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中国产业园区未来八大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园区未来八大发展趋势!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8-06 点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必然要适应我国战略转型的要求,认清园区发展方向和趋势是做好园区长远发展规划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有效推动园区发展和升级。

 
 

 趋势一:园区的战略转型和升级

      广西贺州旺高工业区(广西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开展服务升级、招商升级、质量升级、设施升级、循环升级、网络升级、党建升级等“七大升级行动”,全力推动其碳酸钙产业做强做优。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现有产业园区突破自身存在的问题,向更高目标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体看,我国园区经济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即使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中关村科技园、张江高科技园等,在产业孵化、技术创新、世界级产品创制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园区发展方式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如增长方式由注重规模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转变、资源配置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相结合转变、环境建设由相对注重硬环境向更加注重软环境转变……可以说,大部分现有产业园区在未来发展中都需要面对这样的课题。

     而相对现有园区的战略转型升级,新的园区规划建设也呈现了新的趋势。在各地区可建设用地日益稀缺的情况下,一些小型的园区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出来,一些大型产业园区也纷纷建设园中园、专业园等不同形式的小型园区,“小的即是美的”,小型园区正焕发出蓬勃的经济活力。

 

 
 

趋势二:园区产业的“瘦身”、“增高”

      成本领先的土地招商模式,曾主导了中国早期的园区经济发展,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产业定位同质化、产业招商盲目化的现象越发明显,很多产业园区都存在着“有企业无产业”、“产业点高面低”的产业困境,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并不显着。

     硅产业一直是东海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也是东海县重点扶持和鼓励的产业。近几年来,随着东海县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全县硅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东海县硅材料产业产值达550亿元,形成了高纯晶体硅、石英玻璃制品、新型电光源、高纯硅微粉、高纯压电晶体五条完整的产业链,“十三五”末硅材料产业可达千亿规模。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是园区“二次创业”的根本。结合我们这几年对园区经济发展的观察,园区产业的变革可以总结为两个词——“瘦身”和“增高”。

    “瘦身”主要体现在产业门类上,就像很多成功企业进行业务重组或聚焦一样,现在很多园区都需要进行产业整合,结合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产业发展动向,对园区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经济。

     “增高”主要体现在产业提升上,对于不同的园区,由于其发展情况不同,产业提升的方向也有所差异。

      从目前绝大数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这些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园区产业“增高”可以借助产业融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筑园区产业“微笑曲线”,提升园区产业链的竞争力。

     产业融合发展是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特征。

 

 
 

趋势三: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

      我国的产业园区多设在城市的偏远郊区,在早期发展中多以优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企业投资和集聚,然后,再通过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导入人口。这种发展模式,常常与生活配套服务不足相伴生,从而出现了企业员工白天入园、晚上回城的“鬼城”现象。

      江苏盱眙通过引进包括中科院在内的20余家科研团队,构建平台、升级技术,催生了数十家凹凸棒石研发、生产、加工高科技企业,把凹凸棒石加工从矿物材料升级至纳米材料,相关产品应用从吸附剂、黏结剂、催化剂、抗菌剂等领域,拓宽至空气净化、建材、医药、3D打印、日化洗护、颜料等产品领域,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

      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

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一些产业园区主动谋求战略转型,从单一生产型的园区,逐渐规划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城市。

      随着园区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的增强,园区作为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增长极,可将自身的优势向城区传递,园区与城区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互动越来越频繁,于是就承载起了新的城市职能。

如一些“小园区经济”以科技社区、创新社区的形态,通过产业聚集、人才聚集和企业家交流,逐渐成为了城市空间中的新地标、新节点。

     面对园区经济走向城区经济、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的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应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以“产城融合”的理念系统策划、规划、管理、开发、运作产业园区(产业新城)。

 

 
 

趋势四:园区开发/产业地产商的崛起

      在我国早期的园区开发中,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公司一直扮演着园区开发“市场”的绝对主角。这时的园区开发公司虽采取公司化机制,但更多附属于政府管委会,在园区开发中也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

