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2022中国化工第一大省新材料和高端化工产业将这样干!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4-19 点击:

  近期,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2022年行动计划,并在“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中重点提到了新材料产业和高端化工产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2022年化工大省山东如何推进这两个产业的工作。
 
  一、工作目标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材料,推广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与典型应用,形成一批先进的自主核心技术。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2022年年底前,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00家左右,累计达到约2600家。
 
  特色集群日益壮大。2022年,全省布局建成10个左右百亿级产业集群,2-3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全省形成一批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带,培育提升20个以上集群领军企业。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省市县一体化推进模式。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强化调度管理,推动形成省级统筹协调、市级跟进指导、县级深入落实的协同工作格局,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聚焦新材料重点产业链,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动态更新完善“1张图谱”和“N张清单”,精细化、精准化挂图作战,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快实现重大突破。
 
  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融链固链行动。精准组织对标学习、现场调研等交流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促进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和重点产品配套适用,带动全链条优化提升。
 
  (二)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大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加快推动山东国瓷年产15000吨车规级MLCC用电子陶瓷材料等50个省重大项目、联泓化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醋酸乙烯联合装置等109个省优选项目、美瑞新材料年产20万吨弹性体等39个省“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建设,确保2022年完成投资500亿元。
 
  持续抓好项目策划储备。以补链延链强链为导向,深入新材料重点企业、重点地区谋划对接,挖掘、储备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广泛协调投资机构、科研院所、高端智库等资源,强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对接匹配,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启动。
 
  推动数字化赋能增效。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鼓励新材料重点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第三方机构等联合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征集发布一批“工赋山东”场景需求。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实施一批新材料智能化技改项目,创建一批国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三)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聚焦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梯次发展、协同发展原则,加快淄博、烟台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强优势、滨州高端铝材等“雁阵形”产业集群拓规模、泰安绿色建筑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出精品,2022年再培育建设一批产业集群,打造大中小集群优势互补、协同融合发展新格局。
 
  塑优培强龙头企业。依托省新材料领军企业库入库企业,针对性加强指导支持和渐进提升,打造一批以创新引领驱动、行业领军先导、高端人才集聚为特征的领航型企业。重点抓好圣泉集团、路德新材料、宏桥新材料等22个“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发展,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5300亿元。用好省级支持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遴选不超过10家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重点新材料企业予以支持。
 
  (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围绕新材料重点细分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探索建设具有山东省特色的主干材料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推动新材料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量质”双升。
 
  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发挥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产学研深度融合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新材料创新发展。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通过省重点研发计划加大研发部署力度。跟进抓好万丰镁业高导热镁合金材料等25个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实施,加快解决关键共性问题。
 
  实施新材料创新应用示范工程。遴选发布30个以上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和创新成果,引导新材料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科创平台建设。举办第三届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化成果对接会,组织一批新材料领域最新科技成果集中签约,加快转化落地。
 
  (五)强化要素保障支撑能力。
 
  大力推动产融结合。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新材料基金,用好“齐鲁企舞”路演基地,全年组织举办4场以上新材料领域投融资对接活动。鼓励采用股权投资、技改贴息、保险补偿等方式,精准支持一批新材料优质企业和项目。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发挥省留学人员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向海外积极推介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创新开展“海聚山东”新材料产业企业专场线上招聘活动,畅通用人企业海外联系渠道,为用人单位引进海外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服务。建设一批新材料领域公共实训基地,深化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大力推行特级技师评聘。积极征集新材料产业新职业信息,加快开发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前瞻性、体现地方特色产业、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的职业,着力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积极鼓励新材料相关单位申报工信部高层次海外人才工程、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以及重点产业链尖端人才奖励等,2022年争取支持名额5个以上。
 
  创新开展培训竞赛活动。组织举办山东省首届新材料产业创新训练营、第二届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大赛、第三届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遴选20个以上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获奖项目,助力培育一批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创业团队和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
 
