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研究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动态 >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的通知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31 点击:

  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3-2035年)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力量,是江西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赢取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江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结合发展实际,为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增长新动能,下好发展先手棋,构筑竞争新优势,特编制《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本规划以2022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23-203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
 
  经过接续努力,江西已从整体上跨越工业化中期并加速迈向中后期,建成了新兴工业大省,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为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创新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一节发展支撑
 
  产业规模实力实现跃升。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成功晋级“万亿元俱乐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跨上4万亿元台阶,利润总额突破3000亿元,工业主要指标居全国“第一方阵”。人均工业产值进入全国10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级规模,新能源、航空、移动物联网等产业规模超千亿元,VR(虚拟现实)产业爆发式增长至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6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0家。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8个,全省开发区营业收入超过4万亿元。拥有省级(培育)产业集群126个,其中过千亿元产业集群4个。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6.0%、40.5%。
 
  技术创新引擎不断增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增长。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646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6家,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成功落户,围绕14个产业链布局组建了24个科技创新联合体,“一核十城多链”创新区域体系逐步形成。各类高等学校超103所、高职院校64所(含3所职教本科),留赣就业创业占比稳步提升,“1+1+N”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先后实现了本土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突破。
 
  数字融合赋能持续攀升。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5%。南昌、上饶、九江、赣州等9个市建成“双千兆”城市。累计推动超5万台(套)制造装备实现智能化管控,培育15个智能制造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南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每万人拥有5G(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站数超过14个,上云企业突破20万家。培育省级绿色工厂215家、绿色园区46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园区13个,居全国第3位,绿色工厂82家,居全国第12位。江西省税务局数据处理中心列入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实现我省绿色数据中心“零突破”。
 
  与此同时,全省优势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走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势头良好,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加速融合,新场景应用推广不断拓展,产业生态体系更加健全。
 
  第二节面临形势
 
  深刻认识不进则退的全方位挑战。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博弈日益加剧,国际技术贸易壁垒持续增加,对全球产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加剧了我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难度。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和产业链重构再造带来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未来产业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进入爬坡迈坎的攻坚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十分紧迫。从省内看,江西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能级不强,增长路径依赖、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制机制失灵等短板制约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技术创新的“腹地效应”短期内难以摆脱。此外,江西地处东中部较为发达省份中间,周边省市的虹吸效应对我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产生较大压力。
 
  深刻认识格局重塑的战略级机遇。从国际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呈现智能主导、深度融合、多点突破态势。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产品形态、产业模式、应用领域等加速升级、全域推进。同时,全球应对疫情、复苏经济的紧迫需求,促使不同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进一步汇集,成为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从国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速重塑,为国家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科技竞争新优势带来新机遇。从省内看,江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互融互促,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中医药、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领域已积累一定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为江西在全球新一轮技术洗牌和价值链重组中换道超车,创造了新机遇,开辟了新空间。
 
  综合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互相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江西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都有新的变化。必须把握战略机遇,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为支撑我省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抢占先机和赢得主动。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未来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基本路径,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突出产业先导试验引领,推动产业延伸、裂变、融合,着力构建符合江西实际的未来产业全链条培育新生态,为全省打造“一区两高地”、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新的产业支柱。
 
  第二节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未来产业发展,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依托现有产业特长和优势,努力在新型能源、生命健康、柔性电子、微纳光学、量子科技、元宇宙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率先布局突破。
 
  坚持开放合作,融通赋能。充分发挥江西“四面逢源”的区位优势,把未来产业培育与扩大对外开放有效结合起来,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创新优势区域,促进区域资源与技术、市场等配对整合,努力在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中获取能量加快未来产业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夯实企业在研发、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市场开放、生态构建等支撑,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强产业发展动力。
 
  坚持集聚集群,分类施策。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模式,针对未来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分类实施推进,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竞争能力强的未来产业集群。
 
  坚持系统布局,协同发展。坚持全省“一盘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前瞻性研究,统筹布局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以及未来产业孵化培育,支持和引导各地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各地特色彰显、产业生态完善的未来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发展目标
 
  立足江西,面向全国,链接世界,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力争全省未来产业发展实现“三年成体系、八年提能级、远期有竞争力”的目标。
 
  力争到2025年,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2%,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初步搭建;探索设立一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部分领域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转变,特别在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未来新能源、未来健康和未来生产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500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未来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引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用初步显现。
 
  力争到2030年,全省未来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在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等领域打造若干个五千亿级产业,形成一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能够覆盖国内主要市场,特别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氢能产业、新材料等领域出现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国内外未来产业技术、项目开放合作等更具主动,全省未来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全国未来产业创新培育发展高地建成。
 
  力争远期到2035年,未来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力量,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重点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主要市场,集聚一批国际领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江西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第三章主要任务
 
  把握未来产业变革趋势,突出“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以延伸、裂变、融合等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突破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和未来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未来生产制造、未来交通和未来健康产业,打造“3+3”未来产业链群。
 
