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动态丨合肥高新区:往高处攀 向新处闯 奋力打造光储产业新高地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8 点击:

近年来,光储产业无疑是合肥高新区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之一。

前不久,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奋发有为向前赶”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2024年,我省光储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省营收超百亿光储企业达10家,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等一批先进产品全球领先。

合肥高新区作为合肥创新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通过重点布局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系统、新能源投资开发等关键环节,已成为安徽省、合肥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在这里,全球光伏组件龙头与储能系统集成翘楚比邻而居,国家级实验室与新型研发机构交相辉映,千亿级光储产业集群已初现峥嵘。

01
成长迅速 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走在合肥晶澳的光伏组件智慧工厂里,只见寥寥无几的工人正在盯着屏幕进行检测工作,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是各种机械臂以及自动化生产线。自2012年将组件业务落在高新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合肥晶澳已成长为行业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组件生产基地。

“合肥晶澳的爆发式增长是合肥高新区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合肥市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下,合肥晶澳已经从2012年的投产500MW组件,发展成投产量达19GW的光伏产业园。”合肥晶澳有关负责人介绍。

综合实力稳居前列、市场主体争先进位、先进产品全球领先。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高新区光储产业,规上工业企业26家,合计产值892亿元,占合肥市先进光储产业工业产值64%;实现营业收入1379亿元,分别占合肥市先进光储产业规模69%、安徽省先进光储产业规模42%。

合肥高新区何以成为光储产业高地?

时针回拨到2010年,合肥市政府将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方向重点推进,率先提出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的目标,并开始密集出台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经过10余年培育,合肥已经逐步形成“1核3区”总体布局(合肥高新区+肥东、肥西、庐江)。其中,作为核心区的合肥高新区,通过重点布局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系统、新能源投资开发等关键环节,成为安徽省和合肥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版图中的重要一极,且在多个环节保持行业技术领先优势,正持续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据了解,先进光储是合肥高新区“5+2”产业布局的重要板块,集聚了阳光电源、通威、晶澳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有大尺寸高效组件、高效逆变设备、储能设备等先进产能产线,形成了覆盖关键零部件—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电站运营的联动发展格局。

同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也是省市高度重视、顶格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据《合肥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合肥高新区将推动光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打造全球领先的光储产业集群。通过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光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双提升的跨越发展。到2027年,集聚一批优质企业,推动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

02
深化场景应用激活发展“绿色引擎”

近日,全省首套“高效光伏热泵机组”在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简称“合肥创新院”)的屋顶天台“落户”。

通过利用“光储直柔”技术,合肥创新院3号楼的6000平方米屋顶天台成为了“光合作用”的“试验田”。即便在阴雨连绵或白雪皑皑的天气,这个装置也能保证稳定的能量输出,为园区健身房持续输送恒温热水。

“屋顶天台‘种’的是以光和热为燃料的科技‘绿植’,它们生产着‘绿色能量’,可帮助园区实现年减碳量700吨,碳强度下降21.3%。”合肥创新院相关负责人说。

在合肥高新区,光储产业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此。

比如在场馆上,合肥科技馆蜀西湖新馆屋顶建有一座600千瓦屋顶光伏变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年发电量超60万度。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让蜀西湖新馆成了绿色、环保、智能的“零碳场馆”典范。

比如在工厂里,大陆马牌轮胎合肥工厂14.4MW光伏与40MWh储能项目不久前并网运行,也标志着合肥市内规模最大的客户端能源储存项目正式落地。该项目首年发电量预计不低于1470万度,结合2014年投运的一期15.2万平方米屋顶光伏,全厂光伏总装机容量提升至28.5兆瓦,年发电量突破2595万度,可满足工厂总用电量约20%的需求。

通过不断加强光储融合多场景应用,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合肥高新区光储产业的提质升级,也为区域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绿色动能、增添活力。

据了解,合肥高新区在国内率先实施了针对工业企业的碳积分制度,通过设立“绿色发展奖”,激励企业采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实施升级改造,实现了碳排放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建成省、市级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超200家,进一步促进环境质量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为区域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时,合肥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和首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下一步将聚焦重点环节精准发力:一方面,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零碳解决方案和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促进新兴产业与绿色技术深度融合。这些举措旨在强化高端制造业集聚效应,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03
沐光而行 加速向未来迈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光储产业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加速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一年。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合肥高新区又该如何发力,不断推动光储产业向前迈进?

“面对光储产业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将打出政策‘组合拳’,持续强化人才招引,全力推动光储产业提质升级,聚力打造龙头引领、链条完整、技术领先、生态完善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合肥高新区经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支持光储领先技术创新方面,高新区设立“先进光储技术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高效率光伏电池、新型储能材料、智能光储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

在支持新型储能产品推广方面,高新区鼓励企业在工业园区、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等领域推广光储应用。

如何在全球能源变革的竞速赛中脱颖而出,产业创新始终是合肥高新区光储突围跃升的核心引擎,更是锻造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落子。

合肥高新区将锚定新型储能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全面发力。通过高效链接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科大硅谷”等创新资源,并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攻坚钙钛矿电池、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关键前沿技术,加速实现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

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坚持内外兼修,协同推进。对内,将加大企业走访帮扶力度,精准对接需求,优化政策环境,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对外,将紧抓“双碳”战略机遇,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这条“赛道”上,合肥高新区正不断创造更多可能。

沐光而行,合肥高新雄心不止。

 

