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南通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

  今年以来,南通高新区预计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500亿元,同比增长10.5%;工业应税销售550亿元,同比增长8.4%;服务业应税销售380亿元,同比增长16.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50亿元,增长1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亿元,增长14.2%;完成利用外资1.8亿美元。

 南通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关于创新发展工作
  
  一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高新企业培育、知识产权推进、创新人才引育“三大计划”,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新区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参与创新活动、了解科技政策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今年新增高企18家。拟定《南通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五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文件,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启动南通高新区“众创空间”建设,“江海圆梦谷”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创新公园”获批市级众创空间,南通高新区世纪大道众创集聚区获得省级试点和资助,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园区近期将获批。参与组织通州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利用“通创荟”、“创新公园”以及创投机构资源,吸引了60多个项目参加初赛,筛选储备了一批优质的项目。今年,南通高新区还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等称号;与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分别签定了共同推进南通高新区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为科技要素集聚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是创新载体加快建设。科技之窗围绕明年4月底全面竣工运营的目标,正在抓紧建设进度,目前,土建、安装已基本完成,幕墙施工12月底完成,室内装潢已进场,智能化工程本月16日开标,配套、景观工程24日开标。科创大厦(江海圆梦谷)已投入运营,连邦软件、广和云数据、甲骨文培训基地等首批14家单位已入驻。大力整合资源,谋划东大科技园回购后的园区建设方案,积极开展项目前期清理工作,力争早日投入运作。生物医药产业初步明确发展“抗体药物”为重点,开展生物组织和神经因子可行性调研,按照“一次性规划,分阶段实施,渐进式开发”的模式,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规划
  
  三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突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公共服务等平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研究所落户高新区,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运行,并成立了南通市纺织丝绸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和南通市创新创业投资机构联盟。海工研究院注册成立市场化运作公司——江苏通科海工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明确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业中心南通研发中心研发方向,积极对接湖北海工装备技术研究院、武船重工,筹建海工装备研发平台,海兰信基金成功收购德国知名船舶机舱自动化厂家Rockson(音译罗克森)。建筑研究院中试基地启动建设,可变住宅、智能调光玻璃等一批智能建筑项目成功落户,与南京大学联合申报市级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与澄方科技签订预制外墙研发合同,与南通大学合作开展玻璃纤维混凝土研究课题。依托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源,联合区内压铸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推动轻合金平台建设。今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家,累计达22家。
  
  四是高端人才有效集聚。新引进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顶尖人才落户高新区。自主培育2名创业人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评审答辩。新增省“双创人才”5名,5名高端人才入选省“双创博士”。今年,高新区创业载体内已落户50余个新项目。建成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采用总站+分站的运作模式,加快高端人才集聚,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五是科技金融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初显成效,已有18家企业申请担保基金,其中授信企业10家,放款额度达990万元。联合区科技、财政等部门,筹建通州区创新创业种子基金,一期规模1500万元,目前基金管理办法已经出台,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南通高新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已经有10多家金融机构签订入驻意向协议,预计明年7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新三板上市有序推进,新增辰星海洋、建总智能2家报会企业,诺鑫医疗、力普电子正在进行股改准备,沃太能源、博悦物联网、罗化新材料等企业正在进行“新三板”前期工作。
  
  二、关于明年工作思路
  
  (一)建设国家高新区,主动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化与央企全方位合作,主动对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高新区的首要任务、把创新作为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把改革作为高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努力在发展模式和发展境界上实现一次自我超越和脱胎换骨,提档升级传统产业,给力加码新兴产业,走出一条具有南通高新区特色的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在全国、全省争先晋位。
  
  (二)实施两大战略,厚植发展新优势。
  
  一是突出创新驱动,激活发展主引擎。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纺织丝绸研究院、现代建筑研究院、船舶海工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步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战略性、引领型发展。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创客集聚计划,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推动高新区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是强化产城融合,提升发展品质。强化规划导向功能,加强与市、区规划的衔接,统筹推进与南通主城区功能对接,科学编制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加快载体建设与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及时将高新区连接南通主城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对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提升发展空间。加快重大项目和特色产业协同推进,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和园区品质。
  
  (三)推进重点工作,奋力迈上新台阶
  
  一是突出招才选资,提升发展水平。坚持“巩固港台、发展日韩、开拓欧美”,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紧盯世界500强、央企、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探索以参股、并购等方式整合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坚持引智引技并举,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实现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引进新突破,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机遇,加快国际合作步伐,积极获取和吸纳世界先进创新资源,加强与德国、韩国等合作项目对接,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新突破,打造国际化开放合作新高地。
  
