“互联网+”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园区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
  
  这一年,襄阳高新区将继续以重大项目、园区载体、公共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工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转变,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在此目标的激励下,今年一季度园区各项经济指标迎来开门红: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同比增长10.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10亿元,增长11.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3亿元,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55.8亿元,增长11.1%。
  
  做强做大汽车龙头产业
  
  从天籁到英菲尼迪,再到新楼兰,世界知名品牌相继烙上“襄阳造”;从新能源汽车电的“心脏”,到整车生产,再到检测平台,新能源汽车已成襄阳发展“新高地”……
  
  汽车产业一直是襄阳高新区的龙头产业,在今年一季度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256.6亿元,同比增长5.5%。谈及缘何汽车产业能够在襄阳高新区全线飘红,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还得益于园区的一系列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一直以来,襄阳高新区都把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作为市场的主体,在汽车整车领域,主要围绕加快产品机构调整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扶持自主品牌车型发展,提高产业根植性;积极发展差异化整车,完善整车产品体系等三方面进行。比如,积极支持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更多中高端车型,向B级以上产品重点调整。同时,以东风股份为主力,做好自主品牌汽车研发设计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断提升车型设计、制造工艺和装配水平,鼓励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此外,园区还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坚持产品与东风日产差异化发展原则,积极引进小排量汽车和特种车;按照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趋势,重点发展政策支持的轻型、小排量汽车;大力发展以“专、精、特、新”为特点的改装车产品等。
  
  而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则以增强本地配套能力为目标,推动零部件企业由单一配套向多元配套、由被动配套向主动配套、由前装配套为主向前后装配套兼顾、由配套本土企业向供应全球市场等方向转变。同时,重点支持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核心系统、产品扩大规模,加快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园区规模化核心供应商体系,提高属地配套率。
  
  此外,襄阳高新区还借助襄阳市电商和物流资源,加快建设面向整个汉江流域的汽车后市场产业园,建立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准入制度。重点发展汽车维修、改装、保养等汽车后市场服务,积极培育汽车工业旅游、汽车会展、汽车竞赛等汽车文化产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未来5年,中国汽车有望保持5%左右的增速,中高档乘用车、中高档商用车等产品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增长点。”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襄阳高新区将做大做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两个500亿元级企业,力争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襄樊工厂打造成300亿元级工厂。全力推动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康奈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百亿级企业。
  
  新兴产业百花齐放
  
  不仅是汽车产业一枝独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襄阳高新区更是百花齐放。近年来,园区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发展格局。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除生物医药产业呈个位数增长。其他五大产业均以两位数增幅高速增长。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25.41亿元,同比增长31.42%;新能源汽车产业10.88亿元,同比增长18.31%;新能源新材料产业22.5亿元,同比增长28.42%;生物医药产业14.3亿元,同比增长6.88%;电子信息产业50.61亿元,同比增长20.04%;节能环保产业14.82亿元,同比增长29.21%。
  
  其中,高速发展的密码就是襄阳高新区把目标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于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作为我国首批新能源汽车生产示范基地之一,襄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从事相关研发、生产的企业及院所已有30多家,占湖北省的“半壁江山”。2013以来,依托围绕东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企业逐渐壮大发展,品牌效应尤为显现。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襄阳高新区将充分利用国家相关补贴政策,推动“襄阳国家新能源汽车综合示范区”建设,重点发挥东风新能源、骆驼蓄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实力,大力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逐步向纯电动车拓展;优先开展公交车、公务车等车型的应用示范,逐步向私人购买的乘用车过渡;重点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全力突破电池低温及续航技术瓶颈;加快充换电站、电桩等设施建设,鼓励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及配套产品。加快吸引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配套企业本地布局,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力争到2020年,实现园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值超过1000亿元。”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样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襄阳高新区也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其中,位于园区内的中日龙(襄阳)公司就是国内最大的机械臂生产厂家。
  
  如果你走进中日龙公司组装车间,会看到有一排大型机械臂接受精准抓取的调试。这种机械臂在载重60千克的情况下,还能以每小时7200米的速度,循环抓取汽车保险杠。据介绍,这只力气大的机械臂在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可保障重复定位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相当于半根头发丝那么细,而且只用45秒钟就能制作一个汽车保险杠。
  
