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2015年,长春高新区紧紧围绕科技部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总体要求,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推动创新创业和转型升级,区域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年底,全区营业总收入实现4550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425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30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92亿元,经济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434户,实现产值4214亿元,总投资37亿元的CATL新能源汽车、总投资30亿元的中信戴卡汽车轮毂生产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长春东北亚国际机械城等重大项目正式落位;长春国投长德工业园、一汽富晟李尔工业园等项目全面开工。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117户,实现产值74亿元,长东北生物医药产业园累计落位项目21个,成为全省有代表性的全医药产业集聚区;迪瑞、长生等5户企业进入省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主导型企业名单,占全市的一半以上;修正高新制药、远大国奥等10个项目列入省医药健康产业百强。
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发展到119户,实现产值91亿元,总投资2亿元的吉林高合黑格尔新材料研发中心项目汇聚了诺贝尔奖得主1人、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将打造成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中心;吉林华阳玄武岩采用俄罗斯玄武岩纤维生产技术,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
光电信息企业发展到102户,实现产值14亿元,我国首颗商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平稳运行,围绕推进卫星产业化,谋划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航天信息产业园,投资建设主体已完成注册,无人机等项目扎实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光电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累计落位项目18个,成为长春市光电和智能装备产业重要平台。
高端服务业实现收入350亿元,文化创意及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700余户,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林田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加快发展;修正服务外包大厦集聚企业62户,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到100户,果语堂O2O(线上线下)经营模式得到李克强总理的充分肯定;亚太农业和食品安全产业国际示范区在谈项目61个,平安汽车供应链金融产业园、奥特莱斯、五洲国际万国城等高端综合体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水平显着提升。
二、突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全区获批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等国家级园区和基地31个,正积极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扶持。研究制定支持创新创业的专项政策,设立1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明确园区财政的科技拨款占园区全部财政支出比例高于6%;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发展建设众创空间的实施方案,并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建立创业投资引导机制、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形成对创新创业全方位支持。
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累计引进高水平研发类项目51个,云计算中心项目正式运行,成为中科院在全国布局中最大的云存储平台;光电子平台完成主体工程,年内入驻企业32户;新材料技术平台聚集聚酰亚胺树脂、合成橡胶等一批项目;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建设规划获科技部批准,吉林省创新综合体内建设的科技大市场进入试运营,获批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
健全完善创新创业链条。全区新建、在建孵化基地22个,其中国家级9个。光电子产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认定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百万米北湖科技园一期全部建成,新签约落户25个高科技项目,总数达到50个;突出打造品牌化、专业化、智能化创新型孵化器,先后建成林田创客公园、益田硅谷新城等10家创新型孵化器,益田硅谷与美国硅谷结成友好合作关系,搭建起“长春-深圳-美国硅谷直通车”,摆渡创新工场和原创驿站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中科创客营、林田创客公园、长光T2T创业室被认定为吉林省众创空间。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区按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2户,占全市的53%;实施民营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创新型“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发展到45户,占全市的35%。全年申请专利1800项,其中发明专利近600项;吉湾科技自主研发的“吉湾一号”芯片实现“商业流片”批量化生产,科英激光、北方化工等一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三、突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金融服务水平显着提升。
金融扶持政策力度加大。建立了以提供低息贷款、贷款贴息、贷款担保、开放式创新(企业)投资基金、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股权激励等金融政策体系。
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区构建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沃顿财富广场、科技金融中心)金融管理服务架构。全区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到100余家,其中股权类投资机构发展到49家,资金规模达到200亿元,累计募集资金60亿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保障。
企业融资领域进一步拓展。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助保贷”、“微小企业信用贷”等创新信贷产品,为区内企业新增信贷支持5000万元;与科技支行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合作开展股权质押贷款,开创了全省中小科技企业信用贷款的先河,新增贷款总额4.75亿元,有效满足了域内企业融资需求。
上市融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强化对企业上市培训,搭建对接平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互通,扶持企业上市融资。长生生物参与黄海机械的重组,实现借壳上市;旭海科技、迈达医疗等8户企业成功挂板新三板,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达到12家,储备上市和挂牌新三板企业近60家,区内企业进入上市融资活跃期。
四、突出人才改革实验区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
人才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优化、整合近年来各类人才政策,形成与产业扶持政策相衔接的专项人才政策,包括灵活引进人才奖励、设立知识更新教育基金、鼓励科技企业设立知识产权股等等,区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用于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
人才服务内涵进一步拓展。全年组织金融论坛、人才联谊等企业沟通交流活动30余次;积极推进“长春人才港”建设,通过互联网,搭建高端人才沟通交流、项目对接的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人才集聚作用日益凸显。对内组织第五届“长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研习班”,对外参加大连海创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专项人才活动;加强人才与项目捆绑引进,依托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北湖科技园、中俄科技园等孵化器,新引进197个孵化项目500多名高端人才。截至目前,全区高端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占长春市的60%以上,其中两院院士21人、归国留学人员441人、外籍专家163人。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实现省内企业入选“千人计划”零的突破;1人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 3人入选省高级专家。
五、突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对外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产业园一期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长春铁路综合货场全面启动建设;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园建成中韩日交流中心等全线贯通的景观群,正式对外开放;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启动由日本园、韩国园、俄罗期园等国际园区组成的二期建设。
对外科技合作深入开展。长春中俄科技园建立八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设立五个外国官方机构或代表处,累计引进、孵化47家高科技企业,园区总产值达到10亿元。引进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中沃国际产业谷,将建成芬兰中心、德国中心等“六个功能区”。
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引进国际资金和技术,截至目前,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7.3亿美元,同比增长13.3%,三星集团、蒂森克虏伯、李尔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6个,外资企业134个;区内企业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集聚有进出口业务企业160户,成为吉林省、长春市对外开放的最佳窗口和前沿阵地。
六、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根据吉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依托长春高新区挂牌建设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今年2月份全面启动开发建设。为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全面提高行政效能,正在研究设计“大部制、扁平化”的管理架构,即将组织实施。
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深入探索“政府+公司”双轨运行机制改革,赋予集团公司土地整理、市场融资、项目承接、开发建设等职能,龙翔、创投、建投三个集团公司资产总规模发展到近500亿元;深入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谋划东北亚国际物流产业园土地开发、雾海生态谷等11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PPP示范项目。
企业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制定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涵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人才三大方面,全年兑现产业项目扶持资金2.84亿元,涉及732户企业1571个项目;围绕项目引进、建设、运营和管理,实行“三段式”接续服务,形成求助、投诉、咨询、服务“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五证合一”等审批制度改革。
“十三五”时期,长春高新区将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强化创新创业、深化改革两个动力,统筹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区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五项重点工作,努力打造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大众创新创业高度活跃的科技创新高地,主动融入和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