  (六)加快重点产品推广应用。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实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通过企业投保、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动企业开拓初期市场,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
 
  推广示范一批重点产品。及时跟进掌握重点新材料产品推广和供应情况,更新修订2022年度《山东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发布推广200种技术先进、应用高端的新材料产品。
 
  积极开展对接交流活动。组织重点企业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山东制造”自主品牌推介等展览活动,推介一批重点新材料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扩大山东省新材料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持续提升质量品牌水平。
 
  强化品牌高端化培育。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支持新材料企业申报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充分利用“好品山东”等各类展览展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渠道,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以质量品牌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新材料重点企业对标国际标杆,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和品牌,引领企业品牌高端化。
 
  加大认证推广力度。积极推动国家新材料认证制度落地实施,组织开展认证制度宣传推广和培训教育活动,指导企业利用认证手段提高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推动新材料领域开展“泰山品质”认证,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绿色产品认证,提升新材料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提升标准化和计量检测水平。深入落实国家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山东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提高新材料领域“山东标准”水平。进一步提升关键材料的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新材料领域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不断提高新材料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和水平。
 
  图片
 
  高端化工产业
 
  一、工作目标
 
  壮大产业规模。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9500亿元左右,占全部化工行业的比重达到47%以上。
 
  提升集聚水平。2022年园区化率达到40%,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80%以上。
 
  做强产业体系。培育新增1-2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重点推动炼化一体化、煤基精细化工等领域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初步构建竞争能力强、优势产业突出的高端化工现代产业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链生态构建攻坚行动。
 
  全面落实“链长制”推进机制。围绕10条重点化工产业链,逐链压实“链长”负责制,深入开展现状、短板、对策专题调研,形成“一链一报告”,提出“一链一方案”,明确任务目标、推进措施、职责分工和完成时限,在政策支持、要素保障、产业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形成产业链合力推进工作格局。
 
  加快推进产业链协同化发展。以“链主”企业为龙头,优化细化“1张图谱”和“N张清单”,谋划布局一批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重点项目,完善提升一批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平台。
 
  积极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深入推进化工企业“改造提升一批、发展壮大一批”行动,对列入重点支持发展名单的346家化工生产企业实施分类指导,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组织开展金融、科技、人才、政策等系列对接活动,推动烟台万华、东明石化、利华益、鲁西化工、华鲁恒升、东岳氟硅等企业强化产业链优势,分行业培树一批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形成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行业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
 
  强化高端优质项目牵引带动。开展高端化工“四个一批”项目库专项梳理,充实一批支撑性强的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增强项目库“含金量”和实效性。重点跟踪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东营威联化学有限公司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二期)、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尼龙新材料项目等重大支撑性项目,加大协调推动力度,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力争项目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达到100%。发挥烟台裕龙岛项目专班作用,全力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扎实推动省重点项目建设,定期调度项目建设及有关部门工作推进情况,确保2022年完成投资额730亿元以上。培强万华WANHUA、鲁西集团聚碳酸酯、玲珑轮胎、京博石化、新和成等高端化工品牌,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
 
  塑强“雁阵形”产业集群。在打造以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为主体的“1+3+2”发展格局的基础上,以产业链为牵引,突出“雁阵形”集群的引领作用,形成技术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协同有序的发展新格局,提升集群竞争力,构建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圈。培育新增潍坊滨海、滨州鲁北等1-2个“雁阵形”集群,入库培育的淄博高端精细化工、烟台市高端化工集群、东营港高端化工和东明高端化工集群等4个集群不断壮大。
 
  引导核心技术攻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重点推动煤基精细化工、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业链堵点。
 
