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宁波高新区:以新材料构筑创新发展基石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6-12 点击:

  从神舟飞船上天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入海,从圆珠笔尖的钢珠到大飞机的机翼,材料科技在当前的科技创新发展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技革命大背景下,新材料产业将成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
  
  在这一背景下,宁波市瞄准科技创新发展前沿,依托自身材料产业雄厚基础,以宁波高新区为核心,着力构建新材料科技城,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中心,力争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的大发展、大进步构建牢固基石。


宁波高新区:以新材料构筑创新发展基石  
 
  绘就新蓝图,树立新坐标科学规划发挥“领雁效应”
  
  新材料产业是众多产业的基础,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能不能突破,直接影响到其他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发展。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往往会引发人类划时代的变革,如上世纪60年代高纯硅半导体材料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正因为如此,新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美国、德国和日本等能够在高端制造上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新材料的发展功不可没。
  
  我国材料科技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难以与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相匹配。中国已故著名材料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生前曾估计,我国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制造2025》将新材料列入重点领域,提出要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这表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攀登“工业4.0”时代的制造业高峰,新材料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如果实现突破,必将为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宁波,长期以来始终遨游在改革开放的潮头。面对当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宁波市委、市政府跳出圈子、立足全球、创新思路,从根源上寻找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将目光瞄向了新材料这一片“蓝海”。
  
  打造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市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宁波是全国首批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在磁性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合成新材料等三大细分领域已形成全球影响力。启动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的当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即近千亿元,博威、激智、韵升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已在各自细分领域成为了国内乃至世界龙头。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2013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新材料科技城的决定。按照规划,新材料科技城坚持自主创新、特色引领、资源整合、辐射带动四大原则,优先培育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海洋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碳材料等10个细分领域。
  
  围绕“一心四区”的发展定位(即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先行区、新兴产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生态智慧新城区),宁波市委、市政府在打造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时,坚持“创新引领、错位竞争、产城融合、低碳智慧、开放共建”的总体思路,力争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重要战略支点。
  
  为进一步增强新材料科技城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引领功能,宁波市结合原有的高新区“一区多园”战略,实施新材料科技城“一城多园”发展战略,在全市各县市区设立分园,形成由“核心区—延伸区—联动区”组成的空间布局,以专业化分园的模式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和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目前,全市范围内已有7家专业园挂牌成立,科技城孵化并有序转移到分园和周边地区的企业超过100家,其中包括日地太阳能、长阳科技、激智科技等优质产业大项目十几个。两年多来各分园新引进项目近200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随着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的“领雁效应”逐步显现,宁波市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新材料科技城这一创新驱动“引擎”,宁波市新材料产业每年保持高速增长,按照规划,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达到3500亿元。
  
  立足新平台,瞄准新技术优秀项目构建“产业支撑”
  
  位于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的新材料众创空间,是国内首家以“研发+创客+孵化+投资”模式建设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总面积达到两万平方米。启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已吸引了十几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高端新材料项目入驻。
  
  落户于该众创空间的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将重点瞄准国际顶尖的“材料基因工程”。过去研发新材料,传统方式是“试错法”。形象地说,就好比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一共尝试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才终于发明了白炽灯。100多年过去了,虽然“试错”的过程有了改进,但是新材料研发仍然依托的是这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传统模式,效率难以提升,有时一个结果可能要耗费10年甚至20年之久。
  
  宁波国际材料基因研究院的“高通量组合材料芯片技术”改变了这种情况。该技术被誉为“新材料搜索引擎”,曾获得1996年美国Discovery技术创新大奖及2000年R&D100奖。这一技术彻底打破传统方法的桎梏,带来研究效率的根本转变,使原来需数年完成的三元相图(结构及物理特性)可在几天内完成。该技术借用生物基因芯片的研究方法,把各种可能的材料元素和配比“溅射”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一块芯片就能“录入”100万种元素组合,革命性地提高了样本分析速度和材料搜索速度,实现材料研发的“多、快、好、省”。该研究院根据该技术研发的48靶材离子束溅射真空镀膜设备,面试不久即获得大量订单,收到市场广泛欢迎。
  
