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产业动态|广州聚力打造生物制造产业新高地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0 点击:

瞄准打造万亿级生物制造产业集群目标,广东正全力出击。10月11日,由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的2025生物制造产业大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此次大会以“广聚合成,智造先机”为主题,围绕生物制造产业政策、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建设等内容,汇聚政、产、学、研、投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技术突破、产业融合与政策支持路径。

生物制造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方向,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今年年初,广东省印发《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生物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迈向万亿元级规模。

据介绍,目前广东已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佛山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在合成生物、基因技术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在酶制剂、核心菌种等“卡脖子”的环节,形成了华大基因、禾信仪器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食品、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等应用领域,生物降解塑料、菌蛋白等高价值产品走向市场。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广东省推动生物制造赋能制造业的若干举措》将于近期印发实施。《若干举措》聚焦生物制造赋能制造业过程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产业生态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具体举措。“比如,针对生物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制约了生物制造产业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等问题,《若干举措》提出了建立健全生物制造产业标准体系,支持组建生物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工作,并在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标准宣贯和组织实施标准国际对接等互认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广东将在筑牢创新根基、拓展应用场景、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支持生物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在此之后,广州也将出台生物制造相关政策,从源头创新到产品审批,再到市场化推广等方面,都给予全力的支持,降低企业的成本。

会上,广州本土企业的创新成果备受关注。作为国内医用胶原领军企业的创尔生物,其自主研发的“胶原透明质酸钠冻干纤维”近期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申请受理,核心成分猪Ⅰ型胶原蛋白纯度≥99%、内毒素含量<0.02EU/mg,达到行业顶尖水平,且已完成美国FDA医疗器械主文档(MAFs)备案,实现胶原原料技术出海突破。入围WIPO全球奖30强的慕恩生物,则凭借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化菌种库(累计保存超32万株菌株)及在生物农业、微生物蛋白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惊艳亮相,其控股子公司蘑米生物研发的丝状真菌蛋白获美国GRAS认证,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这些企业的实践充分展现了广州生物制造产业的硬核创新实力。

生物制造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赛道。生物制造产业利用生物技术革新传统生产模式,既能创造更环保高效的新产品,又能推动医药、能源、农业等行业的迭代升级,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广州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悉,广州明确将生物制造产业纳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全市已成立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广州已拥有锐博生物、慕恩生物等多家生物制造产业上中下游核心技术企业。在产业研究方面则拥有中山大学进化与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等多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开幕式上,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加快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揭牌仪式。

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是在广州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由中山大学牵头,联合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骨干企业共同组建的新型创新联合体,将通过打造“1总部(中山大学)+M创新平台(菌种库、元件库、概念验证中心等)+N应用场景”模式,搭建菌种、元件与数据信息库、AI赋能生物制造自动化设施等创新平台,开拓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食品等产业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创新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培育。

“我们希望助力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推向产业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贺雄雷表示,创新促进中心将整合各方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动前沿生物技术赋能医药、农业等行业。他以生物肥料为例解释:“一些名贵花卉和药材的生长依赖特定土壤环境与微生物。传统农业主要用氮肥、钾肥等化学肥料。而从自然界筛选、培养功能性菌种,用‘生物肥’替代‘化学肥’,这既能提升作物品质,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只有创新突破,才能抢占产业发展的先机。”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广州有着发展生物制造产业的创新优势和资源,成立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就是为了整合、链接各方创新资源,推动实现技术突破。接下来广州还将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和项目建设,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来源:广州工信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产业动态|广州聚力打造生物制造产业新高地

2025-10-20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瞄准打造万亿级生物制造产业集群目标,广东正全力出击。10月11日,由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的2025生物制造产业大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此次大会以“广聚合成,智造先机”为主题,围绕生物制造产业政策、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建设等内容,汇聚政、产、学、研、投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技术突破、产业融合与政策支持路径。

生物制造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方向,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今年年初,广东省印发《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生物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迈向万亿元级规模。

据介绍,目前广东已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佛山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在合成生物、基因技术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在酶制剂、核心菌种等“卡脖子”的环节,形成了华大基因、禾信仪器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食品、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等应用领域,生物降解塑料、菌蛋白等高价值产品走向市场。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广东省推动生物制造赋能制造业的若干举措》将于近期印发实施。《若干举措》聚焦生物制造赋能制造业过程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产业生态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具体举措。“比如,针对生物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制约了生物制造产业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等问题,《若干举措》提出了建立健全生物制造产业标准体系,支持组建生物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工作,并在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标准宣贯和组织实施标准国际对接等互认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广东将在筑牢创新根基、拓展应用场景、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支持生物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在此之后,广州也将出台生物制造相关政策,从源头创新到产品审批,再到市场化推广等方面,都给予全力的支持,降低企业的成本。

会上,广州本土企业的创新成果备受关注。作为国内医用胶原领军企业的创尔生物,其自主研发的“胶原透明质酸钠冻干纤维”近期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申请受理,核心成分猪Ⅰ型胶原蛋白纯度≥99%、内毒素含量<0.02EU/mg,达到行业顶尖水平,且已完成美国FDA医疗器械主文档(MAFs)备案,实现胶原原料技术出海突破。入围WIPO全球奖30强的慕恩生物,则凭借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化菌种库(累计保存超32万株菌株)及在生物农业、微生物蛋白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惊艳亮相,其控股子公司蘑米生物研发的丝状真菌蛋白获美国GRAS认证,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这些企业的实践充分展现了广州生物制造产业的硬核创新实力。

生物制造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赛道。生物制造产业利用生物技术革新传统生产模式,既能创造更环保高效的新产品,又能推动医药、能源、农业等行业的迭代升级,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广州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悉,广州明确将生物制造产业纳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全市已成立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广州已拥有锐博生物、慕恩生物等多家生物制造产业上中下游核心技术企业。在产业研究方面则拥有中山大学进化与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等多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开幕式上,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加快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揭牌仪式。

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是在广州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由中山大学牵头,联合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骨干企业共同组建的新型创新联合体,将通过打造“1总部(中山大学)+M创新平台(菌种库、元件库、概念验证中心等)+N应用场景”模式,搭建菌种、元件与数据信息库、AI赋能生物制造自动化设施等创新平台,开拓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食品等产业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创新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培育。

“我们希望助力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推向产业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贺雄雷表示,创新促进中心将整合各方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动前沿生物技术赋能医药、农业等行业。他以生物肥料为例解释:“一些名贵花卉和药材的生长依赖特定土壤环境与微生物。传统农业主要用氮肥、钾肥等化学肥料。而从自然界筛选、培养功能性菌种,用‘生物肥’替代‘化学肥’,这既能提升作物品质,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只有创新突破,才能抢占产业发展的先机。”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广州有着发展生物制造产业的创新优势和资源,成立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就是为了整合、链接各方创新资源,推动实现技术突破。接下来广州还将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和项目建设,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来源:广州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