  第一节创新突破三大赋能型未来产业
 
  紧跟国内外最新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在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和未来新能源领域,布局发展一批未来产业,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助力全省产业抢占全国乃至全球未来产业制高点。
 
  (一)未来信息通信。
 
  1.人工智能。
 
  发展方向。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强化创新策源,加快发展智能器件、智能芯片、智能语音及翻译、智能图像处理等,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人工智能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吉安、赣州等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数据三大要素融合互促,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基础算法模型的落地能力,推进面向行业的各类应用算法研发。加大算力建设力度,提升人工智能计算加速资源比例,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加速器体系。支持南昌、九江、赣州、宜春、上饶等地做大做强数据中心。加快研发并应用高精度、低成本的智能传感器,突破面向云端训练、终端应用的神经网络芯片及配套工具,积极布局面向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的智能软件。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控制产品、智能理解产品、智能硬件产品,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建设若干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2.工业互联网。
 
  发展方向。统筹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安全,加快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拓展融合创新应用,深化商用密码应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发展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壮大技术产业创新生态,实现工业互联网整体发展阶段性跃升,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上饶、赣州、宜春、鹰潭等为重点,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边缘计算、人工智能、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领域研究。深化与国内高端创新平台合作交流,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基于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SDN(短距离无线通信和软件定义网络)等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与企业级对象标识解析系统。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支持南昌、九江、赣州、上饶、宜春、抚州、新余等地做大做强工业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多层次、系统化的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展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示范。
 
  3.元宇宙。
 
  发展方向。发挥江西在AR/VR终端入口发展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夯实元宇宙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创意、数字虚拟人、城市信息模型、建筑信息建模、数字孪生、数字沙盘仿真等应用服务领域,建成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和场景创新应用先导区。
 
  元宇宙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等为重点,高质量打造VR产业基地,推进南昌九龙湖元宇宙试验区建设,带动全省元宇宙产业发展。加大计算能力支撑力度,推动云网协同、云边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推进BSN(区块链服务网络)在南昌、九江等主要城市建设城市级节点,支持区块链基础设施“星火·链网”建设。瞄准全球VR产业高地,支持高校联合组建新型研究院,建设VR等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构建“硬件+软件+专业服务”的VR产业发展模式。加强行业应用,赋能工业生产、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传统行业,创造信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4.柔性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
 
  发展方向。依托打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推动电子电路、电子组件、材料、平面显示、纳米技术等领域技术渗透融合,重点发展柔性电子相关产业关键材料、柔性电子相关功能性器件及材料、柔性电子相关智能制造技术及设备等,打造中部“柔谷”。发挥硅衬底蓝光LED(发光二极管)材料与芯片技术优势,巩固壮大半导体照明等基础电子优势领域。面向新能源汽车需求布局发展LED照明、大功率LED照明等移动照明产品。
 
  柔性电子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依托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以南昌、吉安等为重点,发挥我省在柔性电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面向可穿戴设备应用需求,加强EMI(电磁干扰)材料、覆铜板材料、纯胶和离型膜材料等柔性电子关键材料、印刷及柔性显示、柔性制造、柔性器件等技术攻关,开发柔性传感器、电子皮肤、柔性电池等柔性器件。提升柔性电子有机材料制备、有机电子器件设计与应用等制造水平,推动柔性显示、柔性连接器、电子皮肤、柔性能源等领域产业化,逐步形成覆盖材料研发、设备制造、产品开发的柔性电子产业链。
 
  5.微纳光学(新型显示)。
 
  发展方向。对接电子信息、光学等产业基础,紧跟生长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等演进,重点发展新型光电子等产业,拓展微纳光学在激光加工、多信息成像、平板显示、照明等行业领域应用,打造国内一流的微纳光学创新应用示范高地。
 
  微纳光学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发挥南昌大学在外延生长高质量光电子用薄膜领域的研发优势,聚势聚力,突出发展新型光电子产业,突破微纳光学器件制造的关键性技术,探索大面积微纳光学元件在激光加工、多信息成像、新型显示等行业领域的应用。促进微纳光学与光通信、光互联、光存储、半导体器件等领域互动,拓展传感与成像、显示与照明、通信与互联等领域应用。鼓励开展微纳光学器件与系统的设计机理、制造技术和集成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研究,逐步打通微纳光学科学研究到重大需求突破通道。
 
  6.卫星应用。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江西北斗应用研究院、南昌大学北斗学院等优势,聚焦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等综合应用,以实施国家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为抓手,构建终端制造、位置服务软件开发、重点场景应用等生态,打造中部地区北斗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卫星应用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上饶、抚州、赣州等为重点,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应用,支持卫星在交通物流、自然资源、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行业创新应用。拓展大众消费领域场景应用,加快北斗技术向教育科研、健康养老、旅游出行、特色群体关爱等社会事业领域延伸。以“03专项”为依托,对北斗芯片、模组、终端、系统及应用等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重点推动高精度北斗芯片与5G等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围绕北斗三号技术应用推广,建设基础器件与基础数据、系统集成与终端产品、运营服务等于一体的北斗产业链。支持建设集办公、科研、中试、加工制造、典型应用、数据服务于一体的北斗产业园区(产业基地)。
 
