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蓝高新"引领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跨越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6-08 点击:

  发展海洋经济是国家赋予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历史使命,2014年新区批复时,就确立了着力构建海洋特色鲜明的“616”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育海洋生物、蓝色金融等十大特色海洋新兴产业,打造军民结合等六大特色融合型产业,两年时间,新区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等10多块国家级牌子,成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基地、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0%,工业4.0、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电商等新经济业态涌现。

"蓝高新"引领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跨越  
 
  “蓝” 让“贵族鱼” 游上百姓餐桌
  
  冷链,就是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实施“发展远洋渔业、做大水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战略,冷链物流至关重要。在董家口港区胡家山作业区,占地12.26平方公里,总投资262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正在建设。
  
  “从捕捞到仓储,再到加工、交易,全程都需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负责人介绍。以金枪鱼为例,目前,由于数量少,捕捞、运输、加工、储存要求高等因素,价格相对较高,是“贵族鱼”。冷链物流基地和交易中心建好后,金枪鱼等产品在基地加工、储存、交易后,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百姓的饭桌上。
  
  据了解,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由青岛鲁海丰投资有限公司统一规划建设、独立封闭运行。“我们整合青岛渔业港口资源,联动发展海洋文化、海洋餐饮、滨海旅游、海洋教育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元化产业,构建水产品拍卖交易、冷链物流、远洋捕捞服务、加工配送、信息集成等产业链,打造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全国的国际化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交易量达300万吨,交易额达540亿元,税收贡献81亿元,拉动其他产业产值76亿元,带动区域就业数万人。”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将打造“中国北方渔都”、“世界深蓝渔港”,成为半岛乃至全国蓝色经济、海洋渔业经济的新引擎。
  
  “高” 自主研发高速艇 速度国际领先
  
  在蓝色项目的大力支撑下,新区蓝色经济产业发展迅速,船舶海工产业加快向海工及特种船舶转型。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总投资6.4亿元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是青岛市重点引进的高端研发机构,科技园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业、海洋开发等领域优势,以船舶设计、水下运载及作业、深海工程、海洋新材料等为重点,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科技园,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创新技术研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和国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科技示范园区。
  
  “研究院所属创新科技园正重点引进船舶海工、海洋新材料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入园企业达数十家。这里很多项目都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青岛科技园区转移转化,很多技术国内领先,有的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研发的多功能水下无人潜航器具有海底侦查、对敌作战等用途,研发中心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整条生产线全部搬到青岛研究院。”
  
  此外,该企业的多个项目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以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速艇为例,相当于陆地上每小时150公里。目前只有美国能够达到这个速度,当今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够达到这一技术。”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高速艇还处于实船验证阶段,未来还可以用作游艇。
  
  “新” “工业机器人” 完胜人工作业
  
  位于西区琅琊台南路的斯图加特航空自动化(青岛)有限公司是新区高新产业的代表之一。在2万平方米的车间内,只要25名工作人员就撑起了整条流水线,每个工序上只需要一名工人操作。“我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连保洁也是由工作人员使用电动车作业,清扫完整个厂房仅需一个半小时。”该公司行政经理田振涛告诉记者。
  
  2015年3月,总投资1130万美元的斯图加特航空自动化项目一期在西海岸新区正式投产,该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的“机器人”将替代传统的人工作业,涵盖了点焊、弧焊、装配、激光加工等应用领域,可根据装备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打造完整的机器人技术解决方案。据悉,该项目两期全部投产后,年生产各种工业机器人系统设备可达400台(套),销售额达12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此外,该项目的引进填补了国内在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方面的空白。
  
  “工业机器人”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传统人工作业?相比人工作业又有哪些优势?“以焊接技术为例,传统的4个焊接工人生产一天才能产出1个液压版,而4个人操作工业机器人,一天就能够生产16个液压版,工业机器人大大缩短了产出时间,提高了产出效率。”田振涛介绍,在生产质量上,机器人也全面超越了人工操作,机器人焊接的40毫米厚的钢板,在拉力试验中,可以承受3吨的拉力,这是人工焊接所无法达到。
  
  新区怎么突出 “蓝高新”特色?
  
  新区的特色就是魅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活力。新区获批两年来重点打造了“四张名片”,其中以“蓝、高、新”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彰显出新区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蓝”就是蓝色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是国家赋予新区的历史使命,新区着力构建海洋特色鲜明的“616”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育海洋生物、蓝色金融等十大特色海洋新兴产业,打造军民结合等六大特色融合型产业,推进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200多个海洋经济产业项目,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6%、全市总量的34%。
  
  “高”就是高端,两年时间,新区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等10多块国家级牌子,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基地、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等等。
  
  “新”就是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0%,工业4.0、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电商等新经济业态涌现。
  
  在新区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深入落实“海洋+”和“互联网+”行动,加快构建以海洋经济为引领的“61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十大特色园区”,到“十三五”末,形成4个千亿级、9个五百亿级、9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强海洋经济引领,就是要壮大临港制造业规模,加快港口服务业发展,推进滨海旅游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蓝高新"引领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跨越

