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莱芜高新区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自2025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6 点击:

莱芜高新区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自2025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为契机,围绕“项目提升年”总牵引,按照“12369”工作思路,聚焦工业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系统推进招大引强争优、项目建设提速、要素资源拼抢等九大攻坚行动。截至目前,莱芜高新区在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城市建设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莱芜高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实践与总结

(一)党建工作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莱芜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党群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服务深度融合。一是党建阵地建设持续推进,构建“1+N+X”党群服务矩阵,形成以区级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4个园区共建共享中心、18处区级以上党建示范点为支撑的多层次党建服务体系。山东汇金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党建示范点,进一步增强了党建示范引领效应。二是党建赋能企业发展,深化“管委会领导+部门+网格员”服务机制,开展“百人助百企”“为企办实事”等活动,累计入企走访717家次,解决企业问题诉求148件,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服务深度融合。三是非公党建工作持续加强,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行动,指导16家企业完成党组织换届选举,新组建3家非公企业党支部,并推进48家重点非公企业联合成立育新党支部,有效提升党组织覆盖率。四是政治监督持续强化,持续推进“清廉莱高”建设,打造山东汇金股份有限公司清廉民企典型,推动清廉文化融入企业发展,同时开展“清风护航”警示教育月活动,提升廉政建设水平,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到位。

(二)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

莱芜高新区围绕“项目提升年”总牵引,聚焦工业主战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25年上半年GDP达245.5亿元,同比增长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同比增长4.2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9.07%,显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二是产业集群建设持续推进,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汽车、现代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高新区加快产业链协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集群营收达56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165家,各类创新平台突破50家,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三是重大项目落地稳步推进,上半年招商引资外出招商53批次,考察项目58个,在谈项目56个,签约过亿元项目11个,总投资51.34亿元。重点项目如投资6亿元的五丰鲜汇食品工业园、5.3亿元的复合负极材料生产及新能源科技项目、5亿元的腾浩达智能终端设备生产项目等稳步推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四是要素保障持续优化,新材料产业园等11个重点项目列入土地供应计划,瑞青二期、飞龙医药园、汶阳二期等项目申请专项债,汶阳二期已到位3900万元,同时探索环评“打捆”审批机制,提升审批效率,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保障。

(三)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莱芜高新区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一是高企培育和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高企培育库企业达74家,鲁能开源等28家企业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国重汽等13家企业获评基础级智能工厂,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联合莱芜职院等成立国内首家低空经济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生态,同时推进山东理工大学与旌丞新材料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促进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关键技术突破持续深化,今年上半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2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57件,同比增长9.1%,山东莱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品被认定为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成为全区首个被认定的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四是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协调交行、建行为泰莱电气提供银团贷款2亿元,协调交行为辰陇新型中兽药项目提供项目贷款0.68亿元,同时推动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利用“6+N”基金集群,16个项目录入基金项目库,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多元支持。

(四)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外资外贸持续优化

莱芜高新区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外资外贸高质量发展。一是外资利用大幅增长,上半年新材料科技物流项目到位外资980万美元,预计全年完成外资到位1亿美元,显示出高新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二是外贸发展稳中有进,莱高数字经济产业园完成外贸1161万美元,洽谈签约项目约30家,落地15家,新云麓跨境电商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启出口新模式,预计带动年出口6000万元,有效拓展国际市场。三是国际合作平台持续拓展,高新区积极组织40余家企业参加亚欧商博会、东京展等国内外展会,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同时推动开放型跨境电商园区建设,助力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新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落户。

(五)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产城融合持续深化

莱芜高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宜居宜业水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规划布局科学,总占地面积30.52平方公里,规划“一心、两区、三轴、四园”结构,建设供水、污水、燃气、热力等管网95.8千米,满足项目落地需求。二是宜居宜业环境持续优化,高新区拥有各类学校、医院70余家,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莱芜技师学院每年可提供6000多名技能型工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莱芜校区将于9月招生,山东职业学院莱芜校区加快建设,提升人才供给能力。三是生态环保建设持续推进,高新区区域绿化率达44%,现有市级以上绿色工厂36家,其中省级以上绿色工厂4家,2025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四是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高新区引导重点企业优化用能策略,强化电厂燃煤精细管理,完善数字化监管体系,推进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与处理成本,严控“两高”项目准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五是安全生产持续加强,今年上半年开展“开工第一课”“审计式”监督检查和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检查企业63家,排查隐患689项,整改219项,确保重点时段“零事故”,提升园区安全水平。

