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10-07 点击:

  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
 
  推进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以下简称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是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扎实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的重要举措。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京津产业新城,立足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瞄准国际国内一流,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唱好京津“双城记”战略机遇,扛起京津双向“桥头堡”、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力军”政治职责,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实施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为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贡献力量。
 
  (二)发展定位。围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以创新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绿色为基底、以韧性为内涵,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高端产业集聚新高地、京津科技人才创新城。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1100亿元,人口规模达到120万人。“同城一体”取得新进展,重点在载体平台、产业对接、成果转化、功能互补等方面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市级认定重大项目累计达到60个。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核心先导区加快建设,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8%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以上。产业发展实现新跃升,产业能级明显提高,产业生态基本形成,重点培育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时尚消费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16%。城市品质得到新提升,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乐的条件更加优越,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自然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
 
  到2027年,经济总量突破1300亿元,人口规模达到130万人。“同城一体”效应明显,重点在载体合作、产业协同等方面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市级认定重大项目累计达到100个。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核心先导区基本建成,核心拓展区建设启动实施,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有效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100家以上。产业发展全面升级,“产学研用金服”融合的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2%、18%。城市品质更加优越,以人为本的城市功能显著增强,生产生活更加舒适便捷,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到2030年,以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时尚消费三个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趋完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智慧城市为承载,“人、产、城、乡、景”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初步建成。
 
  二、空间布局
 
  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核”即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多点”包括武清区“一区六园”,辐射“全域”一二三产业,统筹全区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打造产业集群优势。
 
  (一)一核引领——科技创新策源地
 
  划定“京津塘高速—南东线—武静线—龙凤河故道—龙凤河”合围区域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约21.98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可开发空间面积约12.25平方公里,分期规划建设核心先导区、拓展区。
 
  1.核心先导区(中央创新区CID)
 
  划定“福源道—南东线—光明道—新兴路”合围区域约4.98平方公里为核心先导区,以引聚科技研发转化、企业孵化、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为重点,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集中打造高端人才汇集、创新平台密集、创新创业活跃的创新聚集地。
 
  2.核心拓展区
 
  核心拓展区包括近期拓展区和中远期拓展区,规划面积约17平方公里。
 
  划定“龙凤河—南东线—福源道—新兴路—光明道—南东线—武静线—龙凤河故道”合围区域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约11.95平方公里为近期拓展区,以引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中试熟化、产业化项目为重点,聚焦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开发、试验、应用环节,建设成果转化新高地。
 
  划定“京津塘高速—南东线—龙凤河”合围区域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约5.05平方公里为中远期拓展区,以推动产业高端化、规模化为重点,聚焦重大项目、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企业加速发展、大规模市场化、高端产业集群化承载地。
 
  (二)多点支撑——高端产业发展新引擎
 
  “一区六园”规划用地面积合计约91.70平方公里,可开发空间面积约19.51平方公里。
 
  推动“一区六园”产业协同和特色发展,承接高质量产业化项目,提升现有产业能级,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园区更新改造,提高园区经济密度,优化服务功能和环境,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强、层级高、规模大的产业集群,成为高端产业发展新引擎。
 
  (三)全域联动——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以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导向,带动京津产业新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以“一核多点”带动全域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做强主导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发挥园区产业优势,通过项目带动、产业拉动、信息互动、组团联动形式,促进园区和组团经济协同协作,深度推动产城融合。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武清开发区(包括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清开发区区块)与城区组团、环城组团、生态组团联动实现产城融合;京滨工业园、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村科技创新园与环京组团、运河东组团联动实现产城融合;汽车产业园、福源经济开发区与城东组团联动实现产城融合;京津科技谷与南部组团、中西部组团联动实现产城融合;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与东部组团、运河东组团联动实现产城融合。
 
  以“一商圈”(佛罗伦萨小镇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带动高端服务业加速发展,打造一批高品质的“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全场景消费平台,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最具特色的时尚主流消费目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
 
  以“一带”(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带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旅游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带。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同城化一体化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京津走廊”关键节点区位优势,加强产业对接协作,推动科技创新协同,深入推进交通一体化,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融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产业群,谱写京津“双城记”武清新篇章。
 
  1.推动产业协同。坚持同城化、一体化,承接好北京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主动承接央企二三级总部、国企、民企转移,推动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项目落地。采取央地合作、校地合作、园区共建、基地孵化等模式,清单化目录式承接符合武清功能定位的产业实体,形成京津之间的“北京研发、天津制造”联动通道。同步做好与河北省特别是廊坊市的产业链对接融合。
 