  二是强化项目建设,提升发展后劲。推进深南电路、丽智电子、展华电子、旭东压铸、众福金属、聚宝工业园、聚丰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推进棉花交易中心、甬金三号车间、芬图贝、凯蒂亚、斯坦塔、沃德新材料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重点推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推进华电热电、新江海动力电子二期、公爵新能源汽车二期、鸿泰二期、鸿劲二期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围绕产业发展方向,收集、筛选一批项目信息,为“十三五”发展储备一批优质项目。
  
  三是加快载体建设,提升发展空间。推进科技之窗、科创大厦、科技金融港、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同步推进项目入驻。科技之窗2016年4月底前投入使用。做好科创大厦入驻单位服务协调工作,进一步创新科技园区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为入驻项目提供高质量的运营管理服务,争创国家级孵化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安置房建设,提升工程质量,围绕畅通目标,加快路网互联互通,完善绿化、水系等工程建设,提高园区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和对高端人才、国际合作的吸聚能力。加强园区物业管理。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小区物业管理提升工程”和“执法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实现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城市管理的无缝衔接,营造良好的投资、居住和工作环境。
  
  四是突出创新发展,提升发展动力。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多措并举,整合资源,协同推进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重点,提升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按照集聚集约的要求,加快推进苏大南通纺织丝绸研究院、现代建筑研究院、船舶海工研究院、中韩文化产业创意园、新能源汽车设计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总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创新项目评审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做优“江海圆梦谷”省级众创空间平台,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突破发展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零部件等四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1~2个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创新创业服务链建设。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完善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服务-创新园区”的创新创业发展服务链。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务,引导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保投联动”等创新服务,打造科技型企业一体化融资平台,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五是完善要素保障,提升发展支撑。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土地利用、生态建设、配套建设、资金保障等发展难题,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效益和服务满意度,提升企业发展信心,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提高预算安排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约束力。金新街道、科技新城自2016年起单独编制财政预算。完善绩效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高新区层面突出对招才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推进的考核,金新街道加强对村居做好农村控违拆违、民生实事、队伍建设、信访维稳等工作的考核。坚持安全发展。按照“管行业、管安全”的要求,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南通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2016-01-14 来源:未知 点击:

  今年以来,南通高新区预计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500亿元,同比增长10.5%;工业应税销售550亿元,同比增长8.4%;服务业应税销售380亿元,同比增长16.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50亿元,增长1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亿元,增长14.2%;完成利用外资1.8亿美元。

 南通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关于创新发展工作
  
  一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高新企业培育、知识产权推进、创新人才引育“三大计划”,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新区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参与创新活动、了解科技政策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今年新增高企18家。拟定《南通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五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文件,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启动南通高新区“众创空间”建设,“江海圆梦谷”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创新公园”获批市级众创空间,南通高新区世纪大道众创集聚区获得省级试点和资助,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园区近期将获批。参与组织通州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利用“通创荟”、“创新公园”以及创投机构资源,吸引了60多个项目参加初赛,筛选储备了一批优质的项目。今年,南通高新区还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等称号;与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分别签定了共同推进南通高新区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为科技要素集聚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是创新载体加快建设。科技之窗围绕明年4月底全面竣工运营的目标,正在抓紧建设进度,目前,土建、安装已基本完成,幕墙施工12月底完成,室内装潢已进场,智能化工程本月16日开标,配套、景观工程24日开标。科创大厦(江海圆梦谷)已投入运营,连邦软件、广和云数据、甲骨文培训基地等首批14家单位已入驻。大力整合资源,谋划东大科技园回购后的园区建设方案,积极开展项目前期清理工作,力争早日投入运作。生物医药产业初步明确发展“抗体药物”为重点,开展生物组织和神经因子可行性调研,按照“一次性规划,分阶段实施,渐进式开发”的模式,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规划
  
  三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突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公共服务等平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研究所落户高新区,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运行,并成立了南通市纺织丝绸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和南通市创新创业投资机构联盟。海工研究院注册成立市场化运作公司——江苏通科海工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明确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业中心南通研发中心研发方向,积极对接湖北海工装备技术研究院、武船重工,筹建海工装备研发平台,海兰信基金成功收购德国知名船舶机舱自动化厂家Rockson(音译罗克森)。建筑研究院中试基地启动建设,可变住宅、智能调光玻璃等一批智能建筑项目成功落户,与南京大学联合申报市级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与澄方科技签订预制外墙研发合同,与南通大学合作开展玻璃纤维混凝土研究课题。依托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源,联合区内压铸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推动轻合金平台建设。今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家,累计达22家。
  