      湘潭生态环保(海泡石)科技园是湘潭产业集团与天易经开区共同打造的重点特色产业项目,目前已入围工信部、国开行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试点项目,项目总规划1344亩,分三期进行建设:第一期建设周期为2017年-2019年,规划用地面积约408亩,预计投资9亿元,产值11亿元。主要建设海泡石研究院、高纯海泡石生产线、重金属污染治理剂生产线、海泡石功能壁材车间、海泡石交易中心等项目。

      随着我国园区经济的发展,标准化厂房、创业大厦、孵化器、产业综合体等产业地产逐步兴起,使得园区开发已不仅仅是招商引资的载体,产业地产开发和运营本身就成了一种房地产业务,造就了众多的产业房地产商。其中也不乏一些误打误撞闯进“行业”中的产业投资者或房地产开发商,不知不觉地成了“园区开发商”,致力于园区开发业务,并在市场的洗礼中逐步成长起来。

      近年来,在我国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中,市场化的园区开发商正在成为一个活跃的群体。作为国际上一个成熟产业门类,作为国内一个新兴产业,园区开发产业方兴未艾。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商、国际园区开发商、本土园区开发商等都将会活跃在“园区开发”行业。

 

 
 

趋势五:产业招商的精细化运作

       产业招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其成败直接影响园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我国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模式看,基本经历了“优惠政策主导”阶段、“投资环境主导”阶段到“产业环境主导”阶段,园区软环境建设越来越成为产业招商的重要砝码。

       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依托产业园区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石等矿产资源,园区以硅产业为核心,吸引了包括台玻、凤玻、确成硅化、联塑侨裕、横店赛吉元、晶源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硅基产业集群。目前,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内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体玻璃生产线、最大的单体“白碳黑”生产线、最大的硅酸钙板生产线。

       产业招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规划、政策体系、招商接洽、项目入驻、运营扶持等诸多环节,涉及招商参与部门的权责和利益设计。

      目前的很多园区招商模式还停留在点式突破的“游击战”,个人激励强、项目导入快,但招商体系不健全、整体营销力度不足,不利于未来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招商的精细化运作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精准定位,明确产业客商类型,建立产业项目信息库,进行定向式招商;二是系统运作,围绕产业招商构建全方位的服务能力,细化产业项目招商的流程和规范,使整个招商工作更具系统性和有序性。

 

 
 

趋势六:园区的品牌化和“连锁经营”

      美国“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论起品牌知名度,没有哪一个园区可与“硅谷”相提并论。“硅谷”的企业、产业、风险投资、创新文化无不打上了强势的品牌烙印。

     上天梯非金属矿管理区内有丰富的珍珠岩、膨润土、沸石、含碱玻璃原料等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为8.67亿吨,其中珍珠岩1.27亿吨,膨润土6.3亿吨,沸石6000万吨,含碱玻璃原料5000万吨。其储量、品味、易开采条件均居“亚洲第一”。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8.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5.96亿元、增加值27.35亿元。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7平方公里,入驻精深加工企业80余家,初步形成了采矿-制砂-膨胀(玻化微珠)-精深加工产品较为完善的珍珠岩产业链条,产业布局高度集中,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世界上品牌园区绝不止“硅谷”一家,英国剑桥科学园、日本筑波科学城、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功园区,品牌效应不容小觑。

      国内也不乏成功运作的产业园区,像中关村科技区、张江高科技园、漕河泾开发区等历经多年打造,在国内建立了较大的品牌知名度,目前这些园区受制于土地资源限制,都在积极运作“飞地”园区,走上品牌输出之路。

      在园区经济“泛滥”的今天,“软实力”已经成为打造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因为园区经济的发展光有数量和规模还不行,还必须有质量和品牌,一个精品园区的单位产出不知要高出一般园区单位产出的多少倍。

     创精品园区,建品牌园区,已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园区的品牌化运作需要精耕细作,绝不仅仅只是个营销的过程,它需要有内涵支撑。

     园区的品牌建设,其实从园区规划启动之初就已开始。我们可以将园区品牌细化为环境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等,特别是服务品牌和文化品牌,更需要做精、做深、做出特色。

 

 
 

趋势七:产业资本战略推动园区战略

      资金问题是园区开发绕不开的问题,也经常会成为园区开发的难题。园区开发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从土地开发、物业开发到产业孵化、产业扶持,园区开发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资金的推动。

 