  入驻新材料众创空间的还有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该研究院重点在复合材料与工程、土力学及颗粒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先进材料和工程分析技术等领域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应用技术研究,旨在建成国际名校在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该研究院有别于国内大多数以事业单位形式运行的科研院所,具有显著的“企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特征。在这种新的模式中,研究院的运作主体为研究院有限公司,其本质是企业化运作,目标是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院可以自主开发研制新产品,也可以参股、控股、投资等各种方式孵化、创办企业,具有很强的自我造血功能,与产业结合也更加紧密。
  
  以新材料众创空间内入驻的这些优秀项目为代表,近年来,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一大批优秀的产业化项目不断涌现,如全球首条年产300吨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线、国内首条百吨级T800碳纤维规模化生产线等,累计引进相关项目总额达到260亿元。目前新材料科技城的核心区及分园中集聚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达560多家,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正不断涌现。
  
  按照计划,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今年将继续通过引进骨干研究机构、创客团队、投融资机构和科技型初创企业,营造宽容开放的创新氛围,打通科研和产业化的瓶颈制约,争取累计推动新材料领域成果转化1000项以上,培育新材料领域创新性初创企业2000家以上。
  
  树立新理念,铸造新链条协同创新构建“科技支撑”
  
  “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技术细节,企业就是没办法解决。”宁波博威集团研发部门负责人孟祥鹏感慨万千,“为此,我们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专业研究机构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也是企业能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关键。”
  
  在做铜合金替代项目开发时,铜钛锆锌的线材一拉就断,正是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专家团队经过反复试验,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如今,宁波博威已成为国内仅有的铜合金替代方案提供商,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路桥船舶、低压电器等领域,年销售额高达50多亿元。
  
  以博威的合作项目为代表,位于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的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通过“镁合金泄气保用轮毂技术”、“高纯铝溅射靶材电子束焊接”等数十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为周边区域的工业企业解决了一大批材料领域的技术难题,其中,仅“高品质大型复合铝合金铸件差压铸造技术”就为一家企业带来了超过20亿元的新增产值。
  
  面对当今全球制造业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传统企业要实现“逆水行舟”,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了像博威和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合作项目一样,让科技研发成果更加顺畅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新材料科技城转变科技服务理念,在集聚大量创新机构和平台的基础上,打造了连同各个创新要素和环节的新材料产业开放协同创新平台。
  
  一方面,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大力集聚创新资源。包括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在内,新材料科技城已经拥有了200多家各级各类科研机构,类型涵盖院士工作站、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成为宁波市及周边地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强大后盾。
  
  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合作,依托中科院材料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共同构建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新材料产业基金服务平台,推进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建立新材料信息资源整合平台,集成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产业联盟等各类组织及公共信息资源,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技术转移接力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新材料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以提供新材料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为导向,打造专业化、全流程、覆盖新材料成果转化链的公共服务平台。
  
  在协同创新的辐射带动下,宁波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呈现“裂变式”发展。在余姚,不少低压电器企业已经开始向宁波博威大批量采购变形锌产品;在奉化,百琪达自动化设备公司通过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研发的磁材料专用装备广受宁波韵升等大型钕铁硼企业青睐;在鄞州,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新一代超级电容去年通过新品鉴定,其中采用的石墨烯材料恰是慈溪墨西科技的“独门秘技”……
  
  随着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一协同创新“链条”也在进一步延伸。目前,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的宁波众创空间已经在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启用,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目标定位,引进包括中科院创客空间、宁波市商业模式概念验证实验室、飞马旅宁波新立方、首科众筹、天使俱乐部等近20家国内外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吸引了计算机硬件、新材料、“互联网+”等领域超过100个创客(团队)入驻。同时,以“投资广场”为代表的科技金融特色服务不断完善,引进各类投资机构130多家,集聚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余家,累计掌管500亿元科技金融资本。推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创金缘保”,由政府、担保公司、企业共同出资组成风险基金池,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试点,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帮助小企业解决融资过程中面临的抵押担保缺乏的难题。
  
  按照规划,未来几年还将会有300家以上研发机构落户在这里,创新平台30家以上,创业创新载体达到300万平方米,力争掌握20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有了这些创新资源的协同配合,新材料科技城的协同创新将更加“如虎添翼”。
  
  依托新服务,强化新优势人才工作构建“智力支撑”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和第一动力,要打造新材料创新中心,离不开许许多多优秀的智力资源。为实现“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共襄盛举,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可谓是挖空心思、全力以赴。
  