  7.量子科技。
 
  发展方向。围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三大领域,以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突破为方向,加强成熟技术转移承接、中试,推进技术项目化、产业工程化,重点发展量子密钥分发器、量子路由器、量子交换机、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激光器、光量子探测仪等量子通信核心装备。
 
  量子科技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等为重点,依托量子通信网络及量子可信云等新型基础设施,开展量子保密通信等未来网络设施建设,构建量子基础研究、量子应用研究、量子技术应用产业链。加强与中科院量子领域科研团队合作,推动量子计算与量子密码、量子机器学习算法、光量子器件基础理论、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导引、量子照明等量子科学与技术前沿问题研究。加快引进国内一流科研团队及龙头企业,开展“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在量子密钥分发器、量子路由器、量子交换机、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激光器、光量子探测仪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推动量子通信应用,通过深化应用打牢产业基础。
 
  (二)未来新材料。
 
  1.稀土功能材料。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优势,发展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高矫顽力低重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器件、稀土激光晶体材料、稀土合金材料及零部件、稀土永磁电机、高端稀土陶瓷等,建设世界级中重稀土新材料及应用研发生产基地。
 
  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赣州等为重点,启动稀土高效绿色提取与功能新材料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加强多学科、跨行业协同研发能力,突破先进稀土功能材料的核心制备技术、智能生产装备、专用检测仪器及其应用技术。以“中国稀金谷”一核两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实施招大引强工程,突出“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全力打造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扩大以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为主的应用产业规模。大力推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无铵提取工艺技术。
 
  2.高性能金属材料(铜、钨)。
 
  发展方向。发挥江西有色矿产资源储量和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优势,聚焦铜、钨产业,重点发展无氧铜、高性能铜粉、压延铜箔、电解铜箔、高性能铜合金超微细电子线材、高强高导和高强高弹铜合金,以及高纯超细超粗钨粉末、特色钨基材料、硬质合金制品和精深加工与成套工具等。支持发展稀贵稀散及合金材料。
 
  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围绕鹰潭打造“世界铜都”,推进环保铜合金、超细铜线用高品质合金、稀土铜铁合金等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生产关键技术及新型铜合金品种研发,不断延伸发展“电解铜—铜带、铜箔、铜线(杆)、铜管、铜合金—铜基功能性材料/结构性材料”产业链。围绕提升赣州“世界钨都”品牌,加大高端钨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突破复合碳化钨基涂层材料,复杂岩层、深部钻探用新型结构硬质合金等瓶颈,发展精细化、模块化、组件化钨产品,不断扩大钨终端应用。积极开展稀贵稀散金属综合回收,做大高性能半导体热电、光电、耐热合金等新材料。
 
  3.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发展方向。依托现有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基地)和重点玻纤企业,以纤维研制生产和复合材料扩大应用为发展主线,建成较为完整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体系。做优陶瓷高端材料、有机硅新材料。做大高性能半导体热电、光电、耐热合金等新材料。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九江和赣州为重点,突破高性能纤维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套装备技术、工业级复合材料应用成套装备技术、配套工业基础软件技术等,构建“技术—装备—应用”三位一体驱动模式。面向电子信息等行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以及耐热、耐候、防污等有机硅新材料产品;面向新能源、航空和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发展需求,加快布局发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发展高强、高韧性、易成形等无机纤维,大尺寸异形截面复合材料制品,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强化关联产业配套能力,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稳定性,拓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工业领域应用市场。
 
  4.石墨烯材料。
 
  发展方向。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相结合,集中优势资源,聚焦主攻方向,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重点发展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底单层石墨烯、硅片基底单层石墨烯、化学气相沉淀石墨烯膜、石墨烯粉体、石墨烯微片及衍生物、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大尺寸单晶石墨烯薄膜、氟化及官能团化石墨烯等。
 
  石墨烯材料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九江和上饶为重点,针对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的关键上游材料及其设计研发、重点制造环节和重点配套环节,推动与先进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发展。重点发展系列化、标准化、低成本化石墨烯粉体材料及其改性材料,低成本石墨烯薄膜及基于石墨烯薄膜的制品,实现高质量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制备。在石墨烯量子点新材料、触摸屏、射频天线、传感器、光电子器件、微电子器件、微机电器件等领域加强先导研发布局。
 
  5.碳纳米管宏观膜与连续纤维。
 
  发展方向。发挥我省技术研发优势,深化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重点发展碳纳米管宏观连续体及以此为基础的先进碳纳米复合功能膜、防辐射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
 
  碳纳米管宏观膜与连续纤维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和九江为重点,突破碳纳米管宏观连续体的生产,实现其批量、自动生产技术,发展以碳纳米管为基元,组装大面积、超轻、柔性碳纳米管宏观膜和高强度、吸附性好的碳纳米连续纤维。利用其优异的导电、导热及超轻性的特点,开发以其为基础的抗电磁干扰器件、太赫兹探测器、安检仪器、质量检测仪器等。
 
