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产业规划:明确“不发展什么”比“要发展什么”更重要

产业规划:明确“不发展什么”比“要发展什么”更重要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7-22 点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新结构下形成新动能、新增长。中国产业规划转型升级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口。近些年来,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和冶炼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增速不断下降,以医药制造业、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增速不断上升,服务业占比不断增加。背后原因一方面是通过供给侧改革,传统企业去产能、去杠杆速度加快,新兴企业扛起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大旗;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提供了产业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动力。

 

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创新变革,核心是发展实体经济,关键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产业规划作为政府重要的政策供给之一,伴随产业升级趋势对产业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明确“不要发展什么”
 
 
比“要发展什么”更重要

 

一般来说产业规划第一步是明确产业定位,在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环境和区域发展禀赋后才能慎重决定,到底本地产业发展什么方向、发展哪些业态、发展到什么程度、如何发展。但盯着“要发展什么”使得各地产业规划都贪多复杂、大同小异,都要瞄准高精尖产业、都要赶一波新兴技术潮流,甚至造成了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或者规划的产业根本不符合区域发展层次能力的问题。毕马威认为,“要发展什么”更多是市场决定、市场自发形成,政府部门应该更多借助毕马威政府咨询等研究机构的力量,从第三方批判性思维角度,提出“不要发展什么”。通过这种“负面清单”的模式,帮助政府将有限资源集中到真正需要政府介入的领域,“好钢用在刀刃上”,使产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指令性而非单纯指导性的效果、作为区域项目落地审批的重要参考。

 

“发现短板”
 
 
比“发挥优势”更重要

 

区域自有其发展禀赋,需要充分研究当地在培育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链系图、物料平衡图、能量平衡图、水平衡图、市场辐射图、产城融合图等等,发现系统短板、制约性问题,针对性补足或者反向优化产业定位。当前很多地区面临的是“产城融合”短板,或者说是“人”的短板。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资的背景下,一些大企业看重当地优势资源或优惠政策,迅速落地生产。但是,这些企业与当地的城市生产生活、人才引入留住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联系,没有产生交融在一起的产业生态链,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成为难题,一旦大企业撤离或所在行业衰落,所在城市的活力也将迅速衰减。开展产城融合,关键还在于满足人的需要,首先要确定“人”具体是哪些人?是外来人还是本地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高端人才?是普通群众还是企业家?“人”指向的明确对城市和产业非常重要。厘清了“人”的概念,才能更好地规划产业和城市的关系。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应根据人的需要,进一步调整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得他们的投入和回报更趋平衡。

 

“环境营造”
 
 
比“精准招商”更重要

 

传统意义认为产业定位是产业发展规划的核心,通过规划去精准招商。但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毕马威政府咨询认为“产业发展配套措施”才是产业发展规划的核心。“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过去的梧桐树是完善各种硬件基础设施,现在要求是“软环境”打造。包括针对园区的产业政策措施、支持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方案、支持融资方案、营商环境优化举措、人才培养与引进举措等等。不能泛泛而谈,一定要有针对性。尤其通过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着眼放权放活、便利便捷,制定实施促进产业园区发展专项政策,统筹做好行政审批“加减乘除”法,让企业放心、舒心、专心发展。以营商环境品牌,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建厂,更要营造合适的土壤和氛围,让创新型企业自发生长。只有具备开放的观念、良好的契约关系、完备的法治精神,才能孕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产业和企业。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产业规划:明确“不发展什么”比“要发展什么”更重要

2019-07-22 来源:未知 点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新结构下形成新动能、新增长。中国产业规划转型升级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口。近些年来,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和冶炼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增速不断下降,以医药制造业、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增速不断上升,服务业占比不断增加。背后原因一方面是通过供给侧改革,传统企业去产能、去杠杆速度加快,新兴企业扛起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大旗;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提供了产业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动力。

 

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创新变革,核心是发展实体经济,关键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产业规划作为政府重要的政策供给之一,伴随产业升级趋势对产业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明确“不要发展什么”
 
 
比“要发展什么”更重要

 

一般来说产业规划第一步是明确产业定位,在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环境和区域发展禀赋后才能慎重决定,到底本地产业发展什么方向、发展哪些业态、发展到什么程度、如何发展。但盯着“要发展什么”使得各地产业规划都贪多复杂、大同小异,都要瞄准高精尖产业、都要赶一波新兴技术潮流,甚至造成了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或者规划的产业根本不符合区域发展层次能力的问题。毕马威认为,“要发展什么”更多是市场决定、市场自发形成,政府部门应该更多借助毕马威政府咨询等研究机构的力量,从第三方批判性思维角度,提出“不要发展什么”。通过这种“负面清单”的模式,帮助政府将有限资源集中到真正需要政府介入的领域,“好钢用在刀刃上”,使产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指令性而非单纯指导性的效果、作为区域项目落地审批的重要参考。

 

“发现短板”
 
 
比“发挥优势”更重要

 

区域自有其发展禀赋,需要充分研究当地在培育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链系图、物料平衡图、能量平衡图、水平衡图、市场辐射图、产城融合图等等,发现系统短板、制约性问题,针对性补足或者反向优化产业定位。当前很多地区面临的是“产城融合”短板,或者说是“人”的短板。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资的背景下,一些大企业看重当地优势资源或优惠政策,迅速落地生产。但是,这些企业与当地的城市生产生活、人才引入留住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联系,没有产生交融在一起的产业生态链,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成为难题,一旦大企业撤离或所在行业衰落,所在城市的活力也将迅速衰减。开展产城融合,关键还在于满足人的需要,首先要确定“人”具体是哪些人?是外来人还是本地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高端人才?是普通群众还是企业家?“人”指向的明确对城市和产业非常重要。厘清了“人”的概念,才能更好地规划产业和城市的关系。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应根据人的需要,进一步调整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得他们的投入和回报更趋平衡。

 

“环境营造”
 
 
比“精准招商”更重要

 

传统意义认为产业定位是产业发展规划的核心,通过规划去精准招商。但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毕马威政府咨询认为“产业发展配套措施”才是产业发展规划的核心。“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过去的梧桐树是完善各种硬件基础设施,现在要求是“软环境”打造。包括针对园区的产业政策措施、支持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方案、支持融资方案、营商环境优化举措、人才培养与引进举措等等。不能泛泛而谈,一定要有针对性。尤其通过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着眼放权放活、便利便捷,制定实施促进产业园区发展专项政策,统筹做好行政审批“加减乘除”法,让企业放心、舒心、专心发展。以营商环境品牌,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建厂,更要营造合适的土壤和氛围,让创新型企业自发生长。只有具备开放的观念、良好的契约关系、完备的法治精神,才能孕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产业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