(六)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莱芜高新区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商事登记便利化持续推进,实施无差别“一窗受理”,提供帮办代办3700余次,企业/个体户电子执照下载率达100%/98.22%,上半年新增注册企业833家,办理业务1.1万件,设立、变更、注销网办率分别达100%、99.86%、98.56%,大幅提升企业办事效率。二是平台公司管理持续优化,落实国企月营收分析调度制度,加强重大事项审批备案,落实债务“百日预警”制度,强化园区企业运营管理,聘请律师催收14家欠款企业,提升企业运营风险防控水平。三是政务服务持续优化,依托“泉惠企”平台发布产品信息200余条,盘活闲置厂房3.2万平方米,提高企业资源整合效率。四是12345热线与信访工作持续推进,上半年办理12345热线557件,综合满意率 100%,解决率89.29%,办结疑难工单153件、紧急工单107件,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五是行政审批服务持续优化,设立党建窗口,打造一站式“党建+”综合服务阵地,完成党员档案转接52件次,接待群众353人次,提升政务服务精准度。

 

莱芜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夜景

 

二、莱芜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莱芜高新区虽然在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然而仍存在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增强、招大引强亟待突破、项目带动作用偏弱等方面问题。

(一)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增强,产业链协同度不足

莱芜高新区虽然已初步形成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但整体产业集群效应仍不够显著。当前,产业链条内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和协同性较弱,尚未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的完整产业链生态。例如,部分重点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导致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足,难以形成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的良性发展格局。此外,部分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机制,导致产业链内部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产业整体能级的提升。

(二)招大引强亟待突破,高端产业项目储备不足

尽管莱芜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招大引强力度不够、优质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目前,高新区在引进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显著、产业带动强的旗舰项目方面仍显不足,缺乏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支撑。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项目高度依赖资金和基金撬动,但由于高新区自有基金规模有限,难以满足重点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亟需上级资源倾斜支持。此外,在项目招引过程中,部分项目因产业政策、土地指标、审批流程等因素影响,推进速度较慢,影响了项目落地见效。

(三)项目带动作用偏弱,部分重大项目推进缓慢

虽然莱芜高新区在项目引进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项目带动作用仍相对较弱。部分续建项目受市场环境、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投资进度放缓,项目建设进度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整体项目投资增长。同时,部分新引进项目暂未达到纳统条件,尚未形成有效投资贡献,导致在库工业项目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数量减少,投资过千万项目同比减少,影响了整体经济拉动效应。

 

三、莱芜高新区未来重点工作部署与展望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莱芜高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大项目推进,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精准定向招商,推动重点产业突破

高新区应以“精准招商、产业突破”为核心,围绕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招商策略。首先,绘制精准招商图谱,梳理细分领域的目标企业清单,包括重汽供货商98家、生物医药企业100余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100余家,并开展上门招商,增强项目对接的精准度。其次,优化招商模式,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对接,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支持,推动国有公司牵头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为莱芜区潜力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助力重点产业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项目落地与产业升级。

(二)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大项目纳统

针对当前项目带动作用偏弱的问题,高新区应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重大项目形成有效投资。首先,重点推动软屏光电、新辰语等4个项目尽快完成设备到位,确保年内形成有效投资贡献。同时,加快天莱科技光电模组、昊源制氢加氢站等项目的纳统进展,提前梳理票据,确保投资数据真实反映。此外,加快聚变负极材料一期等项目的设备到位,并指导企业整理纳统资料,确保项目尽快纳入统计体系,形成有效投资拉动效应。通过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在建项目加速落地,提升整体投资规模和效益。