  (二)推进化工园区对标提升攻坚行动。
 
  组织开展化工园区对标提升。认真落实《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全省84家化工园区结合产业定位、产值规模、发展阶段,在国内外优选对标园区,深入考察学习,搭建交流平台,逐园制定对标提升实施方案,建立对标提升项目指标体系,细化量化达标评估机制,全面提升化工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举办化工园区管理业务培训交流活动,利用国家石化联合会专家资源,围绕园区项目管理、安全应急、智慧建设、标准宣贯等,加强园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园区规范化建设。督导化工园区加快完善公共管廊、专用道路、水电热气、消防、停车场、防洪、实训基地等设施建设,健全边界封闭系统,全面夯实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公用工程保障能力。指导园区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坚决退出淘汰类产能,严格控制限制类产能,通过对用地、用电、用水等资源要素配置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倒逼企业转型发展。
 
  深入开展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与化工园区建设深度融合,以数据治理和集成应用为重点,提升园区综合管理智能化水平,增强园区数字化运营能力。指导园区建立与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提高园区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
 
  (三)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攻坚行动。
 
  建立“卡脖子”关键技术清单。实施清单式管理制度,定期梳理更新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和专业两张清单。
 
  推动产学研合作对接。统筹谋划1-2次产学研交流活动,扩大与化工领域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与中科院、国家石化联合会战略合作,创新与天津大学、福州大学的合作,争取引进一批新技术、新项目。
 
  引导核心技术攻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重点推动煤基精细化工、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业链堵点。
 
  协调推进人才建设。落实《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人才发展路线图》,动态调整企业人才需求清单、全球化工人才地图,积极招引培育高端人才。深化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大力推行特级技师评聘。积极征集高端化工产业新职业信息,加快开发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按照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合力推动各项人才工作扎实推进。进一步充实完善专班智库,增加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及部分行业代表性企业的专家,丰富专家构成层次,提高决策服务能力。
 
  (四)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攻坚行动。
 
  精准实施智能化诊断评估。开展《化工园区智能化水平评估规范》《化工行业智能化水平评估规范》两项团体标准宣贯活动,组织各市对标开展化工园区和企业智能化诊断评估,力争3月底前完成现场诊断评估全覆盖,逐园逐企形成诊断评估报告,建立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和对策清单,为改造提升提供详实依据和精确指导。
 
  分类施策推进改造提升。制定“一企一策、一园一策”智能化改造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园区、企业与技术方案服务商供需对接活动,结合实际情况,编制解决方案,建立智能化改造项目库,工程化推进实施,6月底前,智能化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建设。
 
  加强标杆选树和行业推广。组织开展第二批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和企业选树工作,编制智能化改造典型案例集,分行业、分地区、分阶段开展交流推广活动,组织媒体专题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提升省级智慧化工综合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省级平台数据维护、监测、分析机制,加强安全环保管理、行业运行分析、园区考核管理等功能推广应用,推进省级、园区、企业三级联动,实现政府、园区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打造智慧化工“产业大脑”。
 
  加快行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级、园区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强与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双跨”平台对接,支持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互联网平台,以数字生态融合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五)强化落后产能压减整合攻坚行动。
 
  焦化行业。完成装置产能100万吨以下独立焦化企业产能整合退出任务,严格实施产能清单管理,严格落实产量控制计划,确保实现“以钢定焦”年度产量控制目标。
 
  炼化行业。积极稳妥做好海科化工、广饶科力达、成达新能源3家地炼企业740万吨产能退出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产能整合转移年度任务。
 
  化肥行业。压减化肥行业合成氨产能31万吨,淘汰固定床气化炉110台,全省洁净煤气化率提高到90%,全面完成压减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轮胎行业。对照“两高”项目标准开展轮胎企业装置和产能摸底排查,确定退出企业名单和产能,加快推动子午线轮胎产能压减整合。全面开展炼胶和硫化设备改造提升,支持骨干企业建立轮胎回收网络,加强废旧轮胎回收和循环利用,提高行业节能降耗水平。
 
  氯碱行业。推动单位能耗较高企业开展电解槽改造提升,确保全面达到国家先进能效指标。加快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煤化工、氟化工融合发展,推广PVC绿色无汞化等一批先进工艺,推动深加工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拓展氯气消化路径,以产业链延伸实现价值链提升。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2022中国化工第一大省新材料和高端化工产业将这样干!

