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前瞻: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分析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8 点击:次
日前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本文将对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概况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一 新能源
(一)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十余年快速发展,已从补充能源成长为电力增量的主体,在装机规模、发电量、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均取得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14.4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提升至42%,成为系统第一大电源。这一历史性跨越标志着我国电力结构正从以煤电为主向新能源主导转变,能源绿色转型迈入新阶段。
装机规模:我国风电装机5.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8.9亿千瓦,分别连续15年、10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45.8%和46.9%。2024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3.6亿千瓦,占全国电源总新增装机容量的83%,成为新增发电装机的绝对主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提前6年完成2030年风光装机目标,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
发电量: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达1.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对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在总发电量中占比突破18%。区域发展也呈现亮点,新疆电网新能源发电量截至2025年9月15日已达100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2%,增幅是总发电量增幅的5倍以上,成为当地发电量增长的第一动力。在全社会用电量方面,2025年7月历史性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其中新能源发电占比接近四分之一,体现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的显著成效。
产业体系: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体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5年9月零售渗透率已达57.8%,意味着中国市场每销售两台乘用车至少有一台是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表现尤为强势,渗透率高达78.1%,引领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路径
我国新能源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技术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随着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占全球电力总量的近一半,我国新能源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技术突破和效率提升。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光伏、风电、储能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演进呈现出多元化、高效化、智能化的鲜明特征。
光伏技术:传统晶硅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已接近理论极限,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正积极探索钙钛矿电池与叠层电池等新型技术路线,推动组件效率持续提升。根据行业预测,未来五年内钙钛矿光伏有望实现商业化,而我国的相关研发与试点项目已经走在前列。在应用模式方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78亿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40%以上。光伏系统效率也从2010年的15%提升至2022年的23%,居世界领先水平,展现出我国光伏技术的持续进步。
风电技术:我国风电发展呈现"海陆并举"的特点,2024年新增风电装机7982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增长显著,漂浮式风机技术实现商业化突破。16MW机组单机年发电量可满足5万人需求,体现了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在智能化方面,我国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将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到风机运维之中,实践证明,通过数字化调度,风机的发电效率提升超过15%,运维成本下降超过10%。这种数字驱动的演进,使风电项目不仅更高效,也更具可持续性。
储能技术:作为解决新能源间歇性的关键手段,我国储能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锂电池储能领域,我国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全固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新兴路径。根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而我国通过多元化的技术储备,正在为未来的产业升级积蓄力量。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74.66GW,同比增长131.86%,电芯供不应求,企业订单排至2026年。政策层面也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机制,推动储能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氢能与智慧能源系统:我国展现了强烈的前瞻性布局。氢能作为低碳能源的重要一环,未来将在交通、工业等难以减排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通过绿色制氢与燃料电池技术,积极推动氢能示范项目落地。在智慧能源系统方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能源供需的动态平衡,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也为未来个性化、定制化的能源服务提供了可能。中交集团等企业创新性地提出"交通为体、能源为用"的理念,打造交能融合标杆典范,未来可实现交通基础设施沿线新能源装机容量超100万千瓦,预计每年生产绿电10亿度,展现了跨界融合的创新潜力。
技术创新的深度推进离不开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从原材料、生产制造到市场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上下游协同效应日益增强。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上游原材料、中游零部件、下游整车制造等环节协同发展,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在区域布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促进了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太阳能电池组件出口额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超过60%,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三)未来发展
技术多元化与效率提升并行。光伏领域将从晶硅主导向"晶硅+钙钛矿"叠层技术演进,组件效率有望突破30%;风电领域将向深远海漂浮式发展,单机容量持续增大;储能领域将呈现"锂电为主,多技术并存"格局,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加速商业化。这些技术进步将推动新能源成本进一步下降,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市场机制从"政策驱动"向"市场主导"转变。随着新能源全面进入平价时代,补贴政策将逐步退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更加凸显。碳市场、电力市场、绿色证书市场等将协同发力,形成反映真实环境成本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未来,市场化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需要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融合与场景拓展加速。新能源将与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新能源+"多元化应用场景。中交集团等企业推动的交能融合模式将得到推广,高速公路服务区、边坡、隧道出入口等典型场景将成为新能源开发的重要空间。同时,新能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加深,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功率预测、设备运维、市场交易等环节,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国际化布局与标准引领并重。我国新能源企业将加快"走出去"步伐,从产品出口向技术、标准、服务全链条输出升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新能源技术和模式将得到广泛应用,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同时,我国将加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
政策体系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型。随着新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政策重点将从鼓励装机规模增长转向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碳市场、用能权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大作用,而补贴政策将逐步退坡。政策体系将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协同性,推动新能源与整个能源系统、经济系统深度融合。
二 新材料
(一)产业链