  两年多来,宁波市及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先后设立总额1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人才创新港,对引进的事业身份人才5年内保留事业身份;对入选“高新创业精英”计划的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此外,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还建设了150余套人才公寓、1000余套公租房;新申报入选的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提供10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住房一套,免租金居住,连续创业满10年后产权归个人所有;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健康咨询、保健“绿色通道”,其子女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享受本地户籍生同等待遇;多支专业的人才服务队伍随时待命,为落户人才提供便捷的服务,免除人才施展拳脚的后顾之忧。
  
  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的创始人团队——一个由哈佛博士等海归人才组成的团队,于2015年来到新材料科技城。创业伊始,技术出身的他们就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
  
  在注册“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时,团队遇到问题,原因在于这个名称太特殊,带有“国际”字眼对企业规模、资质要求非常高,而“研究院”一般不适用存在市场行为的民企。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人才服务队伍得知此事,第一时间制定方案,专门研究办法。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注册问题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
  
  注册问题解决后,新问题又来了。由于生产设备体积比较大,当时承租的二楼空间和承重满足不了要求,他们就打算把一楼整体租下来,但原先一楼有不少企业入驻,很多都不愿意搬走。为此,新材料科技城相关部门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全力满足企业要求,不让这些企业发展受影响。经过两三个星期的奔波,圆满解决了问题。
  
  在随后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新材料科技城又帮助该团队获得首期政府资助达4000万元,争取到中国银行科技支行600万元的科技授信贷款,以及首批达1200万元的风投资金。由此,这个海归人才团队创业之路才逐渐“越走越宽”。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努力,截至去年年底,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已集聚各类人才近6万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人才6500余名;引进海外留学人才1000余名、外国专家200余名;拥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0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46名,宁波市“3315计划”个人66名、团队26个,为下一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经过几年的建设,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及周边区域新材料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宁波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到3500亿元,2030年达到8000亿元。按照规划描绘的蓝图,新材料科技城这张宁波城市的“金名片”,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也将为我国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中国制造2025”各项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石。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宁波高新区:以新材料构筑创新发展基石

2016-06-12 来源:未知 点击:

  从神舟飞船上天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入海,从圆珠笔尖的钢珠到大飞机的机翼,材料科技在当前的科技创新发展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技革命大背景下,新材料产业将成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
  
  在这一背景下,宁波市瞄准科技创新发展前沿,依托自身材料产业雄厚基础,以宁波高新区为核心,着力构建新材料科技城,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中心,力争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的大发展、大进步构建牢固基石。


宁波高新区:以新材料构筑创新发展基石  
 
  绘就新蓝图,树立新坐标科学规划发挥“领雁效应”
  
  新材料产业是众多产业的基础,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能不能突破,直接影响到其他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发展。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往往会引发人类划时代的变革,如上世纪60年代高纯硅半导体材料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正因为如此,新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美国、德国和日本等能够在高端制造上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新材料的发展功不可没。
  
  我国材料科技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难以与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相匹配。中国已故著名材料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生前曾估计,我国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制造2025》将新材料列入重点领域,提出要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这表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攀登“工业4.0”时代的制造业高峰,新材料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如果实现突破,必将为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宁波,长期以来始终遨游在改革开放的潮头。面对当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宁波市委、市政府跳出圈子、立足全球、创新思路,从根源上寻找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将目光瞄向了新材料这一片“蓝海”。
  
  打造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市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宁波是全国首批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在磁性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合成新材料等三大细分领域已形成全球影响力。启动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的当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即近千亿元,博威、激智、韵升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已在各自细分领域成为了国内乃至世界龙头。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2013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新材料科技城的决定。按照规划,新材料科技城坚持自主创新、特色引领、资源整合、辐射带动四大原则,优先培育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海洋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碳材料等10个细分领域。
  
  围绕“一心四区”的发展定位(即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先行区、新兴产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生态智慧新城区),宁波市委、市政府在打造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时,坚持“创新引领、错位竞争、产城融合、低碳智慧、开放共建”的总体思路,力争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重要战略支点。
  
