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2 点击:

  2015年,杨凌示范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改革创新”为主线,高举现代农业旗帜,坚持现代农业示范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加强科技创新,突出示范推广,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呈现出示范引领能力持续增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全年预计示范区实现生产总值104亿元,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增长21%左右;实现财政总收入17.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8亿元,均增长15%。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5.42亿元。示范推广总面积预计达到5520万亩,实现推广效益160亿元。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一、2015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出台了《杨凌示范区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的意见》、《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校区进一步融合发展。示范区获批科技部首批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5.42亿元。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859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3.4,居全省首位。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开展了技术合同登记与认定培训活动,完成技术合同交易登记39项、总额8464.2万元。“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二)示范推广能力显着提升。
  
  依托科教单位及产业链推广企业,在省内外新发展示范推广基地29个、产业链推广企业12个。认定科技特派员110人,发展法人科技特派员10家。预计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5520万亩,推广效益达到160亿元。累计在全国18个省(市、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29个。杨凌农高会的“一路一带”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和技术推广作用不断发挥,“六个中心”协同发力(植物品种权交易、农业技术转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农产品检验检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大数据中心),产业化示范平台和手段不断丰富。实施《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规划》,举办了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经验交流会,培训农民4.01万人次,评定农民技术职称2389人次,累计已有15个省区1万多人获得了杨凌职业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有效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以农业科技转化、示范推广为核心的“杨凌农科”品牌得到广泛认可,在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被评为区域品牌第二名,品牌价值测评为661.9亿元。
  
  (三)创新创业工作扎实开展。
  
  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动了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出台了全省最优惠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开展创新创业校园行系列活动4期、推介活动20次,充分释放示范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的效应。建成创业工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新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00家。同时,在建设创新工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众创田园”建设,打造“一间一场一园”(即众创空间—创业工场—火炬创业园)全链条孵化基地,优化创业生态。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93人来杨凌发展。先后在荷兰、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开展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推介会,共有410余家技术创业团队入驻杨凌,成为示范区经济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成果丰硕。
  
  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完成了《关于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意见》、《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中长期规划(2015-2020)》编制工作。设立了每年1500万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专项资金。全年共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38次。来自哈萨克斯坦等丝路沿线30多个国家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的400多名代表前来杨凌考察洽谈,签订各类国际合作协议30余项。开展援外培训项目13期,共培训来自于45个国家的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323人。聘任了中亚哈萨克斯坦东干人协会主席安胡塞等3人为示范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顾问。成功举办了以哈萨克斯坦为主宾国的第二十二届农高会国际合作周系列活动。中加以农业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成功实施,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吉农业科技园启动建设,中美内布拉斯加科技园、中澳墨尔本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中荷农业科技产业园、新西兰示范奶牛场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为后续企业“走出去”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五)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提升工程,政策、科技、投入、人才等要素在杨凌加速集聚。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运行步入正轨,全年完成植物品种权交易签约29项,交易金额达到3069万元,累计已完成品种权交易57项,交易金额超过5200万元;在第22届农高会期间,技术交易签约13项,金额7.77亿元,为历届之最,新编6项技术体系集成,并进行了发布。现代农庄经济集群初具规模,以建设“六次产业”样板基地为目标,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完成了首批17个农庄的设计工作,初步建成了尚特梅斯、盛唐酒庄、花溪园、圣媛农庄等6个现代农庄,并显现出较强的带动作用。种子产业园建设进展良好,完成投资2.29亿元,13家种子企业入驻发展。新登记和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6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主选育的“瑞阳”和“瑞雪”两个苹果新品种,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最具潜力的主栽品种。溯源认证覆盖面稳步扩大,溯源体系功能得到完善,认证溯源基地总数达到41家、2万余亩。金融服务农业支撑体系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了农商行增资扩股和“新三板”挂牌工作,四川平昌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运营,长安银行康乐路支行挂牌转型为杨凌农林科技支行,杨凌农科融资担保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六)优势产业集聚效应有效释放。
  

  主导产业效益持续向好,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农业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增势明显,预计2015年入区企业累计将完成工业投资28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亿元,同比增长19%。特色涉农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可达到96.5%,实现连续5年持续增长,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11户企业跻身规上企业行列,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9家。项目建设加力提速,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38个,华电杨凌热电联产、海利生物口蹄疫疫苗生产基地、步长医药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2016年工作重点
  