​编辑 | 安徽省开发区协会

来源 | 合肥高新发布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动态丨合肥高新区:往高处攀 向新处闯 奋力打造光储产业新高地

2025-10-2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近年来,光储产业无疑是合肥高新区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之一。

前不久,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奋发有为向前赶”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2024年,我省光储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省营收超百亿光储企业达10家,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等一批先进产品全球领先。

合肥高新区作为合肥创新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通过重点布局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系统、新能源投资开发等关键环节,已成为安徽省、合肥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在这里,全球光伏组件龙头与储能系统集成翘楚比邻而居,国家级实验室与新型研发机构交相辉映,千亿级光储产业集群已初现峥嵘。

01
成长迅速 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走在合肥晶澳的光伏组件智慧工厂里,只见寥寥无几的工人正在盯着屏幕进行检测工作,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是各种机械臂以及自动化生产线。自2012年将组件业务落在高新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合肥晶澳已成长为行业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组件生产基地。

“合肥晶澳的爆发式增长是合肥高新区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合肥市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下,合肥晶澳已经从2012年的投产500MW组件,发展成投产量达19GW的光伏产业园。”合肥晶澳有关负责人介绍。

综合实力稳居前列、市场主体争先进位、先进产品全球领先。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高新区光储产业,规上工业企业26家,合计产值892亿元,占合肥市先进光储产业工业产值64%;实现营业收入1379亿元,分别占合肥市先进光储产业规模69%、安徽省先进光储产业规模42%。

合肥高新区何以成为光储产业高地?

时针回拨到2010年,合肥市政府将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方向重点推进,率先提出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的目标,并开始密集出台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经过10余年培育,合肥已经逐步形成“1核3区”总体布局(合肥高新区+肥东、肥西、庐江)。其中,作为核心区的合肥高新区,通过重点布局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系统、新能源投资开发等关键环节,成为安徽省和合肥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版图中的重要一极,且在多个环节保持行业技术领先优势,正持续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据了解,先进光储是合肥高新区“5+2”产业布局的重要板块,集聚了阳光电源、通威、晶澳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有大尺寸高效组件、高效逆变设备、储能设备等先进产能产线,形成了覆盖关键零部件—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电站运营的联动发展格局。

同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也是省市高度重视、顶格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据《合肥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合肥高新区将推动光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打造全球领先的光储产业集群。通过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光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双提升的跨越发展。到2027年,集聚一批优质企业,推动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

02
深化场景应用激活发展“绿色引擎”

近日,全省首套“高效光伏热泵机组”在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简称“合肥创新院”)的屋顶天台“落户”。

通过利用“光储直柔”技术,合肥创新院3号楼的6000平方米屋顶天台成为了“光合作用”的“试验田”。即便在阴雨连绵或白雪皑皑的天气,这个装置也能保证稳定的能量输出,为园区健身房持续输送恒温热水。

“屋顶天台‘种’的是以光和热为燃料的科技‘绿植’,它们生产着‘绿色能量’,可帮助园区实现年减碳量700吨,碳强度下降21.3%。”合肥创新院相关负责人说。

在合肥高新区,光储产业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此。

比如在场馆上,合肥科技馆蜀西湖新馆屋顶建有一座600千瓦屋顶光伏变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年发电量超60万度。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让蜀西湖新馆成了绿色、环保、智能的“零碳场馆”典范。

比如在工厂里,大陆马牌轮胎合肥工厂14.4MW光伏与40MWh储能项目不久前并网运行,也标志着合肥市内规模最大的客户端能源储存项目正式落地。该项目首年发电量预计不低于1470万度,结合2014年投运的一期15.2万平方米屋顶光伏,全厂光伏总装机容量提升至28.5兆瓦,年发电量突破2595万度,可满足工厂总用电量约20%的需求。

通过不断加强光储融合多场景应用,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合肥高新区光储产业的提质升级,也为区域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绿色动能、增添活力。

据了解,合肥高新区在国内率先实施了针对工业企业的碳积分制度,通过设立“绿色发展奖”,激励企业采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实施升级改造,实现了碳排放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建成省、市级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超200家,进一步促进环境质量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为区域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时,合肥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和首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下一步将聚焦重点环节精准发力:一方面,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零碳解决方案和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促进新兴产业与绿色技术深度融合。这些举措旨在强化高端制造业集聚效应,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03
沐光而行 加速向未来迈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光储产业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加速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一年。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合肥高新区又该如何发力,不断推动光储产业向前迈进?

“面对光储产业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将打出政策‘组合拳’,持续强化人才招引,全力推动光储产业提质升级,聚力打造龙头引领、链条完整、技术领先、生态完善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合肥高新区经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支持光储领先技术创新方面,高新区设立“先进光储技术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高效率光伏电池、新型储能材料、智能光储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

在支持新型储能产品推广方面,高新区鼓励企业在工业园区、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等领域推广光储应用。

如何在全球能源变革的竞速赛中脱颖而出,产业创新始终是合肥高新区光储突围跃升的核心引擎,更是锻造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落子。

合肥高新区将锚定新型储能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全面发力。通过高效链接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科大硅谷”等创新资源,并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攻坚钙钛矿电池、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关键前沿技术,加速实现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

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坚持内外兼修,协同推进。对内,将加大企业走访帮扶力度,精准对接需求,优化政策环境,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对外,将紧抓“双碳”战略机遇,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这条“赛道”上,合肥高新区正不断创造更多可能。

沐光而行,合肥高新雄心不止。

 

​编辑 | 安徽省开发区协会

来源 | 合肥高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