  2.推动创新协同。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引领,在平台建设、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贯通融合,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更多科技创新资源纳入共享共用目录,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3.推动人才协同。建立人才同城一体化服务机制,深化人才跨区域资质互认,促进人才跨区域合理流动。打造高水平引才育才平台,聚焦智能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合成生物、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着力引进一批科技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赋予科研人员项目安排和经费使用充分自主权、决策权。
 
  4.推动交通协同。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做实“轨道上的京津冀”,对现有京津城际武清站进行功能升级,预留引入京山铁路和轨道津滨线条件,将武清站打造成为京津冀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推动通武廊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提升公路互联互通水平,配合实施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成京津塘高速公路大王古庄出入口,推动京津塘高速公路杨村西出入口规划建设,推进高王路与北京通清路联通,做好唐廊高速公路、密涿京沪高速公路联络线规划线位预留控制和项目储备,适时启动建设。构建畅通、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实现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区内路网有机融合衔接。
 
  5.推动公共服务协同。逐步突破京津冀公共服务资源地域限制,以合作共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为方向,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及住房等领域加强公共服务协同。
 
  (二)实施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工程
 
  围绕高标准规划建设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以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为目标,全力推动研发平台、双创载体、科技服务平台、小试中试平台建设。
 
  6.加快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将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纳入市、区有关重点规划。重点建设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的产业承接载体和高科技企业总部楼宇,以及功能完备的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打造科创策源、水绿交融、活力充沛的宜居宜业创新生态。到2025年,核心先导区产业载体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主体达到350家以上;到2027年,核心先导区基本完成建设,产业载体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主体达到600家以上,近期拓展区启动建设;到2030年,近期拓展区基本完成建设,中远期拓展区启动建设。
 
  7.加速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合成生物研发转化基地、智能轨道交通研发转化基地、特高压京津冀研发制造基地、数字化赋能平台,推动合成生物、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重点领域产业发展。联合中关村、国家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共建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等协同创新平台。
 
  8.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集聚要素、激发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引入创新服务资源,建设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一批支撑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引进研发众包、科技信息、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创业培训、共享办公等科技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现代金融、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
 
  (三)实施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工程
 
  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集群化方向,坚持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双高”引领,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实现各产业有序链接、发展壮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9.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生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做强汽车和高端装备优势产业,壮大新材料支柱产业,发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形成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体系。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减量化、绿色化发展路径,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闲置用地、批而未供和供而未建等情况的消纳,提高土地利用开发效率。武清开发区(包括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清开发区区块)重点发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产业,京滨工业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人工智能产业,汽车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及核心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京津科技谷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发展互联网科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村科技创新园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产业,福源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0.培育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打造智能制造先行区为目标,立足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基础,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智能机器人、数字应用、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智能科技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打造生物经济先导区为目标,立足中成药加工、中药配方颗粒、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做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以合成生物为引领,推动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学服务、人工智能(AI)数字化信息化等健康产业高度聚集,培育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农工商文旅体融合业态集群建设,统筹推进国际魅力提升、消费场景拓展、数字科技赋能,加快V1汽车世界、澳康达名车广场等项目建设,将佛罗伦萨小镇商圈打造成为服务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4A级景区,培育高端时尚消费千亿级产业集群。
 
  11.打造十个百亿级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引导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依托创新链促进产业链升级,吸引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产业质效提升,推动传统产业(自行车、地毯、纺织服装、食品饮料)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轨道交通、新材料、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打造十个百亿级龙头企业。
 
  12.强化高端产业引育。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瞄准中关村、央院央所、重点央企、头部民企,加快引进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创新项目,推动北京科创资源从点状转化变为集群式转化,形成北京成果就近入津、就地熟化、就势产业化。优化创新与产业生态,发展数字孪生、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用、智慧医疗、产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梯度培育一批雏鹰、瞪羚、领军、独角兽等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等有序衔接,加快建设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幸福城市。
 
  13.加快城市功能更新。实施以武清城区和产业园区为重点的更新提升行动,打造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盘活现有存量资源资产,提高存量资源资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效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更好平衡职住关系,优化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布局,提升社区商业智慧化、连锁化、便利化水平。开通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公交专线,实现与京津城际武清站便捷联通。
 
  14.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树立“全周期”治理意识,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形成畅通便捷高效的为民服务网络。打造智慧京津产业新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做强“城市大脑”,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15.合理布局优质教育、医疗、康养资源。科学合理规划配置教育资源,引入优质教育机构,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需求。完善医疗布局,以公立医院为主导,鼓励多元办医,引导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开办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及特色医疗机构。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引进培育高端健康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服务。
 