2022-04-19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近期,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2022年行动计划,并在“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中重点提到了新材料产业和高端化工产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2022年化工大省山东如何推进这两个产业的工作。
 
  一、工作目标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材料,推广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与典型应用,形成一批先进的自主核心技术。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2022年年底前,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00家左右,累计达到约2600家。
 
  特色集群日益壮大。2022年,全省布局建成10个左右百亿级产业集群,2-3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全省形成一批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带,培育提升20个以上集群领军企业。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省市县一体化推进模式。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强化调度管理,推动形成省级统筹协调、市级跟进指导、县级深入落实的协同工作格局,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聚焦新材料重点产业链,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动态更新完善“1张图谱”和“N张清单”,精细化、精准化挂图作战,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快实现重大突破。
 
  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融链固链行动。精准组织对标学习、现场调研等交流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促进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和重点产品配套适用,带动全链条优化提升。
 
  (二)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大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加快推动山东国瓷年产15000吨车规级MLCC用电子陶瓷材料等50个省重大项目、联泓化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醋酸乙烯联合装置等109个省优选项目、美瑞新材料年产20万吨弹性体等39个省“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建设,确保2022年完成投资500亿元。
 
  持续抓好项目策划储备。以补链延链强链为导向,深入新材料重点企业、重点地区谋划对接,挖掘、储备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广泛协调投资机构、科研院所、高端智库等资源,强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对接匹配,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启动。
 
  推动数字化赋能增效。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鼓励新材料重点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第三方机构等联合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征集发布一批“工赋山东”场景需求。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实施一批新材料智能化技改项目,创建一批国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三)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聚焦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梯次发展、协同发展原则,加快淄博、烟台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强优势、滨州高端铝材等“雁阵形”产业集群拓规模、泰安绿色建筑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出精品,2022年再培育建设一批产业集群,打造大中小集群优势互补、协同融合发展新格局。
 
  塑优培强龙头企业。依托省新材料领军企业库入库企业,针对性加强指导支持和渐进提升,打造一批以创新引领驱动、行业领军先导、高端人才集聚为特征的领航型企业。重点抓好圣泉集团、路德新材料、宏桥新材料等22个“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发展,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5300亿元。用好省级支持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遴选不超过10家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重点新材料企业予以支持。
 
  (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围绕新材料重点细分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探索建设具有山东省特色的主干材料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推动新材料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量质”双升。
 
  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发挥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产学研深度融合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新材料创新发展。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通过省重点研发计划加大研发部署力度。跟进抓好万丰镁业高导热镁合金材料等25个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实施,加快解决关键共性问题。
 
  实施新材料创新应用示范工程。遴选发布30个以上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和创新成果,引导新材料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科创平台建设。举办第三届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化成果对接会,组织一批新材料领域最新科技成果集中签约,加快转化落地。
 
  (五)强化要素保障支撑能力。
 
  大力推动产融结合。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新材料基金,用好“齐鲁企舞”路演基地,全年组织举办4场以上新材料领域投融资对接活动。鼓励采用股权投资、技改贴息、保险补偿等方式,精准支持一批新材料优质企业和项目。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发挥省留学人员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向海外积极推介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创新开展“海聚山东”新材料产业企业专场线上招聘活动,畅通用人企业海外联系渠道,为用人单位引进海外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服务。建设一批新材料领域公共实训基地,深化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大力推行特级技师评聘。积极征集新材料产业新职业信息,加快开发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前瞻性、体现地方特色产业、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的职业,着力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积极鼓励新材料相关单位申报工信部高层次海外人才工程、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以及重点产业链尖端人才奖励等,2022年争取支持名额5个以上。
 
  创新开展培训竞赛活动。组织举办山东省首届新材料产业创新训练营、第二届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大赛、第三届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遴选20个以上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获奖项目,助力培育一批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创业团队和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
 
