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长春净月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

  一、2015年工作情况回顾
  
  2015年,全区营业总收入实现1950亿元,同比增长11.2%;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96.9亿元,同比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87亿元,同比增长11.3%,三次产业比重为1.2:28.9:69.9;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0.28亿元,同比增长7%。在宏观形势持续偏紧的背景下,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逆势增长。
  
  (一)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打造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的助推引擎。在科技企业引进培育方面,中国华创智库大数据总部、吉林尚易科技呼叫及2D转3D服务外包基地、人大金仓数据库产品研发中心、吉林省电商园等100余示范性项目成功落位,创新创业资源快速汇聚的势头正在积极呈现;在技术及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引进建设了“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黑格尔新材料研究院、工业4.0研究院、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实验室吉林研究院吉林省医药产业研发基地、吉林省医疗器械众创空间、吉林省激光中试中心、天大精益机器人技术展示中心、长春科技发展中心、吉林省节能环保产业孵化基地等一批技术创新及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黑马会、伽米咖啡、派尼尔智能机器人众创空间、科文中心创客空间、中韩创新创业工场等一批创新型孵化平台建设;在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方面,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净月众创大厦、吉林省青年创业园、吉广广告示范园、泰豪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孵化载体投入运营,其中吉林省青年创业园、启明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吉广DEK创客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与诺睿德集团、泰豪集团、吉林大学、中国联通等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了诺睿德大学生创业园、泰豪科技企业孵化器、吉林大学创新创业园、“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等创业孵化载体;派尼尔智能化机器人众创空间、并购(Binggo)咖啡众创空间、中韩创新创业工场等一批创新型孵化器不断涌现。以“一心六园”为代表的科技孵化载体建设快速推进。全区各类孵化载体在孵企业已达500余家。到2018年,全区科技孵化载体面积可达到50万平方米,可承接孵化科技企业超过10000家;在科技合作交流方面,面向全区创新发展需要,强化产学研合作交流。以“两所五校”以及大型企业集团等为重点,积极开展对接洽谈,分别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签订了《吉林大学-净月高新区创新创业战略合作协议》、《东北师范大学—净月高新区共建UGE协同创新实验区协议书》。分别与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分院等就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产业育成中心等达成了合作意向。与中国联通吉林省公司围绕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等签订了开展深入合作的战略协议。初步构建了以政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业、平台建设等为内容的协同创新体系,为净月科技生态城建设打造了智力引擎。
  
  (二)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引领吉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凭借净月高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确立了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总部经济、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内容、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以及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规划建设了东北亚总部经济园区、启明软件园、净月生态金融街、吉广广告示范园、绿地科技孵化园、净月科技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发展载体。
  
  (三)坚持开放合作,着力打造吉林省与国际接轨的对外交流窗口。把握地缘优势,全力开拓对俄、乌、韩等国家的合作渠道,与俄罗斯激光协会、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韩国产业工团等国际创新组织建立合作渠道,签订了关于中俄共同推进激光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韩深化信息产业合作战略合作协议等一系列交流合作文件,建立了以跨国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为形式的一批国际创新平台。
  
  (四)坚持人才兴区,着力打造区域招才引智战略实施的人才集聚高地。发挥平台效应,加大引才力度。修订人才政策,首次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实施范围,扶持上限提高至1000万元。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国际人才交流平台强势推介人才政策,新增英国伯纳特、中美商务中心等4家海外人才战略联盟,签约联盟已达10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32名专家、奥拉夫等4名外国专家。累计接待美国、意大利、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高层次人才及团体100余人次,洽谈高端人才项目200余项。互频无线供电、声学电子产品研发、固定翼无人机等项目正在办理入区手续,累计入区人才项目14个,单个项目产值可达亿元以上。深入全区300余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走访宣传推介,对接推荐海内外高端人才项目80余项。
  
  (五)坚持政策引领,着力打造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洼地。在宏观形势日益趋紧、经济发展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抢抓国家为加快创新转型密集出台创新创业政策意见的有利契机,在全省率先推出并启动了《“创业净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了《长春净月高新区促进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每年列支5000万至10000万元,重点对创业孵化载体及各类平台建设、企业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新兴产业要素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2016年工作思路
  