  (五)实施绿色生态建设工程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湿地、河湖、森林等生态资源优势,为绿色、循环、低碳、集约发展赋能,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16.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落实京津冀大气、土壤、水等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做好大黄堡湿地保护,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大运河重点河段环境治理保护。
 
  17.赋能产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业体系,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创建绿色工厂。
 
  18.建设生态绿色休闲空间。有机连接公园、绿地、水系,提升中央湖景观,形成串联成网的绿色游憩空间和健身休闲慢行系统。结合产业功能创造滨水空间,加快玉带湖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龙凤河故道—龙凤河—大运河”环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和武清城区生态绿廊。
 
  (六)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添活力,扩大高水平开放强实力。
 
  19.深化落实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通武廊”改革试验,打造小“京津冀”改革试验示范区,主动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积极融入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生产力布局重构,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20.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不见面审批+全程在线”服务,持续推动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各项措施。秉持“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理念,持续优化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措施,激发民营企业活力。
 
  21.创新管理运行体制。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落实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综合协调、产业统筹、制度创新和运营管理等工作。设立平台公司,作为京津产业新城国有资本投融资、开发建设和运营服务综合性平台,坚持市场化导向,高水平推动京津产业新城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相关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加大市级层面支持力度。区级层面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全力推动京津产业新城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行。
 
  (二)加强规划引领。紧密衔接武清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对京津产业新城各类用地的统筹管理,优化资源布局和城市空间形态,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完善京津产业新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科学调整2025年和2027年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形成全区“一盘棋”格局。
 
  (三)加强金融保障。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向实体经济领域。鼓励商业银行创新融资模式、服务手段和信贷产品,为京津产业新城建设发展提供更多金融资源。
 
  (四)加强督查考核。武清区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对相关区级职能部门、镇街、园区推进京津产业新城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突出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政策、重点产业、重点平台的考核。
 
  (五)加强政策创新。围绕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特色政策,争取国家级、市级改革创新政策在京津产业新城开展试点,推动各项政策全面落地见效。
 
  (六)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宣传推介京津产业新城发展规划、支持政策、优势资源、招商引资情况、建设进展和发展成效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

2023-10-07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
 
  推进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以下简称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是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扎实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的重要举措。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京津产业新城,立足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瞄准国际国内一流,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唱好京津“双城记”战略机遇,扛起京津双向“桥头堡”、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力军”政治职责,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实施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为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贡献力量。
 
  (二)发展定位。围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以创新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绿色为基底、以韧性为内涵,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高端产业集聚新高地、京津科技人才创新城。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1100亿元,人口规模达到120万人。“同城一体”取得新进展,重点在载体平台、产业对接、成果转化、功能互补等方面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市级认定重大项目累计达到60个。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核心先导区加快建设,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8%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以上。产业发展实现新跃升,产业能级明显提高,产业生态基本形成,重点培育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时尚消费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16%。城市品质得到新提升,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乐的条件更加优越,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自然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
 
  到2027年,经济总量突破1300亿元,人口规模达到130万人。“同城一体”效应明显,重点在载体合作、产业协同等方面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市级认定重大项目累计达到100个。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核心先导区基本建成,核心拓展区建设启动实施,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有效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100家以上。产业发展全面升级,“产学研用金服”融合的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2%、18%。城市品质更加优越,以人为本的城市功能显著增强,生产生活更加舒适便捷,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到2030年,以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时尚消费三个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趋完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智慧城市为承载,“人、产、城、乡、景”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初步建成。
 
  二、空间布局
 
  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核”即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多点”包括武清区“一区六园”,辐射“全域”一二三产业,统筹全区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打造产业集群优势。
 
  (一)一核引领——科技创新策源地
 
  划定“京津塘高速—南东线—武静线—龙凤河故道—龙凤河”合围区域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约21.98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可开发空间面积约12.25平方公里,分期规划建设核心先导区、拓展区。
 
  1.核心先导区(中央创新区CID)
 
  划定“福源道—南东线—光明道—新兴路”合围区域约4.98平方公里为核心先导区,以引聚科技研发转化、企业孵化、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为重点,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集中打造高端人才汇集、创新平台密集、创新创业活跃的创新聚集地。
 