新材料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的生产和供应,原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建筑材料、纺织材料等,其中化工材料包括原油、煤炭、天然气、化学助剂、单体中间物等。产业链中游为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和生产环节,涵盖了多种新材料类型,包括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
(二)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了全球门类最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建成了涵盖金属、高分子、陶瓷等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形成了庞大的材料生产规模。国家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重大装备等产业发展的需求,以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为发展重点,已在宁波市、大连市、洛阳市、金昌市、广州市、宝鸡市和连云港市7个城市建设了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2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8.48万亿元,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有望达到9.34万亿元。
(三)未来发展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中国“十四五”新材料专项规划的落地,明确了重点发展方向,为国柘内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国家及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产业高质里发展还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加速新材料产业整体升级: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此外,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东部聚焦高端研发,中西龆漷杆釃賓猥依郧鯁橦托资源发展基础材料,形成优势互补格局。尽管面临国际竞争挑战,但国内企业梯队式发展,大型企业与初创企业协同突破,细分领域如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居世界前列,未来有望在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实现更广泛应用,市场前景持续看好。
技术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在材料研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研发模式。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能够精准预测新晶体结构,显著缩短新材料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与精度,为新型半导体材料等功能材料的研发提供全新思路与方法,推动材料研发从“试错法”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变。里子计算在高分子材料设计领域的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利用量子比特的并行计算能力,成功解决传统计算方法难以攻克的高分子链构象优化问题,设计出性能大幅提升的新型复合材料,为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特殊领域提供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开辟高分子材料设计新空间。多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持续为新材料研发带来新机遇,推动新材料产业不断实现技术跨越。
产业应用方面:新材料产业将与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多领域产业升级与变革。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先进电池材料的技术突破,不仅提升电池性能,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还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升级,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电子信息等更多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与深化,为这些领域带来性能更优、功能更强大的材料支持,推动各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新材料产业将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与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新方向。
三 航空航天
(一)概念
航空航天是一个涵盖航空和航天两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航空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航天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审航行。航空航天主要包括飞机制造。航天器制造、火箭及其发动机制造等。
(二)产业链结构图
从产业链角度看,航空航天产业链涉及众多环节,包括设计、研发、制造、测试、运营等,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产业链上游包括钢铁冶金、材料产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石油化工等行业;下游包括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航空运输等领域。
(三)市场规模
航空航天行业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入产出比等特点。近年来,我国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航空航天市场规模总体呈现出波动增长态势,2022年中国航空航天市场规模约为12476.9亿元,同比减少5.95%。2023年中国航空航天市场规模超过1.3万亿元。
(四)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主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导,国有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资金支持和历史积累,在航空航天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中国航天科工集团(CASIC)等,主导军民用航空器、航天器及相关配套设施的研发与生产。随着商业航天市场的兴起和政策的逐步放开,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如中科院、天仪研究院等逐步参与商业航天市场,尤其在卫星、火箭发射、无人机等领域快速发展。
(五)未来发展
市场规模:从“万亿级”到“全球主导”。预计2025-2030年,行业规模年均增速15.8%,2030年突破10万亿元,商业航天占比提升至40%。民用航空市场(C919量产、通用航空)与航天应用市场(卫星互联网、深空探测)双轮驱动,形成“技术-应用-生态”深度融合格局。中国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国产化率超90%),有望重塑全球竞争版图。
技术趋势:从“单机突破”到“系统革新”。绿色航天成为核心方向,液氧甲烷发动机、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普及,发射成本降低60%;AI赋能航天器自主决策、故障预测,实现“无人值守”运行;空天一体技术(空天飞机、临近空间飞行器)推动天地往返运输常态化。2030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00亿元,太空采矿、在轨服务成为新蓝海。
市场拓展:从“国内循环”到“全球竞合”。国内市场依托政策扶持(低空经济放开)与需求升级(航空客运量年均增长10%),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等新兴领域爆发;国际市场通过技术输出(火箭制造技术)、联合研发(国际空间站合作)提升话语权。2025年,中国航企在“一带一路”航线占比超30%,民营航企通过并购加速国际化。
可持续发展:从“经济驱动”到“责任引领”。环保压力倒逼技术迭代,生物基航空燃料、氢能源飞机研发提速;国际政策(碳排放交易)推动行业减排,2030年航空业碳排放强度下降20%。同时,太空资源开发(月球氦-3、小行星采矿)进入实质阶段,中国通过制定国际标准、参与全球治理,构建“负责任航天大国”形象。
四 低空经济
(一)产业链
低空经济覆盖了产业链上中下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相关领域;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载荷、低空产品、地面系统等相关产品制造及系统服务和保障;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各类场景应用,包括飞行审批、空域管控及其它各类应用场景。
(二)市场规模
机构预测,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超6700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达8.9万家,其中,今年前5个月注册企业1.17万家,同比增长220%,超过了去年全年注册量。
(三)投融资
IT桔子数据显示,2024 年低空经济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达到156起,总融资金额约245.38亿元较上年增长47.7%;今年前5个月,相关投融资事件已发生87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
(四)政府支持
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项目落地。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广州、苏州、武汉等近20个城市已设立产业专项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低空经济产业。
(五)未来发展
产业生态重构:跨界融合加速,车企(吉利、广汽)、互联网巨头(腾讯、字节)通过投资或自研切入eVTOL 领域。供应链本土化进程加快,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突破 80%,成本较 2023 年下降 30%-40%。
应用场景深化:城市空中交通(UAM)进入常态化运营,重点城市群将形成 15 分钟低空交通圈,与高铁、高速公路互补。农业、物流等领域的无人机应用将从 “替代人力” 转向 “数据驱动”,例如通过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检结合,实现农田精准施肥。
国际竞争加剧:中国在无人机制造、5G-A 通信等领域的技术输出,推动 “中国方案” 成为全球标准。中匈(无锡)低空经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以及中国低空经济国际合作联盟覆盖百国的分会网络建设,标志着中国正从 “跟随者” 向 “引领者” 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