  近年来,中日龙公司为中航精机设计制作的“汽车电动座椅装配线”,单套的价格就超过1200万元。香港瑞声光电公司去年累计从中日龙公司购买了450台小型机械臂,专门为苹果手机生产摄像头、扬声器等精密部件。
  
  “接下来的5年,襄阳高新区将依托中日龙等龙头骨干企业,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为突破口,重点支持面向汽车整车动力系和传动系关键部件自动化装配、白车身冲压、焊接、喷涂等工艺环节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相继引入机器人本体以及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机器人特色产业集群。”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坚持装备制造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定位,高起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针对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数控装备、智能电气设备等产业领域,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整合相结合,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1000亿元。
  
  “十三五”产业发展目标清晰步履铿锵
  
  襄阳高新区是襄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引领区,“十二五”期间,从国家到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襄阳高新区发展的措施,为园区进一步升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襄阳高新区还通过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引入了一批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这些项目在“十三五”期间的逐步推进、释放产能,将为襄阳高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的5年,襄阳高新区还将加快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把襄阳高新区建设湖北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襄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到2020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接下来的5年,襄阳高新区还将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力争到2020年,园区在分布式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累计建成新能源应用项目超过50个,实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接下来的5年,襄阳高新区还将逐步把园区建设为鄂西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源泉和创业高地。力争到2020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接下来的5年,襄阳高新区还将大力支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节能环保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培育机械产品再制造,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规模200亿元。
  
  面对下一个5年,襄阳高新区人豪情万丈,信心备至。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是襄阳高新区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决战决胜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先行先试,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不失时机地将襄阳高新区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瞄准“十三五” 襄阳高新区产业转型再出发

2016-06-12 来源:未知 点击:

  “虽然仅占襄阳市1%的土地、3%的人口,这里却创造了占襄阳市24.9%的GDP、43%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4%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聚集了襄阳市68%的高新技术企业、84%的高学历人才。”作为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高端人才的集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和产城融合的样板区,近年来,襄阳高新区抓住机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车独大”到“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完美蝶变。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同样也是襄阳高新区振翅腾飞的重要一年。这一年,襄阳高新区将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勇挑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重担;
  
  这一年,襄阳高新区将着手研究制定园区工业4.0升级改造规划和“互联网+”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园区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
  
  这一年,襄阳高新区将继续以重大项目、园区载体、公共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工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转变,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在此目标的激励下,今年一季度园区各项经济指标迎来开门红: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同比增长10.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10亿元,增长11.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3亿元,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55.8亿元,增长11.1%。
  
  做强做大汽车龙头产业
  
  从天籁到英菲尼迪,再到新楼兰,世界知名品牌相继烙上“襄阳造”;从新能源汽车电的“心脏”,到整车生产,再到检测平台,新能源汽车已成襄阳发展“新高地”……
  
  汽车产业一直是襄阳高新区的龙头产业,在今年一季度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256.6亿元,同比增长5.5%。谈及缘何汽车产业能够在襄阳高新区全线飘红,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还得益于园区的一系列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一直以来,襄阳高新区都把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作为市场的主体,在汽车整车领域,主要围绕加快产品机构调整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扶持自主品牌车型发展,提高产业根植性;积极发展差异化整车,完善整车产品体系等三方面进行。比如,积极支持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更多中高端车型,向B级以上产品重点调整。同时,以东风股份为主力,做好自主品牌汽车研发设计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断提升车型设计、制造工艺和装配水平,鼓励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此外,园区还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坚持产品与东风日产差异化发展原则,积极引进小排量汽车和特种车;按照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趋势,重点发展政策支持的轻型、小排量汽车;大力发展以“专、精、特、新”为特点的改装车产品等。
  
  而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则以增强本地配套能力为目标,推动零部件企业由单一配套向多元配套、由被动配套向主动配套、由前装配套为主向前后装配套兼顾、由配套本土企业向供应全球市场等方向转变。同时,重点支持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核心系统、产品扩大规模,加快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园区规模化核心供应商体系,提高属地配套率。
  