  1.抓创新产业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坚持围绕新兴产业抓定位,坚持围绕产业抓招商,坚持围绕产业抓服务,把所有资源向产业倾斜。以“1+N”为布局重点,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引进配置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着力培育科技企业群,打造特色产业优势。“1”就是依托服务业发展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争取政策倾斜、开展先行先试,加快推动研发设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专业科技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N”就是围绕智能装备、激光、互联网+、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展开布局,做大做强。在智能装备领域,要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开发制造为重点,打造机器人产业示范基地;在激光领域,以半导体激光技术应用为重点,打造集激光医疗、激光通信、3D打印等一体化的应用产业集群;在“互联网+ ”领域,以完善“云物移大智”等新一代信息产业链为重点,全力打造互联网跨界融合基地和互联网终端产品应用产业集群;在新材料领域,定位新材料研发、中试等高端环节,打造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研发试验基地;在生物医药领域,要以整合全省医药企业研发资源为切入点,打造吉林省医药产业研发示范基地。重点打造3-5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抓创新体系构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借鉴发达高新区成熟经验,推动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启动五个一批工程,围绕资源组织、配套服务、载体平台、政策环境等创新体系核心环节,完善创新体系功能。一是打造一批资源整合平台。积极与区域商会、行业协会、创新联盟等产业组织机构或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对接合作,依托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对外交流渠道,实现对外找项目、聚资源,对内搭平台、强服务;二是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与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创新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合作建立技术转移平台、开放科研平台、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每个领域建立一个专业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或产业创新中心。规划建设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平台;三是打造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力推动现有孵化器的建设运营,组织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加快释放科技孵化功能。积极鼓励创客空间、众创基地等创新型孵化器的建设发展。引导商务楼宇运营商与产业运营商开展合作,建设一批以医药研发、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为主题的专业孵化器。着力拓展面向创新创业团队、种子期及初创期企业的低成本、网络化的科技孵化空间;四是打造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对全区建成厂房及大型场地进行调研摸底,鼓励支持物业持有者采取租赁、合作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满足孵化器毕业企业及成长型企业规模扩张、业务拓展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化空间需求;五是打造一批科技产业园区。加快推动签约落位园区的建设运营。引导全区商务楼宇开展产业功能定位,推动全区形成“一楼一业、一宇一产”的立体化产业集聚空间。着力推动产业用地调整,规划建设新一代科技园区,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的物理空间支撑。
  
  3.抓创新人才引进,打造招才引智特区。一是扩大国际化的引才体系。继续延伸引才工作触角,扩大国际化人才服务联盟覆盖范围,开辟与驻外使领馆、国家级人才组织团体合作路径,探索政研、政学联合引才模式,拓宽引才渠道,提升引才效率。二是构建科学化的创新体系。学习借鉴国际化引才活动的成功经验,创立净月特色引才活动品牌,逐步形成人才虹吸效应。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影响力论坛、展会等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载体和平台,建立多门类、多层次的专业化智囊团,为产业链建设、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建立企业自主引才体系。与区内规模企业联合建立引才基地,通过人才交流洽谈对接会议、高端人才净月行等引才活动,搭建企业人才无缝对接平台,提高企业的人才自给率。四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争取省市人才政策支持,树立创新创业典型,提高企业的人才意识,点燃引才热情。举办内容丰富、形势多样的人才培训活动,积极向企业传递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
  
  4.抓创新企业培育,打造瞪羚企业汇谷。一是要实施净月高新区“瞪羚企业”培育计划。结合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扶持计划,启动实施净月高新区“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每年选育50户高成长性企业,加大政策支持,使其在政策的“绿岛”中加速奔跑;二是打造瞪羚企业创新支撑。深化与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创新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合作建立技术转移平台、开放科研平台、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强化技术服务支持,打造“瞪羚企业”催生源头;三是构建创新企业投融资体系。要围绕“瞪羚企业”培育,建立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机构集聚并借助政府投资平台加强对风投所投企业的跟投、连投,建立支持“瞪羚”的风险投资体系。通过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科技企业“独角兽”。