  一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落实《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校区融合发展。紧扣旱区现代农业关键领域和关键问题,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协同创新。积极支持西农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大项目,依托企业再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核心、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二是深入开展技术创业。依托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在成员单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园行”活动。实施农业科技创客工程,按照“招创客、育项目,引机构、集资源,做活动、树品牌”的思路,打造特色鲜明的“众创田园”,启动建设生物产业孵化园区,持续推进孵化培育工程,全年招引100个创新创业团队。
  
  三是扎实建设示范推广体系。实施好两个《规划》,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积极探索跨区域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的新途径、新模式。结合扶贫攻坚工作,积极主动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我省每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至少建设一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实现示范基地在我省国定贫困县全覆盖。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深化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推动区内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推动中哈、中吉、中荷、中以、丝路农业展示园五个丝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研究中心、杨凌中亚现代农业合作联盟等机构。筹办好“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发展高端论坛。深化科技援外工作,进一步扩大援外规模。
  
  三、“十三五”主要思路
  
  全面建成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完成“四个杨凌”建设任务,打造“四化同步”的“先行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试验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成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推动校区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目标,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利用省部共建渠道,积极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开展科技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建设家禽生物学、农业水科学与水工程、林木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生物生境模拟系统平台、国家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鼓励科教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示范。支持农林科大、杨职院育种科研力量与企业结合,发挥种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种子产业园建设步伐。建成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培训基地。
  
  (二)不断完善示范推广模式,构建覆盖全旱区的示范推广体系。争取中国技术交易所在杨凌设立西北分所。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农村技术创业体制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进行技术转化和推广。结合科研院所改革,建设西部研究院。注重培育“互联网+”的现代农业示范推广新业态。继续办好农林卫视、《农业科技报》和杨凌农林科技推广网。
  
  (三)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示范区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园,使其成为汇聚国际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基地。办好农高会,不断拓展与丝路沿线国家农业技术及成果交易、交流空间。积极参与、争取主导现代农业国际化标准和绿色农业生产质量标准等的制定。抢抓“丝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不断加强同“丝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2016-01-12 来源:未知 点击:

  2015年,杨凌示范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改革创新”为主线,高举现代农业旗帜,坚持现代农业示范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加强科技创新,突出示范推广,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呈现出示范引领能力持续增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全年预计示范区实现生产总值104亿元,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增长21%左右;实现财政总收入17.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8亿元,均增长15%。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5.42亿元。示范推广总面积预计达到5520万亩,实现推广效益160亿元。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一、2015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出台了《杨凌示范区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的意见》、《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校区进一步融合发展。示范区获批科技部首批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5.42亿元。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859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3.4,居全省首位。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开展了技术合同登记与认定培训活动,完成技术合同交易登记39项、总额8464.2万元。“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二)示范推广能力显着提升。
  
  依托科教单位及产业链推广企业,在省内外新发展示范推广基地29个、产业链推广企业12个。认定科技特派员110人,发展法人科技特派员10家。预计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5520万亩,推广效益达到160亿元。累计在全国18个省(市、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29个。杨凌农高会的“一路一带”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和技术推广作用不断发挥,“六个中心”协同发力(植物品种权交易、农业技术转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农产品检验检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大数据中心),产业化示范平台和手段不断丰富。实施《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规划》,举办了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经验交流会,培训农民4.01万人次,评定农民技术职称2389人次,累计已有15个省区1万多人获得了杨凌职业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有效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以农业科技转化、示范推广为核心的“杨凌农科”品牌得到广泛认可,在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被评为区域品牌第二名,品牌价值测评为661.9亿元。
  
  (三)创新创业工作扎实开展。
  
  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动了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出台了全省最优惠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开展创新创业校园行系列活动4期、推介活动20次,充分释放示范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的效应。建成创业工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新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00家。同时,在建设创新工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众创田园”建设,打造“一间一场一园”(即众创空间—创业工场—火炬创业园)全链条孵化基地,优化创业生态。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93人来杨凌发展。先后在荷兰、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开展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推介会,共有410余家技术创业团队入驻杨凌,成为示范区经济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成果丰硕。
  