  (三)未来新能源。
 
  1.新型储能(锂电、光伏)。
 
  发展方向。发挥江西锂电、全钒液流电池及其储能系统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高能量比、高可靠性的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新型储能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上饶、宜春为重点,推动源、网、荷、储各环节的新型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鼓励发电侧储能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探索“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培育稳定的、与分布式新能源应用及区域智能微电网建设融合的新能源领域储能市场。支持锂电池、钒电池等二次电池在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配建储能、电网调峰调频通信基站储能等推广应用,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应用示范。加快提升电池材料性能品质,推动高性能锂电池研发制造。支持开展砷化镓多层空间电池、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等前沿光伏电池技术研发。支持将新型储能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设立储能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2.氢能。
 
  发展方向。抢抓能源革命机遇,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打造氢能多元应用示范高地,氢能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氢能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等为重点,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发展压缩机、加氢机、高压储槽储罐等高精尖氢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尾气制氢、电解水制氢(光电、风电、调峰电)和生物质制氢等多元制氢模式。以安全可控为前提,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的商业化路径。加强电堆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加强关键原材料研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与具有先进技术的国内外质子交换膜企业联合开展研发、生产。积极开展稀有金属在提升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性能等方面研究,促进关键材料技术产业化。
 
  3.先进核能。
 
  发展方向。全面做好核电厂址保护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妥推进核能综合利用,加快商业化先进核能技术攻关,开展装备研制以及新型核工程材料研发应用,探索推进智能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自主创新示范项目、多能融合示范应用等项目。
 
  先进核能产业链示意图
 
  发展重点。依托重点区域,鼓励开展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新一代先进核能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核能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鼓励和引导发展核电配套装备研发制造,开展核电焊接材料、核级翅片管国产化研制,鼓励发展核级管道、阀门及关键配件等产业。推动核科技在民用领域的示范应用。
 
  4.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发展方向。结合江西传统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开展CCUS试点项目,发展全链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地质封存示范等。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依托产业重点区域,支持开展化工、水泥、火力发电等行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大规模全链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探索利用矿坑资源优势挖掘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开展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封存一体化示范、燃烧前捕集与封存示范、富氧燃烧富集利用或地质封存示范等。推进CCUS技术与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集成耦合,形成一批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术和负碳技术。
 
  第二节做大做强三大先导型未来产业
 
  以技术引领、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为核心,在未来生产制造、未来交通和未来健康产业细分领域抢滩换道,打造新赛道,释放新潜能,筑牢新优势。
 
  (一)未来生产制造。
 
  1.智能机器人。
 
  发展方向。以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为抓手,强化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医疗机器人领域布局,加快突破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机器人整机、零部件与系统集成协同发展。
 
  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吉安、赣州、新余等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以及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构建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和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智能装配、重载物流、智能协作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弧焊及复合焊接、关节型喷涂、精密及重载装配、平面关节型搬运等专用机器人。支持研制服务机器人分布式操作系统,发展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布局研发微尺度手术机器人、单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康复干预与辅助机器人等智能医疗机器人。
 
  2.增材制造。
 
  发展方向。以重大技术、产品创新突破和示范应用为重点,加强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装备、非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装备、生物材料增材制造装备、核心器件及3D(三维)打印金属基材料等产业领域分类引导,构建企业集聚、项目集合、产业集群、要素集约、创新集成的增材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增材制造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宜春、赣州、鹰潭等为重点,支持和推动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在江西设立分中心,积极对接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加强各类专用装备、核心器件、软件及专用材料攻关研发,提高主流技术装备集成创新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形成一批专用材料牌号。将增材制造技术装备融入全省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模具制造、零部件直接制造、再制造等领域。鼓励和支持增材制造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增材制造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支持增材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增材制造云平台。
 
  3.智能制造系统集成。
 
  发展方向。引进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产品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以生产工艺流程的局部解决方案为突破,推进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培育工业大数据应用软件、能耗数据实时监测与诊断分析软件和区块链应用系统,推动装备、数控机床、自动化、软件和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上饶、吉安、赣州、鹰潭等为重点,支持产学研用联合体、产业创新联盟和行业协会、装备制造企业、软件服务供应商等通过技术资源整合、装备智能化升级等方式,发展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各环节的核心软件,形成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新型工业软件。发挥省内科研院所支撑服务功能,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技术、分类指导、智能化改造路径等专业化服务。
 
  (二)未来交通。
 
  1.智能网联汽车。
 
  发展方向。抢抓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机遇,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建立“人—车—路—云”高效协同机制,推进整车企业跨界融合创新,建成智能车辆、信息交互、基础支撑等细分领域产业链。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上饶、景德镇、抚州、宜春等为重点,引导企业前瞻布局关键技术,支持整车企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企业深度合作。鼓励开展复杂系统体系架构、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人机交互及人机共驾、车路交互、网络安全等基础前瞻技术研发,推进车载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等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加强数据互联互通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平台。探索示范应用模式,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在物流、公共交通、环卫等场景应用示范。

 

主页 > 专题研究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动态 >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的通知