(三)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优化企业服务机制

为提升经济运行质量,高新区应进一步强化企业服务机制,提升监测和调度能力。首先,完善企业服务网格体系,强化“主题式、清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按月调度走访情况,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指标变化因素,打造高新区服务品牌。其次,管委会领导带队常态化走访重点企业,跟踪产品价格、订单、库存等关键指标,及时制定应对措施,确保企业稳定运营。同时,加强与区工信局、街道等单位的横向沟通,修正企业产值数据,确保经济运行数据真实准确。此外,重点关注骨干企业的进出口态势,发挥农产品、纺织地毯等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培育新外贸企业,力促出口企稳回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

(四)强化科技业务工作,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新区应持续完善科技业务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首先,建立覆盖“发现、培育、认定、跟踪服务”的全流程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力争2025年下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总数达到27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76亿元,增速10%。其次,鼓励企业建设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平台4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继续加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支持,推动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4人。此外,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整合资源,高质量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项,推动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4.3亿元,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增强区域创新竞争力。

 

(五)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打造产学研协同新模式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高新区应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首先,推进北京化工大学与山东超万采暖设备有限公司、齐鲁工业大学与亿达新材料等校企合作项目,共建研发中心,推动前沿技术攻关。其次,继续深化与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同时,推动威马泵业、莱威新材料、金铸基等龙头企业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产学研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强化校地合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构建更加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推动科技金融政策落地,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针对企业融资难题,高新区将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政策,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便利度。首先,积极争取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筛选优质项目,加强与市财政局、济南财金集团的对接,利用“6+N”基金集群,推动基金对高新区项目的孵化培育。其次,强化科技信贷支持,深入对接中国建设银行莱芜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莱芜分行、莱商银行、青岛银行、威海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科技信贷范围,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完善股权类科技计划体系,探索形成以科技信贷、股权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增信等为主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七)持续强化政治监督与风险防范

一是围绕“工业强市”“双招双引”“项目提升年”、优化营商环境等健全政治监督台账,强化日常和专项监督。二是深入开展明察暗访、重点项目督导、国资管理专项监督。三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定期调度督导,压实各方责任。四是平台公司风险、安全生产等持续防范工作应贯穿始终。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莱芜高新区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自2025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

2025-09-26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莱芜高新区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自2025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为契机,围绕“项目提升年”总牵引,按照“12369”工作思路,聚焦工业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系统推进招大引强争优、项目建设提速、要素资源拼抢等九大攻坚行动。截至目前,莱芜高新区在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城市建设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莱芜高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实践与总结

(一)党建工作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莱芜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党群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服务深度融合。一是党建阵地建设持续推进,构建“1+N+X”党群服务矩阵,形成以区级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4个园区共建共享中心、18处区级以上党建示范点为支撑的多层次党建服务体系。山东汇金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党建示范点,进一步增强了党建示范引领效应。二是党建赋能企业发展,深化“管委会领导+部门+网格员”服务机制,开展“百人助百企”“为企办实事”等活动,累计入企走访717家次,解决企业问题诉求148件,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服务深度融合。三是非公党建工作持续加强,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行动,指导16家企业完成党组织换届选举,新组建3家非公企业党支部,并推进48家重点非公企业联合成立育新党支部,有效提升党组织覆盖率。四是政治监督持续强化,持续推进“清廉莱高”建设,打造山东汇金股份有限公司清廉民企典型,推动清廉文化融入企业发展,同时开展“清风护航”警示教育月活动,提升廉政建设水平,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到位。

(二)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

莱芜高新区围绕“项目提升年”总牵引,聚焦工业主战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25年上半年GDP达245.5亿元,同比增长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同比增长4.2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9.07%,显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二是产业集群建设持续推进,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汽车、现代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高新区加快产业链协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集群营收达56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165家,各类创新平台突破50家,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三是重大项目落地稳步推进,上半年招商引资外出招商53批次,考察项目58个,在谈项目56个,签约过亿元项目11个,总投资51.34亿元。重点项目如投资6亿元的五丰鲜汇食品工业园、5.3亿元的复合负极材料生产及新能源科技项目、5亿元的腾浩达智能终端设备生产项目等稳步推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四是要素保障持续优化,新材料产业园等11个重点项目列入土地供应计划,瑞青二期、飞龙医药园、汶阳二期等项目申请专项债,汶阳二期已到位3900万元,同时探索环评“打捆”审批机制,提升审批效率,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保障。