  2.核心拓展区
 
  核心拓展区包括近期拓展区和中远期拓展区,规划面积约17平方公里。
 
  划定“龙凤河—南东线—福源道—新兴路—光明道—南东线—武静线—龙凤河故道”合围区域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约11.95平方公里为近期拓展区,以引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中试熟化、产业化项目为重点,聚焦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开发、试验、应用环节,建设成果转化新高地。
 
  划定“京津塘高速—南东线—龙凤河”合围区域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约5.05平方公里为中远期拓展区,以推动产业高端化、规模化为重点,聚焦重大项目、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企业加速发展、大规模市场化、高端产业集群化承载地。
 
  (二)多点支撑——高端产业发展新引擎
 
  “一区六园”规划用地面积合计约91.70平方公里,可开发空间面积约19.51平方公里。
 
  推动“一区六园”产业协同和特色发展,承接高质量产业化项目,提升现有产业能级,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园区更新改造,提高园区经济密度,优化服务功能和环境,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强、层级高、规模大的产业集群,成为高端产业发展新引擎。
 
  (三)全域联动——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以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导向,带动京津产业新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以“一核多点”带动全域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做强主导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发挥园区产业优势,通过项目带动、产业拉动、信息互动、组团联动形式,促进园区和组团经济协同协作,深度推动产城融合。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武清开发区(包括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清开发区区块)与城区组团、环城组团、生态组团联动实现产城融合;京滨工业园、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村科技创新园与环京组团、运河东组团联动实现产城融合;汽车产业园、福源经济开发区与城东组团联动实现产城融合;京津科技谷与南部组团、中西部组团联动实现产城融合;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与东部组团、运河东组团联动实现产城融合。
 
  以“一商圈”(佛罗伦萨小镇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带动高端服务业加速发展,打造一批高品质的“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全场景消费平台,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最具特色的时尚主流消费目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
 
  以“一带”(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带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旅游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带。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同城化一体化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京津走廊”关键节点区位优势,加强产业对接协作,推动科技创新协同,深入推进交通一体化,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融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产业群,谱写京津“双城记”武清新篇章。
 
  1.推动产业协同。坚持同城化、一体化,承接好北京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主动承接央企二三级总部、国企、民企转移,推动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项目落地。采取央地合作、校地合作、园区共建、基地孵化等模式,清单化目录式承接符合武清功能定位的产业实体,形成京津之间的“北京研发、天津制造”联动通道。同步做好与河北省特别是廊坊市的产业链对接融合。
 
  2.推动创新协同。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引领,在平台建设、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贯通融合,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更多科技创新资源纳入共享共用目录,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3.推动人才协同。建立人才同城一体化服务机制,深化人才跨区域资质互认,促进人才跨区域合理流动。打造高水平引才育才平台,聚焦智能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合成生物、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着力引进一批科技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赋予科研人员项目安排和经费使用充分自主权、决策权。
 
  4.推动交通协同。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做实“轨道上的京津冀”,对现有京津城际武清站进行功能升级,预留引入京山铁路和轨道津滨线条件,将武清站打造成为京津冀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推动通武廊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提升公路互联互通水平,配合实施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成京津塘高速公路大王古庄出入口,推动京津塘高速公路杨村西出入口规划建设,推进高王路与北京通清路联通,做好唐廊高速公路、密涿京沪高速公路联络线规划线位预留控制和项目储备,适时启动建设。构建畅通、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实现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区内路网有机融合衔接。
 
  5.推动公共服务协同。逐步突破京津冀公共服务资源地域限制,以合作共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为方向,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及住房等领域加强公共服务协同。
 
  (二)实施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工程
 
  围绕高标准规划建设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以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为目标,全力推动研发平台、双创载体、科技服务平台、小试中试平台建设。
 
  6.加快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将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纳入市、区有关重点规划。重点建设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的产业承接载体和高科技企业总部楼宇,以及功能完备的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打造科创策源、水绿交融、活力充沛的宜居宜业创新生态。到2025年,核心先导区产业载体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主体达到350家以上;到2027年,核心先导区基本完成建设,产业载体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主体达到600家以上,近期拓展区启动建设;到2030年,近期拓展区基本完成建设,中远期拓展区启动建设。
 
  7.加速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合成生物研发转化基地、智能轨道交通研发转化基地、特高压京津冀研发制造基地、数字化赋能平台,推动合成生物、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重点领域产业发展。联合中关村、国家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共建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等协同创新平台。
 
  8.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集聚要素、激发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引入创新服务资源,建设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一批支撑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引进研发众包、科技信息、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创业培训、共享办公等科技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现代金融、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
 