2023-01-31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3-2035年)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力量,是江西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赢取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江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结合发展实际,为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增长新动能,下好发展先手棋,构筑竞争新优势,特编制《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本规划以2022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23-203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
 
  经过接续努力,江西已从整体上跨越工业化中期并加速迈向中后期,建成了新兴工业大省,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为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创新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一节发展支撑
 
  产业规模实力实现跃升。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成功晋级“万亿元俱乐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跨上4万亿元台阶,利润总额突破3000亿元,工业主要指标居全国“第一方阵”。人均工业产值进入全国10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级规模,新能源、航空、移动物联网等产业规模超千亿元,VR(虚拟现实)产业爆发式增长至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6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0家。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8个,全省开发区营业收入超过4万亿元。拥有省级(培育)产业集群126个,其中过千亿元产业集群4个。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6.0%、40.5%。
 
  技术创新引擎不断增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增长。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646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6家,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成功落户,围绕14个产业链布局组建了24个科技创新联合体,“一核十城多链”创新区域体系逐步形成。各类高等学校超103所、高职院校64所(含3所职教本科),留赣就业创业占比稳步提升,“1+1+N”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先后实现了本土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突破。
 
  数字融合赋能持续攀升。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5%。南昌、上饶、九江、赣州等9个市建成“双千兆”城市。累计推动超5万台(套)制造装备实现智能化管控,培育15个智能制造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南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每万人拥有5G(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站数超过14个,上云企业突破20万家。培育省级绿色工厂215家、绿色园区46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园区13个,居全国第3位,绿色工厂82家,居全国第12位。江西省税务局数据处理中心列入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实现我省绿色数据中心“零突破”。
 
  与此同时,全省优势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走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势头良好,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加速融合,新场景应用推广不断拓展,产业生态体系更加健全。
 
  第二节面临形势
 
  深刻认识不进则退的全方位挑战。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博弈日益加剧,国际技术贸易壁垒持续增加,对全球产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加剧了我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难度。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和产业链重构再造带来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未来产业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进入爬坡迈坎的攻坚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十分紧迫。从省内看,江西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能级不强,增长路径依赖、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制机制失灵等短板制约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技术创新的“腹地效应”短期内难以摆脱。此外,江西地处东中部较为发达省份中间,周边省市的虹吸效应对我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产生较大压力。
 
  深刻认识格局重塑的战略级机遇。从国际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呈现智能主导、深度融合、多点突破态势。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产品形态、产业模式、应用领域等加速升级、全域推进。同时,全球应对疫情、复苏经济的紧迫需求,促使不同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进一步汇集,成为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从国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速重塑,为国家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科技竞争新优势带来新机遇。从省内看,江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互融互促,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中医药、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领域已积累一定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为江西在全球新一轮技术洗牌和价值链重组中换道超车,创造了新机遇,开辟了新空间。
 
  综合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互相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江西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都有新的变化。必须把握战略机遇,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为支撑我省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抢占先机和赢得主动。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未来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基本路径,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突出产业先导试验引领,推动产业延伸、裂变、融合,着力构建符合江西实际的未来产业全链条培育新生态,为全省打造“一区两高地”、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新的产业支柱。
 
  第二节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未来产业发展,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依托现有产业特长和优势,努力在新型能源、生命健康、柔性电子、微纳光学、量子科技、元宇宙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率先布局突破。
 
  坚持开放合作,融通赋能。充分发挥江西“四面逢源”的区位优势,把未来产业培育与扩大对外开放有效结合起来,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创新优势区域,促进区域资源与技术、市场等配对整合,努力在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中获取能量加快未来产业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夯实企业在研发、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市场开放、生态构建等支撑,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强产业发展动力。
 
  坚持集聚集群,分类施策。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模式,针对未来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分类实施推进,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竞争能力强的未来产业集群。
 
  坚持系统布局,协同发展。坚持全省“一盘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前瞻性研究,统筹布局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以及未来产业孵化培育,支持和引导各地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各地特色彰显、产业生态完善的未来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发展目标
 
  立足江西,面向全国,链接世界,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力争全省未来产业发展实现“三年成体系、八年提能级、远期有竞争力”的目标。
 
  力争到2025年,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2%,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初步搭建;探索设立一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部分领域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转变,特别在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未来新能源、未来健康和未来生产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500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未来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引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用初步显现。
 
  力争到2030年,全省未来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在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等领域打造若干个五千亿级产业,形成一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能够覆盖国内主要市场,特别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氢能产业、新材料等领域出现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国内外未来产业技术、项目开放合作等更具主动,全省未来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全国未来产业创新培育发展高地建成。
 
  力争远期到2035年,未来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力量,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重点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主要市场,集聚一批国际领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江西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第三章主要任务
 
  把握未来产业变革趋势,突出“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以延伸、裂变、融合等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突破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和未来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未来生产制造、未来交通和未来健康产业,打造“3+3”未来产业链群。
 