  (六)加快重点产品推广应用。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实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通过企业投保、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动企业开拓初期市场,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
 
  推广示范一批重点产品。及时跟进掌握重点新材料产品推广和供应情况,更新修订2022年度《山东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发布推广200种技术先进、应用高端的新材料产品。
 
  积极开展对接交流活动。组织重点企业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山东制造”自主品牌推介等展览活动,推介一批重点新材料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扩大山东省新材料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持续提升质量品牌水平。
 
  强化品牌高端化培育。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支持新材料企业申报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充分利用“好品山东”等各类展览展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渠道,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以质量品牌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新材料重点企业对标国际标杆,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和品牌,引领企业品牌高端化。
 
  加大认证推广力度。积极推动国家新材料认证制度落地实施,组织开展认证制度宣传推广和培训教育活动,指导企业利用认证手段提高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推动新材料领域开展“泰山品质”认证,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绿色产品认证,提升新材料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提升标准化和计量检测水平。深入落实国家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山东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提高新材料领域“山东标准”水平。进一步提升关键材料的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新材料领域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不断提高新材料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和水平。
 
  图片
 
  高端化工产业
 
  一、工作目标
 
  壮大产业规模。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9500亿元左右,占全部化工行业的比重达到47%以上。
 
  提升集聚水平。2022年园区化率达到40%,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80%以上。
 
  做强产业体系。培育新增1-2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重点推动炼化一体化、煤基精细化工等领域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初步构建竞争能力强、优势产业突出的高端化工现代产业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链生态构建攻坚行动。
 
  全面落实“链长制”推进机制。围绕10条重点化工产业链,逐链压实“链长”负责制,深入开展现状、短板、对策专题调研,形成“一链一报告”,提出“一链一方案”,明确任务目标、推进措施、职责分工和完成时限,在政策支持、要素保障、产业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形成产业链合力推进工作格局。
 
  加快推进产业链协同化发展。以“链主”企业为龙头,优化细化“1张图谱”和“N张清单”,谋划布局一批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重点项目,完善提升一批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平台。
 
  积极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深入推进化工企业“改造提升一批、发展壮大一批”行动,对列入重点支持发展名单的346家化工生产企业实施分类指导,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组织开展金融、科技、人才、政策等系列对接活动,推动烟台万华、东明石化、利华益、鲁西化工、华鲁恒升、东岳氟硅等企业强化产业链优势,分行业培树一批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形成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行业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
 
  强化高端优质项目牵引带动。开展高端化工“四个一批”项目库专项梳理,充实一批支撑性强的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增强项目库“含金量”和实效性。重点跟踪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东营威联化学有限公司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二期)、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尼龙新材料项目等重大支撑性项目,加大协调推动力度,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力争项目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达到100%。发挥烟台裕龙岛项目专班作用,全力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扎实推动省重点项目建设,定期调度项目建设及有关部门工作推进情况,确保2022年完成投资额730亿元以上。培强万华WANHUA、鲁西集团聚碳酸酯、玲珑轮胎、京博石化、新和成等高端化工品牌,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
 
  塑强“雁阵形”产业集群。在打造以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为主体的“1+3+2”发展格局的基础上,以产业链为牵引,突出“雁阵形”集群的引领作用,形成技术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协同有序的发展新格局,提升集群竞争力,构建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圈。培育新增潍坊滨海、滨州鲁北等1-2个“雁阵形”集群,入库培育的淄博高端精细化工、烟台市高端化工集群、东营港高端化工和东明高端化工集群等4个集群不断壮大。
 
  引导核心技术攻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重点推动煤基精细化工、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业链堵点。
 