     建平县膨润土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45平方公里,横跨沙海镇和青峰山镇,包括核心区和加工区。园区膨润土产量初步探明2.5亿吨,远景储量5亿吨,被誉为“中国膨润土之乡”。目前,园区拥有企业59家,已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拥有从业人数3000多人,拥有资产总额近20亿元,具有年产膨润土产品350万吨以上产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园区开发在资金运用方面不断出现新的模式。在园区开发方面,除了银行贷款、财政拨款、BOT、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传统融资模式,主力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基建基金、股权私募基金、融资租赁等新模式相继出现。

      在产业孵化和产业扶持方面,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资金模式,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科技银行、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等,在园区开发中能否形成多样化的融资体系,已成为园区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推动园区的发展,很多园区开发商也定位为产业投资商,以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化资金形成一个大资金池,以土地入股、物业入股、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投资园区企业,从而形成了资本运作-园区开发-产业集聚之间的良性循环,在这里资本运作成为园区开发的撬动杠杆。

      在中国,大量资金分散在民间,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产业园区运作日趋市场化,民间资本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宝藏,将是推动新一轮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除民间资本外,中国园区开发的这块市场蛋糕也正在吸引着国外各种资金的关注。在今天的园区开发建设中,有效地玩转资本魔方,对加速园区开发建设进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趋势八: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培育,主要依赖于知识和智力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智力资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当的智力资源的引进,其价值往往超过单纯的投资项目。

 

      鸡西市规划建设了恒山区和麻山区2个石墨产业园,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现已开发6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65.22亿元,已完成投资30.53亿元。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1户。

      我们看到,很多产业园区在关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在关注“引智招商”,积极吸引科研院所、科学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落户园区。

      近两年,在国家和地方“千人计划”推动下,各地园区纷纷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加入到海外留学人才的争夺战中。只有强化了招才引智,才能实现资金、技术、项目管理的立体带动。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力资源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批量人才的集聚,如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而批量人才的集聚,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环境,涉及到人才导入、人才培训和人才维护等系统性的策略安排。

      未来的园区发展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通过招商引“智”手段的创新,吸引园区所需要的高端人才,促进人才资源的集聚与开发,从而为新兴产业培育和园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实现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中国产业园区未来八大发展趋势!

2019-08-06 来源:未知 点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必然要适应我国战略转型的要求,认清园区发展方向和趋势是做好园区长远发展规划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有效推动园区发展和升级。

 
 

 趋势一:园区的战略转型和升级

      广西贺州旺高工业区(广西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开展服务升级、招商升级、质量升级、设施升级、循环升级、网络升级、党建升级等“七大升级行动”,全力推动其碳酸钙产业做强做优。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现有产业园区突破自身存在的问题,向更高目标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体看,我国园区经济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即使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中关村科技园、张江高科技园等,在产业孵化、技术创新、世界级产品创制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园区发展方式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如增长方式由注重规模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转变、资源配置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相结合转变、环境建设由相对注重硬环境向更加注重软环境转变……可以说,大部分现有产业园区在未来发展中都需要面对这样的课题。

     而相对现有园区的战略转型升级,新的园区规划建设也呈现了新的趋势。在各地区可建设用地日益稀缺的情况下,一些小型的园区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出来,一些大型产业园区也纷纷建设园中园、专业园等不同形式的小型园区,“小的即是美的”,小型园区正焕发出蓬勃的经济活力。

 

 
 

趋势二:园区产业的“瘦身”、“增高”

      成本领先的土地招商模式,曾主导了中国早期的园区经济发展,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产业定位同质化、产业招商盲目化的现象越发明显,很多产业园区都存在着“有企业无产业”、“产业点高面低”的产业困境,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并不显着。

     硅产业一直是东海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也是东海县重点扶持和鼓励的产业。近几年来,随着东海县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全县硅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东海县硅材料产业产值达550亿元,形成了高纯晶体硅、石英玻璃制品、新型电光源、高纯硅微粉、高纯压电晶体五条完整的产业链,“十三五”末硅材料产业可达千亿规模。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是园区“二次创业”的根本。结合我们这几年对园区经济发展的观察,园区产业的变革可以总结为两个词——“瘦身”和“增高”。

    “瘦身”主要体现在产业门类上,就像很多成功企业进行业务重组或聚焦一样,现在很多园区都需要进行产业整合,结合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产业发展动向,对园区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经济。