(三)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莱芜高新区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一是高企培育和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高企培育库企业达74家,鲁能开源等28家企业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国重汽等13家企业获评基础级智能工厂,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联合莱芜职院等成立国内首家低空经济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生态,同时推进山东理工大学与旌丞新材料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促进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关键技术突破持续深化,今年上半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2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57件,同比增长9.1%,山东莱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品被认定为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成为全区首个被认定的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四是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协调交行、建行为泰莱电气提供银团贷款2亿元,协调交行为辰陇新型中兽药项目提供项目贷款0.68亿元,同时推动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利用“6+N”基金集群,16个项目录入基金项目库,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多元支持。

(四)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外资外贸持续优化

莱芜高新区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外资外贸高质量发展。一是外资利用大幅增长,上半年新材料科技物流项目到位外资980万美元,预计全年完成外资到位1亿美元,显示出高新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二是外贸发展稳中有进,莱高数字经济产业园完成外贸1161万美元,洽谈签约项目约30家,落地15家,新云麓跨境电商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启出口新模式,预计带动年出口6000万元,有效拓展国际市场。三是国际合作平台持续拓展,高新区积极组织40余家企业参加亚欧商博会、东京展等国内外展会,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同时推动开放型跨境电商园区建设,助力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新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落户。

(五)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产城融合持续深化

莱芜高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宜居宜业水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规划布局科学,总占地面积30.52平方公里,规划“一心、两区、三轴、四园”结构,建设供水、污水、燃气、热力等管网95.8千米,满足项目落地需求。二是宜居宜业环境持续优化,高新区拥有各类学校、医院70余家,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莱芜技师学院每年可提供6000多名技能型工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莱芜校区将于9月招生,山东职业学院莱芜校区加快建设,提升人才供给能力。三是生态环保建设持续推进,高新区区域绿化率达44%,现有市级以上绿色工厂36家,其中省级以上绿色工厂4家,2025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四是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高新区引导重点企业优化用能策略,强化电厂燃煤精细管理,完善数字化监管体系,推进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与处理成本,严控“两高”项目准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五是安全生产持续加强,今年上半年开展“开工第一课”“审计式”监督检查和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检查企业63家,排查隐患689项,整改219项,确保重点时段“零事故”,提升园区安全水平。

(六)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莱芜高新区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商事登记便利化持续推进,实施无差别“一窗受理”,提供帮办代办3700余次,企业/个体户电子执照下载率达100%/98.22%,上半年新增注册企业833家,办理业务1.1万件,设立、变更、注销网办率分别达100%、99.86%、98.56%,大幅提升企业办事效率。二是平台公司管理持续优化,落实国企月营收分析调度制度,加强重大事项审批备案,落实债务“百日预警”制度,强化园区企业运营管理,聘请律师催收14家欠款企业,提升企业运营风险防控水平。三是政务服务持续优化,依托“泉惠企”平台发布产品信息200余条,盘活闲置厂房3.2万平方米,提高企业资源整合效率。四是12345热线与信访工作持续推进,上半年办理12345热线557件,综合满意率 100%,解决率89.29%,办结疑难工单153件、紧急工单107件,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五是行政审批服务持续优化,设立党建窗口,打造一站式“党建+”综合服务阵地,完成党员档案转接52件次,接待群众353人次,提升政务服务精准度。

 

莱芜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夜景

 

二、莱芜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莱芜高新区虽然在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然而仍存在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增强、招大引强亟待突破、项目带动作用偏弱等方面问题。

(一)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增强,产业链协同度不足

莱芜高新区虽然已初步形成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但整体产业集群效应仍不够显著。当前,产业链条内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和协同性较弱,尚未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的完整产业链生态。例如,部分重点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导致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足,难以形成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的良性发展格局。此外,部分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机制,导致产业链内部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产业整体能级的提升。