  第一节创新突破三大赋能型未来产业
 
  紧跟国内外最新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在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和未来新能源领域,布局发展一批未来产业,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助力全省产业抢占全国乃至全球未来产业制高点。
 
  (一)未来信息通信。
 
  1.人工智能。
 
  发展方向。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强化创新策源,加快发展智能器件、智能芯片、智能语音及翻译、智能图像处理等,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人工智能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吉安、赣州等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数据三大要素融合互促,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基础算法模型的落地能力,推进面向行业的各类应用算法研发。加大算力建设力度,提升人工智能计算加速资源比例,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加速器体系。支持南昌、九江、赣州、宜春、上饶等地做大做强数据中心。加快研发并应用高精度、低成本的智能传感器,突破面向云端训练、终端应用的神经网络芯片及配套工具,积极布局面向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的智能软件。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控制产品、智能理解产品、智能硬件产品,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建设若干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2.工业互联网。
 
  发展方向。统筹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安全,加快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拓展融合创新应用,深化商用密码应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发展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壮大技术产业创新生态,实现工业互联网整体发展阶段性跃升,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上饶、赣州、宜春、鹰潭等为重点,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边缘计算、人工智能、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领域研究。深化与国内高端创新平台合作交流,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基于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SDN(短距离无线通信和软件定义网络)等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与企业级对象标识解析系统。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支持南昌、九江、赣州、上饶、宜春、抚州、新余等地做大做强工业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多层次、系统化的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展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示范。
 
  3.元宇宙。
 
  发展方向。发挥江西在AR/VR终端入口发展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夯实元宇宙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创意、数字虚拟人、城市信息模型、建筑信息建模、数字孪生、数字沙盘仿真等应用服务领域,建成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和场景创新应用先导区。
 
  元宇宙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等为重点,高质量打造VR产业基地,推进南昌九龙湖元宇宙试验区建设,带动全省元宇宙产业发展。加大计算能力支撑力度,推动云网协同、云边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推进BSN(区块链服务网络)在南昌、九江等主要城市建设城市级节点,支持区块链基础设施“星火·链网”建设。瞄准全球VR产业高地,支持高校联合组建新型研究院,建设VR等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构建“硬件+软件+专业服务”的VR产业发展模式。加强行业应用,赋能工业生产、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传统行业,创造信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4.柔性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
 
  发展方向。依托打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推动电子电路、电子组件、材料、平面显示、纳米技术等领域技术渗透融合,重点发展柔性电子相关产业关键材料、柔性电子相关功能性器件及材料、柔性电子相关智能制造技术及设备等,打造中部“柔谷”。发挥硅衬底蓝光LED(发光二极管)材料与芯片技术优势,巩固壮大半导体照明等基础电子优势领域。面向新能源汽车需求布局发展LED照明、大功率LED照明等移动照明产品。
 
  柔性电子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依托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以南昌、吉安等为重点,发挥我省在柔性电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面向可穿戴设备应用需求,加强EMI(电磁干扰)材料、覆铜板材料、纯胶和离型膜材料等柔性电子关键材料、印刷及柔性显示、柔性制造、柔性器件等技术攻关,开发柔性传感器、电子皮肤、柔性电池等柔性器件。提升柔性电子有机材料制备、有机电子器件设计与应用等制造水平,推动柔性显示、柔性连接器、电子皮肤、柔性能源等领域产业化,逐步形成覆盖材料研发、设备制造、产品开发的柔性电子产业链。
 
  5.微纳光学(新型显示)。
 
  发展方向。对接电子信息、光学等产业基础,紧跟生长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等演进,重点发展新型光电子等产业,拓展微纳光学在激光加工、多信息成像、平板显示、照明等行业领域应用,打造国内一流的微纳光学创新应用示范高地。
 
  微纳光学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发挥南昌大学在外延生长高质量光电子用薄膜领域的研发优势,聚势聚力,突出发展新型光电子产业,突破微纳光学器件制造的关键性技术,探索大面积微纳光学元件在激光加工、多信息成像、新型显示等行业领域的应用。促进微纳光学与光通信、光互联、光存储、半导体器件等领域互动,拓展传感与成像、显示与照明、通信与互联等领域应用。鼓励开展微纳光学器件与系统的设计机理、制造技术和集成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研究,逐步打通微纳光学科学研究到重大需求突破通道。
 
  6.卫星应用。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江西北斗应用研究院、南昌大学北斗学院等优势,聚焦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等综合应用,以实施国家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为抓手,构建终端制造、位置服务软件开发、重点场景应用等生态,打造中部地区北斗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卫星应用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上饶、抚州、赣州等为重点,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应用,支持卫星在交通物流、自然资源、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行业创新应用。拓展大众消费领域场景应用,加快北斗技术向教育科研、健康养老、旅游出行、特色群体关爱等社会事业领域延伸。以“03专项”为依托,对北斗芯片、模组、终端、系统及应用等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重点推动高精度北斗芯片与5G等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围绕北斗三号技术应用推广,建设基础器件与基础数据、系统集成与终端产品、运营服务等于一体的北斗产业链。支持建设集办公、科研、中试、加工制造、典型应用、数据服务于一体的北斗产业园区(产业基地)。
 