     “增高”主要体现在产业提升上,对于不同的园区,由于其发展情况不同,产业提升的方向也有所差异。

      从目前绝大数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这些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园区产业“增高”可以借助产业融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筑园区产业“微笑曲线”,提升园区产业链的竞争力。

     产业融合发展是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特征。

 

 
 

趋势三: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

      我国的产业园区多设在城市的偏远郊区,在早期发展中多以优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企业投资和集聚,然后,再通过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导入人口。这种发展模式,常常与生活配套服务不足相伴生,从而出现了企业员工白天入园、晚上回城的“鬼城”现象。

      江苏盱眙通过引进包括中科院在内的20余家科研团队,构建平台、升级技术,催生了数十家凹凸棒石研发、生产、加工高科技企业,把凹凸棒石加工从矿物材料升级至纳米材料,相关产品应用从吸附剂、黏结剂、催化剂、抗菌剂等领域,拓宽至空气净化、建材、医药、3D打印、日化洗护、颜料等产品领域,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

      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

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一些产业园区主动谋求战略转型,从单一生产型的园区,逐渐规划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城市。

      随着园区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的增强,园区作为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增长极,可将自身的优势向城区传递,园区与城区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互动越来越频繁,于是就承载起了新的城市职能。

如一些“小园区经济”以科技社区、创新社区的形态,通过产业聚集、人才聚集和企业家交流,逐渐成为了城市空间中的新地标、新节点。

     面对园区经济走向城区经济、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的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应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以“产城融合”的理念系统策划、规划、管理、开发、运作产业园区(产业新城)。

 

 
 

趋势四:园区开发/产业地产商的崛起

      在我国早期的园区开发中,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公司一直扮演着园区开发“市场”的绝对主角。这时的园区开发公司虽采取公司化机制,但更多附属于政府管委会,在园区开发中也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

      湘潭生态环保(海泡石)科技园是湘潭产业集团与天易经开区共同打造的重点特色产业项目,目前已入围工信部、国开行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试点项目,项目总规划1344亩,分三期进行建设:第一期建设周期为2017年-2019年,规划用地面积约408亩,预计投资9亿元,产值11亿元。主要建设海泡石研究院、高纯海泡石生产线、重金属污染治理剂生产线、海泡石功能壁材车间、海泡石交易中心等项目。

      随着我国园区经济的发展,标准化厂房、创业大厦、孵化器、产业综合体等产业地产逐步兴起,使得园区开发已不仅仅是招商引资的载体,产业地产开发和运营本身就成了一种房地产业务,造就了众多的产业房地产商。其中也不乏一些误打误撞闯进“行业”中的产业投资者或房地产开发商,不知不觉地成了“园区开发商”,致力于园区开发业务,并在市场的洗礼中逐步成长起来。

      近年来,在我国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中,市场化的园区开发商正在成为一个活跃的群体。作为国际上一个成熟产业门类,作为国内一个新兴产业,园区开发产业方兴未艾。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商、国际园区开发商、本土园区开发商等都将会活跃在“园区开发”行业。

 

 
 

趋势五:产业招商的精细化运作

       产业招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其成败直接影响园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我国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模式看,基本经历了“优惠政策主导”阶段、“投资环境主导”阶段到“产业环境主导”阶段,园区软环境建设越来越成为产业招商的重要砝码。

       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依托产业园区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石等矿产资源,园区以硅产业为核心,吸引了包括台玻、凤玻、确成硅化、联塑侨裕、横店赛吉元、晶源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硅基产业集群。目前,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内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体玻璃生产线、最大的单体“白碳黑”生产线、最大的硅酸钙板生产线。

       产业招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规划、政策体系、招商接洽、项目入驻、运营扶持等诸多环节,涉及招商参与部门的权责和利益设计。

      目前的很多园区招商模式还停留在点式突破的“游击战”,个人激励强、项目导入快,但招商体系不健全、整体营销力度不足,不利于未来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招商的精细化运作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精准定位,明确产业客商类型,建立产业项目信息库,进行定向式招商;二是系统运作,围绕产业招商构建全方位的服务能力,细化产业项目招商的流程和规范,使整个招商工作更具系统性和有序性。

 

 
 