(二)招大引强亟待突破,高端产业项目储备不足

尽管莱芜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招大引强力度不够、优质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目前,高新区在引进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显著、产业带动强的旗舰项目方面仍显不足,缺乏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支撑。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项目高度依赖资金和基金撬动,但由于高新区自有基金规模有限,难以满足重点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亟需上级资源倾斜支持。此外,在项目招引过程中,部分项目因产业政策、土地指标、审批流程等因素影响,推进速度较慢,影响了项目落地见效。

(三)项目带动作用偏弱,部分重大项目推进缓慢

虽然莱芜高新区在项目引进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项目带动作用仍相对较弱。部分续建项目受市场环境、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投资进度放缓,项目建设进度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整体项目投资增长。同时,部分新引进项目暂未达到纳统条件,尚未形成有效投资贡献,导致在库工业项目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数量减少,投资过千万项目同比减少,影响了整体经济拉动效应。

 

三、莱芜高新区未来重点工作部署与展望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莱芜高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大项目推进,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精准定向招商,推动重点产业突破

高新区应以“精准招商、产业突破”为核心,围绕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招商策略。首先,绘制精准招商图谱,梳理细分领域的目标企业清单,包括重汽供货商98家、生物医药企业100余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100余家,并开展上门招商,增强项目对接的精准度。其次,优化招商模式,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对接,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支持,推动国有公司牵头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为莱芜区潜力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助力重点产业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项目落地与产业升级。

(二)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大项目纳统

针对当前项目带动作用偏弱的问题,高新区应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重大项目形成有效投资。首先,重点推动软屏光电、新辰语等4个项目尽快完成设备到位,确保年内形成有效投资贡献。同时,加快天莱科技光电模组、昊源制氢加氢站等项目的纳统进展,提前梳理票据,确保投资数据真实反映。此外,加快聚变负极材料一期等项目的设备到位,并指导企业整理纳统资料,确保项目尽快纳入统计体系,形成有效投资拉动效应。通过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在建项目加速落地,提升整体投资规模和效益。

(三)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优化企业服务机制

为提升经济运行质量,高新区应进一步强化企业服务机制,提升监测和调度能力。首先,完善企业服务网格体系,强化“主题式、清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按月调度走访情况,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指标变化因素,打造高新区服务品牌。其次,管委会领导带队常态化走访重点企业,跟踪产品价格、订单、库存等关键指标,及时制定应对措施,确保企业稳定运营。同时,加强与区工信局、街道等单位的横向沟通,修正企业产值数据,确保经济运行数据真实准确。此外,重点关注骨干企业的进出口态势,发挥农产品、纺织地毯等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培育新外贸企业,力促出口企稳回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

(四)强化科技业务工作,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新区应持续完善科技业务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首先,建立覆盖“发现、培育、认定、跟踪服务”的全流程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力争2025年下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总数达到27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76亿元,增速10%。其次,鼓励企业建设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平台4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继续加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支持,推动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4人。此外,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整合资源,高质量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项,推动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4.3亿元,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增强区域创新竞争力。

 

(五)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打造产学研协同新模式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高新区应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首先,推进北京化工大学与山东超万采暖设备有限公司、齐鲁工业大学与亿达新材料等校企合作项目,共建研发中心,推动前沿技术攻关。其次,继续深化与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同时,推动威马泵业、莱威新材料、金铸基等龙头企业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产学研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强化校地合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构建更加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推动科技金融政策落地,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针对企业融资难题,高新区将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政策,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便利度。首先,积极争取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筛选优质项目,加强与市财政局、济南财金集团的对接,利用“6+N”基金集群,推动基金对高新区项目的孵化培育。其次,强化科技信贷支持,深入对接中国建设银行莱芜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莱芜分行、莱商银行、青岛银行、威海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科技信贷范围,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完善股权类科技计划体系,探索形成以科技信贷、股权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增信等为主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七)持续强化政治监督与风险防范

一是围绕“工业强市”“双招双引”“项目提升年”、优化营商环境等健全政治监督台账,强化日常和专项监督。二是深入开展明察暗访、重点项目督导、国资管理专项监督。三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定期调度督导,压实各方责任。四是平台公司风险、安全生产等持续防范工作应贯穿始终。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