  (二)推进化工园区对标提升攻坚行动。
 
  组织开展化工园区对标提升。认真落实《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全省84家化工园区结合产业定位、产值规模、发展阶段,在国内外优选对标园区,深入考察学习,搭建交流平台,逐园制定对标提升实施方案,建立对标提升项目指标体系,细化量化达标评估机制,全面提升化工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举办化工园区管理业务培训交流活动,利用国家石化联合会专家资源,围绕园区项目管理、安全应急、智慧建设、标准宣贯等,加强园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园区规范化建设。督导化工园区加快完善公共管廊、专用道路、水电热气、消防、停车场、防洪、实训基地等设施建设,健全边界封闭系统,全面夯实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公用工程保障能力。指导园区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坚决退出淘汰类产能,严格控制限制类产能,通过对用地、用电、用水等资源要素配置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倒逼企业转型发展。
 
  深入开展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与化工园区建设深度融合,以数据治理和集成应用为重点,提升园区综合管理智能化水平,增强园区数字化运营能力。指导园区建立与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提高园区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
 
  (三)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攻坚行动。
 
  建立“卡脖子”关键技术清单。实施清单式管理制度,定期梳理更新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和专业两张清单。
 
  推动产学研合作对接。统筹谋划1-2次产学研交流活动,扩大与化工领域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与中科院、国家石化联合会战略合作,创新与天津大学、福州大学的合作,争取引进一批新技术、新项目。
 
  引导核心技术攻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重点推动煤基精细化工、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业链堵点。
 
  协调推进人才建设。落实《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人才发展路线图》,动态调整企业人才需求清单、全球化工人才地图,积极招引培育高端人才。深化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大力推行特级技师评聘。积极征集高端化工产业新职业信息,加快开发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按照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合力推动各项人才工作扎实推进。进一步充实完善专班智库,增加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及部分行业代表性企业的专家,丰富专家构成层次,提高决策服务能力。
 
  (四)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攻坚行动。
 
  精准实施智能化诊断评估。开展《化工园区智能化水平评估规范》《化工行业智能化水平评估规范》两项团体标准宣贯活动,组织各市对标开展化工园区和企业智能化诊断评估,力争3月底前完成现场诊断评估全覆盖,逐园逐企形成诊断评估报告,建立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和对策清单,为改造提升提供详实依据和精确指导。
 
  分类施策推进改造提升。制定“一企一策、一园一策”智能化改造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园区、企业与技术方案服务商供需对接活动,结合实际情况,编制解决方案,建立智能化改造项目库,工程化推进实施,6月底前,智能化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建设。
 
  加强标杆选树和行业推广。组织开展第二批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和企业选树工作,编制智能化改造典型案例集,分行业、分地区、分阶段开展交流推广活动,组织媒体专题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提升省级智慧化工综合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省级平台数据维护、监测、分析机制,加强安全环保管理、行业运行分析、园区考核管理等功能推广应用,推进省级、园区、企业三级联动,实现政府、园区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打造智慧化工“产业大脑”。
 
  加快行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级、园区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强与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双跨”平台对接,支持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互联网平台,以数字生态融合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五)强化落后产能压减整合攻坚行动。
 
  焦化行业。完成装置产能100万吨以下独立焦化企业产能整合退出任务,严格实施产能清单管理,严格落实产量控制计划,确保实现“以钢定焦”年度产量控制目标。
 
  炼化行业。积极稳妥做好海科化工、广饶科力达、成达新能源3家地炼企业740万吨产能退出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产能整合转移年度任务。
 
  化肥行业。压减化肥行业合成氨产能31万吨,淘汰固定床气化炉110台,全省洁净煤气化率提高到90%,全面完成压减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轮胎行业。对照“两高”项目标准开展轮胎企业装置和产能摸底排查,确定退出企业名单和产能,加快推动子午线轮胎产能压减整合。全面开展炼胶和硫化设备改造提升,支持骨干企业建立轮胎回收网络,加强废旧轮胎回收和循环利用,提高行业节能降耗水平。
 
  氯碱行业。推动单位能耗较高企业开展电解槽改造提升,确保全面达到国家先进能效指标。加快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煤化工、氟化工融合发展,推广PVC绿色无汞化等一批先进工艺,推动深加工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拓展氯气消化路径,以产业链延伸实现价值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