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广西南宁:将建设15个乡村振兴产业园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4-19 点击:

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近日,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南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机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县区及相关单位,通过压实责任、保障资金投入、抓好精准帮扶和产业扶持、落实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措施,持续“跟上、盯住、办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方案》中提到,将加大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示范园(区)选址重点考虑在县城、重点乡(镇)特别是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点)附近。粤桂东西部协作资金向示范园(区)倾斜。南宁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侧重扶持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成15个左右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区)。

同时,南宁市将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支持各县(区)将特色种养产业作为县级特色险种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支持脱贫地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加强生产经营培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的防贫带富作用,持续带动脱贫村、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广西南宁市因地制宜,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目标,精心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致富带头人,推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并通过创建示范带动,重点打造扶贫示范园,多渠道产销对接,大力宣传培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

据悉,南宁市所有县区特色产业覆盖率由2016年的60%提高到2020年的96.49%。2016-2020年,全市实施产业以奖代补政策帮助贫困户38.89万户次发展产业,扶贫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建成428个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为全市贫困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362.23万元,带动2.92万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增收。

南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产业开发专责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宁市将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持续壮大产业,持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抓好群众技能提升培训教育,提升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能力,做好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广西南宁:将建设15个乡村振兴产业园

2021-04-19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近日,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南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机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县区及相关单位,通过压实责任、保障资金投入、抓好精准帮扶和产业扶持、落实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措施,持续“跟上、盯住、办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方案》中提到,将加大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示范园(区)选址重点考虑在县城、重点乡(镇)特别是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点)附近。粤桂东西部协作资金向示范园(区)倾斜。南宁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侧重扶持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成15个左右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区)。

同时,南宁市将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支持各县(区)将特色种养产业作为县级特色险种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支持脱贫地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加强生产经营培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的防贫带富作用,持续带动脱贫村、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广西南宁市因地制宜,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目标,精心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致富带头人,推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并通过创建示范带动,重点打造扶贫示范园,多渠道产销对接,大力宣传培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

据悉,南宁市所有县区特色产业覆盖率由2016年的60%提高到2020年的96.49%。2016-2020年,全市实施产业以奖代补政策帮助贫困户38.89万户次发展产业,扶贫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建成428个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为全市贫困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362.23万元,带动2.92万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增收。

南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产业开发专责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宁市将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持续壮大产业,持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抓好群众技能提升培训教育,提升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能力,做好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