  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完成了《关于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意见》、《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中长期规划(2015-2020)》编制工作。设立了每年1500万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专项资金。全年共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38次。来自哈萨克斯坦等丝路沿线30多个国家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的400多名代表前来杨凌考察洽谈,签订各类国际合作协议30余项。开展援外培训项目13期,共培训来自于45个国家的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323人。聘任了中亚哈萨克斯坦东干人协会主席安胡塞等3人为示范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顾问。成功举办了以哈萨克斯坦为主宾国的第二十二届农高会国际合作周系列活动。中加以农业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成功实施,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吉农业科技园启动建设,中美内布拉斯加科技园、中澳墨尔本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中荷农业科技产业园、新西兰示范奶牛场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为后续企业“走出去”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五)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提升工程,政策、科技、投入、人才等要素在杨凌加速集聚。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运行步入正轨,全年完成植物品种权交易签约29项,交易金额达到3069万元,累计已完成品种权交易57项,交易金额超过5200万元;在第22届农高会期间,技术交易签约13项,金额7.77亿元,为历届之最,新编6项技术体系集成,并进行了发布。现代农庄经济集群初具规模,以建设“六次产业”样板基地为目标,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完成了首批17个农庄的设计工作,初步建成了尚特梅斯、盛唐酒庄、花溪园、圣媛农庄等6个现代农庄,并显现出较强的带动作用。种子产业园建设进展良好,完成投资2.29亿元,13家种子企业入驻发展。新登记和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6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主选育的“瑞阳”和“瑞雪”两个苹果新品种,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最具潜力的主栽品种。溯源认证覆盖面稳步扩大,溯源体系功能得到完善,认证溯源基地总数达到41家、2万余亩。金融服务农业支撑体系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了农商行增资扩股和“新三板”挂牌工作,四川平昌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运营,长安银行康乐路支行挂牌转型为杨凌农林科技支行,杨凌农科融资担保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六)优势产业集聚效应有效释放。
  

  主导产业效益持续向好,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农业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增势明显,预计2015年入区企业累计将完成工业投资28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亿元,同比增长19%。特色涉农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可达到96.5%,实现连续5年持续增长,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11户企业跻身规上企业行列,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9家。项目建设加力提速,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38个,华电杨凌热电联产、海利生物口蹄疫疫苗生产基地、步长医药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2016年工作重点
  
  一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落实《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校区融合发展。紧扣旱区现代农业关键领域和关键问题,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协同创新。积极支持西农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大项目,依托企业再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核心、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二是深入开展技术创业。依托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在成员单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园行”活动。实施农业科技创客工程,按照“招创客、育项目,引机构、集资源,做活动、树品牌”的思路,打造特色鲜明的“众创田园”,启动建设生物产业孵化园区,持续推进孵化培育工程,全年招引100个创新创业团队。
  
  三是扎实建设示范推广体系。实施好两个《规划》,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积极探索跨区域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的新途径、新模式。结合扶贫攻坚工作,积极主动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我省每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至少建设一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实现示范基地在我省国定贫困县全覆盖。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深化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推动区内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推动中哈、中吉、中荷、中以、丝路农业展示园五个丝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研究中心、杨凌中亚现代农业合作联盟等机构。筹办好“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发展高端论坛。深化科技援外工作,进一步扩大援外规模。
  
  三、“十三五”主要思路
  
  全面建成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完成“四个杨凌”建设任务,打造“四化同步”的“先行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试验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成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推动校区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目标,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利用省部共建渠道,积极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开展科技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建设家禽生物学、农业水科学与水工程、林木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生物生境模拟系统平台、国家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鼓励科教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示范。支持农林科大、杨职院育种科研力量与企业结合,发挥种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种子产业园建设步伐。建成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培训基地。
  
  (二)不断完善示范推广模式,构建覆盖全旱区的示范推广体系。争取中国技术交易所在杨凌设立西北分所。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农村技术创业体制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进行技术转化和推广。结合科研院所改革,建设西部研究院。注重培育“互联网+”的现代农业示范推广新业态。继续办好农林卫视、《农业科技报》和杨凌农林科技推广网。
  
  (三)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示范区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园,使其成为汇聚国际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基地。办好农高会,不断拓展与丝路沿线国家农业技术及成果交易、交流空间。积极参与、争取主导现代农业国际化标准和绿色农业生产质量标准等的制定。抢抓“丝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不断加强同“丝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