  四是高端人才有效集聚。新引进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顶尖人才落户高新区。自主培育2名创业人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评审答辩。新增省“双创人才”5名,5名高端人才入选省“双创博士”。今年,高新区创业载体内已落户50余个新项目。建成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采用总站+分站的运作模式,加快高端人才集聚,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五是科技金融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初显成效,已有18家企业申请担保基金,其中授信企业10家,放款额度达990万元。联合区科技、财政等部门,筹建通州区创新创业种子基金,一期规模1500万元,目前基金管理办法已经出台,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南通高新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已经有10多家金融机构签订入驻意向协议,预计明年7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新三板上市有序推进,新增辰星海洋、建总智能2家报会企业,诺鑫医疗、力普电子正在进行股改准备,沃太能源、博悦物联网、罗化新材料等企业正在进行“新三板”前期工作。
  
  二、关于明年工作思路
  
  (一)建设国家高新区,主动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化与央企全方位合作,主动对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高新区的首要任务、把创新作为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把改革作为高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努力在发展模式和发展境界上实现一次自我超越和脱胎换骨,提档升级传统产业,给力加码新兴产业,走出一条具有南通高新区特色的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在全国、全省争先晋位。
  
  (二)实施两大战略,厚植发展新优势。
  
  一是突出创新驱动,激活发展主引擎。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纺织丝绸研究院、现代建筑研究院、船舶海工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步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战略性、引领型发展。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创客集聚计划,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推动高新区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是强化产城融合,提升发展品质。强化规划导向功能,加强与市、区规划的衔接,统筹推进与南通主城区功能对接,科学编制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加快载体建设与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及时将高新区连接南通主城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对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提升发展空间。加快重大项目和特色产业协同推进,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和园区品质。
  
  (三)推进重点工作,奋力迈上新台阶
  
  一是突出招才选资,提升发展水平。坚持“巩固港台、发展日韩、开拓欧美”,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紧盯世界500强、央企、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探索以参股、并购等方式整合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坚持引智引技并举,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实现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引进新突破,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机遇,加快国际合作步伐,积极获取和吸纳世界先进创新资源,加强与德国、韩国等合作项目对接,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新突破,打造国际化开放合作新高地。
  
  二是强化项目建设,提升发展后劲。推进深南电路、丽智电子、展华电子、旭东压铸、众福金属、聚宝工业园、聚丰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推进棉花交易中心、甬金三号车间、芬图贝、凯蒂亚、斯坦塔、沃德新材料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重点推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推进华电热电、新江海动力电子二期、公爵新能源汽车二期、鸿泰二期、鸿劲二期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围绕产业发展方向,收集、筛选一批项目信息,为“十三五”发展储备一批优质项目。
  
  三是加快载体建设,提升发展空间。推进科技之窗、科创大厦、科技金融港、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同步推进项目入驻。科技之窗2016年4月底前投入使用。做好科创大厦入驻单位服务协调工作,进一步创新科技园区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为入驻项目提供高质量的运营管理服务,争创国家级孵化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安置房建设,提升工程质量,围绕畅通目标,加快路网互联互通,完善绿化、水系等工程建设,提高园区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和对高端人才、国际合作的吸聚能力。加强园区物业管理。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小区物业管理提升工程”和“执法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实现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城市管理的无缝衔接,营造良好的投资、居住和工作环境。
  
  四是突出创新发展,提升发展动力。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多措并举,整合资源,协同推进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重点,提升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按照集聚集约的要求,加快推进苏大南通纺织丝绸研究院、现代建筑研究院、船舶海工研究院、中韩文化产业创意园、新能源汽车设计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总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创新项目评审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做优“江海圆梦谷”省级众创空间平台,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突破发展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零部件等四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1~2个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创新创业服务链建设。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完善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服务-创新园区”的创新创业发展服务链。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务,引导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保投联动”等创新服务,打造科技型企业一体化融资平台,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五是完善要素保障,提升发展支撑。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土地利用、生态建设、配套建设、资金保障等发展难题,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效益和服务满意度,提升企业发展信心,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提高预算安排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约束力。金新街道、科技新城自2016年起单独编制财政预算。完善绩效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高新区层面突出对招才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推进的考核,金新街道加强对村居做好农村控违拆违、民生实事、队伍建设、信访维稳等工作的考核。坚持安全发展。按照“管行业、管安全”的要求,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