  7.量子科技。
 
  发展方向。围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三大领域,以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突破为方向,加强成熟技术转移承接、中试,推进技术项目化、产业工程化,重点发展量子密钥分发器、量子路由器、量子交换机、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激光器、光量子探测仪等量子通信核心装备。
 
  量子科技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等为重点,依托量子通信网络及量子可信云等新型基础设施,开展量子保密通信等未来网络设施建设,构建量子基础研究、量子应用研究、量子技术应用产业链。加强与中科院量子领域科研团队合作,推动量子计算与量子密码、量子机器学习算法、光量子器件基础理论、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导引、量子照明等量子科学与技术前沿问题研究。加快引进国内一流科研团队及龙头企业,开展“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在量子密钥分发器、量子路由器、量子交换机、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激光器、光量子探测仪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推动量子通信应用,通过深化应用打牢产业基础。
 
  (二)未来新材料。
 
  1.稀土功能材料。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优势,发展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高矫顽力低重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器件、稀土激光晶体材料、稀土合金材料及零部件、稀土永磁电机、高端稀土陶瓷等,建设世界级中重稀土新材料及应用研发生产基地。
 
  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赣州等为重点,启动稀土高效绿色提取与功能新材料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加强多学科、跨行业协同研发能力,突破先进稀土功能材料的核心制备技术、智能生产装备、专用检测仪器及其应用技术。以“中国稀金谷”一核两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实施招大引强工程,突出“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全力打造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扩大以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为主的应用产业规模。大力推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无铵提取工艺技术。
 
  2.高性能金属材料(铜、钨)。
 
  发展方向。发挥江西有色矿产资源储量和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优势,聚焦铜、钨产业,重点发展无氧铜、高性能铜粉、压延铜箔、电解铜箔、高性能铜合金超微细电子线材、高强高导和高强高弹铜合金,以及高纯超细超粗钨粉末、特色钨基材料、硬质合金制品和精深加工与成套工具等。支持发展稀贵稀散及合金材料。
 
  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围绕鹰潭打造“世界铜都”,推进环保铜合金、超细铜线用高品质合金、稀土铜铁合金等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生产关键技术及新型铜合金品种研发,不断延伸发展“电解铜—铜带、铜箔、铜线(杆)、铜管、铜合金—铜基功能性材料/结构性材料”产业链。围绕提升赣州“世界钨都”品牌,加大高端钨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突破复合碳化钨基涂层材料,复杂岩层、深部钻探用新型结构硬质合金等瓶颈,发展精细化、模块化、组件化钨产品,不断扩大钨终端应用。积极开展稀贵稀散金属综合回收,做大高性能半导体热电、光电、耐热合金等新材料。
 
  3.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发展方向。依托现有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基地)和重点玻纤企业,以纤维研制生产和复合材料扩大应用为发展主线,建成较为完整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体系。做优陶瓷高端材料、有机硅新材料。做大高性能半导体热电、光电、耐热合金等新材料。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九江和赣州为重点,突破高性能纤维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套装备技术、工业级复合材料应用成套装备技术、配套工业基础软件技术等,构建“技术—装备—应用”三位一体驱动模式。面向电子信息等行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以及耐热、耐候、防污等有机硅新材料产品;面向新能源、航空和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发展需求,加快布局发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发展高强、高韧性、易成形等无机纤维,大尺寸异形截面复合材料制品,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强化关联产业配套能力,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稳定性,拓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工业领域应用市场。
 
  4.石墨烯材料。
 
  发展方向。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相结合,集中优势资源,聚焦主攻方向,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重点发展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底单层石墨烯、硅片基底单层石墨烯、化学气相沉淀石墨烯膜、石墨烯粉体、石墨烯微片及衍生物、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大尺寸单晶石墨烯薄膜、氟化及官能团化石墨烯等。
 
  石墨烯材料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九江和上饶为重点,针对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的关键上游材料及其设计研发、重点制造环节和重点配套环节,推动与先进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发展。重点发展系列化、标准化、低成本化石墨烯粉体材料及其改性材料,低成本石墨烯薄膜及基于石墨烯薄膜的制品,实现高质量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制备。在石墨烯量子点新材料、触摸屏、射频天线、传感器、光电子器件、微电子器件、微机电器件等领域加强先导研发布局。
 
  5.碳纳米管宏观膜与连续纤维。
 
  发展方向。发挥我省技术研发优势,深化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重点发展碳纳米管宏观连续体及以此为基础的先进碳纳米复合功能膜、防辐射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
 
  碳纳米管宏观膜与连续纤维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和九江为重点,突破碳纳米管宏观连续体的生产,实现其批量、自动生产技术,发展以碳纳米管为基元,组装大面积、超轻、柔性碳纳米管宏观膜和高强度、吸附性好的碳纳米连续纤维。利用其优异的导电、导热及超轻性的特点,开发以其为基础的抗电磁干扰器件、太赫兹探测器、安检仪器、质量检测仪器等。
 
