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2 点击:次
2015年,宝鸡高新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及,实施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统筹科技资源、聚力创新创业、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和谐发展,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市的1/3以上。

(一)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宝鸡高新区作为西部创新资源不够丰富的国家级高新区,聚力重点和优势产业,出台创新举措,狠抓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降低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已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6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7个。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9家,省级工程中心7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2户,占全市的85%以上。园区企业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研成果奖460余项,7个行业22种产品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处在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园区聚集各类科技人才资源近11万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7%。
(二)围绕优势产业链布局推进招商及重大项目建设
依据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链发展需要,邀请德国莱策项目咨询研究所、日本大和制罐株式会社、意大利COOMI公司、香港鹏和国际投资集团、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等60余批次中外客商来高新区考察洽谈,承办了钛产业交易博览会,联办了高端装备产业园招商推介会,参加了西洽会、丝博会、厦洽会、东博会、宝鸡首届“丝绸之路”川渝商会经济合作交流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等展会,开通了“高新招商微信服务平台”等招商新载体,不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取得了较好成效。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5个,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行业领军企业投资项目5个,实现到位资金166.14亿元,嘉诚稀有金属、科兴药业、韩勇制药、康源医用钛材等7个新引进项目落地建设,投资30亿元的西府印象项目启动征拆工作,钨钼金属新材料园、3D打印材料产业园、微晶纳米级材料机械设备园、清华紫光宝鸡科技产业园、长岭科技园等5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特色园区计划明年年初开工。围绕宝鸡综合保税区申报,与香港隆庆金属、北京他拍档电子商务等33户、总投资约40亿元的企业达成入区意向。
(三)科技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渐显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与北京康信、北京路浩、北京中政、国之预警中心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省内服务机构建立产业服务互动链条的利益共享平台,大力推广大型仪器共享,推动在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集聚省内外创新资源服务宝鸡企业。宝鸡推动宝钛集团、国核锆业、科迪普等8家企业开展了知识产权规范管理贯标工作;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工作。钛产业列入全省8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名单,推动成立密集型产业领导小组,积极申报科技部科技服务业体系试点,争取宝鸡高新区列入试点。
围绕钛产业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宝鸡国家钛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成为国家级第三方独立钛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钛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与宝鸡市200多家钛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入市协议企业80多家;宝鸡钛谷新材料检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获得CMA计量认证证书,预计2016年3月份取得CNAS资质证书;国家钛材质检中心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MA计量认证。
从促进瞪羚企业快速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加速器、融资需求、发展空间、人才需求、管理服务等方面完善综合服务系统方案,出台了《宝鸡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目前已认定高端装备产业园等5家孵化器,并申报省级孵化器。创业中心与北京大学校友会对接积极接洽开展创业训练营项目,目前正在招募创客和学员,培育众多的创客。陕西巨头鲸创客和易航创客空间开始运营目前已有80余家小企业入驻,产业涉及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企业运营第三方服务、云计算等,为产业发展助力。
(四)科技金融助力企业增强融资能力
今年就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创新举措,进行有益探索。组织召开了2次政银企对接会,15家银行与25家企业签订59亿元贷款协议,6家银行为29家企业融资14.75亿元,邮储银行2亿元“互惠贷”项目惠及40家中小企业;园区基础建设以BT模式融资38627万元;举办“新三板”挂牌融资实战培训会、“直接融资陕西行”活动,红旗民爆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巨成钛业在上证所四板挂牌上市,优斯达环境科技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众力通用电器、金钻石油、晨光电器等6户企业进入“新三板”上市辅导期。总规模5.05亿元的高端装备及新材料高技术创业投资基金2支引导性基金投入运营,遴选投资项目10余个,年内完成宝鸡科迪普新材料有限公司等2个项目投资。
(五)围绕宝鸡?中国钛谷搭建创新和人才平台
