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五五”规划:布局未来十年的战略转型与产业攻坚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8 点击:

在迈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阶段,国家“十五五”规划纲要及相关政策部署逐步明晰,勾勒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发展的战略路径。新一轮规划不仅在目标设定上更加聚焦,更在产业发展、科技突破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新提法”,标志着中国正进入以科技自主和深度改革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战略转型:科技自立自强升至新高度

     “十五五”规划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第二位,仅次于“高质量发展”,这一排序变化凸显出科技创新的战略优先级显著提升。面对国际技术竞争与封锁压力,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意味着中国正从以往侧重技术追赶和应用创新,转向更加注重源头创新和基础研究的战略转型。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发布会上提出的“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目标,为这一战略提供了具象化落脚点。这一雄心不仅体现在规模扩张上,更强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与创新能力。

二、产业骨架:“三化”方向与“骨干”定位明确

     规划首次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三化”思路写入五年计划,为未来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与此相呼应的是,先进制造业被赋予了“现代化产业体系骨干”的战略定位,这意味着以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先进制造,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五个强国”建设目标的明确提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进一步聚焦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些方向不仅与“三化”特征高度契合,也为资本市场和产业投资提供了清晰指引。

三、实施路径:“新型举国体制”攻坚核心技术

     实现“再造高技术产业”的目标,离不开有效的实施机制。“新型举国体制”成为规划中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通过国家战略统筹牵引,结合“政府引导资金+产业链协同创新+市场化配置”的模式,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组织攻坚。

     这一体制已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验证其效能,未来将在半导体、工业母机、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领域进一步发力。规划同时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意味着纯粹的模式创新或将让位于具有硬核科技含量的实质性创新。

四、制度保障: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为确保科技创新战略落地,“十五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将迎来新突破。一系列激励措施值得期待:扩大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分配自主权、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对科研人员实施中长期激励等。这些措施旨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同样关键。虽然规划公报未直接提及“金融”,但其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的定位更加明确。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将成为金融改革的重点方向。

五、关键节点:2029年的改革攻坚意义

     2024年7月发布的改革《决定》设定了到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表,使“十五五”时期成为改革攻坚的关键窗口。科技体制、金融体制、国资国企、财税制度、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多领域改革需要协同推进,其成效直接关系到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当前,内需不振、内生动力不足仍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规划提出“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正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的脉络,为扩内需、强创新奠定制度基础。

     “十五五”规划展现了中国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战略抉择:通过强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塑国家竞争力基础。从“原始创新”的突破到“高技术产业”的再造,从“三化”方向的明晰到“新型举国体制”的完善,这一系列部署不仅关乎未来五年的发展质量,更将决定中国在2035年能否如期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改革的力度与锐度,将成为释放经济内生潜能、催生改革红利的关键变量。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五五”规划:布局未来十年的战略转型与产业攻坚

2025-10-2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在迈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阶段,国家“十五五”规划纲要及相关政策部署逐步明晰,勾勒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发展的战略路径。新一轮规划不仅在目标设定上更加聚焦,更在产业发展、科技突破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新提法”,标志着中国正进入以科技自主和深度改革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战略转型:科技自立自强升至新高度

     “十五五”规划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第二位,仅次于“高质量发展”,这一排序变化凸显出科技创新的战略优先级显著提升。面对国际技术竞争与封锁压力,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意味着中国正从以往侧重技术追赶和应用创新,转向更加注重源头创新和基础研究的战略转型。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发布会上提出的“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目标,为这一战略提供了具象化落脚点。这一雄心不仅体现在规模扩张上,更强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与创新能力。

二、产业骨架:“三化”方向与“骨干”定位明确

     规划首次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三化”思路写入五年计划,为未来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与此相呼应的是,先进制造业被赋予了“现代化产业体系骨干”的战略定位,这意味着以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先进制造,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五个强国”建设目标的明确提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进一步聚焦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些方向不仅与“三化”特征高度契合,也为资本市场和产业投资提供了清晰指引。

三、实施路径:“新型举国体制”攻坚核心技术

     实现“再造高技术产业”的目标,离不开有效的实施机制。“新型举国体制”成为规划中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通过国家战略统筹牵引,结合“政府引导资金+产业链协同创新+市场化配置”的模式,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组织攻坚。

     这一体制已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验证其效能,未来将在半导体、工业母机、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领域进一步发力。规划同时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意味着纯粹的模式创新或将让位于具有硬核科技含量的实质性创新。

四、制度保障: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为确保科技创新战略落地,“十五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将迎来新突破。一系列激励措施值得期待:扩大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分配自主权、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对科研人员实施中长期激励等。这些措施旨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同样关键。虽然规划公报未直接提及“金融”,但其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的定位更加明确。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将成为金融改革的重点方向。

五、关键节点:2029年的改革攻坚意义

     2024年7月发布的改革《决定》设定了到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表,使“十五五”时期成为改革攻坚的关键窗口。科技体制、金融体制、国资国企、财税制度、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多领域改革需要协同推进,其成效直接关系到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当前,内需不振、内生动力不足仍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规划提出“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正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的脉络,为扩内需、强创新奠定制度基础。

     “十五五”规划展现了中国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战略抉择:通过强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塑国家竞争力基础。从“原始创新”的突破到“高技术产业”的再造,从“三化”方向的明晰到“新型举国体制”的完善,这一系列部署不仅关乎未来五年的发展质量,更将决定中国在2035年能否如期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改革的力度与锐度,将成为释放经济内生潜能、催生改革红利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