  (三)实施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工程
 
  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集群化方向,坚持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双高”引领,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实现各产业有序链接、发展壮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9.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生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做强汽车和高端装备优势产业,壮大新材料支柱产业,发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形成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体系。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减量化、绿色化发展路径,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闲置用地、批而未供和供而未建等情况的消纳,提高土地利用开发效率。武清开发区(包括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清开发区区块)重点发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产业,京滨工业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人工智能产业,汽车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及核心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京津科技谷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发展互联网科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村科技创新园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产业,福源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0.培育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打造智能制造先行区为目标,立足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基础,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智能机器人、数字应用、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智能科技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打造生物经济先导区为目标,立足中成药加工、中药配方颗粒、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做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以合成生物为引领,推动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学服务、人工智能(AI)数字化信息化等健康产业高度聚集,培育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农工商文旅体融合业态集群建设,统筹推进国际魅力提升、消费场景拓展、数字科技赋能,加快V1汽车世界、澳康达名车广场等项目建设,将佛罗伦萨小镇商圈打造成为服务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4A级景区,培育高端时尚消费千亿级产业集群。
 
  11.打造十个百亿级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引导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依托创新链促进产业链升级,吸引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产业质效提升,推动传统产业(自行车、地毯、纺织服装、食品饮料)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轨道交通、新材料、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打造十个百亿级龙头企业。
 
  12.强化高端产业引育。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瞄准中关村、央院央所、重点央企、头部民企,加快引进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创新项目,推动北京科创资源从点状转化变为集群式转化,形成北京成果就近入津、就地熟化、就势产业化。优化创新与产业生态,发展数字孪生、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用、智慧医疗、产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梯度培育一批雏鹰、瞪羚、领军、独角兽等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等有序衔接,加快建设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幸福城市。
 
  13.加快城市功能更新。实施以武清城区和产业园区为重点的更新提升行动,打造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盘活现有存量资源资产,提高存量资源资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效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更好平衡职住关系,优化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布局,提升社区商业智慧化、连锁化、便利化水平。开通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公交专线,实现与京津城际武清站便捷联通。
 
  14.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树立“全周期”治理意识,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形成畅通便捷高效的为民服务网络。打造智慧京津产业新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做强“城市大脑”,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15.合理布局优质教育、医疗、康养资源。科学合理规划配置教育资源,引入优质教育机构,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需求。完善医疗布局,以公立医院为主导,鼓励多元办医,引导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开办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及特色医疗机构。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引进培育高端健康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服务。
 
  (五)实施绿色生态建设工程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湿地、河湖、森林等生态资源优势,为绿色、循环、低碳、集约发展赋能,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16.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落实京津冀大气、土壤、水等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做好大黄堡湿地保护,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大运河重点河段环境治理保护。
 
  17.赋能产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业体系,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创建绿色工厂。
 
  18.建设生态绿色休闲空间。有机连接公园、绿地、水系,提升中央湖景观,形成串联成网的绿色游憩空间和健身休闲慢行系统。结合产业功能创造滨水空间,加快玉带湖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龙凤河故道—龙凤河—大运河”环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和武清城区生态绿廊。
 
  (六)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添活力,扩大高水平开放强实力。
 
  19.深化落实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通武廊”改革试验,打造小“京津冀”改革试验示范区,主动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积极融入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生产力布局重构,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20.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不见面审批+全程在线”服务,持续推动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各项措施。秉持“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理念,持续优化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措施,激发民营企业活力。
 
  21.创新管理运行体制。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落实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综合协调、产业统筹、制度创新和运营管理等工作。设立平台公司,作为京津产业新城国有资本投融资、开发建设和运营服务综合性平台,坚持市场化导向,高水平推动京津产业新城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相关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加大市级层面支持力度。区级层面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全力推动京津产业新城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行。
 
  (二)加强规划引领。紧密衔接武清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对京津产业新城各类用地的统筹管理,优化资源布局和城市空间形态,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完善京津产业新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科学调整2025年和2027年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形成全区“一盘棋”格局。
 
  (三)加强金融保障。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向实体经济领域。鼓励商业银行创新融资模式、服务手段和信贷产品,为京津产业新城建设发展提供更多金融资源。
 
  (四)加强督查考核。武清区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对相关区级职能部门、镇街、园区推进京津产业新城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突出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政策、重点产业、重点平台的考核。
 
  (五)加强政策创新。围绕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特色政策,争取国家级、市级改革创新政策在京津产业新城开展试点,推动各项政策全面落地见效。
 
  (六)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宣传推介京津产业新城发展规划、支持政策、优势资源、招商引资情况、建设进展和发展成效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