  此外,襄阳高新区还借助襄阳市电商和物流资源,加快建设面向整个汉江流域的汽车后市场产业园,建立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准入制度。重点发展汽车维修、改装、保养等汽车后市场服务,积极培育汽车工业旅游、汽车会展、汽车竞赛等汽车文化产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未来5年,中国汽车有望保持5%左右的增速,中高档乘用车、中高档商用车等产品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增长点。”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襄阳高新区将做大做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两个500亿元级企业,力争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襄樊工厂打造成300亿元级工厂。全力推动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康奈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百亿级企业。
  
  新兴产业百花齐放
  
  不仅是汽车产业一枝独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襄阳高新区更是百花齐放。近年来,园区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发展格局。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除生物医药产业呈个位数增长。其他五大产业均以两位数增幅高速增长。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25.41亿元,同比增长31.42%;新能源汽车产业10.88亿元,同比增长18.31%;新能源新材料产业22.5亿元,同比增长28.42%;生物医药产业14.3亿元,同比增长6.88%;电子信息产业50.61亿元,同比增长20.04%;节能环保产业14.82亿元,同比增长29.21%。
  
  其中,高速发展的密码就是襄阳高新区把目标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于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作为我国首批新能源汽车生产示范基地之一,襄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从事相关研发、生产的企业及院所已有30多家,占湖北省的“半壁江山”。2013以来,依托围绕东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企业逐渐壮大发展,品牌效应尤为显现。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襄阳高新区将充分利用国家相关补贴政策,推动“襄阳国家新能源汽车综合示范区”建设,重点发挥东风新能源、骆驼蓄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实力,大力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逐步向纯电动车拓展;优先开展公交车、公务车等车型的应用示范,逐步向私人购买的乘用车过渡;重点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全力突破电池低温及续航技术瓶颈;加快充换电站、电桩等设施建设,鼓励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及配套产品。加快吸引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配套企业本地布局,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力争到2020年,实现园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值超过1000亿元。”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样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襄阳高新区也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其中,位于园区内的中日龙(襄阳)公司就是国内最大的机械臂生产厂家。
  
  如果你走进中日龙公司组装车间,会看到有一排大型机械臂接受精准抓取的调试。这种机械臂在载重60千克的情况下,还能以每小时7200米的速度,循环抓取汽车保险杠。据介绍,这只力气大的机械臂在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可保障重复定位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相当于半根头发丝那么细,而且只用45秒钟就能制作一个汽车保险杠。
  
  近年来,中日龙公司为中航精机设计制作的“汽车电动座椅装配线”,单套的价格就超过1200万元。香港瑞声光电公司去年累计从中日龙公司购买了450台小型机械臂,专门为苹果手机生产摄像头、扬声器等精密部件。
  
  “接下来的5年,襄阳高新区将依托中日龙等龙头骨干企业,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为突破口,重点支持面向汽车整车动力系和传动系关键部件自动化装配、白车身冲压、焊接、喷涂等工艺环节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相继引入机器人本体以及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机器人特色产业集群。”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坚持装备制造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定位,高起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针对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数控装备、智能电气设备等产业领域,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整合相结合,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1000亿元。
  
  “十三五”产业发展目标清晰步履铿锵
  
  襄阳高新区是襄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引领区,“十二五”期间,从国家到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襄阳高新区发展的措施,为园区进一步升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襄阳高新区还通过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引入了一批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这些项目在“十三五”期间的逐步推进、释放产能,将为襄阳高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的5年,襄阳高新区还将加快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把襄阳高新区建设湖北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襄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到2020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接下来的5年,襄阳高新区还将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力争到2020年,园区在分布式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累计建成新能源应用项目超过50个,实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接下来的5年,襄阳高新区还将逐步把园区建设为鄂西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源泉和创业高地。力争到2020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接下来的5年,襄阳高新区还将大力支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节能环保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培育机械产品再制造,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规模200亿元。
  
  面对下一个5年,襄阳高新区人豪情万丈,信心备至。襄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是襄阳高新区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决战决胜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先行先试,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不失时机地将襄阳高新区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