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从“十四五”重点,看“十五五”规划趋势及重点内容!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21 点击:

如今,教育领域“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综合改革司等负责人,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近期召开的教育事业“十五五”规划研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强调了“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分享了高校应当在“十五五”期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的见解。

目前,我们尚未发现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对高校“十五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性文件或政策。但结合“十四五”规划重点及部分省份已公开的规划调整方向,可梳理出以下与“十五五”规划相关的政策趋势和重点内容:

1

规划编制原则延续性

 

强化国家战略对接:各地“十四五”规划中普遍强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预计“十五五”将继续深化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高校与地方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突出数字化与产教融合: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重庆市规划明确建设“智慧教育新生态”,未来可能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应用。

2

高等教育布局优化

 

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省份(如广西、重庆)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优化高校空间布局,引导资源向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十五五”或进一步推动跨地区高校合作与资源整合。

类型差异化发展:浙江、重庆等地强调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如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术型),未来可能细化分类评价标准,避免同质化竞争。

3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多地“十四五”规划提出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淘汰低质专业,新增新兴交叉学科(如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预计“十五五”将完善学科动态评估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十四五”规划强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未来可能扩大实施范围,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

在调研了30余所高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后,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撰文并建议,高校可以从深刻认识战略规划、精准分析学校环境动态、创新规划研制范式、实施战略闭环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例如,对于战略规划的深刻认识,其意义在于大学管理者将之与学校的质量提升和长远发展紧密相关。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为华中工学院)从1956年制定《华中工学院1956—1960年综合规划》起,通过三阶段规划实现了跨越发展,从一所默默无闻的大学,发展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位居国内前列的优质大学。

正如前文所述,分析学校环境动态也是各所高校在现阶段提出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上,尤为重要。中央“十四五”“十五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跟‘十四五’相比,‘十五五’最大的变化就是在规划编制阶段,国际环境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挑战和不利因素明显增多。”在国际环境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性陡增;从国内环境看,将持续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短期问题和中长期结构性问题交织。

高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对于“双一流”高校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重点关注国家战略需求、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则应着重把握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脉络、人口出生率变化趋势,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等关键点。

高校规划研制还需突破传统范式,构建创新机制,摒弃“高、大、空”倾向的目标,转向具体可测、有限聚焦的量化指标。同时,要构建“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的完整链条,实现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督相结合,做好战略绩效的常态化监测机制,及时校准偏差,形成“规划引领实施、实施反馈规划”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战略管理的持续优化。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从“十四五”重点,看“十五五”规划趋势及重点内容!

2025-08-21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如今,教育领域“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综合改革司等负责人,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近期召开的教育事业“十五五”规划研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强调了“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分享了高校应当在“十五五”期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的见解。

目前,我们尚未发现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对高校“十五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性文件或政策。但结合“十四五”规划重点及部分省份已公开的规划调整方向,可梳理出以下与“十五五”规划相关的政策趋势和重点内容:

1

规划编制原则延续性

 

强化国家战略对接:各地“十四五”规划中普遍强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预计“十五五”将继续深化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高校与地方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突出数字化与产教融合: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重庆市规划明确建设“智慧教育新生态”,未来可能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应用。

2

高等教育布局优化

 

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省份(如广西、重庆)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优化高校空间布局,引导资源向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十五五”或进一步推动跨地区高校合作与资源整合。

类型差异化发展:浙江、重庆等地强调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如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术型),未来可能细化分类评价标准,避免同质化竞争。

3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多地“十四五”规划提出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淘汰低质专业,新增新兴交叉学科(如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预计“十五五”将完善学科动态评估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十四五”规划强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未来可能扩大实施范围,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

在调研了30余所高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后,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撰文并建议,高校可以从深刻认识战略规划、精准分析学校环境动态、创新规划研制范式、实施战略闭环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例如,对于战略规划的深刻认识,其意义在于大学管理者将之与学校的质量提升和长远发展紧密相关。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为华中工学院)从1956年制定《华中工学院1956—1960年综合规划》起,通过三阶段规划实现了跨越发展,从一所默默无闻的大学,发展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位居国内前列的优质大学。

正如前文所述,分析学校环境动态也是各所高校在现阶段提出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上,尤为重要。中央“十四五”“十五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跟‘十四五’相比,‘十五五’最大的变化就是在规划编制阶段,国际环境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挑战和不利因素明显增多。”在国际环境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性陡增;从国内环境看,将持续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短期问题和中长期结构性问题交织。

高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对于“双一流”高校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重点关注国家战略需求、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则应着重把握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脉络、人口出生率变化趋势,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等关键点。

高校规划研制还需突破传统范式,构建创新机制,摒弃“高、大、空”倾向的目标,转向具体可测、有限聚焦的量化指标。同时,要构建“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的完整链条,实现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督相结合,做好战略绩效的常态化监测机制,及时校准偏差,形成“规划引领实施、实施反馈规划”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战略管理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