  (三)未来新能源。
 
  1.新型储能(锂电、光伏)。
 
  发展方向。发挥江西锂电、全钒液流电池及其储能系统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高能量比、高可靠性的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新型储能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上饶、宜春为重点,推动源、网、荷、储各环节的新型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鼓励发电侧储能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探索“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培育稳定的、与分布式新能源应用及区域智能微电网建设融合的新能源领域储能市场。支持锂电池、钒电池等二次电池在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配建储能、电网调峰调频通信基站储能等推广应用,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应用示范。加快提升电池材料性能品质,推动高性能锂电池研发制造。支持开展砷化镓多层空间电池、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等前沿光伏电池技术研发。支持将新型储能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设立储能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2.氢能。
 
  发展方向。抢抓能源革命机遇,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打造氢能多元应用示范高地,氢能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氢能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等为重点,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发展压缩机、加氢机、高压储槽储罐等高精尖氢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尾气制氢、电解水制氢(光电、风电、调峰电)和生物质制氢等多元制氢模式。以安全可控为前提,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的商业化路径。加强电堆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加强关键原材料研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与具有先进技术的国内外质子交换膜企业联合开展研发、生产。积极开展稀有金属在提升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性能等方面研究,促进关键材料技术产业化。
 
  3.先进核能。
 
  发展方向。全面做好核电厂址保护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妥推进核能综合利用,加快商业化先进核能技术攻关,开展装备研制以及新型核工程材料研发应用,探索推进智能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自主创新示范项目、多能融合示范应用等项目。
 
  先进核能产业链示意图
 
  发展重点。依托重点区域,鼓励开展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新一代先进核能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核能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鼓励和引导发展核电配套装备研发制造,开展核电焊接材料、核级翅片管国产化研制,鼓励发展核级管道、阀门及关键配件等产业。推动核科技在民用领域的示范应用。
 
  4.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发展方向。结合江西传统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开展CCUS试点项目,发展全链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地质封存示范等。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依托产业重点区域,支持开展化工、水泥、火力发电等行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大规模全链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探索利用矿坑资源优势挖掘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开展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封存一体化示范、燃烧前捕集与封存示范、富氧燃烧富集利用或地质封存示范等。推进CCUS技术与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集成耦合,形成一批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术和负碳技术。
 
  第二节做大做强三大先导型未来产业
 
  以技术引领、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为核心,在未来生产制造、未来交通和未来健康产业细分领域抢滩换道,打造新赛道,释放新潜能,筑牢新优势。
 
  (一)未来生产制造。
 
  1.智能机器人。
 
  发展方向。以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为抓手,强化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医疗机器人领域布局,加快突破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机器人整机、零部件与系统集成协同发展。
 
  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吉安、赣州、新余等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以及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构建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和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智能装配、重载物流、智能协作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弧焊及复合焊接、关节型喷涂、精密及重载装配、平面关节型搬运等专用机器人。支持研制服务机器人分布式操作系统,发展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布局研发微尺度手术机器人、单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康复干预与辅助机器人等智能医疗机器人。
 
  2.增材制造。
 
  发展方向。以重大技术、产品创新突破和示范应用为重点,加强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装备、非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装备、生物材料增材制造装备、核心器件及3D(三维)打印金属基材料等产业领域分类引导,构建企业集聚、项目集合、产业集群、要素集约、创新集成的增材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增材制造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九江、宜春、赣州、鹰潭等为重点,支持和推动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在江西设立分中心,积极对接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加强各类专用装备、核心器件、软件及专用材料攻关研发,提高主流技术装备集成创新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形成一批专用材料牌号。将增材制造技术装备融入全省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模具制造、零部件直接制造、再制造等领域。鼓励和支持增材制造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增材制造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支持增材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增材制造云平台。
 
  3.智能制造系统集成。
 
  发展方向。引进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产品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以生产工艺流程的局部解决方案为突破,推进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培育工业大数据应用软件、能耗数据实时监测与诊断分析软件和区块链应用系统,推动装备、数控机床、自动化、软件和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上饶、吉安、赣州、鹰潭等为重点,支持产学研用联合体、产业创新联盟和行业协会、装备制造企业、软件服务供应商等通过技术资源整合、装备智能化升级等方式,发展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各环节的核心软件,形成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新型工业软件。发挥省内科研院所支撑服务功能,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技术、分类指导、智能化改造路径等专业化服务。
 
  (二)未来交通。
 
  1.智能网联汽车。
 
  发展方向。抢抓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机遇,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建立“人—车—路—云”高效协同机制,推进整车企业跨界融合创新,建成智能车辆、信息交互、基础支撑等细分领域产业链。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图
 
  发展重点。以南昌、上饶、景德镇、抚州、宜春等为重点,引导企业前瞻布局关键技术,支持整车企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企业深度合作。鼓励开展复杂系统体系架构、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人机交互及人机共驾、车路交互、网络安全等基础前瞻技术研发,推进车载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等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加强数据互联互通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平台。探索示范应用模式,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在物流、公共交通、环卫等场景应用示范。