长春净月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长春净月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2016-01-14 来源:未知 点击:

  一、2015年工作情况回顾
  
  2015年,全区营业总收入实现1950亿元,同比增长11.2%;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96.9亿元,同比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87亿元,同比增长11.3%,三次产业比重为1.2:28.9:69.9;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0.28亿元,同比增长7%。在宏观形势持续偏紧的背景下,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逆势增长。
  
  (一)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打造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的助推引擎。在科技企业引进培育方面,中国华创智库大数据总部、吉林尚易科技呼叫及2D转3D服务外包基地、人大金仓数据库产品研发中心、吉林省电商园等100余示范性项目成功落位,创新创业资源快速汇聚的势头正在积极呈现;在技术及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引进建设了“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黑格尔新材料研究院、工业4.0研究院、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实验室吉林研究院吉林省医药产业研发基地、吉林省医疗器械众创空间、吉林省激光中试中心、天大精益机器人技术展示中心、长春科技发展中心、吉林省节能环保产业孵化基地等一批技术创新及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黑马会、伽米咖啡、派尼尔智能机器人众创空间、科文中心创客空间、中韩创新创业工场等一批创新型孵化平台建设;在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方面,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净月众创大厦、吉林省青年创业园、吉广广告示范园、泰豪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孵化载体投入运营,其中吉林省青年创业园、启明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吉广DEK创客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与诺睿德集团、泰豪集团、吉林大学、中国联通等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了诺睿德大学生创业园、泰豪科技企业孵化器、吉林大学创新创业园、“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等创业孵化载体;派尼尔智能化机器人众创空间、并购(Binggo)咖啡众创空间、中韩创新创业工场等一批创新型孵化器不断涌现。以“一心六园”为代表的科技孵化载体建设快速推进。全区各类孵化载体在孵企业已达500余家。到2018年,全区科技孵化载体面积可达到50万平方米,可承接孵化科技企业超过10000家;在科技合作交流方面,面向全区创新发展需要,强化产学研合作交流。以“两所五校”以及大型企业集团等为重点,积极开展对接洽谈,分别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签订了《吉林大学-净月高新区创新创业战略合作协议》、《东北师范大学—净月高新区共建UGE协同创新实验区协议书》。分别与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分院等就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产业育成中心等达成了合作意向。与中国联通吉林省公司围绕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等签订了开展深入合作的战略协议。初步构建了以政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业、平台建设等为内容的协同创新体系,为净月科技生态城建设打造了智力引擎。
  
  (二)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引领吉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凭借净月高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确立了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总部经济、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内容、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以及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规划建设了东北亚总部经济园区、启明软件园、净月生态金融街、吉广广告示范园、绿地科技孵化园、净月科技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发展载体。
  
  (三)坚持开放合作,着力打造吉林省与国际接轨的对外交流窗口。把握地缘优势,全力开拓对俄、乌、韩等国家的合作渠道,与俄罗斯激光协会、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韩国产业工团等国际创新组织建立合作渠道,签订了关于中俄共同推进激光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韩深化信息产业合作战略合作协议等一系列交流合作文件,建立了以跨国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为形式的一批国际创新平台。
  
  (四)坚持人才兴区,着力打造区域招才引智战略实施的人才集聚高地。发挥平台效应,加大引才力度。修订人才政策,首次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实施范围,扶持上限提高至1000万元。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国际人才交流平台强势推介人才政策,新增英国伯纳特、中美商务中心等4家海外人才战略联盟,签约联盟已达10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32名专家、奥拉夫等4名外国专家。累计接待美国、意大利、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高层次人才及团体100余人次,洽谈高端人才项目200余项。互频无线供电、声学电子产品研发、固定翼无人机等项目正在办理入区手续,累计入区人才项目14个,单个项目产值可达亿元以上。深入全区300余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走访宣传推介,对接推荐海内外高端人才项目80余项。
  
  (五)坚持政策引领,着力打造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洼地。在宏观形势日益趋紧、经济发展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抢抓国家为加快创新转型密集出台创新创业政策意见的有利契机,在全省率先推出并启动了《“创业净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了《长春净月高新区促进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每年列支5000万至10000万元,重点对创业孵化载体及各类平台建设、企业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新兴产业要素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2016年工作思路
  