趋势六:园区的品牌化和“连锁经营”

      美国“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论起品牌知名度,没有哪一个园区可与“硅谷”相提并论。“硅谷”的企业、产业、风险投资、创新文化无不打上了强势的品牌烙印。

     上天梯非金属矿管理区内有丰富的珍珠岩、膨润土、沸石、含碱玻璃原料等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为8.67亿吨,其中珍珠岩1.27亿吨,膨润土6.3亿吨,沸石6000万吨,含碱玻璃原料5000万吨。其储量、品味、易开采条件均居“亚洲第一”。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8.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5.96亿元、增加值27.35亿元。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7平方公里,入驻精深加工企业80余家,初步形成了采矿-制砂-膨胀(玻化微珠)-精深加工产品较为完善的珍珠岩产业链条,产业布局高度集中,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世界上品牌园区绝不止“硅谷”一家,英国剑桥科学园、日本筑波科学城、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功园区,品牌效应不容小觑。

      国内也不乏成功运作的产业园区,像中关村科技区、张江高科技园、漕河泾开发区等历经多年打造,在国内建立了较大的品牌知名度,目前这些园区受制于土地资源限制,都在积极运作“飞地”园区,走上品牌输出之路。

      在园区经济“泛滥”的今天,“软实力”已经成为打造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因为园区经济的发展光有数量和规模还不行,还必须有质量和品牌,一个精品园区的单位产出不知要高出一般园区单位产出的多少倍。

     创精品园区,建品牌园区,已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园区的品牌化运作需要精耕细作,绝不仅仅只是个营销的过程,它需要有内涵支撑。

     园区的品牌建设,其实从园区规划启动之初就已开始。我们可以将园区品牌细化为环境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等,特别是服务品牌和文化品牌,更需要做精、做深、做出特色。

 

 
 

趋势七:产业资本战略推动园区战略

      资金问题是园区开发绕不开的问题,也经常会成为园区开发的难题。园区开发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从土地开发、物业开发到产业孵化、产业扶持,园区开发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资金的推动。

 

     建平县膨润土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45平方公里,横跨沙海镇和青峰山镇,包括核心区和加工区。园区膨润土产量初步探明2.5亿吨,远景储量5亿吨,被誉为“中国膨润土之乡”。目前,园区拥有企业59家,已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拥有从业人数3000多人,拥有资产总额近20亿元,具有年产膨润土产品350万吨以上产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园区开发在资金运用方面不断出现新的模式。在园区开发方面,除了银行贷款、财政拨款、BOT、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传统融资模式,主力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基建基金、股权私募基金、融资租赁等新模式相继出现。

      在产业孵化和产业扶持方面,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资金模式,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科技银行、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等,在园区开发中能否形成多样化的融资体系,已成为园区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推动园区的发展,很多园区开发商也定位为产业投资商,以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化资金形成一个大资金池,以土地入股、物业入股、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投资园区企业,从而形成了资本运作-园区开发-产业集聚之间的良性循环,在这里资本运作成为园区开发的撬动杠杆。

      在中国,大量资金分散在民间,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产业园区运作日趋市场化,民间资本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宝藏,将是推动新一轮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除民间资本外,中国园区开发的这块市场蛋糕也正在吸引着国外各种资金的关注。在今天的园区开发建设中,有效地玩转资本魔方,对加速园区开发建设进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趋势八: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培育,主要依赖于知识和智力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智力资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当的智力资源的引进,其价值往往超过单纯的投资项目。

 

      鸡西市规划建设了恒山区和麻山区2个石墨产业园,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现已开发6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65.22亿元,已完成投资30.53亿元。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1户。

      我们看到,很多产业园区在关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在关注“引智招商”,积极吸引科研院所、科学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落户园区。

      近两年,在国家和地方“千人计划”推动下,各地园区纷纷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加入到海外留学人才的争夺战中。只有强化了招才引智,才能实现资金、技术、项目管理的立体带动。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力资源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批量人才的集聚,如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而批量人才的集聚,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环境,涉及到人才导入、人才培训和人才维护等系统性的策略安排。

      未来的园区发展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通过招商引“智”手段的创新,吸引园区所需要的高端人才,促进人才资源的集聚与开发,从而为新兴产业培育和园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实现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