2016-06-08 来源:未知 点击:

  发展海洋经济是国家赋予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历史使命,2014年新区批复时,就确立了着力构建海洋特色鲜明的“616”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育海洋生物、蓝色金融等十大特色海洋新兴产业,打造军民结合等六大特色融合型产业,两年时间,新区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等10多块国家级牌子,成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基地、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0%,工业4.0、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电商等新经济业态涌现。

"蓝高新"引领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跨越  
 
  “蓝” 让“贵族鱼” 游上百姓餐桌
  
  冷链,就是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实施“发展远洋渔业、做大水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战略,冷链物流至关重要。在董家口港区胡家山作业区,占地12.26平方公里,总投资262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正在建设。
  
  “从捕捞到仓储,再到加工、交易,全程都需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负责人介绍。以金枪鱼为例,目前,由于数量少,捕捞、运输、加工、储存要求高等因素,价格相对较高,是“贵族鱼”。冷链物流基地和交易中心建好后,金枪鱼等产品在基地加工、储存、交易后,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百姓的饭桌上。
  
  据了解,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由青岛鲁海丰投资有限公司统一规划建设、独立封闭运行。“我们整合青岛渔业港口资源,联动发展海洋文化、海洋餐饮、滨海旅游、海洋教育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元化产业,构建水产品拍卖交易、冷链物流、远洋捕捞服务、加工配送、信息集成等产业链,打造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全国的国际化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交易量达300万吨,交易额达540亿元,税收贡献81亿元,拉动其他产业产值76亿元,带动区域就业数万人。”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将打造“中国北方渔都”、“世界深蓝渔港”,成为半岛乃至全国蓝色经济、海洋渔业经济的新引擎。
  
  “高” 自主研发高速艇 速度国际领先
  
  在蓝色项目的大力支撑下,新区蓝色经济产业发展迅速,船舶海工产业加快向海工及特种船舶转型。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总投资6.4亿元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是青岛市重点引进的高端研发机构,科技园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业、海洋开发等领域优势,以船舶设计、水下运载及作业、深海工程、海洋新材料等为重点,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科技园,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创新技术研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和国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科技示范园区。
  
  “研究院所属创新科技园正重点引进船舶海工、海洋新材料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入园企业达数十家。这里很多项目都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青岛科技园区转移转化,很多技术国内领先,有的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研发的多功能水下无人潜航器具有海底侦查、对敌作战等用途,研发中心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整条生产线全部搬到青岛研究院。”
  
  此外,该企业的多个项目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以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速艇为例,相当于陆地上每小时150公里。目前只有美国能够达到这个速度,当今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够达到这一技术。”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高速艇还处于实船验证阶段,未来还可以用作游艇。
  
  “新” “工业机器人” 完胜人工作业
  
  位于西区琅琊台南路的斯图加特航空自动化(青岛)有限公司是新区高新产业的代表之一。在2万平方米的车间内,只要25名工作人员就撑起了整条流水线,每个工序上只需要一名工人操作。“我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连保洁也是由工作人员使用电动车作业,清扫完整个厂房仅需一个半小时。”该公司行政经理田振涛告诉记者。
  
  2015年3月,总投资1130万美元的斯图加特航空自动化项目一期在西海岸新区正式投产,该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的“机器人”将替代传统的人工作业,涵盖了点焊、弧焊、装配、激光加工等应用领域,可根据装备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打造完整的机器人技术解决方案。据悉,该项目两期全部投产后,年生产各种工业机器人系统设备可达400台(套),销售额达12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此外,该项目的引进填补了国内在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方面的空白。
  
  “工业机器人”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传统人工作业?相比人工作业又有哪些优势?“以焊接技术为例,传统的4个焊接工人生产一天才能产出1个液压版,而4个人操作工业机器人,一天就能够生产16个液压版,工业机器人大大缩短了产出时间,提高了产出效率。”田振涛介绍,在生产质量上,机器人也全面超越了人工操作,机器人焊接的40毫米厚的钢板,在拉力试验中,可以承受3吨的拉力,这是人工焊接所无法达到。
  
  新区怎么突出 “蓝高新”特色?
  
  新区的特色就是魅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活力。新区获批两年来重点打造了“四张名片”,其中以“蓝、高、新”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彰显出新区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蓝”就是蓝色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是国家赋予新区的历史使命,新区着力构建海洋特色鲜明的“616”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育海洋生物、蓝色金融等十大特色海洋新兴产业,打造军民结合等六大特色融合型产业,推进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200多个海洋经济产业项目,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6%、全市总量的34%。
  
  “高”就是高端,两年时间,新区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等10多块国家级牌子,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基地、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等等。
  
  “新”就是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0%,工业4.0、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电商等新经济业态涌现。
  
  在新区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深入落实“海洋+”和“互联网+”行动,加快构建以海洋经济为引领的“61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十大特色园区”,到“十三五”末,形成4个千亿级、9个五百亿级、9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强海洋经济引领,就是要壮大临港制造业规模,加快港口服务业发展,推进滨海旅游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