  为进一步增强新材料科技城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引领功能,宁波市结合原有的高新区“一区多园”战略,实施新材料科技城“一城多园”发展战略,在全市各县市区设立分园,形成由“核心区—延伸区—联动区”组成的空间布局,以专业化分园的模式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和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目前,全市范围内已有7家专业园挂牌成立,科技城孵化并有序转移到分园和周边地区的企业超过100家,其中包括日地太阳能、长阳科技、激智科技等优质产业大项目十几个。两年多来各分园新引进项目近200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随着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的“领雁效应”逐步显现,宁波市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新材料科技城这一创新驱动“引擎”,宁波市新材料产业每年保持高速增长,按照规划,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达到3500亿元。
  
  立足新平台,瞄准新技术优秀项目构建“产业支撑”
  
  位于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的新材料众创空间,是国内首家以“研发+创客+孵化+投资”模式建设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总面积达到两万平方米。启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已吸引了十几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高端新材料项目入驻。
  
  落户于该众创空间的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将重点瞄准国际顶尖的“材料基因工程”。过去研发新材料,传统方式是“试错法”。形象地说,就好比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一共尝试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才终于发明了白炽灯。100多年过去了,虽然“试错”的过程有了改进,但是新材料研发仍然依托的是这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传统模式,效率难以提升,有时一个结果可能要耗费10年甚至20年之久。
  
  宁波国际材料基因研究院的“高通量组合材料芯片技术”改变了这种情况。该技术被誉为“新材料搜索引擎”,曾获得1996年美国Discovery技术创新大奖及2000年R&D100奖。这一技术彻底打破传统方法的桎梏,带来研究效率的根本转变,使原来需数年完成的三元相图(结构及物理特性)可在几天内完成。该技术借用生物基因芯片的研究方法,把各种可能的材料元素和配比“溅射”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一块芯片就能“录入”100万种元素组合,革命性地提高了样本分析速度和材料搜索速度,实现材料研发的“多、快、好、省”。该研究院根据该技术研发的48靶材离子束溅射真空镀膜设备,面试不久即获得大量订单,收到市场广泛欢迎。
  
  入驻新材料众创空间的还有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该研究院重点在复合材料与工程、土力学及颗粒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先进材料和工程分析技术等领域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应用技术研究,旨在建成国际名校在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该研究院有别于国内大多数以事业单位形式运行的科研院所,具有显著的“企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特征。在这种新的模式中,研究院的运作主体为研究院有限公司,其本质是企业化运作,目标是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院可以自主开发研制新产品,也可以参股、控股、投资等各种方式孵化、创办企业,具有很强的自我造血功能,与产业结合也更加紧密。
  
  以新材料众创空间内入驻的这些优秀项目为代表,近年来,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一大批优秀的产业化项目不断涌现,如全球首条年产300吨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线、国内首条百吨级T800碳纤维规模化生产线等,累计引进相关项目总额达到260亿元。目前新材料科技城的核心区及分园中集聚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达560多家,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正不断涌现。
  
  按照计划,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今年将继续通过引进骨干研究机构、创客团队、投融资机构和科技型初创企业,营造宽容开放的创新氛围,打通科研和产业化的瓶颈制约,争取累计推动新材料领域成果转化1000项以上,培育新材料领域创新性初创企业2000家以上。
  
  树立新理念,铸造新链条协同创新构建“科技支撑”
  
  “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技术细节,企业就是没办法解决。”宁波博威集团研发部门负责人孟祥鹏感慨万千,“为此,我们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专业研究机构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也是企业能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关键。”
  
  在做铜合金替代项目开发时,铜钛锆锌的线材一拉就断,正是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专家团队经过反复试验,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如今,宁波博威已成为国内仅有的铜合金替代方案提供商,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路桥船舶、低压电器等领域,年销售额高达50多亿元。
  
  以博威的合作项目为代表,位于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的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通过“镁合金泄气保用轮毂技术”、“高纯铝溅射靶材电子束焊接”等数十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为周边区域的工业企业解决了一大批材料领域的技术难题,其中,仅“高品质大型复合铝合金铸件差压铸造技术”就为一家企业带来了超过20亿元的新增产值。
  
  面对当今全球制造业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传统企业要实现“逆水行舟”,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了像博威和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合作项目一样,让科技研发成果更加顺畅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新材料科技城转变科技服务理念,在集聚大量创新机构和平台的基础上,打造了连同各个创新要素和环节的新材料产业开放协同创新平台。
  
