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目标千亿!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14 点击:次
2025年上半年,安徽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合肥高新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很多人并不知道,一向以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闻名全国的合肥高新区,其实也集聚了包括合肥长安汽车、大陆马牌轮胎等龙头企业在内的170多家汽车相关企业。随着今年新一轮产业政策的出台,合肥高新区将加快塘岗片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项目批量落户,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合肥长安:从大别山到高新区
合肥高新区的汽车产业,或许可以回溯到六十年前。1965年,安徽省淮海机械厂(即国营九三五六厂)在六安市霍山县成立,并于1979年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代“飞虎牌”微型汽车。1987年,工厂整体搬迁到合肥市西郊,成为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
如今,合肥长安已经是长安汽车在重庆之外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设计产能为40万辆/年。2025年1-8月,合肥长安整车产量22.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8万辆,产值160.7亿元,同比增长44.2%。预计2025年整车产量34万辆,产值超26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与合肥长安同样位于塘岗片区的,还有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大陆马牌轮胎。自2011年投产以来,德国大陆集团已经在高新区实施了四期项目,累计投资超10亿欧元。“我们的很多合作伙伴如比亚迪、长安、大众等,在合肥都设有规模很大的生产基地,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响应客户需求,打开合作空间。” 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合肥工厂生产线
同样来自德国的安徽爱德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专注于车门铰链等零部件的制造。总部位于德国雷姆沙伊德的海斯坦普爱德夏,自成立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车门铰链系统供应商。安徽爱德夏是海斯坦普爱德夏集团进入中国后建设的第二家工厂,经过在合肥高新区的20多年发展,安徽爱德夏已成长为海斯坦普爱德夏集团在亚太区规模比较大、业绩最稳定的工厂,为奔驰、宝马、大众、蔚来、比亚迪、小米等几乎所有知名品牌提供产品和服务。“因为业务发展迅速,我们在合肥高新区正在推进新建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19.6亿元。”安徽爱德夏财务部经理夏天龙说。
如今,合肥高新区聚集了众多零部件龙头和腰部企业,涉及座舱、电控、轮胎、内饰等领域。而在“汽车后市场”,合肥高新区也汇聚了维天运通等知名企业。
如果说电动化进程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半场”,那智能化转型则是产业的“下半场”。未来的汽车产业,将是联结人工智能、大模型、半导体、算力、材料等的“超级融合体”。而独特的科创禀赋,正是成为合肥高新区引领产业迈入智能网联汽车新时代的底气。
2025年3月,安徽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省汽车创新中心)正式落户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安创谷科技园。“我们要成为安徽省汽车创新技术发现、转化、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有组织协同创新枢纽,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产品、核心企业和新兴赛道不断涌现”,省汽车创新中心主任任林杰表示。
中安创谷
以安徽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落户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未来,合肥高新区将发挥合肥创新院、中国科大、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等众多创新载体的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再出发,迈向千亿目标如今,合肥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完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初步构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2025年上半年,合肥高新区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29亿元,到2027年,合肥高新区将力争集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超300家,产业规模突破千亿,逐步建成集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
科大讯飞
在安徽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集群、合肥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征程中,合肥高新区正凭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驶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无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