  1.抓创新产业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坚持围绕新兴产业抓定位,坚持围绕产业抓招商,坚持围绕产业抓服务,把所有资源向产业倾斜。以“1+N”为布局重点,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引进配置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着力培育科技企业群,打造特色产业优势。“1”就是依托服务业发展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争取政策倾斜、开展先行先试,加快推动研发设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专业科技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N”就是围绕智能装备、激光、互联网+、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展开布局,做大做强。在智能装备领域,要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开发制造为重点,打造机器人产业示范基地;在激光领域,以半导体激光技术应用为重点,打造集激光医疗、激光通信、3D打印等一体化的应用产业集群;在“互联网+ ”领域,以完善“云物移大智”等新一代信息产业链为重点,全力打造互联网跨界融合基地和互联网终端产品应用产业集群;在新材料领域,定位新材料研发、中试等高端环节,打造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研发试验基地;在生物医药领域,要以整合全省医药企业研发资源为切入点,打造吉林省医药产业研发示范基地。重点打造3-5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抓创新体系构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借鉴发达高新区成熟经验,推动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启动五个一批工程,围绕资源组织、配套服务、载体平台、政策环境等创新体系核心环节,完善创新体系功能。一是打造一批资源整合平台。积极与区域商会、行业协会、创新联盟等产业组织机构或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对接合作,依托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对外交流渠道,实现对外找项目、聚资源,对内搭平台、强服务;二是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与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创新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合作建立技术转移平台、开放科研平台、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每个领域建立一个专业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或产业创新中心。规划建设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平台;三是打造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力推动现有孵化器的建设运营,组织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加快释放科技孵化功能。积极鼓励创客空间、众创基地等创新型孵化器的建设发展。引导商务楼宇运营商与产业运营商开展合作,建设一批以医药研发、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为主题的专业孵化器。着力拓展面向创新创业团队、种子期及初创期企业的低成本、网络化的科技孵化空间;四是打造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对全区建成厂房及大型场地进行调研摸底,鼓励支持物业持有者采取租赁、合作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满足孵化器毕业企业及成长型企业规模扩张、业务拓展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化空间需求;五是打造一批科技产业园区。加快推动签约落位园区的建设运营。引导全区商务楼宇开展产业功能定位,推动全区形成“一楼一业、一宇一产”的立体化产业集聚空间。着力推动产业用地调整,规划建设新一代科技园区,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的物理空间支撑。
  
  3.抓创新人才引进,打造招才引智特区。一是扩大国际化的引才体系。继续延伸引才工作触角,扩大国际化人才服务联盟覆盖范围,开辟与驻外使领馆、国家级人才组织团体合作路径,探索政研、政学联合引才模式,拓宽引才渠道,提升引才效率。二是构建科学化的创新体系。学习借鉴国际化引才活动的成功经验,创立净月特色引才活动品牌,逐步形成人才虹吸效应。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影响力论坛、展会等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载体和平台,建立多门类、多层次的专业化智囊团,为产业链建设、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建立企业自主引才体系。与区内规模企业联合建立引才基地,通过人才交流洽谈对接会议、高端人才净月行等引才活动,搭建企业人才无缝对接平台,提高企业的人才自给率。四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争取省市人才政策支持,树立创新创业典型,提高企业的人才意识,点燃引才热情。举办内容丰富、形势多样的人才培训活动,积极向企业传递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
  
  4.抓创新企业培育,打造瞪羚企业汇谷。一是要实施净月高新区“瞪羚企业”培育计划。结合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扶持计划,启动实施净月高新区“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每年选育50户高成长性企业,加大政策支持,使其在政策的“绿岛”中加速奔跑;二是打造瞪羚企业创新支撑。深化与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创新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合作建立技术转移平台、开放科研平台、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强化技术服务支持,打造“瞪羚企业”催生源头;三是构建创新企业投融资体系。要围绕“瞪羚企业”培育,建立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机构集聚并借助政府投资平台加强对风投所投企业的跟投、连投,建立支持“瞪羚”的风险投资体系。通过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科技企业“独角兽”。


长春净月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