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参考)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8 点击:次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关键五年。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下简称“数实融合”),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修课;不是局部工程,而是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全局性举措。
一、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
1.融合深度不均: 大型企业转型较快,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困境。不同行业、区域间数字化水平差距显著。
-
2.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工业软件、高端芯片、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点”、“堵点”。
-
3.数据要素潜能释放不足: 数据权属、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基础制度尚不完善,数据壁垒林立,“不愿开放、不敢开放、不会开放”问题并存。
-
4.协同生态尚未成熟: 技术供给方与实体经济需求方对接不畅,解决方案“水土不服”。复合型人才极度短缺。数字化转型成本高、周期长,商业模式创新滞后。
-
1.技术演进催生新空间: 人工智能(AI)从感知智能向认知决策智能迈进,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的突破,为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带来革命性变化。下一代互联网(Web3.0)、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孕育新突破。
-
2.发展战略提出新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数实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依靠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供应链进行全链条改造。
-
3.内需市场蕴含新潜力: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为数实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迭代优化空间。
-
1.
融合基础深度夯实: 建成全球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全面建成。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化发展。 -
2.
转型覆盖广度显著扩大: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普及,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率大幅提升(例如,力争达到80%以上)。农业、服务业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
3.
融合渗透深度实现突破: 数字化转型推动重点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基于当前水平及发展趋势设定)。形成10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赋能典型场景。 -
4.
产业生态竞争力增强: 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中有升。
-
1.
建设高速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 全面推进5G-A/6G技术研发与商用部署,深化“双千兆”网络覆盖。布局面向工业应用的确定性网络、算力网络。 -
2.
构建协同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 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加快工业边缘计算节点部署。 -
3.
布局全域感知的智能基础设施: 推动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构建覆盖广泛的物联感知体系。
-
1.
突破数字技术瓶颈: 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工业操作系统、核心工业软件(CAD/CAE/EDA/PLC等)、工业实时数据库、智能传感等关键短板。 -
2.
前瞻布局前沿技术: 加快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垂直行业的落地应用,探索Web3.0、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点。
-
1.
打造“数字链主”: 支持链主企业构建协同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数据贯通、业务协同、资源优化。 -
2.
建设“产业大脑”: 在重点行业构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产能共享、供应链金融、共性技术等服务,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和韧性。
-
1.
研发设计智能化: 推广基于AIGC的智能设计、智能编模,缩短研发周期。 -
2.
生产制造智能化: 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检测,建设“黑灯工厂”。 -
3.
经营管理智能化: 应用AI进行市场预测、智能排产、风险管控。 -
4.
产品服务智能化: 推动产品具备在线监测、远程运维、个性化定制等功能。
-
1.
健全数据产权制度: 探索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 -
2.
构建数据流通体系: 规范数据交易场所建设,发展数据商、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场外交易。 -
3.
深化数据开发利用: 在金融、医疗、交通等领域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推动企业内外部数据融合应用。
-
1.
推广“小快轻准”解决方案: 鼓励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模块化、订阅制应用。 -
2.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区域型、行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供评估诊断、方案展示、人才培训等服务。 -
3.
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发展数字化转型贷、数据资产质押等金融产品。
-
1.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加快制定数据互通、接口协议、安全防护等关键标准。 -
2.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 建立覆盖设备、控制、网络、平台、数据的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 -
3.
探索适应性的监管模式: 对新技术、新业态实行“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营造鼓励创新、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
-
1.
财税政策: 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引导基金。 -
2.
金融政策: 运用专项再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上市融资。
-
1.
培育复合型人才: 推动高校优化课程设置,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数字工匠”培育计划。 -
2.
引进高端人才: 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吸引全球顶尖数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