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2 点击:次
今年以来,泸州高新区紧紧围绕泸州市委、泸州市政府“六个突破、两个率先”战略和“产业转型发展年”部署,坚持创建与发展并举,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现将2015年工作完成情况和2016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15年重点工作
(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2015年,泸州高新区努力发挥国家级高新区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技术优势,通过构建“金字塔”型企业创新体系,提升高新区企业对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以及对关键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水平。
1、大力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开发区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优势产业以项目带动、资源整合、产学研联盟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大力引进和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科研机构。
2、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试点企业。2015年,泸州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进与培育高新区现有企业相结合,努力增加高新区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
3、大力扶持专利申请。大力支持高新区企业的专利申请、授权专利工作,积极引进专利代理机构在高新区开展专利代理业务。2015年,专利申请受理317件(其中发明专利105件,实用新型187件,外观设计25 件),授权146件(其中发明专利34件,实用新型87件,外观设计25件)。
(二)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途径,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2015年,泸州高新区对内狠抓环境优化,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对外狠抓招商引资,扩大园区产业增量。
1、狠抓政策环境优化。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成立了全省第一个行政审批局,承接了市级部门向高新区下放的140项行政审批权,从体制上确保“高新区事情高新区办”和“精简、效能”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赴成都等地学习,探索建立优质高效的招投标机制;建立企业融资扶持机制,为国机长起、邦立重机、华宇石油、红岩机械等企业融资4.5亿元。
2、狠抓园区硬件环境。2015年,泸州高新区加速推进了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酒谷大道高新区段景观工程(三期)车行道工程、酒谷大道高新区段景观工程(三期)绿化工程已经完工;泸州高新区新的孵化器大楼土建部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和消防电梯工程的招投标程序。
3、狠抓对外招商引资。2015年,高新区新签约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南瑞集团西部制造基地、省信用联社异地灾备中心等20个项目,协议金额达168亿元。为保证项目尽快落地,每个项目确定“三个一”工作法,即有一名领导牵头,有一套班子服务,有一个机制推动。
(三)以建设孵化器为载体,全面推动创新创业
1、完善孵化载体筑巢引凤。2015年,高新区新建成2.79万平方米孵化器大楼。此外,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平台,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5.69万平方米。2015年,高新区新引进科技小微企业70家。
2、强化政策支持。2015年,泸州高新区出台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入孵企业评审机制和场地租金优惠办法,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和审批制度,入孵企业创业补贴实施办法,入孵企业贷款贴息实施办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奖励办法,建立科研资源、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补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3、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泸州高新区设立了4000万创新创业及科技专项资金,从专项资金设立、支持资源聚集、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技术创新、支持成果转化、支持专利管理及支持创新创业等7个方面,扎实推动和帮助园区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以规划为引领,完善园区产业布局
调整产业规划布局,委托新加坡裕廊国际集团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委托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完成高新区发展战略规划,委托成都规划设计院完成概念规划和控制性详规,重点发展西南大数据中心产业园、西南电网产业园、现代医药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五大专业产业园。
(五)以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完善服务体系
1、搭建项目、资金争取平台。引入专业团队,通过挖掘项目、包装项目,努力在国家、省、市争取各类专项资金、成果转化资金、平台资金等等。2015年,高新区为区内企业申报国家、省、市项目90个,项目资金共12160万元,其中已立项省级科技项目78个,立项资金10930万元,已到位资金8651万元。
2、建设全方位服务于孵化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2015年,高新区建立完善了工商注册绿色通道,专利申请绿色通道,法律财务服务中介平台,投融资对接平台,创业培训平台,企业诊断及辅导平台,检验检测平台,专利代理中介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用工招聘平台、媒体资讯平台等,为孵化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3、建设一批机床、设备、仪器资源共享平台。2015年,泸州高新区通过财政资金补贴,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现有机床设备、加工中心、检验检测设备,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与高新区创新创业者实现了资源共享,让更多科技人员和创新创业者用得起科研设备。
4、建设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云服务平台。2015年,随着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的落地,软通动力公司中小企业云项目的启动,构建统一开放、线上线下同步的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平台有了实质突破,有望实现科技资源整合、信息开放共享互动、技术成果交易以及科技金融服务无缝对接。
5、搭建技术市场服务平台。2015年,推进建设了集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信息共享、对接交流、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引进专业组织和团队为技术市场提供各项服务。
(六)以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为核心,建立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1、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设立高新区创新创业引导基金4000万元的基础上,主要用于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报和奖励、专家咨询、科技培训、考察学习等。
2、建设投融资平台。泸州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泸州高新区下辖全资国有企业)与杭州美华汇金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美华高新股权投资基金,注册资金1亿元。与钦达投资集团、中融控股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四川泸州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创投基金,基金规模4.1亿元。与四川金鼎产融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4亿元设立泸州市高新区金坤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主要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小额资金需求。
(七)以招才引智为重点,全面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1、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围绕园区重点领域、优势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的实际需要,面向国内外重点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机器人、电子科技、现代金融等高级研发人才、高级创意人才、高级复合型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2、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补贴力度。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自主创业的,可一次性领取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鼓励退伍、专业军人和返乡农民工在高新区兴办个人独资企业或联合创业,享受优惠政策扶持。
3、成立高新区人才培育基地。2015年,由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资共建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高新区学院,开展小微科技企业孵化、人才储备、人才培养、就业培训。2015年培训各类人才1000人次以上,为园区企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企业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
二、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是泸州国家高新区产业转型发展关键的一年,也是泸州国家高新区上轨道、上水平发展关键的一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对照四川省作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区的工作标准,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对内狠抓入驻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以培育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工作为抓手,夯实存量;对外狠抓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培育创新创业新主体,扩大增量。此外,要以争创国家级孵化器为契机,以升促建,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一套能够快速推动高新区“高、新、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完善政区合一的管理机制、便捷高效的审批机制、协调同步的协作机制、崇尚干事的激励机制,从而真正发挥国家高新区“小机构、大服务,小政府、大社会”的作用。
三是着力保障经济运行。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协调,完善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系统,建立分级负责,保障有力的运行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服务力量,着力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资金、水、电、气等方面的困难,有效保障企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是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加快机械工业重点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升级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努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智能电网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五大产业,打造泸州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五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继续强化服务,以联系服务企业责任制为抓手,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展“一对一”保姆式服务,明确落实专人对接市、区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确保签约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六是着力加强项目对接。认真收集整理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利用长江经济带、泸州老工业基地搬迁、四川省51025重点园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及国家专项建设债券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按照国家投资导向包装项目。积极向国家、省、市做好汇报和对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
七是着力提升发展环境。做好园区内项目建设服务工作,指导高投集团加快项目建设;对接“十三五”规划,开展高新区内建设项目储备工作;有序推进PPP融资建设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八是着力创新招商引资。进一步梳理智能电网、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五大产业等目标招商企业名单,由管委会领导分工带队广泛招商。依托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博览组织等各方资源,召开相关论坛或峰会。锁定大企业、大项目招商,跟踪服务签约项目落地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