  一方面,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大力集聚创新资源。包括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在内,新材料科技城已经拥有了200多家各级各类科研机构,类型涵盖院士工作站、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成为宁波市及周边地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强大后盾。
  
  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合作,依托中科院材料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共同构建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新材料产业基金服务平台,推进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建立新材料信息资源整合平台,集成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产业联盟等各类组织及公共信息资源,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技术转移接力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新材料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以提供新材料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为导向,打造专业化、全流程、覆盖新材料成果转化链的公共服务平台。
  
  在协同创新的辐射带动下,宁波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呈现“裂变式”发展。在余姚,不少低压电器企业已经开始向宁波博威大批量采购变形锌产品;在奉化,百琪达自动化设备公司通过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研发的磁材料专用装备广受宁波韵升等大型钕铁硼企业青睐;在鄞州,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新一代超级电容去年通过新品鉴定,其中采用的石墨烯材料恰是慈溪墨西科技的“独门秘技”……
  
  随着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一协同创新“链条”也在进一步延伸。目前,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的宁波众创空间已经在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启用,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目标定位,引进包括中科院创客空间、宁波市商业模式概念验证实验室、飞马旅宁波新立方、首科众筹、天使俱乐部等近20家国内外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吸引了计算机硬件、新材料、“互联网+”等领域超过100个创客(团队)入驻。同时,以“投资广场”为代表的科技金融特色服务不断完善,引进各类投资机构130多家,集聚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余家,累计掌管500亿元科技金融资本。推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创金缘保”,由政府、担保公司、企业共同出资组成风险基金池,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试点,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帮助小企业解决融资过程中面临的抵押担保缺乏的难题。
  
  按照规划,未来几年还将会有300家以上研发机构落户在这里,创新平台30家以上,创业创新载体达到300万平方米,力争掌握20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有了这些创新资源的协同配合,新材料科技城的协同创新将更加“如虎添翼”。
  
  依托新服务,强化新优势人才工作构建“智力支撑”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和第一动力,要打造新材料创新中心,离不开许许多多优秀的智力资源。为实现“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共襄盛举,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可谓是挖空心思、全力以赴。
  
  两年多来,宁波市及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先后设立总额1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人才创新港,对引进的事业身份人才5年内保留事业身份;对入选“高新创业精英”计划的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此外,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还建设了150余套人才公寓、1000余套公租房;新申报入选的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提供10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住房一套,免租金居住,连续创业满10年后产权归个人所有;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健康咨询、保健“绿色通道”,其子女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享受本地户籍生同等待遇;多支专业的人才服务队伍随时待命,为落户人才提供便捷的服务,免除人才施展拳脚的后顾之忧。
  
  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的创始人团队——一个由哈佛博士等海归人才组成的团队,于2015年来到新材料科技城。创业伊始,技术出身的他们就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
  
  在注册“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时,团队遇到问题,原因在于这个名称太特殊,带有“国际”字眼对企业规模、资质要求非常高,而“研究院”一般不适用存在市场行为的民企。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人才服务队伍得知此事,第一时间制定方案,专门研究办法。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注册问题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
  
  注册问题解决后,新问题又来了。由于生产设备体积比较大,当时承租的二楼空间和承重满足不了要求,他们就打算把一楼整体租下来,但原先一楼有不少企业入驻,很多都不愿意搬走。为此,新材料科技城相关部门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全力满足企业要求,不让这些企业发展受影响。经过两三个星期的奔波,圆满解决了问题。
  
  在随后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新材料科技城又帮助该团队获得首期政府资助达4000万元,争取到中国银行科技支行600万元的科技授信贷款,以及首批达1200万元的风投资金。由此,这个海归人才团队创业之路才逐渐“越走越宽”。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努力,截至去年年底,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已集聚各类人才近6万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人才6500余名;引进海外留学人才1000余名、外国专家200余名;拥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0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46名,宁波市“3315计划”个人66名、团队26个,为下一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经过几年的建设,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及周边区域新材料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宁波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到3500亿元,2030年达到8000亿元。按照规划描绘的蓝图,新材料科技城这张宁波城市的“金名片”,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也将为我国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中国制造2025”各项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