聚力宝鸡?中国钛谷,建设了国家钛产业专利导航发展实验区、陕西省钛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钛及钛合金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起组建了陕西省钛及稀有金属材料产业联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联盟,建成了钛谷交易中心、国家钛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钛专业孵化器、钛谷新材料研究院、钛产业研究院、新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等。2015年4月举办陕西省钛及稀有金属材料产业联盟年会暨宝鸡?中国钛谷高峰论坛,正在建设钛客空间,强力支撑钛产业发展。搭台产业和人才平台。
今年5月市政府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由宝鸡高新区管委会与宝钛集团承办,举办了首届中国钛谷(宝鸡)产品交易博览会暨钛产业发展论坛。国务院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工程协会会长陈全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以及张金麟、何季麟、陈一坚、曹春晓等多名院士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莅临宝鸡参加盛会。本次会议参展企业达到121家。此次钛博会共洽谈投资、贸易项目意向162个,总金额约97亿元。签约项目30个,总金额约60亿元。目前,钛谷制定的材料加工及检测标准占全国的85%以上,钛材及加工领域的专利申请位居全国的第四位,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2家、院士工作站2家、重点实验室2家,医用钛器械及植入件,核级锆材料制造技术获得2015年国家和省知识产权局的立项支持。
(六)园区建设重点保障
投资2146万元,重点实施了高新大道一二期绿化提升工程,改造面积4.66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3.58万平方米,城市总绿化面积达到5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几项主要指标提前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科技新城在建道路完成投资2.52亿元,吉利35KV变电站基本建成投用。高新1-30路各支路全部建成。千河周蟠路加快建设、经纬九路正在招标。宝鸡南站综合改造进展顺利:站前大道西段、高新4路、渭滨大道北半幅竣工,站前广场建成、绿化亮化完工,市民广场设计完成。2015年28项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工程任务:310国道两侧绿地景观工程、高新大道人行天桥等20项已完成,城市建成区公厕等3项正在实施,其余5项完成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累计完成投资36051万元。万润国际等4个大型服务项目投用或加快建设。1-11月,拆除燃煤锅炉13台,集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6次,数字化城管平台受理各类案件24382条,实际处理22948条,处置率94.1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24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66%。高新区管委会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
二、2016年重点工作
1、聚焦项目建设。一是推进科技新城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吉利汽车工业园、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园建成投产,清华紫光现代医药科技产业园、长岭科技工业园、中铁宝桥重载高锰钢辙叉生产基地、中铁电气化宝鸡科技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开工建设。二是推进高铁新城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投资32亿元的西府印象项目,大力引进精品百货、文化艺术、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体验式消费等服务业项目,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主题消费中心。三是打造特色专业园区。推进互联网跨界创新,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样板园区,重点加快软件园、信息技术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3D打印材料园、互联网﹢等专业园区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测认证、文化创意与节能环保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四是启动宝鸡综合保税区建设。启动征地拆迁和围网周边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对外开放大平台和创新创业的功能总部。年内建成高新区中小企业总部、凌云蓄电池、永磁联轴器生产线、西电宝光二期等重点产业项目,力争建成法士特100万台中轻卡变速器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
2、提升创新能力。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这一核心战略,大力集聚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快打造区域创新载体,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推进几项重点工作:一是确保通过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终期验收。对照验收标准,认真研究分析各项指标,建立完善指标监测体系,衔接落实统计数据,认真做好考核管理,加强与部省沟通协调,确保创建成功。二是集聚创新型机构。建设西安—宝鸡高速创新通道,重点引进北大、西交大、西工大等着名院校专业研究机构和海内外高端创业团队,加快集聚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形成创新要素齐备、创新活力旺盛、创新氛围浓郁的创新群落,打造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板块。三是积极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与国内外创新高地的链接。出台企业引进人才奖励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引进拔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通过人才带回核心技术和高端项目,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四是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启动建设创智大厦、高新科技资源(6S)中心,提升高新区创新服务功能,年内组织各类科技活动不少于20场次,举办“资本相亲会”、“创业门诊”等活动不少于10场次。五是推进科技与文化金融结合。提升园区金融服务功能,引进集聚专业银行、各类金融专营机构、科技保险、科技担保、互联网金融等机构,打造科创金融产业集聚平台。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强现代融资知识培训,力争有更多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